慕容宝~十六国后燕第二位皇帝(396年~398年在位)
惠愍帝慕容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后燕)
全名:慕容宝
别名:燕惠愍帝、慕容道祐、慕容库勾
字:道祐,小字库勾
谥号:惠愍皇帝
庙号:烈宗
年号:永康(396年四月~398年四月)
在位时间:396年~398年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
生卒:355年~398年5月27日
籍贯: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
前任:成武帝慕容垂
继任:昭武皇帝慕容盛
个人简介
慕容宝(公元355年~公元398年5月27日),字道祐,小字库勾,祖籍昌黎郡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出生于巨鹿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是鲜卑族的重要人物。他是后燕的第二位皇帝,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其母为成昭皇后段氏。 慕容宝的性格和执政风格备受争议,他以言而无信、优柔寡断著称。在早期生涯中,他曾效力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担任过太子(苻宏)洗马及万年县令等职,并逐步升迁至陵江将军。随着父亲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慕容宝被立为皇太子。在此期间,他注重自身品行的磨练,推崇儒学思想,试图将传统文化融入政治治理之中。
建兴十年(公元395年),慕容垂命令慕容宝率领大军讨伐北魏。然而,在参合陂之战中,慕容宝遭遇了惨败,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彻底击溃,后燕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不仅重创了后燕的军事力量,也对整个国家士气造成了深远影响。
建兴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驾崩,慕容宝继位为后燕皇帝,改元永康。即位后,他遵循父亲慕容垂的遗诏,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校阅户口、裁撤冗余军营以及明确官僚礼仪制度等。然而,由于推行过于严苛的刑法政策,导致朝野上下人心离散,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此外,他还因弑杀嫡母、废黜太子等行为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基础。面对北魏持续不断的攻击,后燕内外交困,国势逐渐走向衰弱。 永康三年(公元398年),慕容宝的命运迎来了最终的转折点。当时,他的舅父、尚书兰汗假意迎接慕容宝返回龙城。慕容宝未能察觉其中的阴谋,轻率入城后随即被兰汗囚禁并杀害。慕容宝死后,被追谥为“惠愍皇帝”,庙号“烈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慕容宝,字道佑,小字库勾,出生于元玺四年(公元355年),其出生地为信都。他是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第四子,生母为成昭皇后段氏。 慕容宝在年轻时表现出言而无信的性格特征,缺乏明确的志向和操守,偏好被他人奉承。他曾随父亲慕容垂及其他家人,从原属的前燕逃离至前秦。在前秦宣昭帝苻坚统治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太子洗马和万年县令等职务。在前秦宣昭帝苻坚发动的淮淝之战中,慕容宝被任命为陵江将军参与其中。
后燕元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政权,并立慕容宝为太子。然而,慕容宝的继母成哀皇后段元妃曾向慕容垂进言:“皇太子慕容宝外表庄重,但性格优柔寡断,在太平盛世或许能成为一位仁慈明智的君主,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却难以担当起拯救天下的重任。陛下如果将大业托付给他,臣妾恐怕看不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昌盛繁荣。辽西王慕容农与高阳王慕容隆都是陛下的儿子,且贤明能干,陛下应当考虑从中挑选一人作为太子。而赵王慕容麟心怀奸诈,常对太子心存轻蔑,一旦陛下驾崩,必然会有祸患发生。这是陛下家中的大事,理应深思熟虑。”然而,慕容垂并未采纳她的建议。慕容宝与慕容麟得知此言后,对此深感怨恨。之后,当段元妃再次提及此事时,慕容垂回应道:“你是想让我成为晋献公那样的人吗?”段元妃闻此言后哭泣着退了出去。 慕容宝被立为太子之后,开始注重自身品行的修炼,推崇儒学思想,擅长辩论与写作文章。他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讨好父亲慕容垂身边的近臣,以此获取良好的名声。慕容垂的朝臣们纷纷称赞他,慕容垂也因此认为他能够继承家族基业,视其为贤能之人。
继位杀母
建兴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驾崩。同年,慕容宝继位为帝,并在境内实施了一系列新政举措: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为“永康”。为了稳固政权,慕容宝重新调整了朝廷的官员架构,任命太尉库辱官伟担任太师、左光禄大夫,段崇则被封为太保。同时,他还根据功绩和能力,对其他大臣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以确保朝政运转顺畅。 慕容宝即位后,遵循慕容垂的遗命,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下令清查全国户口,解散部分军队并将其成员分配至各郡县从事生产活动。此外,他还致力于恢复士族原有的社会地位,明确其应有的礼仪规范。然而,这些政策虽然表面上旨在整顿国家秩序,但因执行过程中法律过于严苛,政令显得十分峻急,导致朝廷内部人心不稳,上下离心。而在民间,更是怨声载道,几乎十家之中就有九家对新政权表示不满,甚至萌生反抗之心。 慕容宝登基之后不久,便派遣卫将军、赵王慕容麟前往逼迫自己的继母——成哀皇后段元妃自尽。慕容宝指责段元妃曾向先皇慕容垂进谗言,称她诋毁自己无能,认为他无法继承大统,并威胁说如果段元妃不肯自杀,便会诛灭整个段氏家族。面对这样的胁迫,段元妃愤怒地斥责慕容宝,直言他逼死继母之人,必然也无法守住江山社稷。最终,段元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以示清白与抗议。
另立太子
关于继承人的选择问题,更是充满了复杂与波澜。 当初,慕容垂因为慕容宝尚未确立嗣子一事,内心时常感到忧虑重重。他深知,一个明确的继承人对于国家稳定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性。而在这期间,慕容宝的庶子清河公慕容会逐渐崭露头角。慕容会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展现出卓越的雄才大略,这使得慕容垂对他极为器重,视其为未来的希望之星。 当慕容宝决定出兵北伐时,慕容垂便将东宫之事交由慕容会代为掌管,并赋予他总录朝政的权利,待遇等同于太子。这一举动实际上已经清晰地表明了慕容垂的意图——他心中已将慕容会视为太子的最佳人选。随后,慕容垂亲自率军讨伐北魏,在此过程中,他考虑到龙城作为旧都,不仅是宗庙所在之地,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于是派遣慕容会镇守幽州,肩负起防守东北的重要使命。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慕容垂还精心挑选了一批能干的下属官吏辅佐慕容会,以进一步提升他的威望和能力。 然而,天命难测,慕容垂临终前留下遗言,明确表示希望慕容会能够继位为太子。但遗憾的是,这一愿望未能如愿实现。慕容宝却对小儿子濮阳公慕容策宠爱有加,立太子的心意显然已经偏向了慕容策。
与此同时,慕容宝的长子长乐公慕容盛,自认为与慕容会同父所生且年长于慕容会,因此对慕容会先于自己而感到羞耻。出于个人私心,慕容盛极力向父亲推荐慕容策适合成为太子,同时对慕容会进行恶意诽谤。 慕容宝听闻这些言论后颇为高兴,于是召集赵王慕容麟、高阳王慕容隆等人商议此事。慕容麟等人为了迎合慕容宝的心意,纷纷附和,一致赞成慕容策担任太子之位。最终,慕容宝与慕容麟等人共同谋划,册封慕容策的生母为皇后,慕容策为皇太子,而慕容盛与慕容会则被晋升为王爵。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从慕容垂最初的期望,到慕容宝最终的选择,整个过程充满了变数与无奈。
北魏来攻
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讨伐后燕。这一场战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北魏军队首先攻打并州,而后燕骠骑将军慕容农率军迎战。然而,在这场交锋中,慕容农的部队不幸失利,被迫撤退至晋阳。然而,守将司马慕舆嵩因担心敌军追击,紧闭城门,拒绝让慕容农入城。无奈之下,慕容农只得带领数千残兵逃往中山。在途经潞川时,他们被北魏的追击部队赶上,最终除慕容农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将士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后燕朝廷,慕容宝在东堂召集众臣商议对策。中山尹苻谟提出:“北魏军队气势正盛,经过千里奔波仍能保持旺盛斗志,如今更是乘胜而来,士气高涨。如果我们在平原地区与之正面交锋,他们的骑兵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恐怕难以抵挡。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地势险要之处进行防御,以遏制敌军攻势。” 中书令眭邃则建议采取另一种策略,他说:“魏军多为骑兵,行动迅速且冲击力强,但骑兵携带的粮草有限,通常只能支撑十日左右。我们可以命令各郡各县将百姓按千户为单位编成堡垒,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并清除郊野中的物资,使魏军到达后无粮草可供补给。如此一来,不出六十日,他们必然因粮尽而退兵。” 尚书封懿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说道:“目前北魏军队有十万之众,堪称天下劲旅。即便百姓想要集结起来抵抗,也难以自保。这样做实际上是将我们的粮草和武器拱手相让,资助强大的敌人。同时,此举还会动摇民心,向敌方暴露我们的弱点。依我之见,凭借险要关隘抵御敌军才是上策。” 最后,慕容麟补充道:“魏军现在正处于胜利的势头,士气极为高昂,其前锋锐不可当。我们应当先稳固防守,修缮城墙、储备粮草,静待敌军因长途奔袭而疲惫不堪时,再伺机反击。” 综合各方意见后,后燕决定修筑坚固的城防工事,囤积充足的粮草,准备与北魏展开一场持久的对峙。
丢盔卸甲
魏军攻打中山时,虽然未能成功攻克,但其军事力量却不可小觑。他们转而占据了博陵与鲁口这两处战略要地。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众多守将选择望风而逃,各郡县也纷纷向魏军投降,一时之间,局势显得极为不利。 慕容宝得知北魏内部出现了变乱,认为这是反击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率领全部军队出城迎敌,意图一举扭转战局。当时,他的部队规模庞大,步兵多达十二万人,骑兵也有三万七千人。为了占据有利地形,慕容宝将大军驻扎在曲阳和柏肆两地,准备与魏军展开决战。 然而,当魏军抵达新梁时,慕容宝却因担心对方锐不可当的士气,决定采取偷袭战术以削弱敌方实力。他派遣征北将军慕容隆趁着夜色对魏军发动突袭,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慕容隆的部队最终溃败而归。这一失利让原本就处于劣势的慕容宝更加被动。 魏军随后调整阵型,采用两车并行的方式排兵布阵,逐渐逼近慕容宝的阵营。双方陷入僵持状态,慕容宝的将士们面对魏军的强大压力,心中充满了恐惧,全军士气因此大受影响。在此危急关头,慕容农和慕容麟建议慕容宝撤退至中山,以保存有生力量。慕容宝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带领军队向后撤退。 魏军见状,立刻组织兵力进行追击。在混乱之中,慕容宝、慕容农等人不得不放弃大部队,仅率领约两万人仓皇逃离。此时正值寒冬,狂风怒吼,大雪纷飞,许多士兵因严寒而冻死在道路上,尸体相互堆积,场面十分惨烈。
为了不被魏军追上,慕容宝下令抛弃一切沉重的负担,包括战袍和武器装备。这支曾经气势恢宏的军队,在撤退途中损失殆尽,连一件兵器也未能带回。这次战役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军事形势,更揭示了在逆境中决策的重要性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代价。
险遭谋害
魏军进攻中山之时,曾驻扎于芳林园。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忠诚与背叛。 就在那个夜晚,尚书慕舆皓秘密策划了一场惊天阴谋,他企图杀害当时的皇帝慕容宝,并拥立慕容麟为新的君主。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慕舆皓的妻子有一位兄长名叫苏泥,他得知这一阴谋后,迅速将此事告知了慕容宝。慕容宝闻讯后大惊,立刻派遣慕容隆前往逮捕慕舆皓。面对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慕舆皓慌不择路,与同谋的数十人一起砍开城门,逃往北魏寻求庇护。 与此同时,慕容麟因内心恐惧而惶惶不安。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采取更为极端的手段。他试图以武力威胁左卫将军、北地王慕容精,希望慕容精能够带领禁卫军一同参与刺杀慕容宝的行动。然而,慕容精身为忠臣,深知此举违背道义,便以合理的理由巧妙拒绝了慕容麟的要求。这令慕容麟勃然大怒,最终一怒之下杀害了慕容精。随后,慕容麟仓皇逃离,投奔丁零部以求自保。 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更彰显了忠诚的重要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正义与忠诚始终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通过回顾这段往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每个人的选择都将对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内忧外患
慕容家族的故事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情节。起初,当慕容宝得知北魏军队入侵的消息时,他迅速派遣慕容会率领幽州与并州的精锐部队奔赴中山,以抵御外敌。然而,此时慕容麟已经叛逃,这一变故让慕容宝心生疑虑,因此他决定先行夺取慕容会的军权,再做进一步打算。 恰在此时,慕容麟的侍从段平子从丁零之地逃回,并向慕容宝详细汇报了慕容麟的情况。据段平子所述,慕容麟在丁零地区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意图袭击慕容会的部队,进而向东占据龙城。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慕容宝不得不采取行动。他与太子慕容策以及慕容农、慕容隆等人带领一万多名精锐士兵,在蓟地与慕容会成功会合。
同时,他还委派开封公慕容祥留守中山,以确保后方的安全。 慕容会在此次行动中表现得极为出色,他不仅全力招纳贤才,还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在他的带领下,步兵与骑兵共计两万人排成整齐的阵势向前推进。在蓟地的南郊,他们隆重迎接慕容宝的到来。为了增强防御力量,慕容宝将慕容会的一部分兵力分配给了慕容农和慕容隆,并派遣西河公库辱官骥率领三千人协助守卫中山。 然而,慕容会因慕容策被立为太子而心生怨恨,这种情绪逐渐显露出来。慕容宝察觉到这一点后,便与慕容农和慕容隆商议此事。两人均认为,慕容会年轻气盛,长期独掌一方事务,难免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他有不轨行为。他们建议用礼仪去规劝和约束慕容会的行为。 尽管如此,幽州和平州的士兵们对慕容会的威望和德行深感敬佩,不愿轻易离开他。他们纷纷向慕容宝请愿:“清河王天生神武,应变之才远超常人。我们愿意与他同生死共患难,感激王爷的恩德,士气倍增。恳请陛下与皇太子及诸位王爷暂时驻扎于蓟地行宫,派遣清河王统领我们抗击魏军,解除京城之围后再迎陛下还都。” 然而,慕容宝身边的近臣却对慕容会的勇略心怀嫉妒,不断在慕容宝面前诋毁他,导致慕容会的将士们心中满是怨愤。
更有甚者,这些近臣还鼓动慕容宝除掉慕容会。侍御史仇尼归得知消息后,立即告知慕容会:“主上正被身边的小人蛊惑,若不及时采取行动,恐怕大王您将陷入绝境。如今,您所依赖的只有父母,可父亲已有除掉您的念头;所依赖的只有军队,但军队已不再完全受您掌控。进退维谷之下,何不先下手为强,铲除二王废黜太子,由您自己继位为太子,统率将相,匡扶国家?” 可惜,慕容会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与此同时,慕容宝与慕容农、慕容隆商议后认为,慕容会叛变的可能性极大,必须尽早除掉他以绝后患。但慕容农劝阻道:“当前盗匪猖獗,国内动荡不安,中原地区纷争不断。慕容会能镇守旧都,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宁,京城遇困时又星夜兼程赶来救援,威名远播,足以震慑戎狄。况且,他尚未显露出任何叛逆迹象,我们应当暂且隐忍。如今国家危如累卵,若再因内斗而引发杀戮,必将损害您的威望。” 慕容宝虽然有所顾虑,但仍坚持己见:“慕容会的叛逆之心已然昭然若揭,你们心存仁慈不忍下手,殊不知他一旦发难,定会先杀害各位叔父,然后对付我。届时,你们再回想今日我的这番话,恐怕悔之晚矣。”
最终,在慕容农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慕容宝暂时放弃了除去慕容会的想法。然而,慕容会得知此事后更加惶恐不安,遂逃离至广都黄榆谷。随后,他派遣仇尼归等人率领二十多名精锐士兵分别袭击慕容农和慕容隆。结果,慕容隆不幸当场遇难,而慕容农虽身负重伤,却侥幸存活。 不久之后,慕容会再次归顺慕容宝。然而,慕容宝对他依然心存戒备,表面上安抚他,暗地里却派遣左卫慕舆腾试图刺杀他。可惜,这次行动未能成功。慕容会察觉危险后,再次逃回自己的部队,并率军向慕容宝发起进攻。慕容宝仓促间仅带领数百名随从逃往龙城。慕容会紧追不舍,同时派遣使者向慕容宝提出要求:杀死身边的奸臣,并立自己为太子。然而,慕容宝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随后,慕容会率军包围了龙城。关键时刻,侍御郎高云趁着夜色带领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偷袭慕容会,成功击溃了他的部队。慕容会的部下四散而逃,他本人则单枪匹马逃往中山,试图冲破包围圈进入城内。然而,他最终被慕容详所杀。 慕容详借此机会自立为帝,设立百官,更改年号。
然而,他即位后却沉溺于酒色之中,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滥杀无辜,甚至连王公以下五百多人也未能幸免。他的暴行震惊了整个国家,却无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中山城内也因此陷入了严重的饥荒,数十名王公大臣相继饿死。 就在这个混乱的时刻,慕容麟率领丁零军队攻入中山城,斩杀了慕容详及其亲属党羽三百余人,并自封为帝。然而,中山城的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饥荒愈演愈烈。无奈之下,慕容麟带领部下撤离中山城,占领新市,并与北魏军队在义台展开激战。遗憾的是,慕容麟的军队最终惨败。北魏军队乘胜攻入中山城,慕容麟只能仓皇逃往邺城,至此,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宣告终结。
被杀身亡
永康三年(公元398年),慕容德派遣侍郎李延前往劝说慕容宝向南进军。这一消息让慕容宝感到十分欣喜,他似乎看到了进一步扩展势力的良机。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慕容盛却以深思熟虑的态度向慕容宝进谏。他指出,目前我军将士经过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而魏军刚刚平定中原,士气正盛。此时我们应当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静观其变,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行行动。 然而,慕容宝却对李延的建议颇为心动,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采纳这一主张。就在此时,抚军慕舆腾站出来再次进谏。他认为,如今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正是利用刚刚取得胜利的余威来完成更大功业的最佳时机。
他还强调,普通人可以被命令服从,但很难与他们共同商讨创业大计。只有圣明的君主能够独自决断,不应四处征求意见,以免动摇军心、延误大事。 慕容宝听后,态度愈发坚定,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我的计谋已经确定,任何试图阻止的人都将面临严惩!”于是,慕容宝从龙城发兵,任命慕舆腾为前军大司马,慕容农统领中军,自己则亲自率领后军,共计步兵骑兵三万人,暂时驻扎于乙连。 然而,军队内部的动荡却悄然滋生。长上段速骨和宋赤眉因士兵普遍畏惧战争,竟发动叛乱,杀害了司空、乐浪王慕容宙,并强行拥立高阳王慕容崇为帝。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慕容宝只能单人独马逃至慕容农处,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平定叛乱。然而,士兵们对征战早已心生恐惧,纷纷丢弃武器四散奔逃。慕舆腾的部队也迅速溃散,慕容宝与慕容农不得不仓皇策马逃离战场,最终返回龙城。 然而,祸不单行。慕容宝的部下兰汗暗中与段速骨勾结,段速骨随即率军攻打龙城。慕容农被兰汗欺骗,秘密出城前往段速骨营中,结果不幸被杀。至此,慕容宝的军队彻底瓦解,士兵们全部逃散。无奈之下,慕容宝只好带领慕容盛、慕舆腾等人向南撤退。 与此同时,兰汗却自立为王,拥立太子慕容策继承帝位,并假意派遣使者迎接慕容宝回到龙城。当慕容宝抵达蓟城时,慕容盛等人提醒他,兰汗的忠诚尚存疑问,贸然单独返回龙城恐有不测。
慕容宝权衡利弊后,决定继续向南行进。然而,当他到达黎阳时,又听闻慕容德已自称皇帝的消息,心中顿生疑虑,于是再度折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慕容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恢复实力。他派遣慕舆腾前往钜鹿招集失散的士兵,慕容盛到冀州联络豪杰之士,段仪、段温则奔赴内黄招募旧部。这些行动得到了积极响应,各方力量纷纷表示愿意会合,按约定时间聚集。 恰在此时,兰汗派遣左将军苏超前来迎接慕容宝。慕容宝认为兰汗是慕容垂的小舅,而慕容盛又是兰汗的女婿,理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因此,他毅然决定返回龙城。然而,兰汗却在城外的旅舍中设下埋伏,将慕容宝引入其中并残忍杀害,时年仅四十四岁。 慕容宝遇害后,慕容盛继位称帝。为了缅怀慕容宝的功绩,他追谥慕容宝为惠愍皇帝,庙号烈宗(一作烈祖)。
【人物成就】
登国十年,即公元395年,慕容宝率领大军对拓跋代国发动了讨伐战争。在战争初期,慕容宝的军队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成功进军至五原地区。在此期间,不仅收降了北魏部落的居民多达三万余户,还顺利收割了杂粮一百多万斛,极大地充实了军需物资储备,为后续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评价】
《十六国春秋》: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从己。
段元妃: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 。
房玄龄:
①宝以浮誉获升,峻文御俗,萧墙内愤,勍敌外陵,虽毒不被物而恶足自剿。盛则孝友冥符,文武不坠,韬光而夷仇贼,罪己而逊高危,翩翩然浊世之佳虏矣。
②宝心生乱,盛清家难。
③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己。
④砥砺自修,敦崇儒学,工谈论,善属文。
拓跋仪:燕主(慕容垂)衰老,太子(慕容宝)暗弱,范阳王(慕容德)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
蔡东藩:
①后燕主慕容宝,背父弑母,舍长立幼,揆诸天理,必亡无疑,魏之大举深入,尚不足以亡燕,故当时之主战主守,不足深评,必至内乱纷起,然后外侮一乘,而国即亡矣。
②慕容宝一鄙夫耳,喜怒靡常,进退无主,观其所为,即安内尚且不足,遑问拒外!魏人一至,可和不和,可战不战,可守不守,虽欲不败,乌得而不败?虽欲不亡,乌得而不亡?
③慕容宝之不君不父,乌足为国?观其立太子时,已启内乱之渐,以立长言,则宜立长乐公盛,以受遗言,则宜立清河王会,策为少子,又非嫡嗣,徒以溺爱之故,越次册立,无惑乎会之谋乱也。会固不子,宝实不父,而又当断不断,徒受其乱,亲为父子,反成仇敌,家且不齐,国尚能治乎?幸而会乱已平,正宜与民更始,休养生息,徐图规复,乃不察民生之困苦,不问将士之罢劳,冒昧径行,侈言南讨,是君不君也 。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载记第二十四》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一·后燕录》
【家庭成员】(慕容家族情况)
父亲: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母亲:成昭皇后段氏(先段皇后)
后妃:
1.惠德皇后段氏(段皇后),生下太子慕容策。
2.孟氏,生有一女,封漂阳县君
3.某氏,生下慕容会,397年被赐死。
(儿子)
长子:慕容盛,后燕昭文帝。
次子:慕容会,后燕清河王,造反被杀。
三子:慕容策,后燕皇太子。
四子:慕容元,后燕城阳公,后封平原公,401年被慕容熙赐死。
慕容渊,后燕章武公,406年为慕容熙所杀。
慕容敏,后燕河东公。
慕容虔,后燕博陵公,406年被慕容熙赐死。
慕容昭,后燕上党公,406年被慕容熙赐死。
养子:慕容云,原名高云,北燕惠懿帝。
(女儿)
慕容皇后,嫁给魏道武帝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