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襄~东晋十六国时期羌族第二任首领(352-357年)
姚襄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全名:姚襄
别名:姚景国
追谥:魏武王
在位:352--357年
字:景国
民族族群:羌族
出生地:南安郡赤亭县(今甘肃省陇西县)
生卒:357年
逝世地:三原县
主要成就:击败胡睦、殷浩、苻产,攻克阳平、元城、发干
个人简介
姚襄(?~357年),字景国,祖籍南安郡赤亭县(今甘肃省陇西县),是羌族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十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作为羌族的杰出首领而闻名于世。他是景元帝姚弋仲的第五子,同时也是武昭帝姚苌的异母兄长,以及文桓帝姚兴的伯父。 姚襄以其雄健威武的气质和多才多艺的才华著称于世。他不仅明察是非,还善于团结人心,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早年间,姚襄随父亲归顺后赵政权,在此期间官至骠骑将军、豫州刺史,并被封为新昌公。然而,在后赵末期,姚襄率军攻打略阳苻氏时遭遇挫折,被惠武帝苻洪击败,损失惨重,多达三万多人。 后来,冉闵篡位称帝,局势再度发生变化。姚襄奉父命讨伐冉闵,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击溃了冉魏将领胡睦,随后又联合前燕的悦绾与后赵的石琨共同对抗冉魏大军,迫使冉闵退回邺城。
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去世后,姚襄继承了父亲的部众,继续扩展势力范围。他率军攻克阳平、元城、发干等地,但在此过程中也因杀掠百姓三千户而引发争议。不久之后,姚襄遭到景明帝苻健的反击,损失三万多户,随后又被秦将高昌、李历袭击,最终战败逃亡至东晋。 在东晋期间,姚襄被授予平北将军、并州都督等职位,并被封爵为即丘县公。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名士谢尚,并与其结为好友。二人联手讨伐前秦,但由于东海王苻雄和平昌王苻菁的强力阻击,最终以失败告终,不得不丢弃辎重逃回南方。然而,由于受到中军将军殷浩的排挤,姚襄决定率部北归中原。然而,他的北归之路并不平坦,途中遭到东晋大司马桓温的猛烈攻击,导致再次失利。即便如此,姚襄并未放弃,他继续率领部众攻打前秦,甚至杀害了苻产,并将前秦将士尽数坑杀,展现了其强硬的一面。
升平元年(357年),前秦广平王苻黄眉挂帅出征,与姚襄在三原展开激战。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姚襄不幸临阵被斩杀。前秦皇帝苻生以公爵之礼将其安葬,以示尊重。建初元年(386年),姚苌建立后秦并称帝后,追封姚襄为魏王,谥号“魏武王”,以此纪念他在家族及民族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民众敬爱
姚襄十七岁时,已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才能。他身高八尺五寸,体格雄伟,双臂垂下甚至能超过膝盖,相貌堂堂且威风凛凛。他不仅武艺高强、才智过人,还以明察秋毫和善于安抚人心而著称。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民众爱戴与敬重。因此,许多人纷纷向其父姚弋仲提出请求,希望立姚襄为继承人。然而,姚弋仲起初因姚襄并非长子而未答应这一请求。但随着百姓们日复一日地不断请愿,每天前来支持的人数多达上千,声势浩大,最终姚弋仲被民意所打动,决定授予姚襄兵权,正式确立他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姚弋仲与苻洪皆怀有占据关右地区的宏伟志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姚弋仲派遣姚襄率领五万精锐部队进攻苻洪。然而,这场战役并未如预期般顺利,苻洪迅速组织反击,成功击退了姚襄的军队,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斩杀或俘虏了三万多人,使姚襄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同年三月,局势再度发生剧变。冉闵发动政变,杀害了后赵皇帝石鉴,建立了冉魏政权。随后,后赵新兴王石祗在襄国即位称帝,重新整合力量对抗冉魏。在此背景下,石祗任命姚弋仲为右丞相兼亲赵王,以表彰其对后赵的忠诚与贡献。同时,石祗也对姚襄委以重任,封他为使持节、骠骑将军、护乌丸校尉、豫州刺史,并赐爵新昌公。这些任命不仅体现了后赵政权对姚氏父子的信任,也为姚襄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父杖责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历史的风云在中原大地再度掀起波澜。姚襄与后赵汝阴王石琨分别率领大军前往救援襄国,试图扭转战局。然而,冉闵并未坐视不理,他迅速作出反应,派遣车骑将军胡睦前往长芦阻击姚襄,同时命令将军孙威在黄丘迎战石琨。然而,这两场战斗均以失败告终,冉闵的部队损失惨重,士兵几乎全军覆没。 面对接连失利的局面,冉魏诸将显然无力挽回颓势。在这种危急时刻,冉闵决定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全部可用之兵出征,誓要与姚襄、石琨决一死战。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决战前夕,悦绾恰好率领燕国军队赶到战场附近。他们距离冉魏军不过数里之遥,却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悦绾命骑兵稀疏布阵,并拖着树枝扬起漫天尘土,营造出一种浩大声势。这一场景让本就士气低落的冉魏士兵更加惊慌失措,军心动摇。 随后,姚襄、石琨与悦绾从三面发起猛烈进攻,而石祗则率部从后方突袭,形成四面包围之势。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冉魏军最终溃败,仅剩冉闵带着十多名骑兵仓皇逃回邺城。此役不仅标志着冉魏军事力量的重大削弱,也预示着其政权命运的进一步衰退。
战后,姚襄返回滠头,但迎接他的却是父亲姚弋仲的严厉责罚。姚弋仲因姚襄未能成功擒获冉闵而大为震怒,甚至用木棍抽打了他一百下,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失望。 时间进入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四月,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后赵政权宣告灭亡,结束了其短暂而动荡的历史篇章。同年九月,姚弋仲审时度势,派遣使者前往东晋,表示愿意归顺并请求投降。东晋朝廷对这一举动予以积极回应,在十一月正式任命姚弋仲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督淮北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单于,并封其为高陵郡公,赋予极高的权力与荣誉。与此同时,姚弋仲之子姚襄也被授予重要职位,被封为持节、平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爵位则为平乡县公(另有记载称即丘县公)。
渡淮见尚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弋仲不幸逝世。其子姚襄秘而不宣,未立即为父亲发丧,而是迅速率领军队向南进发,对阳平、元城、发干三座城池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成功攻克这三座城池,并在此过程中掳掠了三千余户百姓。随后,姚襄率军驻扎在碻磝津。 在这期间,姚襄进行了重要的人事任命:他委任王亮为长史,尹赤为司马,伏子成为左部帅,敛岐为右部帅,王黑那为前部帅,强白为后部帅,同时让薛赞与权翼担任参军之职。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姚襄的部队遭遇前秦军队的重创。在战败撤退至荥阳时,姚襄才正式为父亲姚弋仲举行发丧仪式,并换上孝服以示哀悼。 之后,在麻田的一场战斗中,姚襄与前秦将领高昌、李历展开激烈交锋。在战斗中,姚襄的坐骑不幸被流箭射中而倒下,生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他的弟弟姚苌挺身而出,奋力相救,姚襄才得以死里逃生。 经历了这一系列挫折后,姚襄决定归降东晋。东晋朝廷将姚襄安置在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为了表达诚意,姚襄派遣自己的五个弟弟前往各地赴任,而他自己则独自一人骑马渡过淮河,前往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拜见东晋豫州刺史谢尚。 当姚襄抵达寿春时,谢尚特意撤去了仪仗护卫,仅戴着一幅巾,以一种极为谦逊和平易近人的姿态迎接姚襄。两人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仿佛多年的老友一般,彼此交谈甚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历史佳话也成为了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结怨殷浩
姚襄自幼便以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德行闻名于世,其雄武之名更是冠绝一时。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尤其擅长言辞辩论,在南夏地区因才能与见识而备受赞誉。然而,他的威名也引来了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的忌惮与畏惧。殷浩为削弱姚襄的影响力,多次通过姚襄的诸位弟弟派遣刺客谋害他。然而,这些刺客在面对姚襄时,无不坦诚相告实情,而姚襄则以宽广的胸怀待之如故友,展现了非凡的气度与仁义。 尽管如此,殷浩对姚襄的敌意并未消减。他秘密派遣将军魏憬率领五千余人袭击姚襄。然而,姚襄凭借过人的智勇,成功斩杀了魏憬,并将其军队收编入己方。这一事件使得殷浩对姚襄更加憎恶,于是采取更为直接的手段,派将军刘启驻守谯城,并将姚襄迁往梁国蠡台,同时上表朝廷任命姚襄为梁国内史,试图以官职束缚其行动。 面对这种局面,姚襄派遣权翼前往殷浩处进行交涉。殷浩指责姚襄:“姚平北行事总是自行其是,岂不是辜负了我对他的期望?”权翼反驳道:“将军轻信奸人谗言,心生猜疑,我以为出现猜疑的原因并不在于姚平北。”殷浩又提到:“姚君纵容小人,窃取我的马匹,这难道是王臣应有的礼数吗?”权翼解释道:“将军认为姚平北凭借威武图强,最终难以保全,因此训练兵卒准备惩治不敬之人。取马不过是出于自卫的需要罢了。”殷浩听后感叹:“事态竟发展到如此地步。”
随后,殷浩派遣谢万率军讨伐姚襄。然而,姚襄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迎击并大败谢万的部队。殷浩闻讯大怒,恰逢此时关中发生变乱,他亲自率军北伐,企图借机削弱姚襄的力量。然而,姚襄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设伏截击殷浩,一举大破其军,斩杀俘获上万人,缴获了大量物资与甲仗。战后,姚襄命其兄姚益留守山桑堡垒,自己则挥师渡淮,进军淮南。 殷浩不甘失败,再次派遣刘启与王彬之进攻山桑。然而,姚襄从淮南迅速回师,彻底击溃了这两支部队。随后,他大张旗鼓渡过淮河,驻扎于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在此期间,姚襄积极招募流民,扩充军队规模至七万人,并设立各级官员,鼓励农耕与桑蚕生产,为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东晋都城建邺,向朝廷陈述殷浩的罪状,并呈递奏章表达自己的忠诚与悔过之意。
图取关右
永和十一年,即公元355年,流放之人郭斁带领一千多名追随者成功抓获了东晋堂邑内史刘仕,并向姚襄投降。这一事件在东晋朝廷中引发了极大的震动。为了应对这一局势,东晋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沿长江布防,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姚襄的将佐和部属大多来自北方,他们纷纷劝说姚襄返回北方。于是,姚襄决定北上,他让车辆并排行进,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随后进军攻打外黄,但被东晋守边将领击败。尽管如此,姚襄并未气馁,他迅速收拢散兵,尽力抚慰照顾他们,使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之后,姚襄占据许昌,计划前往河东,意图夺取关右地区。从许昌出发,他进攻洛阳,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却未能攻克洛阳。在此期间,他的长史王亮曾劝谏道:“明公英明睿智,谋略超群,士众皆愿为您效力,甚至不惜牺牲性命。然而,我们不应因固守这座孤城而损害威势,也不应过度劳顿官民。建议您回到河北,以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 姚襄回应道:“洛阳虽小,但四面环山傍水,地势险要,实为用武之地。我打算先占据洛阳,以此作为基点,进而开创大业。”不久之后,王亮不幸去世,姚襄悲痛欲绝,感叹道:“莫非天意不想成全我的事业?为何让王亮离我而去!”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姚襄对王亮的高度评价以及失去得力助手后的深切哀悼。
伊水兵败
东晋时期,征西大将军桓温从江陵出兵,对姚襄发起了进攻。双方在伊水之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姚襄被桓温击败,率领部下数千骑兵逃往北山。 就在这一夜,原本跟随姚襄的五千多名百姓放弃了他们的家人,追随姚襄而去。他们驻扎于阳乡,并且在此后又有四千多户人家前来投奔。尽管姚襄在多次战役中遭遇惨败,但民众依然对他充满信任与支持。每当人们得知姚襄所在之处,便纷纷扶老携幼,疾驰而来投奔他。甚至当有传言称姚襄身受重伤、难以继续作战时,那些被桓温军队俘获的男女无不向北痛哭流涕。由此可见,姚襄深得人心。 在此之前,弘农人杨亮曾归附姚襄,姚襄以宾客之礼相待,十分敬重。后来,杨亮转而投奔桓温。桓温向他询问姚襄的情况时,杨亮如此评价道:“姚襄的精神气度堪比孙策一类的人物,而在雄才武略方面更是远胜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姚襄不仅拥有卓越的个人魅力,也备受当时人的推崇与重视。
败死关中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姚襄率领部众抵达北屈,意图谋取关中地区。同年四月,他从北屈出发,占据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并派遣辅国将军姚兰攻打鄜城(亦作敷城)。与此同时,他还命令自己的兄长、曜武将军姚益生与左将军王钦卢招募北地的胡汉民众,成功归附者多达五万余户。 然而,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前秦的警惕。前秦皇帝苻生迅速派遣部将苻飞前来抵御。在随后的交战中,姚兰不幸战败,被苻飞擒获。面对不利局势,姚襄不得不率众向西撤退。此时,苻生再次采取行动,派遣苻坚与邓羌等人截击姚襄的部队。 在关键时刻,和尚智通多次劝谏姚襄,建议他应当养精蓄锐,等待最佳时机再图进取。然而,姚襄却坚定地表示:“两雄不能共存。我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以德服人,并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我已经下定决心。”恰在此时,羌兵突然逼近,姚襄怒不可遏,毅然决然地选择长驱直入,在三原展开激战。然而,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姚襄被前秦广平王苻黄眉所杀,而苻生则以公礼将其安葬。 后来,姚襄的弟弟姚苌建立后秦并称帝,追谥姚襄为魏武王。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姚苌还封姚襄的孙子姚延定为东城侯。
【人物评价】
司马光:“襄才气豪迈,兼资文武,有孙策之风。适晋不容,攻秦见杀,亦其命也。
张大龄:“姚氏三世,最英特者襄,而仅死,此不可以成败论。
吕思勉:“其(姚襄)才略或在苻健之上。然寄居晋地,四面追敌,不如健之入关,有施展之地矣
杨亮:“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姚弋仲:“汝才十倍于冉闵。
张瓘:“姚襄、张平一时之杰。
苻坚:“姚襄,人杰也。
姚苌:“吾不如亡兄有四: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人望而畏之,一也;当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而进,前无横阵,二也;温古知今,讲论道艺,驾驭英雄,收罗隽异,三也;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四也。所以得建立功业,策任群贤者,正望算略中一片耳。
房玄龄等《晋书》:
⑪“景国弱岁英奇,见方孙策,详其干识,无忝斯言,遂践迷途,良可悲矣!
②“襄实英果,苌惟奸杰。
③“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爱敬之
④“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
《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五·后秦录》
【生年争议】
《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载:“襄字景国,弋仲之第五子也。……襄败,为坚所杀,时年二十七,是岁晋升平元年也。”又载:“苌字景茂,弋仲第二十四子也。……以太元十八年死,时年六十四。
”按升平元年(357年)姚襄二十七岁推算,姚襄生于咸和六年(331年)。
而按太元十八年(393年)姚苌六十四岁推算,姚苌生于咸和五年(330年):出现了兄(姚襄)比弟(姚苌)晚出生的明显错误。
对此,邱敏经过分析相关史料认为《晋书》是沿袭崔鸿《十六国春秋》的记载而致误,并认为崔鸿《十六国春秋》中对姚襄、姚苌兄弟二人的长幼齿序和卒年的记载错误的可能性很小,对二人享年的记载则有很大疑问,对姚襄的生年应存疑。
父亲:后秦景元帝姚弋仲。
兄弟:
1.姚益(亦作姚益生),后赵曜武将军。
2.姚若,后赵武卫将军。
3.姚苌,后秦武昭帝。
4.姚绪,封晋王,官至丞相。
5.姚尹买,被前秦大将窦冲斩杀。
6.姚硕德,封陇西王,官至太宰。
7.姚绍,封鲁公,官至太宰、大将军、大都督。
8.姚靖。
9.姚晃。
孙子:
1.姚延定,封东城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