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弋仲~后秦政权奠基人(生卒280年~352年)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八】后秦,羌    姚弋仲~后秦政权奠基人(生卒280年~352年)






姚弋仲



312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西晋.十六国

全名:姚弋仲

庙号:始祖
谥号:景元
民族族群:羌族
出生地:南安郡赤亭县
生卒:280年~352年

前任:

继任:武昭帝姚苌

主要成就:永嘉之乱,救济流民;平定梁犊;奠定后秦基业
陵墓:高陵

墓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姚庄村北


个人简介

     姚弋仲(公元280年~352年),出生于南安郡赤亭县(今甘肃省陇西县),是羌族杰出的领袖人物。他不仅是后赵时期的著名将领,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民族首领。在其辉煌的一生中,他曾官至右丞相,并被封为亲赵王。他是曹魏镇西将军姚柯回之子,同时也是后秦武昭帝姚苌的父亲和文桓帝姚兴的祖父。 姚弋仲以英明果断、乐善好施而闻名于世。他始终将救济贫困百姓视为己任,这种高尚的品格使他深受民众爱戴。在永嘉之乱后,姚弋仲率领部众向东迁徙,跟随他的族人多达数万人。在此过程中,他自称雍州刺史、扶风公,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威望。

        公元323年(太宁元年),姚弋仲归顺前赵皇帝刘曜,被授予平西将军之职,并册封为平襄公。然而,随着前赵的灭亡,他又转而归顺后赵皇帝石勒。在后赵时期,姚弋仲屡次建言献策,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官至冠军将军,因斩杀高力督梁犊而被册封为西平郡公。 到了后赵末年,局势动荡不安。冉闵篡位自立,姚弋仲随即派遣其子姚襄讨伐冉闵,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升迁为右丞相,并被册封为亲赵王。然而,在此期间,姚弋仲也曾派遣大军讨伐苻洪,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惨败而归。

         公元351年(永和七年),随着后赵的覆灭以及石氏家族的消亡,姚弋仲深感悲痛。他遣使向东晋投降,由此获得了东晋朝廷的高度认可,被授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六夷大都督、大单于等重要职位,同时兼任都督江淮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并被册封为高陵郡公。

     公元352年(东晋司马聃永和八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三年后(公元357年,寿光三年),前秦厉王苻生降服了姚弋仲所属的羌族部众,并以王者之礼将其安葬于天水。直至公元386年(建初元年),姚弋仲被追尊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其陵墓则被称为高陵,彰显了后人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姚烧当部落最初兴起于洮水与罕水之间的地域。作为姚烧当的第七代孙,姚填虞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年间,因其部众对边郡进行侵扰而遭到东汉朝廷的讨伐。最终,他被杨虚侯马武击败,被迫逃亡出塞。 姚填虞的第九代孙姚迁那,率领部众归附东汉,并因此受到东汉朝廷的嘉奖。他被授予冠军将军、西羌校尉以及归顺王的封号,从此得以居住在南安郡赤亭地区。 姚迁那的玄孙姚柯回,在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中担任镇西将军、绥戎校尉以及西羌都督等重要职务。而姚弋仲正是姚柯回的儿子,延续了家族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


万人跟随
       姚弋仲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勇猛,他的英明果断以及雄武刚毅的气质令人敬佩。他从不热衷于积累个人财产,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收容贫苦百姓和救济灾民的事业中,这种无私的精神使他深受众人的尊敬与爱戴。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二月,正值永嘉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姚弋仲率领部众向东迁徙至榆眉地区,追随他的民众多达数万人。为了安定民心、维护秩序,姚弋仲在此期间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并被尊封为扶风公。


初仕前赵
    东晋太宁元年,即公元323年的七月,前赵帝国的皇帝刘曜成功平定了长期占据陇西地区的割据势力陈安。随着这一胜利,关陇地区的氐族与羌族等各部落纷纷派遣使者携人质前往,表达了向前进赵帝国投降的意愿。在这样的局势下,刘曜为了稳固边疆、安抚少数民族,任命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并册封其为平襄公。此后,姚弋仲便驻守于陇上地区,承担起守护和治理该地的重要职责。


归降石勒
     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史的舞台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局。这一年,前赵皇帝刘曜被后赵天王石勒击败,这一战不仅让刘曜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掌控,也直接导致了前赵的迅速衰落。留守长安的太子刘熙,在得知父亲战败的消息后,仓皇放弃长安这座战略重镇,率众出逃至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他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关中地区的局势大乱,为后赵提供了绝佳的进取机会。不久之后,石虎亲自率领大军攻下上邽,彻底消灭了前赵残余势力。至此,前赵宣告灭亡。 在这场动荡之中,姚弋仲选择了归降后赵。他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投降后并未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安危,而是积极为后赵的发展献计献策。当时,他向石虎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迁移陇右地区的豪强大族至中原地区。这一策略旨在削弱地方势力的根基,同时增强京畿地区的实力与人口密度,从而巩固后赵的统治基础。石虎对姚弋仲的建议极为认可,并予以采纳。不仅如此,他还任命姚弋仲为行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赋予其重要职责,彰显了对他的高度信任。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历史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年,东晋豫州刺史祖约因谋反失败,被迫北逃投奔石勒。作为当时的一方枭雄,石勒对这位落难的旧臣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礼遇。然而,姚弋仲却敏锐地察觉到其中隐藏的风险。他上疏石勒,直言不讳地指出:“祖约在东晋时期残害朝政,逼杀太后,其行为已显现出他对君主的不忠。如今陛下您对他以礼相待,甚至宠幸有加,我深恐他会再次萌生叛逆之心,成为国家未来的隐患。”石勒听取了姚弋仲的谏言,最终决定除掉祖约,消除了这一潜在威胁。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姚弋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的政治智者。他在关键时刻提出的建议,不仅帮助后赵稳固了统治,还为后赵日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忠诚与智慧,使他在那个群雄并起、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刚正不阿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石勒去世后,石虎以丞相的身份掌控了朝中大权。当时,姚弋仲向石虎进言,建议将关中地区的豪族以及氐族、羌族等十万户迁徙至首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所在的关东地区。这一举措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权稳定。随后,姚弋仲率领数万部众迁往清河的滠头(今河北省枣强县)。因他的卓越表现与忠诚,被任命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并被封为襄平公。 到了咸康元年(公元334年),石虎废黜了后赵皇帝石弘,自立为帝。然而,姚弋仲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朝贺。尽管如此,石虎多次召见,最终姚弋仲才勉强赴约。在会面时,姚弋仲态度严肃,毫不留情地斥责石虎道:“你本是大赵的辅佐之臣,为何要谋权篡位,行此不义之事?”面对姚弋仲的直言不讳,石虎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因其刚正不阿的品格而心生敬意。于是,石虎将姚弋仲升任为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进一步彰显了对他的器重与信任。


斩杀梁犊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历史的风云再次掀起了波澜。这一年,高力督梁犊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兵变,其声势之大令人震惊。梁犊率领部众一路攻城略地,在荥阳成功击败了石虎派去镇压的将领李农等人,使得局势更加紧张。这场叛乱让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后赵皇帝石虎深感恐惧。为了平定叛乱,他紧急召见了姚弋仲以及燕王石斌,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化解这场危机。 姚弋仲闻讯后迅速行动,亲自率领八千余名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赶往首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然而,当他抵达邺城时,却被告知石虎因重病缠身无法立即接见。作为临时安抚措施,石虎命令赏赐姚弋仲酒食以示恩宠。然而,姚弋仲对此毫不领情,怒气冲冲地拒绝了这份“礼物”。他大声说道:“我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为主上讨伐逆贼!如今主上的安危尚未可知,若能得见一面,我虽死亦无憾。” 石虎得知此事后,立刻强撑病体接见了姚弋仲,并对他的忠诚与勇毅表示高度赞赏。为了表彰其决心,石虎当即授予姚弋仲“使持节”、“侍中”及“征西大将军”的重要官职,同时赐予铠甲战马以助其出征。接受任命后,姚弋仲没有多作停留,即刻策马南下,直奔叛军所在之地。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姚弋仲一举击溃了梁犊所率领的叛军,并亲手斩杀了这位叛乱首领,彻底平定了此次动乱。 因功勋卓著,姚弋仲被特别嘉奖,获准佩剑穿履上殿,并享有入朝不趋的殊荣,同时还被进封为“西平郡公”。


冉闵之乱
      在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四月,石虎不幸去世,其太子石世继位。然而,局势并未因此安定下来。此时,征讨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等人也回到了军中,并与彭城王石遵于李城相遇。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共同劝说石遵起兵争夺皇位。石遵采纳了这一建议,迅速起兵。不久后,他成功杀死石世,登上帝位,并将重要兵权交予冉闵。 然而,权力的更迭并未停止。不久之后,冉闵废黜并杀害了石遵,另立石鉴为帝,自己则掌控朝政大权。面对这种局面,新兴王石祗联合姚弋仲和蒲洪,共同发兵讨伐冉闵,试图恢复秩序。 到了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冉闵进一步采取行动,不仅杀死了石鉴,还对石氏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诛杀。此举激怒了姚弋仲,他随即率领大军讨伐冉闵,行军至混桥。与此同时,石祗在襄国称帝,任命姚弋仲为右丞相,并封其为亲赵王,给予极高礼遇。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战局愈发激烈。冉闵围攻襄国,而石琨则从冀州赶来支援石祗。在此期间,姚弋仲派遣他的儿子姚襄带领三万八千骑兵自滆头出发前来增援;同时,慕容儁派遣将军悦绾率领三万名精锐甲士从龙城赶到战场。这三方的强大兵力总计超过十万,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最终,在汝阴王石琨、姚襄以及前燕将领悦绾等多路军队的夹击下,冉闵的围城部队惨遭失败。冉闵仅带着十余人狼狈撤退至邺城。尽管姚襄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未能按照姚弋仲在出征前的要求擒获冉闵,姚弋仲对此十分不满,亲自用杖责打了姚襄一百下以示惩戒。 


投降东晋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四月,石祗被杀,后赵政权正式宣告灭亡。这一历史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原大地再次陷入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在这一时期,姚弋仲虽身患重病,却依然心系天下大义。他向诸子深情地说道:“石氏对我恩深义重,我本打算竭尽全力辅佐他们。然而如今石氏已经覆灭,中原大地失去了主宰。待我离世之后,你们务必迅速归顺东晋朝廷,恪守臣子之节,绝不可做出违背道义之事。”这番话展现了姚弋仲对忠诚与正义的坚守。 随后,姚弋仲派遣使者向东晋朝廷投降,并表达了归顺之意。东晋朝廷对姚弋仲的忠诚表示赞赏,授予他“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等一系列重要官职,并封其为“高陵郡公”。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东晋对姚弋仲的认可,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弋仲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姚襄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统领部众。然而,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姚襄不幸战败,姚弋仲的灵柩也因此落入前秦皇帝苻生之手。苻生出于对姚弋仲功绩和德行的敬重,以王礼将其安葬于天水郡冀县。 后来,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并称帝。为了纪念姚弋仲的卓越贡献,姚苌追谥他为“景元皇帝”,庙号定为“始祖”,并将他的墓地命名为“高陵”。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后人对姚弋仲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姚弋忠的一生,无论是对石氏的忠诚,还是对东晋的归顺,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代豪杰的气节与风范。


【人物评价】
《晋书》:

①“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避,季龙甚重之。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其刚直不回,皆此类也。

②“弋仲,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

③“弋仲越自金方,言归石氏,抗直词于暴主,阐忠训于危朝,贻厥之谋,在乎归顺,鸣哀之义,有足称焉。”

【史料记载】
《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二至卷九十九 
【人物成就】
    永嘉之乱时救济贫苦流民,参与平定梁犊之乱;打下后秦基础。

【亲属成员】
父亲:姚柯回,曹魏镇西将军。
(儿子)
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益生,姚襄兄,后赵曜武将军。
姚若,后赵武卫将军。
姚襄,字景国,姚弋仲五子,姚弋仲死后代领其众,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后秦建立后追封为魏武王。
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
姚绪,姚苌同母弟,封晋王,官至丞相。
姚尹买,姚苌弟,与前秦对战时战死。
姚硕德,姚苌同母弟,陇西王,官至太宰。
姚绍,姚苌弟,鲁公,官至太宰、大将军、大都督。
姚靖,姚苌弟。
姚晃,姚苌弟。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2日 23:0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