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二十年,公元220年,农历庚子(鼠)年,天干五行属金。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
公元二百二十年
公元220年,农历庚子(鼠)年,天干五行属金。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东汉】第十四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建安] 二十五年(都城许,曹丕辅政),
(年号:建安(196年-220年3月)东汉东汉第十四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四个年号,东汉政权第三十八个年号。
【东汉】第十四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都城许,曹丕辅政)
(年号:延康(220年3月-11月25日.十月十三.乙卯)东汉东汉第十四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东汉政权第三十九个年号。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在这一天登坛接受禅让,正式称帝,建立了魏国,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曹魏。新王朝建立之后,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同时将原来的雒阳更名为洛阳,并定为都城。 曹丕成为魏文帝,他尊奉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以表彰其在开创基业过程中的卓越贡献。同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对已经退位的汉献帝刘协予以封爵,赐予山阳公的称号,这标志着东汉统治的正式结束。东汉自光武帝中兴以来,历经一百九十余年、十二位皇帝的统治后,画上了历史的句号。从此,中国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代,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年号:黄初(220年12月11日(十月二十九日)-226年五月)曹魏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的第一个年号,曹魏政权第一个年号,黄初七年五月魏明帝曹叡即位沿用。
【同时期政权】
【南匈奴】都城~平阳,21.刘豹(挛鞮豹),(曹操所立)(216-279年)
【高句丽】第十任国王.山上王(延优)(公元197年- 227年)
【吴】都城~建业,孙权(~孙吴开国皇帝)(182年-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 )
【,】都城~汉中,刘备~七月自称汉中王(214~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
公元220年2月22日
农历:220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414年3月29日,波斯历:前403年12月2日,星期:星期二,干支:庚子年 戊寅月 戊寅日,属相:鼠,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8日立春 2月23日雨水,数九:七九第6天,儒略日数:1801465
【出生名人】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郡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子。高祖卫暠在汉明帝时是著名的儒士。官宦世家的卫瓘,二十岁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即位后,官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后转廷尉。景元四年(263年)讨伐蜀汉,蜀汉亡。晋惠帝即位后,与贾皇后对立,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享年七十二岁。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
【家族成员】
高祖父:卫暠,东汉时期学者,被汉明帝征召的途中在安邑去世,赐葬于此。卫氏遂定居安邑。
父亲:卫觊,三国曹魏时官至尚书,封阌乡侯。死后谥号“敬”。
【夫人】
1.董氏
2.任氏
【弟弟】
卫寔(一作实),因卫瓘功获封开阳亭侯、后为散骑常侍、阌阳乡侯。其女卫琇为骠骑大将军王浚的中夫人。
【儿子】
1.卫密,因卫瓘功劳封爵亭侯。与卫瓘一同遇害。
2.卫恒,书法家,累官黄门郎,与卫瓘一同遇害。后追赠长水校尉,兰陵贞世子。
3.卫宣,娶晋武帝繁昌公主,婚后数次有酒色方面的过失,被杨骏等诬陷离婚。后武帝知道卫宣是被诬陷的,想要让公主与他复婚,卫宣却在此时病死。
4.卫岳,与卫瓘一同遇害。
5.卫裔,于卫瓘一同遇害。
【孙子】
1.卫璪,卫恒之子。袭卫瓘爵,被改封为江夏郡公。晋怀帝即位时任散骑侍郎。后被刘聪(汉赵第三位皇帝)所掳。
2.卫玠,卫恒之子。清谈家、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
【玄孙】
卫崇,卫璪被刘聪掳走后,晋元帝司马睿以卫崇袭爵江夏郡公。
刘寔,(shí)(220年-310年),字子真。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高唐)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重臣、学者,汉章帝刘炟第五子济北惠王刘寿之后。刘寔出身寒苦,但品德清洁,好学不倦,晓古今。初以计吏身份进洛阳,历任 河南尹丞,任尚书郎,廷尉正,吏部郎,封爵循阳子。西晋建立后,历任少府.太常.尚书等职,进爵为伯。元康九年(299年),拜司空,迁任太保,转任太傅。永嘉四年(310年),刘寔去世,年九十一。谥号“元”。
亲属成员
父亲:刘广,曾任斥丘县令。
弟弟:刘智,字子房,历任颍川太守、散骑常侍、侍中、尚书、太常等。
【妻子】
1.卢氏,生子刘跻。
2.华氏,生子刘夏。
【儿子】
长子:刘跻,字景云,官至散骑常侍。
次子:刘夏,因受贿而被流放。
【逝世名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东汉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更多家族成员】【公元二百二十年逝世名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庚子,公元二二零年)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鄴,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鄴,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改元延康。
二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壬戌,以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丁卯,葬武王于高陵。
王弟鄢陵侯彰等皆就国。临菑临国谒者灌均,希指奏:“临菑侯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王贬植为安乡侯,诛右刺奸掾沛国丁仪及弟黄门侍郎廙并其男口,皆植之党也。
鱼豢论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殊也,势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于畴昔,此贤之心,何缘有窥望乎!彰之挟恨,尚无所至;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乃令杨修以倚注遇害,丁仪以希意族灭,哀夫!
初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藏之石室。时当选侍中、常侍,王左右旧人讽主者,便欲就用,不调馀人。司马孚曰:“今嗣王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也。”遂他选。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夏,五月,戊寅,汉帝追尊王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
王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麹演结旁郡作乱以拒岐。张掖张进执太守杜通,酒泉黄华不受太守辛机,皆自称太守以应演。武威三种胡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告急于金城太守、护羌校尉扶风苏则,则将救之,郡人皆以为贼势方盛,宜须大军。时将军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诏不得西度。则乃见郡中大吏及昭等谋曰:“今贼虽盛,然皆新合,或有胁从,未必同心。因衅击之,善恶必离,离而归我,我增而彼损矣。既获益众之实,且有倍气之势,率以进讨,破之必矣。若待大军,旷日弥久,善人无归,必合于恶,善恶就合,势难卒离。虽有诏命,违而合权,专之可也。”昭等从之,乃发兵救武威,降其三种胡,与毋丘兴击张进于张掖。麹演闻之,将步骑三千迎则,辞来助军,实欲为变,则诱而斩之,出以徇军,其党皆散走。则遂与诸军围张掖,破之,斩进。黄华惧,乞降,河西平。初,敦煌太守马艾卒官,郡人推功曹张恭行长史事;恭遣其子就诣朝廷请太守。会黄华、张进叛,欲与敦煌并势,执就,劫以白刃。就终不回,私与恭疏曰:“大人率厉敦煌,忠义显然,岂以就在困厄之中而替之哉!令大军垂至,但当促兵以掎之耳。愿不以下流之爱,使就有恨于黄壤也。”恭即引兵攻酒泉,别遣铁骑二百及官属,缘酒泉北塞,东迎太守尹奉。黄华欲救张进,而西顾恭兵,恐击其后,故不得往而降。就卒平安,奉得之郡,诏赐恭爵关内侯。
六月,康午,王引军南巡。
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
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来降。达有容止才观,王甚器爱之,引与同辇,以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达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行军长史刘晔曰:“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孙、刘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王不听。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刘封。上庸太守申耽叛封来降,封破,走还成都。初,封本罗侯寇氏之子,汉中王初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之为子。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汉中王因此际除之;遂赐封死。
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
甲午,王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于邑东,设伎乐百戏,吏民上寿,日夕而罢。
孙盛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于旬朔之间,释麻杖于反哭之日者也。逮于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固已道薄于当年,风颓于百代矣。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堕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王以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定,刺史多不能摄郡。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王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逵爵关内侯。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表言:“魏当代汉,见于图纬,其事众甚。”群臣因上表劝王顺天人之望,王不许。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十一月,癸酉,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用天子礼乐;封公四子为列侯。追尊太王曰太皇帝;武王曰武皇帝,庙号太祖;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群臣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帝欲改正朔,侍中辛毘曰:“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仍著定制,藏之台阁。
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帝如洛阳。
帝谓侍中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嘿然。
帝召东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时有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毘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毘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毘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毘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毘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毘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毘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公元二百二十年大事记】
曹丕称帝代汉
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号的汉献帝刘协被迫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奉交曹丕,宣布退位。曹丕照例三让之后于同月二十九日升坛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魏,建元黄初。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行使汉朝正朔和使用天子礼乐。同时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且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国玺绶,并赐青盖车、乘舆等。十二月,定都洛阳。曹丕在改朝换代之际,对职官制度进行了若干重要改革。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由此恢复了被曹操于汉建安十三年(208)废除的三公官制(太尉、司徒、司空)。此后司徒、司空位号虽尊贵,但一般不干预朝政。曹丕又设秘书监和中书省,中书省置监令,主管通达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分掉尚书台的权力,改变东汉后期尚书权职过重的现象。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推行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总之,曹丕称帝代以后,魏国实力进一步增强。
汉代纺织品流行西域,开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的暴政和连年战乱,为文明古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而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存在,与日俱增促使具有高水平的汉代纺织品大量进入西域。丝绸之路不仅使大量丝帛锦绣西运,同时也使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输入中国。汉纺织品包括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棉织品、印染品等几种,这各类纺织品在西域都曾出土。东汉纺织品流行西域,不仅体现了我国纺织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也表明了我国在世界文明史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所处不容忽视的地位。
农业用具迅速发展
两汉时期,在“轻徭薄赋”的宽松政策下,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农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大大提高,冶铁业的大发展,使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西汉中期(约前100)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具有了深耕、翻垡和碎土的功能,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耢在西汉中后期被发明和使用。《汜胜之书》中所说的“摩”,就是后来所说的“耢”或“耱”。这一时期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的一个重大进步,可以说,耧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大约在东汉时期,毕岚发明了手摇翻车(又叫龙骨水车),但由于不够先进,使用范围不是很广,后来经不断改进,翻车成了中国古代农村常用的灌溉工具,从汉代起,翻耕用的镢,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钹镰(刈钹),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画像砖,画像石进入全盛时代
盛行于两汉,在东汉时期达到艺术高峰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美术园囿里的一枝艺术奇葩。画像石是一种有雕刻特征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和装饰,画像砖则是用于墓室内装饰的砖刻绘画,前者在东汉以后就基本不再流行了,后者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还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汉代画像砖,石无论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上,均丰富于其他时期,因此,汉代被称为画像砖、石的黄金时代,是当之无愧的。
郑玄集今古文经学大成
今文经、古文经与谶纬合流,为东汉经学的显著特点,东汉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打破今古文界限,完成经学的融合与统一,郑玄所注经书很多,包括《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及《毛诗笺》,其他多亡佚。郑玄注经,都博采今古经文,融合贯通,从总体所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大量精力整理篇帙,条贯篇目,确定编排。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传注外,郑玄还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礼难》等。对天文历算,他也深有研究,提出一年四季与地在太空中的四游升降有关的观点。其元气之所本始寂然无物亦忽然而自生的观点。直接影响了魏晋玄学。郑玄的成就还表现在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郑学”注解经学,采取客观态度,兼取各家之长,不偏执已见,注意事实,以理服人,这种治学精神和方法对后学影响很大。
汉代居民
两汉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也相对稳定,大量兴盛皇家宫苑、贵族宅弟,推动了民居的发展,由于生活水平、等级制度等条件的限制,使汉代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汉代修建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列侯公卿及食禄万户以上的住宅称“弟”或“宅”,第宅的大门可以直接开向大街,出入不受里门开闭的限制。这些第宅一般建筑有前后堂,仿周代前堂后寝的体制,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后堂及大门第三、四进以上的建筑,前后有数重院落,大门能通马车,有屋顶,门旁有房间可留宾客,称“门庑”,进门有院,对门的正房是“前堂”,前堂内分隔出“室”和“厢”等房间,堂上有的设有天花,称为“承尘”,前堂是整个第宅的主要建筑,体形高大,有东、西阶,有一道横墙使之与后院分开,横墙中开一门,叫“中阁”,穿过中阁便进入了“后堂”,后堂有阶、轩,有些还有楼,最后开有后门,称为“后阁”,在中轴线左右有院墙,在墙内设廊一周,称“两庑”,使后堂和门庑相接,形成一封闭数重院落的建筑群。这些是供户主使用的主要建筑。此外,还包括有厨、仓、库、厩及众多奴仆的住处,一般规模宏大,按轴线布局,仿佛是皇宫建筑组合的缩影。
汉代城市下层居民被限制在里闾中,房屋被称为舍,基本形式为一堂二室,其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
仲长统撰《昌言》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好学博识,敢直言,不拘小节。建安末为尚书郎,参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常发愤叹息,因著《昌言》三十四篇,共十余万言,对当时的政治有所揭露和批判,并反对宗教神秘主义,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从儒家的传统思想出发,提出了一些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具体意见。仲长统死(180——220)。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著有《昌言》,传者不过十之一二。
【两汉诗词】
古艳歌
[两汉] 佚名
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
【东汉始末】
东汉~刘秀建立的王朝
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刘缵被外戚权臣梁冀拥立为帝,年号本初。本初元年(146年),因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年仅九岁 ,谥号孝质皇帝,葬于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