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182年-252年5月21日 )
吴大帝孙权
时代:汉末~三国
全名:孙权
别名:孙仲谋、吴大帝、吴太祖
字:仲谋
民族:汉族
庙号:太祖
谥号:大皇帝
封号:南昌侯、吴王(称帝前)
年号:
黄武(吴王时)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黄龙(229年四月-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
赤乌(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神凤 (252年二月—四月)
在位: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
籍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生卒:182年~252年5月21日
出生地:下邳 (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
逝世地:建业宫内殿 [125](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继任:吴废帝孙亮(无庙谥)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平服山越,开疆拓土,派军抵达夷州
相关典故:草船借箭、孙权劝学、生子当如孙仲谋 等
陵墓:蒋陵
个人简介·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出生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他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开国皇帝,在位时间为229年5月23日至252年5月21日,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孙权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其父孙坚与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中,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奠定了江东地区的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临危受命,继承了兄长的事业。他上书曹操表示友好,并被汉廷任命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贤臣的辅佐下,孙权广纳贤才,分封诸将,镇抚山越,平定各地反抗势力,逐步巩固了政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夺取荆州,面对强大的曹军,朝中多有劝降之声,但孙权力排众议,采纳周瑜、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奇袭荆州,成功扩大了领土范围。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获封吴王;然而次年,他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彻底摆脱了对曹魏的依附。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不久后迁都至建业(今南京),开启了孙吴王朝的新纪元。孙权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农业,设置农官推行屯田制度,增设郡县,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黄龙二年(230年),他还派遣卫温、诸葛直远征夷洲(今台湾),展现了孙吴的海上实力。 然而,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引发了“二宫之争”,导致朝廷内部动荡不安。
神凤元年(252年),这位伟大的帝王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他被追谥为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统治江东长达五十余年,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不仅将管辖地域从最初的江东扩展到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更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分裂局面,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他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权,这位在三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风云人物,其籍贯为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他于东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出生在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是孙坚的次子。据传,孙权乃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这一血统赋予了他非凡的军事与领导才能。 孙权出生之时,其父孙坚正担任下邳县县丞一职。随着孙坚仕途的发展,孙权的童年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度过。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孙坚时任佐军司马,随朱儁出征讨伐黄巾军,而孙权则与家人一同留居在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远离战场的纷扰,度过了相对平静的童年时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响应号召,加入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举兵北上。此时,孙权跟随长兄孙策,迁居至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西南),继续接受教育与熏陶。 然而,命运多舛。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坚受袁术之命,率军征讨荆州刺史刘表,不幸在战斗中阵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年轻的孙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丧事料理完毕后,孙权全家迁往广陵郡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幼年丧父的孙权,在母亲吴夫人的悉心抚养与教导下逐渐成长。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孙策投奔袁术后,为了家族的安全,命吕范将孙权等人接到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与居住在此的舅舅吴景团聚。此后不久,孙策奉命为袁术攻打庐江郡,扬州刺史刘繇担心被吞并,对孙权母子产生了猜忌之心。关键时刻,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及诸位幼弟,并妥善安置,确保他们的安全。随后,孙权跟随母亲吴夫人辗转迁居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又迁往阜陵县(今安徽省全椒附近),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段动荡不安的成长经历,不仅磨炼了孙权的意志,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英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而立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率领军队渡过长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在成功击破刘繇的势力后,孙策派遣部将陈宝前往阜陵迎接家人,并安全护送他们回到曲阿。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孙策对家人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对后方稳定的关注。 孙权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才能。他性情豁达开朗,为人仁厚且果断,深谙侠义之道,善于识人用人,尤其喜欢招揽贤才为己用。因此,他在当时的名声逐渐与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齐名。孙权经常跟随在兄长孙策身边,参与军政大事的决策过程,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甚至让孙策都感到自愧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指着孙权对众人说:“将来,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此时,年轻的孙权正在吴郡与胡综、朱然一同学习,为日后治理江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元年(196年),随着孙策逐步收复丹阳、吴、会稽三郡,年仅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开始正式涉足地方行政事务。同年,吴郡太守朱治推荐孙权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荐他为茂才,充分认可了他的才能与品德。不久之后,孙权又代理奉义校尉一职,进一步积累了从政经验。
建安四年(199年),孙权随同孙策出征,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在取得胜利并迫使刘勋败逃后,孙策继续率军进攻沙羡,最终击败了江夏太守黄祖,顺利收复了庐江、豫章两郡。通过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孙权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也为日后独立领军奠定了基础。
少年统业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一代枭雄孙策遭遇许贡门客的行刺不幸离世。临终之际,他将江东的千钧重担托付给了年仅十九岁的弟弟孙权。这一年,孙权被东汉朝廷正式册封为讨虏将军,并兼任会稽太守,坐镇吴郡。 然而,彼时的江东刚刚经历统一,局势并不稳固。地方上的士族豪强与寄寓此地的外来人士心中仍有二意,对新任领袖孙权持观望态度。更为严峻的是,庐江太守李术公然举兵叛乱;在孙氏宗族内部,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庐陵太守孙辅暗中勾结曹操,孙暠则觊觎权力,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相继遇害,豫章、会稽等地的山越部落更是蠢蠢欲动,数万之众随时可能发难。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张昭、周瑜等贤能之士坚定地站在了孙权一边,认为这位年轻的继承者有资格成就一番大业。他们率领群僚拥立并辅佐孙权。其中,张昭作为文官领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为孙权出谋划策;周瑜则是武将中的佼佼者,成为孙权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孙权以师礼待张昭,视其为良师益友;又以兄长之礼对待周瑜,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同时,程普、吕范等人也成为了孙权的心腹将领。
为了稳定局势,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他亲自率军平定了李术的叛乱,收编了三万余人的部众;成功化解了宗室内部的动乱;并一举平定了六千余人的山越叛乱,收编了一万余人。
此外,孙权还广纳贤才,积极延揽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杰出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安抚了地方大族和外来人士的心,更使得江南地区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从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3年至208年),孙权三次发起对江夏郡的攻势,最终成功击杀了黄祖,吞并了江夏郡的大片领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也为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决战赤壁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挥师南下,对刘备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占领江陵之后,曹操致信孙权,言辞强硬地表达了其夺取东吴土地的决心。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孙氏阵营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主战派和主降派两股势力。 主战派以鲁肃和周瑜为代表,他们主张积极抵抗,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才能保卫江东的安全与稳定;而主降派则以张昭为首,鉴于当时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主张向曹魏政权妥协。尽管张昭在东吴集团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但孙权却坚定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决心与曹操一决高下。 恰逢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了刘备的重要谋士诸葛亮,正式表明了刘备愿意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的态度。随后,周瑜也及时返回柴桑,并详细分析了曹操此次远征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进一步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心。经过深思熟虑后,孙权最终做出了重大决策,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领东吴水军与刘备联军一同迎击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了老将黄盖提出的火攻之计,在赤壁一带以五万精锐之师大破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使得曹操不得不率残部北撤,同时留下曹仁镇守江陵、徐晃驻防襄阳等地作为后续防线。而在夷陵方向,甘宁所部遭遇到了曹仁军队的包围,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周瑜听取了年轻将领吕蒙的建议,果断派遣一支快速部队前往救援,成功解救了甘宁并将敌军击退。 同年稍晚些时候,孙权亲自统帅大军进攻合肥,意图扩大战果,同时命令张昭率部攻打九江郡下属的当涂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张昭的军事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孙权在合肥城下的围攻也未能奏效,最终被迫撤军。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曹仁之间的拉锯战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期间双方互有攻守,直到曹仁因兵力损失惨重而被迫放弃江陵向北撤退。随着江陵的易手,孙权得以实际控制南郡地区,并随即任命周瑜担任南郡太守一职以巩固新获得的领土。同年,刘备上表朝廷请求封赏孙权为代理车骑将军兼徐州牧,此举不仅体现了两家联盟关系日益紧密,也为日后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防范来自东吴方面的潜在威胁,曹操下令强制迁移淮南地区的大量平民至中原腹地,此举引发了当地十余万户居民的恐慌情绪,纷纷渡江南下投奔孙权治下的江东地区寻求庇护。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孙刘联盟能够在复杂的三国格局中逐渐站稳脚跟,并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对峙曹刘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交州刺史步骘率军南征,以巩固在岭南地区的统治。面对步骘的大军压境,交州九郡纷纷归顺。其中,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兄弟们率先表示臣服,接受孙氏政权的管辖。然而,刘表所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却阳奉阴违,最终被步骘平定并斩杀。为了表彰和笼络士燮,孙权加封他为左将军,彰显了对这位地方豪族的重视。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听从谋臣张纮的建议,将治所由吴郡迁至秣陵(今南京附近)。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未来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在秣陵修筑了坚固的石头城,并正式改名为建业,标志着东吴政权的政治中心正式确立。同年,孙权还在濡须口修筑了濡须坞,以防御来自北方曹操军队的威胁,确保长江防线的安全。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濡须坞。孙权指挥水军与曹军展开激战,成功围困曹军水师,俘获三千余人,曹军溺亡者更是数以千计。经过一个多月的僵持,孙权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外交手腕,成功劝退了曹操,保卫了东吴的领土完整。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自率领吕蒙、甘宁等将领征讨皖城,一举攻破城池,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参军董和以及数万百姓。这次胜利使孙权进一步巩固了对江淮南部地区的控制,为东吴政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前往荆州讨要土地,但遭到刘备拒绝。盛怒之下,孙权命令吕蒙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迫使刘备不得不调动五万大军驻扎公安,关羽也率军三万与鲁肃在益阳对峙。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此时曹操西征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被迫与孙权议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长沙、江夏、桂阳归属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则划归刘备。 议和之后,孙权再次挥师北上,攻打合肥。然而,刚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张辽的突然袭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东吴猛将陈武不幸阵亡,孙权本人也险些被困。幸得吕蒙、凌统、甘宁等将领拼死保护,孙权才得以骑马过桥,脱离险境。此次合肥之战虽然失利,但也充分展现了东吴将领们的英勇无畏。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度进攻濡须坞,并煽动丹阳、鄱阳等地的山越部落叛乱,试图从内部瓦解东吴的统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果断派遣贺齐及陆逊平定了尤突、费栈等人的叛乱,维护了东吴政权在江南地区的稳定。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孙权的统治地位,也为东吴日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袭取荆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季,东吴的孙权与大将吕蒙进行了深入商议,他们认为收复荆州的战略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东吴开始积极筹备军事力量,进行战前的各项准备。与此同时,孙权还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魏阵营拜访曹操,表达了归顺之意。曹操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东吴的请求,双方不仅达成了友好协议,还重结为姻亲关系,共同对抗刘备集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年,孙权亲自率军再次攻打合肥,使得曹魏不得不从各州抽调兵力前往扬州驻守。此时,镇守荆州北部的关羽发现襄樊地区防守相对薄弱,于是果断发起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此期间,据史料记载,关羽对待孙权派来的使者态度颇为强硬,多次出言不逊,甚至擅自派人到湘关取粮,这些行为无疑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面对这种局面,孙权决定以实际行动回应关羽的挑衅,他命令吕蒙率领精锐部队向荆州进发。吕蒙采取了奇袭战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成功攻占了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与此同时,东吴将领潘璋和朱然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最终擒杀了关羽。 在对抗关羽的过程中,孙权与曹操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曹操上表朝廷,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并授予其假节权力,同时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也积极回应,他派遣校尉梁寓携带珍贵贡品前往洛阳朝见汉献帝,还将之前俘虏的曹魏官员朱光等人释放回北方,以此表示自己的诚意。此外,孙权还专门派遣使者向朝廷上书,表明自己愿意讨伐关羽以报效朝廷的决心。更有甚者,他还以“天命所归”为由,劝说曹操取代汉室称帝。然而,曹操却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这个年轻人想把我推到火炉上去。” 当关羽被擒杀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这一举动既是对曹操的一种示好,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与军事操作,孙权不仅成功地夺回了荆州,还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
纵横魏蜀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在洛阳病逝,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秋天,曹丕的将领梅敷派遣张俭向孙权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纷纷前来归附东吴。十月辛未日(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代汉称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权,定都洛阳,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的新时代。
黄初二年四月丙午日(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汉室国号,史称蜀汉。同年,孙权将治所从公安迁至鄂州,并改名为武昌,随即修筑坚固的武昌城,为日后吴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丕称帝后,孙权迅速作出反应,派遣使者向曹魏表示臣服,并送回了被俘的魏将如于禁等人。八月丁巳日(公元221年9月23日),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兼任荆州牧,负责节制荆、扬、交三州军事事务,同时赐予九锡以示尊崇。 然而,这一年也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刘备因关羽之死及荆州失陷,决定兴兵讨伐孙权。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孙权果断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夏天,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指挥若定,利用火攻战术大破蜀军,迫使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这场战役不仅巩固了吴国对荆州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曹丕察觉到孙权并非真心归附,遂决定亲征东吴,分三路大军进发:东路由名将曹休、张辽和臧霸率领,从中路由曹仁统帅,西路则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名将率军围攻南郡。面对强大的魏军攻势,孙权立即改年号为“黄武”,亲自坐镇江边指挥防御。尽管东路吴军遭遇挫折,但中路吴将朱桓重创曹仁部队,成功扭转战局;西路朱然及时平息内应叛乱,稳固了江陵防线。最终,在孙权的英明决策下,魏军未能取得预期战果,被迫于次年(公元223年)三月全面撤退。 同年十二月,为了修复与蜀汉的关系,孙权派遣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两国重新通好。不过,孙权与曹丕之间的外交关系并未完全破裂,直到两年后才正式断绝往来。 这一系列事件深刻影响了三国局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孙权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巧妙周旋,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为吴国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武二年(223年)四月,一代枭雄刘备病逝。同年四月,丞相孙邵、大将军陆逊等群臣联名上表,力劝孙权登基称帝,但孙权秉持谦逊态度并未应允。此前,戏口守将晋宗杀害了将军王直,率部众投降曹魏,并被委任为蕲春太守,频繁侵扰吴国边境地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六月,孙权派遣贺齐等人对蕲春发起突袭,成功活捉晋宗,彰显了吴国的强大军事实力。 同年十一月,蜀汉派遣中郎将邓芝出使吴国,开启了两国之间的外交互动。
黄武三年(224年),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回访蜀汉,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到了黄武四年(225年)五月,丞相孙邵不幸去世,孙权在次月任命德高望重的太常顾雍接替其职位,担任新一任丞相。然而,国内局势并不太平,十一月,鄱阳地区的彭绮发动叛乱,攻陷周边数县,聚集起数万兵力,给地方带来巨大动荡。与此同时,在这一年,魏文帝曹丕亲自率领大军抵达广陵,企图对吴国施压。面对强敌,孙权采取严密防守策略,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和严阵以待的军队,迫使曹丕无功而返。当时正值寒冬,河面结冰,给曹军的行动带来了极大不便,最终不得不撤军北归。
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当得知曹丕病逝的消息后,孙权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立即组织进攻江夏,虽然未能取得预期战果,但也显示了其积极进取的态度。同月,为加强对丹杨、吴、会稽三郡偏远山区的控制,孙权特别划分出十个较为恶劣的县份设立东安郡,并任命全琮为太守。此后数年内,全琮在当地平定了山越势力的反抗,稳定了该地区的秩序。此外,交趾太守士燮也在这一年去世,孙权趁机调整南方行政区域,从交州分出广州,重新划分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为新的交州,并任命戴良为刺史;同时将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划归广州,由原交州刺史吕岱出任广州刺史。然而,士燮之子士徽不甘心权力旁落,自立为交趾太守,结果很快就被吕岱设计诱捕并斩杀。之后,孙权又将交州与广州重新合并为交州,以确保南方地区的统一管理。
黄武六年(227年)正月,吴国诸将终于平定了持续已久的彭绮叛乱,恢复了地方安宁。闰正月,韩当之子韩综率领部曲叛逃降魏,给吴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黄武七年(228年)夏天五月份,鄱阳太守周鲂采用诈降计策引诱魏将曹休率领大军深入吴境。八月,著名的“石亭之战”爆发,孙权亲临皖口督战,指挥大都督陆逊带领诸将在石亭大败曹休,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吴国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地位。
登基为帝
公元229年,即黄龙元年的四月丙申日(阳历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孙吴王朝的成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进一步稳固。 同年五月,为了拓展外交关系,孙权派遣校尉张刚和管笃前往辽东进行友好访问。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孙权对东北方向战略意义的重视,也意在加强与辽东地区势力的联系。 六月,蜀汉使者陈震前来祝贺孙权登基为帝。在此期间,两国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共同商讨了平分天下的策略,同时制定了盟书,以确保双方在未来能够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 九月,随着政权逐渐稳固,孙权决定迁都至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了保证国家稳定发展,他任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负责军政要务,驻守武昌。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对陆逊的高度信任,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精锐部队远征夷州(今台湾岛),此举不仅彰显了孙吴强大的军事实力,更具有开拓边疆、扩大领土的战略意义。
黄龙三年(231年),针对五溪蛮族的叛乱,孙权派出太常潘濬和吕岱率领五万大军前去平定。然而,由于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卫温和诸葛直因“违诏无功”而被处决,这反映出孙权对于军事行动成果的严格要求。 自黄武七年(228年)起,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公孙渊取代其叔父公孙恭掌权后,频繁与孙权互通消息。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人再次航海前往辽东寻求同盟。不幸的是,在当年九月,魏将田豫在成山设伏击杀了周贺。面对这一变故,公孙渊转而向曹魏示好,派使臣向孙吴表示臣服,意图借助外部力量对抗魏国。尽管遭到群臣反对,孙权仍执意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赠送大量珍宝。但公孙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最终背叛了孙权的信任,杀害了吴国使者并将人头献给魏明帝曹叡。得知此事后,孙权愤怒不已,一度计划亲自率兵讨伐公孙渊,但在尚书仆射薛综等人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个念头。 同一年,孙权亲自率军进攻合肥新城,并命令全琮攻打六安。然而,这两场战役均未取得胜利,最终不得不撤军返回。这些军事行动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也充分展示了孙吴在三国时代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强敌的精神风貌。
在三国时期的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抓住了魏军主力在西线与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军对峙的有利时机,展开了多线军事行动。他派遣陆逊、诸葛瑾等将领率部驻扎于江夏和沔口一带,同时命令孙韶、张承等人向广陵和淮阳方向进兵,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围攻合肥新城。然而,这一次孙权再次被新城守将张颖等人顽强抵抗,未能攻破城池。同年七月,魏国皇帝曹叡亲自率领大军沿水路前来救援。当魏军主力尚未抵达寿春时,孙权便下令撤军,孙韶等人也相继罢兵。 同年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负责讨伐山越地区,以巩固东吴在南方的统治。到了十一月,潘濬成功平定了武陵地区的蛮夷叛乱,进一步稳定了后方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底开始,庐陵地区的李桓、路合,会稽东冶的随春,以及南海的罗厉等人纷纷起兵作乱,给东吴政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的叛乱事件,孙权在嘉禾四年(235年)夏天,命令吕岱统领刘纂、唐咨等将领分兵出击进行镇压。在这场平叛战争中,随春率先选择投降,并被封为偏将军;而李桓和罗厉等人则被擒获并处死,有效打击了叛乱势力,维护了东吴的统治秩序。
嘉禾六年(237年)二月,陆逊奉命督军征讨彭丹,经过一系列艰苦战斗最终将其平定。同年十月,孙权又派遣全琮率军袭击六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攻克目标只得退回。与此同时,诸葛恪也在这一年完成了对山越的平定任务,并且屯兵于庐江一带,加强了东吴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乌元年(238年)发生了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一年,弄权乱政、为非作歹的大臣吕壹被处死。这一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 此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四位重臣自认为是武官,不便干涉吕壹的事情,因此没有参与其中。然而,在吕壹伏法之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对这四位大臣进行了严肃的训诫。孙权表示自己与四位大臣之间的关系如同骨肉至亲,大家理应共享荣华富贵,同担忧患。当君主在政治上出现失误时,作为股肱之臣应该及时上奏劝谏,而不是选择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同时,孙权也称赞了陆逊和潘濬二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赤乌二年(239年)三月,孙权为了拓展疆域、增强国力,派遣使者羊衟、郑胄以及将军孙怡出使辽东地区。这次行动十分顺利,他们成功地击败了曹魏守将张持、高虑等人所率领的军队,并且俘虏了大量男女人口,这一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东吴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赤乌四年(241年)四月,孙权又制定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计划。他命令全琮进攻淮南地区,同时让诸葛恪攻打六安。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但最终由于敌军顽强抵抗,全琮未能取得胜利而撤退。与此同时,另一路大军由朱然负责围攻樊城,诸葛瑾则率军攻取了柤中,这些军事行动都是孙权精心部署的战略举措,旨在扩大东吴的领土范围并提高其在诸侯中的地位。
两宫之争
(二宫之争)
赤乌四年(241年)五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太子孙登不幸逝世,孙权随即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并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这一决策标志着东吴皇位继承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围绕储君之位的争夺逐渐升级,孙和与孙霸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演变为朝堂上的两派之争。支持太子孙和的一方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以及尚书丁密等重要大臣;而支持鲁王孙霸的一方则有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和中书令孙弘等人。两派之间的争斗不仅影响了朝廷的稳定,也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逐渐意识到这场权力斗争的严重性。
赤乌十三年(250年)八月,为了平息纷争并确保政权的稳定,孙权决定废黜太子孙和,并赐死鲁王孙霸。同年十一月,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以期为东吴的未来奠定更为稳固的基础。 同年十二月,东吴面临着来自魏国的军事压力。魏国大将军王昶与荆州刺史王基分别对南郡和西陵发动攻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孙权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将军戴烈和陆凯分别率军抵御敌军,成功地保卫了东吴的边境安全。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东吴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展示了孙权在处理复杂局势时的决心与智慧。通过这些举措,孙权不仅巩固了皇权,也为东吴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重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五月,孙权正式册立夫人潘淑为皇后。同年冬十一月,在前往南郊举行盛大的祭祀天地仪式之后,孙权不幸染上了风疾。这一疾病对他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十二月,鉴于病情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孙权紧急召回了当时的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并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负责辅佐和教导太子,以确保东吴政权的稳定传承。
神凤元年(252年)正月,孙权重新封赏自己的儿子们:长子孙和被封为南阳王,次子孙奋为齐王,幼子孙休为琅琊王。二月,为了安抚民心、巩固政权,孙权颁布诏书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为“神凤”,以此开启新的政治纪元。 随着孙权病情的不断恶化,他开始考虑身后之事,慎重地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几位重臣:包括深受信赖的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等人,期望他们能够继续维护东吴的安全与发展。 四月乙未日(即公元252年5月21日),孙权在内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其统治长达二十四年之久。他被追尊为大皇帝,庙号为太祖,彰显了他在东吴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同年七月,孙权被安葬于蒋陵。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的所有君主中,孙权是寿命最长的一位,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生命坚韧,也反映了他在动荡年代里所展现出的非凡领导才能。
【为政举措】
政治
在开展军事与外交活动、积极拓展疆域的同时,孙权高度重视生产发展和国家富强。他接替兄长执掌东吴大权不久,便开始推行屯田制度。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设有典农校尉、典农都尉以及屯田都尉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屯田兵既耕种又作战,而屯田户则只需专注于农业生产,免除其他劳役负担。 屯田区域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皖城的屯田基地拥有数千户屯兵,毗陵的屯田区则居住着数万名男女居民。东吴的屯田规模十分可观,并且多采用牛耕方式,耕作技术相对先进。海昌县(今浙江海宁)是孙吴早期唯一的屯田县,由陆逊担任屯田都尉。
黄武五年(226年),陆逊以当地粮食不足为由,上表建议各位将领增加农田面积、扩大屯田规模。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仅扩大了屯田面积,还将原本用于驾车的牛改为耕牛,亲自参与耕作,以此鼓励各级官员和将士积极投身屯垦事业。 孙权还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黄龙二年(230年),他下令修建东兴堤,以阻挡巢湖水患;赤乌八年(245年)八月,派遣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的运河,建造粮仓;赤乌十三年(250年),主持建设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他还组织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不仅是重要的内河航道,同时也具备灌溉功能,对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采取减轻赋税、减少征调的措施。在夺取荆州之后,正值时疫流行,他果断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命令诸将居安思危,加强军事准备,倡导节俭之风,要求放宽对农夫所欠租税的催收。
赤乌三年(240年),他颁布法令,严禁官吏以劳役为借口干扰农业生产。太元元年(251年),下诏减少徭役和征赋,革除民间弊端,切实减轻百姓负担。 孙权为人崇尚节俭,在位期间始终没有设立皇后,公主也没有封邑。后宫嫔妃、宫女以及织室奴婢加起来不足百人。即使称帝迁都建业后,他也没有建造新的宫殿,而是因陋就简沿用旧将军府寺作为皇宫。直到赤乌十年(247年),旧建筑腐朽损坏严重,才仅以武昌宫为基础进行了重建。这种节俭作风体现了他对国家资源的珍惜和对民生的关注。
【军事方面】
争夺合肥~合肥之战
远征辽东
东吴与辽东之间的军事互动是重要的一笔。嘉禾六年(237年),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渊突然背叛了曹魏政权,自立为燕王,这一举动无疑打破了当时的权力平衡。 两年后,即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决定对辽东地区采取行动,派遣羊衜等将领率领远征军前往辽东。然而,当吴军抵达时,却发现公孙渊已在之前被司马懿攻灭。尽管如此,吴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军事行动,而是继续北上,将目标转向了位于旅顺口的魏军海防要塞——牧羊城。 在这场战役中,吴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智慧。他们成功地击败了驻守在此的魏军将领张持和高虑,并且俘获了大量人口。这场胜利不仅彰显了东吴军队的实力,也为孙权的对外扩张战略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此次辽东之役不仅是东吴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也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通过这次远征,东吴不仅展示了其军事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平定山越
孙权正式称帝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在山越地区积极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行政举措。山越这片区域,居住着秦汉时期百越族的后裔。由于不堪忍受先前统治者苛刻沉重的赋税负担,这些先民们纷纷迁徙至深山老林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模式,并且不再向孙吴政权缴纳租税。 起初,孙权尝试派遣军队进行镇压,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孙权深知必须彻底解决山越问题,以确保能够集中更多兵力对外作战,免除后顾之忧。于是他决定调集重兵,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来应对山越人。在这场战役中,孙权麾下的众多大将如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纷纷领命出征,率领部队对山越人实施合围战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山越人的领袖被逐一擒获。 对于战俘的处理上,孙权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年轻力壮的男子被编入军队,成为扩充军力的重要来源;而老人和妇女则由政府统一管理,安排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山越问题,使孙权的后方得以彻底稳固,更为他日后开展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体现了孙权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孙权任时经济】
孙权对辽东地区的经略虽然给当时的东吴政权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首先,孙权此举开辟了从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孙吴之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早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就已经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以及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然而,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尚未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因此这些航道路线的往来并不频繁,也未实现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直接通航。 随着孙吴立国于江左,这里迅速崛起成为三国鼎立中举足轻重的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建业等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都会。这种变化催生了进一步开发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孙权频繁派遣使节前往辽东,使得江左与辽东之间的直通航线得以成功开通。这条重要的海道具体路线如下: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的料角转向北行驶,沿着黄海海岸北上,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进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然后沿庙岛列岛北上,经过大谢岛(即长岛)、乌湖岛(即北城隍岛)等岛屿,最终渡过渤海海峡抵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都里镇即马石津,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沓津(或称沓、沓渚),位于今天的辽宁旅顺附近。沓津在三国时期已发展为孙吴与辽东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孙吴出使辽东的船队会在此停泊,并进行贸易活动。从这里上岸后,再通过陆路到达公孙渊的首府襄平(今辽宁朝阳)。这条海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联系。此后,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条航道变得日益繁忙,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线路。这条海道的存在使得东晋及南朝政权能够绕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及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交往,从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其次,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种频繁的交往,除了孙权可以从东北地区获得宝贵的马匹资源之外,双方还互赠特产。这种交流对于两地物产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晋人孙楚在《遗孙皓书》中记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江左物产文化传播到了东北,而以貂皮和马匹为代表的东北物产文化也传入了江南。这种交流对于促进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来,江左的蚕桑养殖技术也是通过这条海道传到了辽东地区,进一步推动了两地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孙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源于他在多个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积极开拓海上事业,在航海贸易、外交往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原本相对落后的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富庶之地。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孙权逝世之后所受到的待遇却与其生前的丰功伟绩极不相称。宋代文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写道:“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孙权墓冢遭到破坏却无人修缮维护这一现状的忧虑与悲叹。另一位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吴大帝庙》中也有类似的感慨:“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似乎渐渐淡忘了孙权对于江东地区开发的重要意义,这种遗忘让人为之叹息。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孙权历史地位认知上的缺失,也从侧面体现了对这位伟大君主应有的尊重和纪念被忽视的遗憾。
【外交政策】
与蜀汉、曹魏关系
探索夷州、珠崖等地
在三国时期的黄龙二年,即公元230年,吴国君主孙权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决定。他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精锐士兵,乘坐战船,横渡茫茫大海,前往探寻夷洲(今天的台湾岛)和亶洲。这次远航标志着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交往的正式开端,吴国的军事力量首次踏上了台湾的土地,揭开了两岸交流的新篇章。 到了赤乌五年,也就是公元242年,孙权再次展现出他的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次,他命令将军聂友和校尉陆凯率领舰队前往珠崖、儋耳(现今的海南岛),进一步扩大了吴国在南部海域的影响力。同时,孙权还致力于巩固对交州地区的统治,并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为此,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作为使者,出使南洋诸国。这些使者不仅访问了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等国,还可能远达印度半岛,为吴国带来了宝贵的信息和外交成果。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孙权成功地拓展了吴国的疆域和影响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海外诸国
赤乌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国的国王范旃派遣使者向吴国进献乐舞艺人以及各种特产方物。当范旃的大将范寻继位成为扶南王的时候,吴主孙权为了加强与扶南及南海诸国的联系和交流,便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等国。 朱应和康泰二人历经艰险完成了出使任务后返回吴国。朱应回国之后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康泰则写下了《吴时外国传》。这两部著作详细记载了东吴时期与外国交往的各种情况,包括各国的风土人情、特产、政治制度等,是研究当时东吴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历史资料。遗憾的是,这两部珍贵的书籍都已经失传了,如今只能在《水经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等古籍中看到一些残存的片段引文。这些零星的文字片段依然为后世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轶事典故】
成语典故
1,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吴历》中濡须之战时,曹操对孙权的赞叹之语。
释义~后人常以此比喻称赞晚辈英贤 。
2,草船借箭:出处~《吴历》中濡须之战时,孙权乘轻船诱曹营之箭的典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主角)。
3,孙权劝学:出处~《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大将吕蒙学习,终使吕蒙成为一代国士。
出生传说
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后,喜不自胜地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外貌奇伟
孙权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则多以“至尊”称呼他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出生时方颐大口,目光颇有神采。东汉朝廷使者刘琬奉命授予孙策官爵时,曾一一为孙权诸兄弟相面。刘琬形容孙权相貌最为高大挺拔,认为他有大贵之表且会是孙氏兄弟中最长寿的。裴松之注《献帝春秋》记载孙权为“紫髯(紫髯象征武官威风凛凛,非指颜色)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 《世说新语》中记载,孙权相貌威武,司马懿与东晋权臣桓温都颇为神似他。
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 。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但始终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车,车中不遮盖,自己在里面射虎。当时有脱群的野兽扑向他的车,孙权每次都以亲手搏击为乐。张昭多次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宋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不记前仇
孙策掌理江东时,曾让吕范管理财计。当时孙权年少,私下向吕范借钱索物,吕范定要禀告,不敢专断许可,当时被孙权怨恨。后来,孙权代理阳羡长,有私下开支,孙策有时进行核计审查,功曹周谷就为孙权制造假账,使他不受责问,孙权那时十分满意他。但等到孙权开始统管国事后,认为吕范忠诚,深为信任,周谷善于欺骗,伪造簿册文书,不再录用。吕范去世后,孙权路过吕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毕泪流不止。
嘲啁无方
孙权风趣幽默,喜欢与他人开玩笑。 [7]他曾对侍中郑泉说:“你喜欢当众规劝我,叫我好没面子,你不怕惹怒我吗?”郑泉回答:“臣听说有贤明的君主,就有正直的大臣。今朝廷能够畅所欲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主公器量宏伟。依仗厚恩,我不怕逆鳞。”有一次开宴会,孙权吓唬要治郑泉的罪,郑泉快走出门的时候不停回头张望孙权。孙权喊着他的名字让他回来,笑着说:“你不是不怕我生气吗?怎么还总回头看我呢?”郑泉回答:“臣知道主公一向爱护臣下,肯定不会有性命之忧。快出门的时候被主公的英姿所打动,忍不住想回头再多看几眼。”
大将朱桓出征时,孙权亲自为他送行。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说:“上天授予陛下圣人的容貌,应当君临四海,委任重臣,来清除叛逆。如今臣就要离开陛下远去了,要是能摸一摸陛下的胡须,臣死而无憾了。”孙权闻言微微地倚着案几,把脑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须,感叹道:“今天总算可说是捋到虎须了!”孙权大笑。此外,孙权也曾逗弄费祎、诸葛瑾、诸葛恪等人。
爱护臣下
孙权常以表字称呼臣下,君臣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凌统的随从战死,内心难过得不得了。孙权用自己衣袖给凌统擦干眼泪,对他说:“公绩,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怕没有人吗?”凌统受了重伤,孙权于是留他在船上,帮他更衣。凌统英年早逝后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孙权收养二人在宫中,疼爱得跟自己子女一样,凡有客人来就介绍道:“这是我的虎子呀。”到了八九岁,孙权命葛光教他们念书,十天学一回骑马;又追念凌统功勋,封凌烈为亭侯,把凌统的兵也交给凌烈管。后来凌烈有罪免官,改由凌封袭爵领兵。
提拔囚虏
孙权攻下荆州后,荆州众将纷纷归附,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派人抬床将他接来。潘濬还是掩面于床,不肯起来,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孙权叫着他的字说:“承明啊,过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虏,楚武王任用为将帅。彭仲爽是申的俘虏,楚文王以之为令尹。二人都是你们楚地的贤人,虽为俘虏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难道是认为我与古人有异吗?”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擦干他的泪水。潘濬打动于是下地拜谢。孙权任用他为治中,对关于荆州的事务一并向他咨询。
宝剑六柄
据崔豹《古今注》记载:孙权有六柄宝剑,称为“吴六剑”,分别名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 另据《古今刀剑录》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时,采武昌铜铁锻造了千口剑、万口刀,分别长三尺九寸。刀头方都由南铜越炭所造,以小篆书写“大吴”。
召见秦论
黄武五年(226年),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航海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立即派人把秦论送到武昌(今湖北鄂州)拜见孙权。据《梁书》卷五四《中天竺传》的记载,孙权召见秦论,问大秦“方土谣俗”,秦论一一回答。后来,孙权提到诸葛恪伐丹阳所获的“黝、歙短人”(生活在安徽省东南部一带的肤色黝黑、身材矮小的山越人)。秦论说,在大秦很少见到这样可爱的小矮人。孙权大喜,便将“黝、歙短人”男女各十人赐给秦论,还派了会稽人刘咸随他一道返回大秦,不过刘咸半道而死,秦论“径还本国”后,亦无回音。
【家族关系】
祖父:孙钟,瓜农,汉末隐居于富春江畔的阳平山。
伯父:孙羌,早亡。
父亲:孙坚,三国时孙吴的奠基人之一。追谥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母亲:吴夫人,追谥武烈皇后。
叔父:孙静,官至昭义中郎将。
兄长:孙策,孙吴的奠基者之一。追谥长沙桓王。
【弟弟】
1.孙翊,又名孙俨,官至丹杨太守,后被刺杀。
2.孙匡,袭父爵为乌程侯。后举茂才,早卒。
3.孙朗,庶出,官至定武中郎将。
【姐姐】
孙氏,嫁弘咨。
孙氏,嫁陈氏,女为潘秘妻。
【妹妹】
孙夫人,嫁刘备。
【后宫】
嫡妻:谢夫人,谢煚女,早卒。
皇后:潘淑,生孙亮。后遇刺而死,合葬蒋陵。
继室:徐夫人,徐琨女,抚养孙登,建安十七年(212年)被废。
【嫔妃】
步练师,生孙鲁班、孙鲁育。追赠皇后,无谥号 [123] ,合葬蒋陵。
王夫人,王卢九女,生孙和。追谥大懿皇后。
王夫人,生孙休。追谥敬怀皇后。
袁夫人,袁术女。
赵夫人,赵达妹,据载为中国最早的女画家。
谢姬,生孙霸。
仲姬,生孙奋。
【儿子】
长子,孙登(209-241),黄龙元年(229年)被立为太子。谥号宣太子。
次子,孙虑(213-232),官至镇军大将军,封建昌侯。
三子,孙和(224-253),赤乌五年(242年)被立为太子,后被废为南阳王。被赐死。追谥文皇帝。
四子,孙霸(?-250),封鲁王。后被孙权赐死。
五子,孙奋(?-270),历封齐王、章安侯,孙皓在位时被杀。
六子,孙休(235-264),吴国第三位皇帝(258-264在位),谥号景皇帝。
七子,孙亮(243-260),吴国第二位皇帝(252-258在位),后被废为会稽王。
【女儿】
孙鲁班,又称全公主。前嫁周循,后嫁卫将军全琮。
刘公主,嫁刘纂,早逝。
孙鲁育,又称朱公主。前嫁左将军朱据,后嫁刘纂。
滕公主,一说为养女,生父为孙奂,嫁滕胤。
【养子】
凌烈,凌统之子,封亭侯。
凌封,凌统次子,袭封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