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邺~西晋第四位皇帝(313年--316年在位)

首页标题    晋朝    西晋    司马邺~西晋第四位皇帝(313年--316年在位)






孝愍帝司马邺



312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晋

全名:司马邺
字:彦旗
谥号:孝愍皇帝
封号:秦王
年号:建兴(313年四月-317年三月)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洛阳
生卒:300年~317年
逝世地:平阳 [12]
在位时间:313年 至 316年
前任:晋怀帝司马炽

陵墓:葬处不明,没有帝陵。


个人简介

       晋愍帝司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又名司马业,字彦旗,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他是西晋末代皇帝,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同时也是晋怀帝司马炽的侄子。 司马邺早年被过继给伯父秦献王司马柬,并因此袭封为秦王。在朝中,他先后担任散骑常侍和抚军将军等重要职务。永嘉之乱期间,晋怀帝不幸被刘聪所俘虏,国家陷入动荡之中。在此危难之际,司马邺受到众大臣的拥戴,被立为皇太子,并开始以皇帝名义处理政务。永嘉七年(313年),当得知晋怀帝遇害的消息后,司马邺于长安正式即位称帝,定年号为“建兴”。 即位后的晋愍帝积极联合各方军事力量,包括幽州、并州、代国以及段部鲜卑等势力,共同抵御前赵的进攻。然而,局势依然十分艰难。建兴四年(316年),汉赵将领刘曜率军攻打长安。面对城内粮草耗尽、无以为继的局面,司马邺不得不选择投降。投降后,他被封为怀安侯,遭受了极大的屈辱。 建兴五年十二月戊戌日(318年2月7日),司马邺在平阳被汉赵皇帝刘聪杀害,年仅十八岁。他的葬处至今未能明确,但后人追谥其为“愍皇帝”。作为西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邺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坎坷,他的经历也成为了西晋灭亡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

 

【人物生平】
拥立皇子

  司马邺,作为西晋皇室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早期经历颇为坎坷。他最初被过继给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嗣子,并因此承袭了秦王的封号。这一安排不仅确立了他在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他日后成为乱世中的重要角色埋下了伏笔。 在永嘉二年(308年),司马邺正式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和抚军将军,这标志着他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队攻陷洛阳,晋怀帝被掳走,整个西晋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此动荡局势下,司马邺不得不逃离都城,前往荥阳密县避难。在那里,他与自己的舅父荀藩、荀组相遇,并决定南下许颍以寻求安全。 在这段逃亡过程中,豫州刺史阎鼎联合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以及荀藩、荀组等人共同商议,计划将司马邺护送回长安,以确保其人身安全并稳定西部局势。然而,途中却遭遇了刘畴等人的叛变,幸好阎鼎及时追上并将叛徒处决,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尽管如此,荀藩和荀组仍然幸运地幸免于难。 之后,阎鼎带着司马邺乘坐牛车继续向西进发,途径宛县抵达武关。一路上他们屡次遭到山贼拦截,士卒大量逃散,最终只能暂时停留在蓝田休整。此时,阎鼎迅速联系了雍州刺史贾疋,请求支援。贾疋闻讯后立即派遣州兵前来迎接护卫司马邺,并成功将其护送至长安。为了进一步加强长安的防御力量,贾疋还命令辅国将军梁综协助守卫此地。

       永嘉六年九月初三日(312年10月19日),在阎鼎等人的拥立下,司马邺正式登基成为皇太子。当天举行了隆重的登坛祭天仪式,同时建立了宗庙社稷,并宣布实行大赦政策,以示新政权的开始。此外,为了表彰各路将领的功绩,朝廷授予贾疋征西大将军的荣誉称号,而任命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大司马。 然而,正当众人努力维持长安地区秩序之时,不幸的消息传来:贾疋在讨伐张连的过程中不幸遇难。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始平太守麴允临危受命,兼任雍州刺史,并被推举为盟主。他依照朝廷制度重新选拔设置官员,试图恢复正常的行政体系,从而为接下来更加复杂的局势做好准备。


纷乱即位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四月初一
(怀帝二月初一遇害),司马邺得知晋怀帝驾崩的消息后,立即举行隆重的哀悼祭奠仪式,以表达对先帝的深切怀念。四月二十七日,司马邺正式即位为皇帝,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并改年号为“建兴”,史称晋愍帝。新帝登基之际,朝廷进行了重要的人事任命:卫将军梁芬被授予司徒之职,雍州刺史麴允则被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及录尚书事,而京兆太守索綝则担任尚书右仆射。 同年五月十八日,晋愍帝进一步调整了朝廷的军事布局,任命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以及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同时,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则被任命为右丞相和大都督陕西诸军事。然而,当时正值永嘉之乱,西晋王朝陷入全面崩溃的局面,各地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晋愍帝虽勉力维持残局,但国力已极度衰弱。当时的长安城几乎成了一座废墟,居民户数不足百户,荒草丛生,荆棘遍地。国家粮仓内仅存几十斛麦子,军队人数也极其稀少,整个朝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了争取关中地区地主武装的支持,晋愍帝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将所有坞垒首领一律授予将军称号,以此增强地方力量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度。然而,此时的西晋皇室与世家大族大多已经南迁至江南地区,中原地区的旧有秩序几乎荡然无存,西晋在北方的实际统治名存实亡。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晋愍帝多次向丞相司马保请求派兵支援,但司马保身边的官员却纷纷劝阻道:“就如同被毒蛇咬伤手腕时,壮士会选择断腕以防毒素蔓延一样,如今胡人贼寇气势正盛,我们应当暂时切断通往陇地的道路,以观察形势的变化。”然而,从事中郎裴诜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道:“如今毒蛇已经咬住了头部,难道还能将头也截断吗?”最终,司马保决定派遣镇军将军胡崧担任前锋都督,待各路军队集结后再行进发。 与此同时,麹允提议护送晋愍帝前往司马保处寻求庇护,但索綝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一旦司马保得到了天子,极有可能会趁机谋取私利。”因此,这一计划未能实施。结果,长安以西的广大区域从此不再向朝廷缴纳贡赋或履行臣属义务,导致朝廷文武百官陷入饥饿困顿之中,只能依靠采集野生谷物勉强维持生计。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晋愍帝的统治愈发艰难,西晋王朝的灭亡似乎已不可避免。


投降汉赵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八月,汉赵帝国的刘曜率大军围攻长安,将整座城市彻底封锁,城内外断绝了一切联系。到了十月,长安城内已经陷入严重的饥荒之中,粮食极度匮乏,米价飙升至一斗黄金二两,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长安城中一半以上的居民因饥饿而死去,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绝望与悲凉之中。 当时,太仓中仅剩下数十块用于酿酒的曲饼。麴允为了维持晋愍帝的生命,不得不将这些曲饼砸碎熬成稀粥供其食用。然而,即便如此艰难,这些微薄的食物也很快消耗殆尽。面对如此绝境,晋愍帝不禁泪流满面,对麴允说道:“如今局势已到如此地步,城外无援军可依,我为社稷而死亦是理所应当。但想到将士们连日来的艰辛与磨难,我们应趁城池尚未完全陷落之际,设法保全自身,或许还能使百姓免遭屠戮之祸。”于是,他下令迅速起草降书,向汉赵投降。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晋愍帝派遣侍中宋敞携带降书前往刘曜营中献降。他自己则乘坐羊车,身着素服,口衔玉璧,随行的侍从抬着棺材出城请降。这一场景令群臣无不痛哭失声,他们纷纷攀住车驾,拉住晋愍帝的手,不忍目睹这国破家亡的一幕。御史中丞吉朗更是当场以死明志。而刘曜见状,焚烧了棺材,接受了玉璧,并命宋敞陪同晋愍帝返回宫中。 十一月十七日,晋愍帝被押解至平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麴允与众官员一路跟随至平阳。汉赵皇帝刘聪赐予晋愍帝“光禄大夫”和“怀安侯”的封号,试图以此羞辱这位前朝天子。十八日,刘聪登殿接受朝拜时,晋愍帝被迫跪伏于地叩头请罪。目睹此情此景,麴允悲愤交加,伏地大哭,随后毅然自刎,以死明志。 这一段历史不仅记录了晋愍帝的无奈与屈辱,更展现了那个时代忠臣义士的气节与牺牲精神。它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


受辱遇害
     晋愍帝向汉赵投降之后,遭遇了极为屈辱的对待。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十月,刘聪故意安排了一场狩猎活动,并命令晋愍帝担任车骑将军的职务,身着戎装,手持戟矛,在队伍前方开道。当时,许多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观看这一场景。一些曾是晋朝旧臣或故老的民众看到晋愍帝如此悲惨的境遇后,不禁失声痛哭。刘聪得知此事后,对晋愍帝更加厌恶。 此后,刘聪变本加厉地羞辱晋愍帝。在一次宴会上,他强迫晋愍帝充当侍酒的角色,负责为宾客斟酒、清洗酒杯等低贱事务。更甚的是,当众人如厕时,他还让晋愍帝手拿马桶盖跟随左右。这种极端的侮辱令在场的晋朝旧臣们难以忍受,纷纷失声哭泣。其中,尚书郎辛宾更是因无法控制内心的悲愤,直接抱住晋愍帝痛哭,最终被刘聪下令杀害。 到了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公元318年2月7日),刘聪在平阳将晋愍帝残忍杀害,此时晋愍帝年仅十八岁。


为政举措
       晋愍帝继位之时,正值永嘉之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危难之际。当时的长安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城中居民稀少,不足百户人家,街道冷清,房屋大多已经坍塌,满目荆棘丛生,一片荒凉破败之景。 朝廷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连基本的礼仪制度都无法维持。由于国库空虚、资源匮乏,甚至连车马服饰都无以为继,只能用简陋的桑木板书写官衔作为官员身份的象征。军队的力量也极为薄弱,仅有一旅之众,战斗力严重不足。公私用车总共不过四辆,而武器装备极度缺乏,粮饷运输更是难以接济,导致军心不稳,士气低落。 与此同时,外敌肆意横行,京都长安随时面临攻陷的危险。然而,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地诸侯却无人挺身而出,四方将帅也没有一人率兵勤王,以解朝廷燃眉之急。正是因为缺乏支援与援助,晋愍帝及其臣子们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不仅未能扭转局势,反而遭受侮辱,最终惨遭杀害,令人扼腕叹息。这段历史也成为后人反思国家兴衰的重要教训之一。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

①“愍帝奔播之后,徒厕其虚名,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取之矣!”

②“怀佩玉玺,愍居黄屋。鰲坠三山,鲸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圜颅尽仆,方趾咸僵。大夫反首,徙我平阳。主忧臣哭,于何不臧!”
王夫之《读通鉴论》

①“愍帝之西入长安,必亡之势也。”

②“况素不知兵、徒以名义推奉之愍帝乎?智者知此而已;而愚以躁者,乃挟天子为孤注,而诮人畏沮,不量力,不度势,徒败人国家,岂有救哉!”

 

【史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晋纪十》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
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载记第二》
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人际关系】
祖父:晋武帝司马炎。 
祖母:李夫人。
嗣父:司马柬,秦献王
亲父:吴孝王司马晏,被刘聪所杀。
生母:颍川荀氏,司徒荀勖之女。
(兄弟)
长兄:名不详,被刘聪所杀。
次兄:司马祥,出嗣封伯父司马允,散骑常侍、淮南王,被刘聪所杀。
四弟:司马固,济南王,被刘聪所杀。
五弟:司马衍,济阴王、散骑常侍,被刘聪所杀。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2日 10:3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