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衍~东晋第三位皇帝(325年-342年在位)

首页标题    晋朝    东晋    司马衍~东晋第三位皇帝(325年-342年在位)






晋成帝司马衍



司马衍世系:司马防→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

【司马衍资料】
所处时期:东晋

本名:::司马衍
别名:::晋成帝
字::::世根

庙号:::显宗

谥号:::成皇帝
封号:::皇太子(即位前)

曾任官职:
贯籍:::河内郡温县(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出生日期:321年-342年7月26日(六月初八)

出生地::丹阳郡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在位时间:325年 至 342年
年号:::

1.咸和(326年3月20日--335年2月9日

2.咸康(335年~342年六月)
民族族群:汉族

逝世地::建康宫西堂(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子辈:::2子,2女
主要成就: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墓地:::兴平陵


个人简介

       司马衍(321年-342年7月26日),字世根,是东晋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皇室家庭,为晋明帝司马绍的长子,同时也是晋康帝司马岳的同母兄长,其母亲为明穆皇后庾文君。 在太宁三年(325年),年仅五岁的司马衍继承了皇位,成为东晋的第三位皇帝。由于年纪幼小,朝政事务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代为处理。庾文君临朝听政期间,国家大事得以妥善管理。待庾太后去世后,朝廷重臣王导与庾亮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国政。 司马衍在位期间,东晋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机——苏峻与祖约发动叛乱,导致宫城被迫迁移至石头城。

        咸和四年(329年),随着陶侃、温峤联手平定了苏峻之乱,宫城才得以迁回建康,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 在治理国家方面,司马衍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咸康二年(336年),他颁布诏令,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据为己有,以保护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咸康七年(341年),他又通过“土断”政策,将从江北迁徙而来的世族编入户籍,加强了对地方人口和资源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然而,司马衍的生命却十分短暂。咸康八年(342年)六月初五,他因身体不适,下诏指定自己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岳为继承人。仅仅两天之后,即六月初七,司马衍在西堂驾崩,年仅二十二岁。他的去世让东晋失去了一个充满潜力的年轻君主。司马衍去世后被追谥为“成皇帝”,庙号“显宗”,安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鸡笼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衍,字世根,出生于太兴四年(公元321年),是晋明帝司马绍的长子,其母为明穆皇后庾文君。作为东晋王朝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马衍自幼便备受瞩目。在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三月初二这一天,年仅五岁的他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这一决定标志着他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也预示着他未来将肩负起国家的重任。从被立为皇太子的那一刻起,司马衍便开始接受严格的教育与培养,为日后登基成为一国之君做好充分准备。


登基为帝
        太宁三年,即公元325年的闰八月二十五日,晋明帝不幸驾崩。次日,也就是闰八月二十六日,皇太子司马衍顺利继承大统,正式登基成为皇帝,史称晋成帝。与此同时,晋成帝尊奉自己的生母庾文君为皇太后,以示孝道与敬重。 然而,由于晋成帝即位时年仅五岁,年纪尚幼,无法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因此,朝政事务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代为管理国家大小事务。在这一时期,朝廷的重要决策由多位重臣共同参与。其中,司徒王导负责总领尚书省事务,与中书令庾亮携手辅佐朝政,共同维护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在晋成帝即位后不久,朝廷对部分重要官员进行了职务调整。抚军将军、南顿王司马宗被晋升为骠骑将军,而领军将军、汝南王司马祐则被任命为卫将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军事力量的布局。 到了九月十一日,晋明帝的丧礼隆重举行,其陵寝被安放在武平陵,以此表达对先帝的追思与崇敬之情。


因病去世
    咸康八年,即公元342年的六月初五这一天,晋成帝感到身体状况不佳,遂颁布诏书,决定由他的弟弟、时任司徒和琅琊王的司马岳继承皇位。这一决策体现了晋成帝对家族血脉传承以及国家稳定的高度责任感。 次日,也就是六月初六,晋成帝进一步安排了后续的朝政大事。他命令武陵王司马晞、会稽王司马昱这两位宗室重臣,与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以及尚书令诸葛恢共同接受遗诏。他们的任务是辅佐即将继位的司马岳,确保东晋王朝能够平稳过渡,持续繁荣昌盛。 到了六月初七,晋成帝于皇宫西堂不幸驾崩,终年二十二岁。他被追尊为成皇帝,庙号显宗,并安葬在兴平陵。

个人书法
     司马衍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名家。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司马衍在书法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尤其擅长草书艺术。 他的草书作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笔力遒劲而外放,线条流畅却不失庄重;内在则蕴含着浓郁的古朴之风,仿佛将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入其中。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他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法书要录》中曾如此评价司马衍的书法:“成帝天赋异禀,对于草书之意了然于胸,颖悟通达且熟谙其道。其书法之气势,令前辈亦为之敬畏,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其笔力刚劲有力,外显爽朗,内含古韵悠长。观其书作,犹如云雾散开后初见旭日东升,又似泉水飞泻直下归入碧绿深潭,令人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司马衍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为政举措】

颁布诏令
         晋成帝司马衍即位之时,年幼未能亲政,故由其母庾太后代为辅政。待庾太后去世后,朝政转由王导与庾亮共同辅佐。司马衍在位期间,重用外戚庾亮执掌大权,意图借此削弱王导的势力,从而振兴东晋皇室的威望与权力。 然而,庾亮为人心胸狭隘,多疑善忌,对朝廷大臣心存猜忌,任意诛杀或驱逐重要官员,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局势动荡不安。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镇将苏峻与寿春镇将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发动叛乱,率军攻入建康,一度使东晋陷入危机。所幸,后来陶侃与温峤起兵平定了这场叛乱,稳定了局势。随后,王导再次出山执政,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威望,成功化解危机,使东晋王朝得以转危为安。 在此期间,晋成帝曾命庾亮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败于前赵将领石虎之手,未能实现目标。 此外,晋成帝在位期间还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旨在巩固东晋政权并改善社会秩序。

      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他颁布壬辰诏书,明确规定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据为己有,以遏制地方豪强对自然资源的垄断,维护国家利益。至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他又推行“土断”政策,将从江北迁徙而来的世族纳入当地户籍管理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控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为东晋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业绩
      根据《晋书》的记载,晋成帝司马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机敏。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对事理有着清晰的认识,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仿佛一个小大人般沉稳而得体。 在叛将苏峻囚禁并苛待他的时期,司马衍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镇定。面对困境,他没有丝毫的畏惧或退缩,而是泰然处之,将注意力集中在读书上,这种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风范。

       司马衍六岁时,苏峻之乱爆发,南顿王司马宗作为五马渡江之一的人物被杀害,然而当时年幼的司马衍对此毫无所知。直到苏峻之乱平息后,他才向舅舅庾亮询问:“往常那位白头公(司马宗因其一头白发而得名)现在何处?”庾亮回答说,司马宗因谋反而被处死。听闻此言,司马衍深感悲痛,并哭着说道:“舅舅说谁做贼,便杀之;如果别人说舅舅做贼,我又该如何处置呢?”这一番话让庾亮大惊失色,无言以对。 另有一次,庾亮之弟庾怿送给江州刺史王允之一壶酒。王允之为了安全起见,先让狗尝了一点,结果狗立即倒地身亡。得知此事的王允之惊恐万分,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小皇帝司马衍。司马衍听后勃然大怒,质问庾亮道:“大舅已经扰乱了天下,难道小舅也要效仿吗?”庾怿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充满恐惧,为保全庾家免遭更大的祸患,不久便饮下毒药自尽。由此可见,司马衍自幼便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 然而,由于自幼被舅家掌控,司马衍始终未能真正参与朝政管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政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人勤俭节约。他曾计划在后院建造一个射箭练习室,但经过核算发现需要花费四十金,他认为过于昂贵,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虽然他在雄武气度上不及父亲,但他谦恭节俭的品德却足以媲美先贤。 司马衍年幼继位时,无法亲自处理政务。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展现出勤俭的美德。

      在司马衍执政期间,他颁布诏令举荐贤良之士,鼓励农业发展,使得政权逐渐趋于稳固。在东晋奢侈浮华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他能够倡导并实践简朴、节俭的生活方式,实属难得。 此外,司马衍本人还是一位书法名家。相关资料记载,他擅长书法,尤其在草书方面造诣深厚,其作品劲力外露而内含古风。《法书要录》中评价他:“生知草意,颖悟通谙。光使畏魄,青疑过蓝。劲力外爽,古风内含。若云开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悬归碧潭。”这些赞誉充分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五月,司马衍身体不适。六月初五,病情加重。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庾冰(庾亮之弟)建议让司马衍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作为皇位继承人,司马衍表示同意。随后,他下诏确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并安排自己的儿子司马奕承袭琅邪哀王司马安国的封号。初七,庾冰、何充以及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同时受命辅佐国政。初八,司马衍在建康宫西堂驾崩,享年二十二岁,在位十八年。他被追尊庙号为显宗,谥号为成帝,葬于兴平陵(今南京鸡笼山之阳)。 初九,琅邪王司马岳即位为帝,大赦天下。十四日,封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奕为东海王。康帝司马岳因居丧期间不发一言,将朝政委托给庾冰和何充处理。


平苏峻乱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十月,东晋朝堂上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当时身为朝廷重臣的庾亮,执意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入京担任大司农一职,意图借此削弱苏峻的军权,以消除朝廷内部潜藏的隐患。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得到众多臣僚的支持,他们纷纷劝阻庾亮慎重行事。但庾亮并未采纳建议,坚持己见,强行推进征召计划。面对庾亮的强硬态度,苏峻断然拒绝,并迅速联合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由此引发了一场新的动乱。 苏峻所部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祖约的配合下,很快便挥师直逼建康城下。官军节节败退,难以抵挡叛军的强大攻势。

        庾亮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仓皇逃离战场,甚至抛下了自己的妹妹——当时身居皇太后之位的庾文君,以及外甥幼帝司马衍。他匆忙带着三个弟弟逃往寻阳,投奔驻守当地的温峤,寻求庇护。 次年二月,建康失守,昔日繁华的都城陷入一片混乱。百官四散奔逃,宫中殿省萧条冷落,唯有王导、陆晔等少数几位忠臣留守,护卫着年幼的小皇帝。叛军首领苏峻率兵入宫,却因王导德高望重,且表现得正气凛然,未敢贸然侵犯御座。当时,小皇帝司马衍端坐御座之上,由王导怀抱守护,侍中褚翜、钟雅及右卫将军刘超等人分立左右,彰显出非凡的气节与忠诚。尽管叛军肆意妄为,却始终未能踏入御座所在的大殿。 苏峻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掌控朝政大权后,滥授官职,殴打大臣,剥削士民,无恶不作。然而,他对王导仍保持一定的敬重,不仅保留了其原有官职,还将其地位排在自己之前。即便叛将路永、匡术多次提议杀害王导等忠臣,苏峻也未予采纳。然而,苏峻对幼帝司马衍的态度则十分恶劣,强迫其迁居石头城,并软禁于一间简陋的仓屋之中。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前往辱骂,言语粗鄙至极。面对如此险境,王导一度心生恐惧,为保全性命,竟带着两个儿子逃离石头城,暂避至城外的白石。 直至叛乱平息后,王导才返回石头城。期间,他曾取出元帝赐予的符节以示忠诚,却被陶侃嘲讽道:“这符节恐怕不是苏武当年所持的模样!”此言令王导深感羞愧,急忙命人将符节收起。 这场由苏峻引发的叛乱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给建康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士民四处逃散,百业凋敝,宗庙宫室化为灰烬。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不少人提出迁都以图复兴。其中,温峤主张迁都豫章,而三吴地区的豪强则请求迁都会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键时刻,王导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他慷慨陈词道:“建康乃古之金陵,帝王故里,孙仲谋与刘玄德皆称其为‘王者之宅’。

       古代帝王从不因一时兴衰而轻易迁都。若能以农业为本,厉行节俭,则何愁国力不振?反之,若忽视农业生产,即便身处乐土,亦难逃荒芜之命运。况且北方敌寇时常窥伺,伺机而动。一旦示弱,迁徙至蛮越之地,敌人必将乘虚而入。迁都之举实非良策。今日之要务,乃是安定人心,以静制动。如此,民心自可安定,国势亦能渐复。”王导的言论深刻有力,最终说服众人,使迁都之事得以搁置。 通过这一事件,王导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坚定的领导能力,为东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七·帝纪第七》、《资治通鉴·晋纪》 

【历史评价】

   《晋书》:“肆虐滔天,岂伊朝夕。若乃详刑不怨,庶情犹仰,又可以见逆顺之机焉。成帝因削弱之资,守江淮之地,政出渭阳,声乖威服。凶徒既纵,神器阽危,京华元敖之资,宫室类咸阳之火。桀犬吠尧。封狐嗣乱,方诸后羿,曷若斯之甚也。反我皇驾,不有晋文之师,系于苞桑,且赖陶公之力。古之侯服,不幸臣家,天子宣游,则避宫北面,闻诸遗策,用为恒范。显宗于王导之门,敛衣前拜,岂鲁公受玉之卑乎!帝亦克俭于躬,庶能激扬流弊者也。”
   《晋书》:“惟皇夙表,余舅为毗。勤于致寇,拙于行师。火及君屋,兵缠帝帷。石头之驾,海内含悲。康厚天资,居哀礼缛。坠典方兴,降龄奚促。”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父亲:司马绍,晋明帝
母亲:庾文君,明穆皇后(庾亮之妹)
二弟:司马岳,晋康帝
(姐妹)
1.司马兴男,南康长公主,同母姐妺。下嫁龙亢桓温,养子桓玄尊为宣皇后
2.司马南弟,庐陵公主,下嫁沛国刘惔
3.司马氏,南郡悼公主,下嫁泰山羊贲
皇后:杜陵阳。成恭皇后(杜预曾孙女)
嫔妃:周贵人,哀帝尊为皇太妃
长子:司马丕,晋哀帝
次子:司马奕,晋帝,桓温入宫废帝降为海西公
长女:司马氏,寻阳公主,下嫁太原王祎之
次女:司马氏,南平公主,下嫁东莱刘赤松
开国皇帝司马睿,【二】司马绍,【三】司马衍,【四】司马岳,【五】司马聃,【六】司马丕,【七】司马奕,【八】司马昱 ,【九】司马曜,【十】司马德宗,【十一】司马德文
 
【其他阅读】
=======
 
 
2023年8月18日 20:1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