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伏国仁~十六国西秦开国君主(376--385年 - 388年)
乞伏国仁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全名乞伏国仁
别名:秦宣烈王
谥号:宣烈
庙号:烈祖
在位时间(376年-385称帝--388年)
年号:建义(385年九月—388年六月)
民族族群:鲜卑族(乞伏)
出生地: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省陇西县)
生卒:?--388年
主要成就:建立西秦政权
个人简介
乞伏国仁(?~388年),出生于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省陇西县),是鲜卑族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开国君主。他是前秦镇西将军乞伏司繁的儿子,在家族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建元十二年(376年),乞伏司繁去世后,乞伏国仁接过了父亲的职位,被任命为勇士川的镇守者。这一职务不仅体现了他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他开始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坚对乞伏国仁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认可,任命他为前将军,并授予先锋骑的重任。这表明乞伏国仁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个人能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太安元年(385年),乞伏国仁正式宣布自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以及秦河二州牧,从而建立了西秦政权。他将首都设在勇士川,并定年号为“建义”。这一举动标志着西秦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诞生,乞伏国仁也因此成为西秦的开国之主。 建义三年(387年),乞伏国仁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向前秦高帝苻登称臣。作为回报,他被授予使持节、大都督、都督杂夷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等官职,并被封为苑川王。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他的权力基础,还为西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建义四年(388年),乞伏国仁英年早逝。他去世后,被追谥为“宣烈”,庙号为“烈祖”。他的去世虽然令人惋惜,但其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却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的影响。乞伏国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鲜卑族的重要领袖,更是西秦政权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乞伏国仁的家族世代担任鲜卑族乞伏部的首领,其祖先原本在漠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他们逐渐向南迁徙至太阴山地区。 到了晋武帝太始初年,乞伏国仁的六世祖乞伏祐邻率领五万户部众,迁居到高平川一带,开启了乞伏部新的发展阶段。随后,他的五世祖乞伏结权又带领族人迁徙到了牵屯。而乞伏国仁的高祖父乞伏述延,则继续带领部落迁往苑川,进一步拓展了乞伏部的活动范围。 在后赵皇帝石勒消灭前赵皇帝刘曜之后,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乞伏国仁的祖父乞伏傉大寒因惧怕石勒的强大军事力量,为避其锋芒,带领族人迁徙到了麦田元孤山。然而,尽管乞伏部不断迁徙以求生存,但仍然难以摆脱外部势力的威胁。传至乞伏国仁的父亲乞伏司繁时,由于长期遭受后赵皇帝石虎的侵犯与掠夺,乞伏部被迫再次南下,最终迁居到陇西的度坚山地区,与当地的汉人杂居共处。 由于这一段迁徙与融合的历史,乞伏鲜卑也被后人称为“陇西鲜卑”。
接替父职
公元371年,也就是前秦的咸安元年,乞伏司繁在与前秦宣昭帝苻坚的交战中落败。随后,乞伏司繁之子乞伏国仁随同父亲率领部众向强大的前秦政权投降,这一举动标志着乞伏家族暂时归附于前秦的统治之下。 到了公元376年,即东晋太元元年,乞伏司繁不幸去世,其子乞伏国仁继承了父亲的职位,负责镇守勇士川(现今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一带)。这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之一,乞伏国仁在此地的驻守为前秦的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383年,也就是东晋太元八年的淝水之战前夕,苻坚决定发动对东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乞伏国仁被苻坚任命为前将军,统领作为先锋部队的骑兵,承担着突破敌军防线的重要任务。然而,就在乞伏国仁即将出征之际,他的叔父乞伏步颓却在陇西地区发起了叛乱。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苻坚迅速派遣乞伏国仁返回西部平定叛乱。 当乞伏国仁率军抵达陇西时,乞伏步颓得知消息后非但没有畏惧,反而感到十分欣喜,并亲自前往迎接。在一场精心安排的宴会上,乞伏国仁情绪激昂,他卷起袖子、捋起衣袖,大声发表了一番慷慨陈词:“苻氏当初趁着后赵石氏的内乱,肆意窃取名号,凭借武力扩张领土,最终占据了八个州的土地。然而,在国家安定之后,他们本应施行仁政以安抚百姓,却依旧穷兵黩武,一心想着向外掠夺,导致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正是天道的规律!依我看来,苻坚此役注定难以成功,而我们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成就一番大业!” 正如乞伏国仁所预料的那样,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前秦的统治也因此开始瓦解。在此背景下,乞伏国仁果断采取行动,他胁迫周边各部落归顺自己,对于不服从者则予以武力打击并加以吞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乞伏国仁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聚集了超过十万部众,为后来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西秦
公元385年,即东晋太元十年的八月,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前秦宣昭帝苻坚被后秦开国之君姚苌杀害。这一变故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乞伏国仁召集麾下的豪帅,发表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言论:“苻氏家族凭借超凡脱俗的能力与智慧,却最终败于乌合之众的手下,这无疑是天命所归。然而,仅仅循规蹈矩、盲目迷信命运,是历代贤能之士深以为耻的行为;而顺应时势、果断行动,则是英雄豪杰应当具备的品质。我虽然德行浅薄,不足以与古之英杰相提并论,但承蒙祖辈积德庇佑,又怎能眼看着天赐良机降临却无动于衷呢?” 到了同年九月,乞伏国仁正式宣告称尊号,自立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并兼任秦州和河州二州牧,从而开启了西秦政权的历史篇章。他将这一年号定为“建义”,以示其开创基业的决心。在政权建立之初,乞伏国仁任命了一系列重要官员,以构建稳固的统治基础。其中,乙旃音埿被封为左相,屋引出支担任右相,独孤匹蹄成为左辅,武群勇士则出任右辅。此外,他的弟弟乞伏乾归也被授予上将军一职,其他部属也都根据各自的才能被分配了相应的官职。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乞伏国仁还划分了十二个郡县,分别是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漒川、甘松、匡朋、白马以及苑川。同时,他还修建了一座名为“勇士城”的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诸部来降
公元385年,即东晋太元十年的冬季,鲜卑部落首领匹兰率领其部众五千人归顺了西秦领袖乞伏国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鲜卑与西秦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拉近,也为西秦在该地区的势力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公元386年,也就是太元十一年的正月,南安地区的秘宜联合多支羌人部落起兵反叛,对西秦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敌军声势浩大,从多个方向逼近西秦领土。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乞伏国仁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先机,以此削弱敌人的士气,绝不能坐以待毙,被动应战。我们要巧妙运用计谋,故意收敛锋芒,引诱敌人深入,同时以虚弱的姿态让对方轻敌。正如兵法所言,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我军高昂的斗志,而使敌人陷入懈怠。”基于此策略,乞伏国仁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部队,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对敌军展开突袭,最终取得大胜,敌军损失惨重,秘宜仓皇逃回南安。 同年七月,秘宜与其弟莫侯悌(《资治通鉴》中记载为莫侯悌眷)率三万多户部众向乞伏国仁投降。这一胜利充分体现了乞伏国仁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智慧。为了安抚降众,巩固统治,乞伏国仁任命秘宜为东秦州刺史,莫侯悌为梁州刺史,从而成功将这些新归附的力量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之中,进一步增强了西秦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
授官征战
公元387年,即东晋太元十二年的三月,前秦高帝苻登派遣使者前往苑川地区,正式册封乞伏国仁为“使持节、大都督、都督杂夷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这一任命不仅彰显了前秦对乞伏国仁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乞伏国仁在西秦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同年六月,乞伏国仁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在六泉一带发动了一场针对鲜卑部落的突袭战。此次作战目标明确,主要针对鲜卑大人密贵、裕苟和提伦所统领的三个部落。乞伏国仁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兵力优势,成功震慑了这些部落,为后续的统一行动奠定了基础。 到了七月,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在渴浑川展开。高平地区的鲜卑首领没奕于与东胡将领金熙联合组成联军,意图入侵乞伏国仁的领地。然而,双方甫一交锋,乞伏国仁便展现出非凡的指挥能力,他迅速组织军队迎击敌军,并在激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役中,乞伏国仁的军队不仅击毙敌军三千余人,还缴获了五千匹战马,沉重打击了敌方士气。面对如此惨败,没奕于和金熙仓皇逃窜,而原本对抗乞伏国仁的密贵、裕苟、提伦三部则因恐惧转而选择归顺。乞伏国仁以宽厚待人著称,他随即封赏这三位鲜卑首领:密贵被授予“建义将军”之职,并封为“六泉侯”;裕苟被封为“建忠将军”,赐爵“兰泉侯”;提伦则受封“建节将军”,并加封“鸣泉侯”。通过这种方式,乞伏国仁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更扩大了西秦政权的影响力。 然而,内部的叛乱也为乞伏国仁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时,他的部下建威将军叱卢乌孤跋因不满现状,聚众反叛,并据守牵屯山,试图分裂势力。面对这一危机,乞伏国仁果断采取行动,亲率七千精锐骑兵前往平叛。经过一番激战,乞伏国仁成功击杀叛军将领叱罗侯,并迫使一千多户叛军投降。最终,叱卢乌孤跋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向乞伏乾归请降。乞伏国仁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他并未追究叱卢乌孤跋的罪责,而是恢复了他的官职,以此安抚人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这一系列事件充分体现了乞伏国仁作为一代雄主的卓越才能与远见卓识。
去世
公元388年,即东晋太元十三年的四月,乞伏国仁率领军队在平襄地区对鲜卑越质叱黎部发动了一场重要讨伐战。在这场战役中,乞伏国仁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将越质叱黎打得大败,并俘获了其子越质诘归、其弟之子越质复半,同时还带回了越质部落的五千余人。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乞伏国仁在当地的统治地位,也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同年六月,乞伏国仁不幸去世。他被追谥为宣烈王,庙号烈祖,以表彰他在位期间所建立的功勋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乞伏国仁离世后,群臣商议继承问题时一致认为,他的儿子乞伏公府年纪尚幼,难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决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且有能力的人来继任君位。经过一番商议与推举,众大臣最终拥立乞伏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为新的领袖。乞伏乾归被授予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以及河南王等尊贵称号,同时宣布在国内实行大赦,并改年号为“太初”。
【历史评价】
房玄龄《晋书》:
①“国仁阴山遗噍,难以义服,伺我阽危,长其陵暴。向使偶钦明之运,遭雄略之主,已当褫魂沙漠,请命藁街,岂暇窃据近郊,经纶王业者也。
②“国仁骁武,乾归勇悍。
【史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四至卷一百零七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四·西秦录》
六世祖:乞伏祐邻,鲜卑乞伏部首领。
五世祖:乞伏结权,鲜卑乞伏部首领。
高祖父:乞伏利那,鲜卑乞伏部首领。
曾祖父:乞伏述延,鲜卑乞伏部首领。
祖父:乞伏傉大寒,鲜卑乞伏部首领。
父亲:乞伏司繁,鲜卑乞伏部首领。
弟弟:
1.乞伏乾归,西秦武元王。
2.乞伏益州,西秦前将军。
儿子:
1.乞伏公府。
2.乞伏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