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去疾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去疾
别名:周哀王
谥号:哀王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
在位:前441年(3个月)
生卒:?—公元前441年
出生地:雒邑(东周王畿)
逝世地:洛邑(推测为宫廷政变中被杀)
陵墓:葬处不明
纪念地:
前任:周贞定王姬介,东周第十六任君主(父亲)
继任:周思王姬叔,东周第十八任君主(弟弟)
【人物生平】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东周第十七位君主,其短暂的一生和统治经历成为东周王室衰微的重要缩影。
一、家世与继位
姬去疾出身于东周王室,是周贞定王姬介的长子,周元王姬仁之孙。作为王位继承人,他在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其父去世后顺利继位,正式登上东周政治舞台。这一继位过程表面上看似平稳,实则为随后爆发的王室内乱埋下了伏笔。
二、统治与结局
姬去疾在位时间极为短暂,仅有短短三个月,期间未见显著政绩,亦未能有所作为。此时的东周王室已日渐衰弱,中央权威式微,诸侯割据,内政混乱。哀王尚未稳固统治,便遭遇了来自家族内部的致命威胁——其二弟姬叔发动政变,弑杀哀王,自立为君。姬去疾身死非命,葬身之地至今不明,后世仅以其谥号“哀王”加以追称。 更令人唏嘘的是,哀王遇弑并未终结这场王室悲剧。其三弟姬嵬随后又起兵弑杀姬叔,夺取王位,造成兄弟之间接连相残的惨剧。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暴露了东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加剧了王室的分裂与动荡。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周哀王的统治时期虽短,却集中反映了东周王室在战国前夕的衰败局面。王权式微、礼崩乐坏,连王位继承都难以通过正常制度完成,反而演变为兄弟相残的血腥争夺。这不仅削弱了王室的威信,也加速了东周王权的边缘化进程。 史书对周哀王的记载极为简略,主要见于《史记·周本纪》,仅提及兄弟争位、互相残杀之事,未有更多细节留存。
【史料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译文
根据《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周定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后,其长子去疾继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即位仅三个月,便被其弟叔袭所杀,叔袭自立为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其最小的弟弟嵬所杀,嵬继而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这三位君主皆为周定王之子。 周考王在位十五年去世,其子午继位,是为周威烈王。周考王在位期间曾将其弟封于河南,使其承袭周公的官职,是为桓公。桓公去世后,其子威公继立。威公去世后,其子惠公继位。周惠公后来将他的小儿子封于巩地,以侍奉天子,该封君被称为东周惠公。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周王室内部权力更迭的动荡局面,也揭示了周代后期宗法制度与诸侯分封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王朝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
《资治通鉴》相关注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注解中补充了周王室因内乱而导致分裂的深远影响。哀王、思王接连被弑,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衰落,中央统治力量日益削弱,诸侯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这种内部动荡不仅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败,也为后来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礼崩乐坏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家庭成员】
祖父:周元王姬仁 ,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父亲:周贞定王姬介,东周第十六任君主
兄弟:
二弟:周思王姬叔袭(在位仅5个月)(杀兄周哀王
三弟:周考王姬嵬(杀兄周思王
四弟:姬揭(西周桓公,受封于王城,建立西周国)(未被杀·疑似是周考王的同母弟,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这是东周再一次分裂,国土缩小)。
儿子:未见姬去疾直系后裔记载。
【姬去疾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部分学者认为周元王与周贞定王可能存在非直系继承关系,但主流观点仍采信父子
【四十七世】姬仁
【四十八世】姬介(生 四子,1姬去疾,2周思王姬叔,3周考王姬嵬,4姬揭)
【四十九世】姬去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