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暠~十六国西凉开国君主(400年十一月-417年二月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4】‌西凉    李暠~十六国西凉开国君主(400年十一月-417年二月在位)







武昭王李暠



400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西凉)

全名:李暠
别名:李玄盛、李长生、凉武昭王
字:玄盛

庙号:太祖
谥号:武昭王

都城:敦煌400年)酒泉405年)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351年~417年
主要成就:建立西凉

家世:陇西李氏
籍贯:陇西狄道
个人作品;《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
王陵:建世陵(今酒泉西15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个人简介

          李暠(公元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是陇西狄道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同时也是前凉安世亭侯李弇的孙子,更是唐朝皇族的先祖。 李暠自幼聪慧,酷爱学习,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学识。在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并定年号为神玺元年,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此背景下,李暠被任命为效谷令。随后,敦煌地区的索仙推举李暠担任敦煌太守。不久之后,晋昌太守唐瑶又发布檄文,联合六郡共同推举李暠为大将军、凉公,改年号为庚子。至此,李暠正式占据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并将都城定于酒泉。

         在位期间,李暠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寓兵于农”的政策。他组织大量军队前往玉门关和阳关等地进行屯田,通过农业生产的积累,为国家储备了充足的粮草,为未来的东伐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西凉的经济实力,还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性。 建初十三年(公元417年)二月,李暠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被追谥为武昭王,庙号太祖,安葬于建世陵。作为一位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的君主,李暠为西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成就外,李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赋体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述志赋》。此外,他还创作了《槐树赋》《大酒容赋》以及《妇辛氏诔》等数十篇赋作。遗憾的是,除《述志赋》外,其余大部分作品已散佚于历史长河之中。 综上所述,李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一生的辉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暠的家族世代皆为显赫的豪门大族,历史悠久且声名卓著。追溯其家世渊源,他的高祖父李雍与曾祖父李柔均在晋朝为官,且长期担任郡守之职,政绩斐然,德行广受赞誉。到了其祖父李弇时,更是投身于前凉张轨幕府,担任武卫将军一职,因其卓越的功勋被封爵为安世亭侯,为家族增添了无上的荣耀。 而李暠的父亲李昶自幼便以才华横溢、品行端正闻名于世,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天妒英才,李昶英年早逝,未能施展更多的抱负。李暠作为他的遗腹子,在父亲去世后诞生,承载了家族的希望与使命。从小便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辉煌历史的家族环境中,李暠的成长自然备受关注,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年经历
          李暠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热情,他性情沉静而聪慧,为人宽厚谦和,器度优雅。他在经史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并且特别擅长文辞创作,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暠不仅在文学上有所造诣,还精通武艺,深入研读了《孙子兵法》,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隆安元年(397年)三月,后凉时期的建康太守、京兆人段业自立为凉州牧,正式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此背景下,段业任命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并委任李暠为效谷县令。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同母异父弟宋繇也在段业麾下任职,担任中散常侍一职。 后来,孟敏去世,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索仙等人鉴于李暠性情温和坚毅,认为他具备施行仁政的能力,于是共同推举李暠担任宁朔将军及敦煌太守之职。不久之后,李暠又晋升为冠军将军,并向段业称臣。段业则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同时兼任护西胡校尉,赋予他更为重要的职责与权力。


铲除索嗣
        北凉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公元399年,也就是东晋时期的隆安三年,那时北凉正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年,段业自立为凉王,开启了他统治北凉的时代。在其麾下,有一位右卫将军名叫索嗣。索嗣对段业进言道:“李暠久居敦煌,恐有不测。”段业听后颇为赞同,于是决定让索嗣取代李暠担任敦煌太守之职,并命令索嗣率领五百骑兵前往敦煌赴任。 当索嗣行至距离敦煌城二十里的地方时,他派人传信给李暠,要求李暠前来迎接自己。然而,李暠心中充满疑虑,正在犹豫是否出城迎接之时,效谷县令张邈与宋繇等人及时劝阻了他。他们分析道:“如今后凉政权日益衰败,段业本人又昏庸懦弱,这正是英雄豪杰大展拳脚的好时机。您具备建立一番伟大事业的所有条件,怎能轻易拱手让人?索嗣仗着自己是本地人,以为民众都会归附于他,绝不会想到您会突然对他发起攻击。我们完全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败。” 宋繇更是慷慨激昂地说道:“大丈夫若已获得世人的认可,却在此关键时刻低头屈服于索嗣,岂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您英姿勃发,具有雄霸一方的气概,就连前凉张氏的基业都不足以让您倾心。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奋起反抗,争取属于我们的未来。” 李暠听后深感惭愧,他表示自己从小便无远大的志向,只求安稳做官,未曾料到竟会得到如此多士人的推崇。因此,他最终采纳了张邈和宋繇等人的建议,先派宋繇去见索嗣,用谦逊的话语稳住对方。宋繇回来后,告诉李暠说:“索嗣骄傲轻慢,其兵力十分薄弱,我们很容易就能战胜他。”于是,李暠派遣自己的儿子李歆与张邈、宋繇等人率军攻打索嗣。果然,索嗣大败而逃,仓皇返回张掖。 值得一提的是,李暠与索嗣本是生死之交,关系极为亲密。然而,索嗣此次行为却使李暠深受打击,因此他对索嗣充满了怨恨。随后,李暠向段业上疏,列举索嗣的罪状,请求处死索嗣。与此同时,辅国将军沮渠男成也对索嗣极度反感,极力劝说段业除去索嗣。最终,段业下令处死了索嗣,并派遣使者向李暠表达歉意。 为了安抚李暠,段业还从敦煌郡划出凉兴、乌泽两县,以及晋昌郡的宜禾县,设立凉兴郡。同时,他晋升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并兼任护西夷校尉。


建立西凉
        公元400年,也就是东晋时期的隆安四年,北凉境内的晋昌太守唐瑶发动了针对北凉政权的叛变行动。他迅速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以及祁连这六个郡发布了檄文,正式宣布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并兼任敦煌太守。 面对这一局势,李暠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稳固新建立的政治秩序。他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实施了大赦政策,并且确立了“庚子”作为新的年号,标志着西凉政权的正式建立。为了彰显家族传承与荣耀,他还追尊祖父李弇为凉景公,父亲李昶为凉简公,以此强化自身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与此同时,李暠精心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任命众多得力干将担任关键职务。

        其中,唐瑶被授予征东将军之职;郭谦则成为军谘祭酒,负责军事谋略和咨询工作;索仙出任左长史,而张邈担任右长史,共同协助处理政务;尹建兴与张体顺分别被任命为左司马和右司马,肩负军队管理职责。此外,还有多位人才获得重用:张条担任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任右长史,张林则成为太府主簿。宋繇和张谡不仅被任命为从事中郎,还额外获得了折冲将军和扬武将军的头衔。索承明则被指定为牧府右司马,进一步完善了整个行政架构。 在地方治理方面,李暠同样进行了细致部署。令狐迁被委派为武卫将军兼晋兴太守,氾德瑜出任宁远将军及西郡太守,张靖则担任折冲将军与河湟太守。

         索训、赵开、索慈、阴亮、令狐赫以及索术等人也分别被安排到不同地区担任太守职务,如威远将军兼西平太守、骍马护军兼大夏太守、广武太守、西安太守、武威太守以及武兴太守等职位,旨在通过这些任命加强对各地的有效控制与招抚工作,特别是针对东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不仅如此,李暠还积极展开军事行动,派遣宋繇向东进发,成功攻克凉兴,并对玉门以西的多个城池发起进攻且全部取得胜利。为了长期巩固边疆防御并储备战略物资,他还在玉门和阳关两地设立屯田制度,致力于扩大耕地面积、积累粮草资源,为未来可能进行的更大规模东征做好充分准备。


奏表东晋
          西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的故事。其中,李暠作为西凉的开创者之一,其政治、军事与外交活动更是为这一时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隆安五年(401年),李暠派遣使节带着诚挚的奏章向后秦进贡。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李暠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周边强邻的尊重与友好态度。 到了元兴元年(402年),后秦皇帝姚兴对李暠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任命他为安西将军,并且封赐他为高昌侯。这不仅是对李暠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后秦对西凉地区稳定发展的一种支持与期待。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无情地转动。元兴三年(404年),李暠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他的长子、太子李谭不幸去世。面对丧子之痛,李暠迅速调整心态,在同年立次子李歆为新的太子,确保了西凉政权的继承有序。

          义熙元年(405年),李暠的雄心壮志再次显现。他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并兼任秦凉二州牧,同时宣布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初。为了进一步巩固与东晋的关系,他派遣舍人黄始和梁兴携带奏章,通过小路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东晋朝廷,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合作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暠西行之际,他将女儿李敬爱托付给岳父尹文抚养。随着尹文东迁,李敬爱转由李暠堂姑梁褒之母照料。后来,南凉君主秃发傉檀到北山借路时,鲜卑派梁褒护送李敬爱至酒泉,此举促进了西凉与其他势力之间的友好往来。李暠亦派遣使者回访答谢,互赠特产,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与此同时,李暠亲率两万骑兵巡视边境至建东,期间鄯善前部王派遣使者前来进贡当地特产,彰显了西凉在区域内的影响力。然而,北凉君主沮渠蒙逊却突然侵犯西凉,攻至建康郡(今甘肃高台县骆驼城),掳掠三千户人家后撤退。得知此事的李暠勃然大怒,亲自率领骑兵追击,在安弥(今甘肃洒泉县东)成功追上沮渠蒙逊,将其击败,并将被掳掠的人家全部解救回来。 追溯至前秦建元末年,当时有一万多户江汉地区的居民被迁移至敦煌,另有七千多户中原地区的居民也被安置于此。郭黁进犯武威之时,武威、张掖以东的几千户人家纷纷向西逃奔至敦煌、晋昌。

       当李暠决定东迁时,他将这些人口全部迁往酒泉,精心规划,分出五千户南方居民设立会稽郡,五千户中原居民设立广夏郡,还剩下一万三千户则分别设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此外,他在敦煌南子亭筑城,以此威慑南方的潜在威胁。鉴于之前向东晋呈递表章未获回复,李暠再次派遣和尚法泉秘密前往东晋,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的回应。 李暠的一系列举措,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外部交往,都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为西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迁都酒泉
          西凉的建立者李暠是一位极具智慧与远见的统治者。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月,他与长史张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都城从原来的地点迁往酒泉。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更是为了对北凉形成有效的威胁与压力,从而在战略上占据主动地位。 在迁都之前,李暠精心安排了各项事务,以确保政权的稳定与过渡的顺利。他任命张体顺为建康太守,负责镇守乐涫这一重要地区;同时,又命宋繇担任敦煌护军,与自己的儿子、时任敦煌太守的宋让共同镇守敦煌。至此,一切准备就绪,李暠正式将都城迁至酒泉。 迁都之后,李暠并未满足于一时的安稳,而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大力敦促和奖励农业生产,力求通过经济繁荣来增强国力。在他的治理下,连年的五谷丰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群臣目睹这一切,纷纷提议在酒泉刻石立碑,以纪念这番功绩。李暠欣然应允,并委派儒林祭酒刘彦明撰写铭文,将这些辉煌的历史镌刻于石碑之上,用以歌颂他的德政与成就。 然而,外部的威胁并未因国内的繁荣而消散。沮渠蒙逊的北凉势力始终虎视眈眈,每年都会发动侵扰。面对这样的局势,李暠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选择以恩德安抚境内百姓,同时与北凉讲和订立盟约,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以此换取和平发展的空间。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却背弃了盟约,再次率军入侵。面对挑衅,李暠果断采取行动,派遣太子李歆率军迎击。在这场战斗中,西凉军队成功击败了北凉军,并擒获了对方将领沮渠百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李暠还注重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在一个上巳日,他亲临弯曲的流水边设宴款待群臣,并命令众臣赋诗以表达情怀。李暠亲自撰写了序言,为这场雅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他还抄录诸葛亮的训诫,用以勉励诸子,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贤的精神,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防,李暠下令修筑敦煌旧要塞的东西两座围子,以此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时,他又修建了敦煌旧要塞西南方向的两座围子,旨在增强南部边防的力量,以威震南虏。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李暠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西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暠的一生,不仅是政治家的典范,更是一位致力于国家安定与人民幸福的伟大君主。他的智慧与远见,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晚年去世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西凉国君李暠因长期积劳成疾,卧病在床,病情日益加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留下遗诏,交予长史宋繇,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自幼便经历了无数的悲痛与磨难,饱尝人生的艰辛。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蒙此地百姓推举为领袖。然而,我才智有限,能力不足,未能实现统一河右的大业。如今我的身体日渐衰弱,已无复原的可能。死亡是自然规律,我对此并不感到悲伤,但心中却深感遗憾,因为我的宏伟志向尚未达成。 作为一国之主,身处高位之人,必须时刻警惕国家危亡的征兆。在我离世之后,我的世子李歆就如同你的亲生儿子一般,请你务必悉心教导他,将我的经历与教训一一讲述给他听。切勿让他因身处高位而变得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我郑重地将其托付于你。希望你能谨慎谋划,不要让任何错误的策略导致国家走向衰败。” 同年二月,一代英主李暠不幸驾崩,享年六十七岁。后人追谥其为“武昭王”,庙号“太祖”,并将他安葬于建世陵。李暠去世后,其太子李歆继位,成为西凉的第二代君主,史称“西凉后主”。 时光荏苒,到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暠的十一世孙、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缅怀先祖的功绩,特地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李氏家族历代传承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唐玄宗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李暠的一生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他所建立的西凉政权以及留下的政治智慧,无疑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政举措】
政治

       李暠在建国之后,确立了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士”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方针。在政治治理方面,他注重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和任用贤才,并积极采纳谏言,展现出开明的领导风格。同时,他在执法过程中秉持宽简原则,做到赏罚分明、信守承诺,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恢复因战乱而受损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基础,李暠颁布赦令,免除境内百姓的罪责,号召那些因战乱背井离乡的居民返回家园。他还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鼓励民众重视农桑,并对重返家乡的百姓给予优惠政策和实际资助。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很快就有超过二万三千户逃亡的民众迁回敦煌,为当地的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巩固内部稳定的同时,李暠还致力于统一河西地区的宏伟目标。他派遣重臣宋繇率军东征凉州、西击玉门,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将大批军队部署到玉门关、阳关等地进行屯田,通过广积粮谷为未来的东伐行动储备充足的物质基础。 得益于这些明智的决策与有效的实施,敦煌地区因战乱而遭受破坏的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并逐步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
        李暠执政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为西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广开言路,鼓励臣民发表意见,倾听不同声音,以求国家治理更加完善。同时,他高度重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将传统文化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在珍惜人才、知人善任方面,李暠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积极挖掘和重用各类贤才,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大力推动了文化与教育事业的振兴。 在他的统治下,西凉境内吸引了众多当时著名的文人名流前来投靠,使这一地区成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热土。例如,著名的地理学家阚骃以其卓越的地理研究才能受到重用;经济学家宋繇则凭借对经济发展的深刻见解,为西凉的财政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而教育学家刘昞更是以教化民众为己任,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杰出人物齐聚敦煌,共同为学术发展贡献力量,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尤为突出。 在李暠的领导下,以敦煌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五凉文化”的兴盛局面。这一时期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涵盖了地理、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可以说,李暠通过其开明的政策和对人才的重视,成功地将敦煌打造为当时的文化高地。


教育
         李暠曾在南门外的水边修建了一座殿堂,这座殿堂被命名为靖恭堂。靖恭堂不仅是他与朝臣商议朝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用于检阅武备的地方,展现了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双重功能。 此外,李暠还十分重视文教的振兴与儒士的培养。为此,他专门修建设立了学校,并增收了五百名来自富贵人家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同时,李暠还在各郡设置了五经博士这一职位,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文风一时大盛,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个人作品】
          李暠一生致力于学术与文学,他“通涉经史,玩礼敦经”,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尤其擅长文学创作,是五凉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李暠留有诸多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和《大酒容赋》等。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中除了《述志赋》得以流传至今外,其余的作品均已散佚,未能完整保存下来。尽管如此,从留存下来的《述志赋》中,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李暠卓越的文学才华及其深远的思想内涵。


《述志赋》
         李暠凭借其卓越的治世之才,在后凉末年的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受到群雄的尊奉与拥戴。他借此大展霸主宏图,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不费一兵一卒,便端坐安定千里之地。他曾满怀信心地认为,前凉的伟业指日可成,河西十郡在短时间内必将实现统一。 然而,时局变幻莫测。不久之后,南凉君主秃发傉檀进占姑臧,与此同时,沮渠蒙逊的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这使得李暠的理想面临严峻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李暠感慨万千,遂创作了著名的《述志赋》。这篇作品不仅抒发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胸怀与抱负。


《槐树赋》
        在西凉建国之前,河右地区并没有楸树、槐树、柏树以及漆树等树木的存在。到了前凉时期,张骏在位之时,他从秦陇之地移植了这些树木过来进行种植。然而,由于气候或水土不服等原因,大部分移植而来的树木最终都枯萎死去。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酒泉宫的西北角竟然有一棵槐树成功存活并生长起来。 这一现象引起了李暠的深深感慨,他因此创作了《槐树赋》,借此寄托自己的情怀与志向。在这篇赋中,李暠主要表达了对于偏远荒僻之地难以成为建功立业之所的叹息之情。通过槐树虽处逆境却依然顽强生长这一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局限性的无奈,同时也蕴含着对理想与抱负难以施展的惆怅之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历史背景下地域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大酒容赋》
        李暠是一位颇具才情与远见的领导者。他曾命令主簿梁中庸、刘彦明等才华横溢之士撰写文章,以记录时代的声音和思想的火花。然而,在那个兵难频仍、社会喧嚣纷争不断的动荡年代,李暠深刻地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与人心的浮躁。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并未选择随波逐流,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来审视世间百态。为了表达自己内心那份恬淡豁达的情怀,李暠创作了著名的《大酒容赋》。这篇赋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更寄托了他对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这篇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古代贤者在乱世之中依然保持从容不迫的精神境界,这种胸怀至今仍令人敬佩不已。


其他作品
     李暠的前妻辛氏,乃是同郡人辛纳之女。她生性贞洁,为人温顺,具备极高的妇德,深受人们敬重。然而遗憾的是,辛氏却不幸早逝,留下了无尽的哀思。李暠对这位贤惠的妻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辛氏离世后,他亲自为她撰写诔文,以表达内心的悲痛与怀念之情。除此之外,李暠还创作了数十篇其他诗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亡妻深深的追忆和不舍。


【趣闻轶事】
必为人君

      李暠早年曾与后凉的太史令郭黁,以及自己的同母异父弟弟宋繇一同居住。某日,郭黁起身对宋繇说道:“你将来必定能够官至极品,而你的兄长李君,最终也一定会拥有一个国家。当母马生下带有白额毛的小马驹时,便是你们出人头地的时机。”果然,后来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成为一方之主,而宋繇也同样官居高位,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李暠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天象、预言等文化现象的重视,以及家族成员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的命运走向。通过这样的传奇经历,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凉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创始人的个人魅力。


询问中庸
       公元402年,即元兴元年,北凉境内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当时担任北凉西郡太守的梁中庸突然反叛,脱离了北凉的统治,并率领部众投奔了西凉。这一变故引起了西凉国君李暠的高度关注。 在接见梁中庸时,李暠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与索嗣相比,谁更胜一筹?”这里的索嗣是北凉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与李暠有过多次交锋。梁中庸沉思片刻后回答道:“这实在难以估量。” 听到这样的回答,李暠并未感到满意。他继续说道:“如果索嗣的才能真的能与我相提并论,我又怎能在他千里之外,仅凭一根长绳就将他的脖颈牢牢控制住呢?”言下之意,他认为自己远胜于索嗣。 然而,梁中庸却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语气回应道:“人的智慧并非恒定不变,有时候显得游刃有余,而有时候却捉襟见肘;命运也是如此,它有时会让人功成名就,有时却让人跌入低谷。殿下与索嗣之间的成败得失,其中的道理和原因,我一时还无法完全参透。但如果仅仅以生死来判断贤愚,以个人计谋的得逞与否来衡量胜负,那么请问,公孙瓒难道真的比刘虞更加贤明吗?” 听完梁中庸的这番话,李暠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最终沉默不语。梁中庸的回答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也提醒了李暠,胜利与失败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以结果论英雄。这段对话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历史评价】
宋繇:“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
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暠好文学,有令名。

房玄龄等《晋书》:

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②“玄盛温毅有惠政。


【史籍记载】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


【墓地遗址】
        2004年,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西约15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处被当地村民俗称为“小土山”的墓葬。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与考证,这座墓葬被认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李暠的陵寝。 这处被称为“小土山”的遗址,实际上是一座高大的土堆。其地理位置独特,西南两面为砾石滩,东北两面则是新开发的耕地。

        由于长期受到农田灌溉渗水的影响,2001年4月,小土山东北角发生了意外塌陷。得知这一情况后,酒泉市博物馆迅速派遣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并确认此处为一座古墓葬。随后,为了保护文物,博物馆组织了抢险性的清理挖掘工作。

      经过详细勘探,这座墓葬规模宏大,深达20米,墓室面积约为90平方米,墓道长度达到71米。整个墓室东西方向长21.6米,南北方向宽12.27米,全部由青灰色条形砖构筑而成。墓葬结构复杂,分为车马室、贮藏室、甬洞、照墙、石门、通道、前室、耳室、过道以及后室等十个部分。

        在照墙上,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内容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传统神兽图案,色彩以黑、黄、绿为主,显得庄重而神秘。而在石门右侧的方形砖上,则绘有三位站立的侍臣形象。这些侍臣身体侧向墓门,其中两位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手持笏板,表情恭敬,仿佛正在等候进宫朝拜的场景。 考古人员在车马室内发现了一副人体头骨,而在北耳室内则遗存有一副无头的人体骨骼。此外,墓葬的前室和后室均为青砖叠砌的覆斗顶结构。

        然而,由于早年的盗墓活动,地砖遭到严重破坏,室内遗留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后室的棺床也被严重扰乱,南壁还留有两个盗洞。 尽管随葬品大多被盗,但考古工作者仍然出土了一些珍贵器物,包括陶豆、陶钵、银簪、银扣饰、鎏金铜泡钉、铜饰件、铜钉以及铁棺钉等少量物品。

          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以及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小土山墓葬及其周边分布的已考古墓葬群均属于魏晋时期的墓葬。然而,与其他墓葬相比,小土山墓葬规模更为宏大,结构设计独特,墓道宽阔,并且带有地面宫殿式建筑的特征,显然墓主人并非普通贵族。结合河西地区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墓葬至少应属于“王”一级。从墓门壁画砖上的内容分析,也反映了“王”与“臣”之间的地位等级关系。而在酒泉的历史中,唯一称“王”的人物便是西凉王李暠。因此,专家们普遍认同这座墓葬极有可能是西凉君主李暠的陵寝。

         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十六世孙,又是唐朝先祖,唐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
       公元400年,李暠成功控制西域地区,并在此建立了西凉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西凉政权的正式建立,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到了公元405年,李暠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将都城从敦煌迁至酒泉。在酒泉期间,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发展军屯制度、鼓励民众开垦土地以及励精图治,致力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他的治理下,酒泉逐渐发展成为河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繁荣景象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417年2月,李暠因病去世,其陵墓被称为“建世陵”,位于酒泉西约15里的地方。经过专家们的详细考察与论证,发现小土山墓葬的位置与史书中的描述高度吻合。通过对墓葬特征、周边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小土山墓葬极有可能就是西凉君主李暠的安息之地。 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空白,也为后人了解西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亲属成员】
李暠出身陇西李氏,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

曾祖:李柔,前凉北地太守(汉朝名将李广的十四世孙)

祖父:李弇,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
父亲:李昶,字仲坚。西凉时期追尊“简王”。
妻妾:
1.正室:辛夫人,出身士族“陇西辛氏”,辛纳之女。
2.正室:尹太后,出身士族“天水尹氏”,尹文之女。
儿子:
长子:李谭,字不详,封为凉王世子。
次子:李歆,字士业,西凉第二位国君。
三子:李让,字士逊,官至宁朔将军、西羌校尉、辅国将军、晋昌敦煌二郡太守、封为新乡侯。赠骠骑大将军,谥号“穆”。
四子:李愔,字士正,官至晋昌敦煌二郡太守。
五子:李恂,字士如,西凉第三位国君。
六子:李翻,字士举,官至骁骑将军、祈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
七子:李豫,字士宁,官至西海太守、击虏将军、新城太守。
八子:李宏,字士赞,官至前将军、中华县令。
九子:李眺,字士远,官至左将军。
十子:李亮,字士融,官至右将军。
女儿:
长女:李王后,嫁北凉第三位国君沮渠牧犍。
女婿:沮渠牧犍,北凉第二位国君沮渠蒙逊之子。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30日 22:1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