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二十七年,公元227年,农历丁未(羊)年。天干五行属火 曹魏第二任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 蜀汉孝怀帝刘禅建兴五年
公元二百二十七年
【同时期政权】
【】张慕广汉起事(227年)
【】麹英西平(甘肃)起事(227年)
【南匈奴】都城~平阳,21.刘豹(挛鞮豹),(曹操所立)(216-279年)
【高句丽】第十任国王.山上王(延优)(公元197年- 227年)
【高句丽】第十一任国王.东川王(忧位居)(227 年 - 248 年)
【鮮卑】索头部,15任首领.神元皇帝拓跋力微(219-277年在位)
【孙吴】都城武昌)吴王孙权黄武六年(顾雍辅政(182年-222年封吴王--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
(年号:黄武(222年十月-229年四月)是三国时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一个年号,东吴政权的第一个年号。
孙权,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武元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朝代】
三国·曹魏:220年12月11日至266年2月8日。
三国·蜀汉:221年5月15日至263年12月23日。
公元227年2月4日
农历:227年正月(大)初一,伊斯兰历:前407年5月29日,波斯历:前396年11月14日,星期:星期日,干支:丁未年 辛丑月 丁酉日,属相:羊,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8日立春 2月23日雨水,数九:五九第7天,儒略日数:1804004
【出生名人】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出生。诸葛亮已46岁。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在绵竹之战中战死。
【家族世系】
先祖:诸葛丰,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见称。
祖父:诸葛珪,东汉末年为泰山郡丞,于诸葛亮幼年已死
伯父:诸葛瑾,东吴官员,官至大将军。
父亲:诸葛亮,蜀汉官员,官至丞相。
母亲:黄氏,民间传为黄月英,黄承彦之女。
妻子:刘氏,汉后主刘禅之女。
长子:诸葛尚,蜀汉官员,后随父亲与绵竹抵御邓艾,战死。
次子:诸葛京,蜀汉灭亡后为西晋官员,官至江州刺史。
三子:诸葛质,出自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正史未载。
【逝世名人】
延优(?~227),又名位宫,高句丽第十代王。汉献帝建安二年(197),故国川王死,其弟位宫和拔奇为争夺王位展开斗争。位宫在王后于氏的支持下夺取王位。拔奇失败后,逃奔辽东,请求公孙度发兵3万,攻打山上王。公孙度认为有机可乘,便出兵攻打高句丽,公孙度大败,拔奇被迫自刎。次年,为了加强防御,加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公孙康出兵进攻高句丽,位宫迁入丸都城,凭险据守。此次国内城虽毁于战火,但高句丽的势力并没有彻底摧垮。魏明帝太和元年(227)位宫死,葬于山上陵,谥号山上王。
贺齐,(?-227)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孙吴名将、山阴侯。黄武六年(227年)去世。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北)人。卒谥壮侯。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官员,魏明帝即位(227),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不久卒,年八十三岁。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魏纪
世祖文皇帝下太和元年(丁未,公元二二七年)
春,吴解烦督胡综、番阳太守周鲂击彭绮,生获之。初,绮自言举义兵,为魏讨吴,议者以为因此伐吴,必有所克。帝以问中书令太原孙资,资曰:“番阳宗人,前后数有举义者,众弱谋浅,旋辄乖散。昔文皇帝尝密论贼形势,言洞浦杀万人,得船千数,数日间,船人复会。江陵被围历月,权裁以千数百兵住东门,而其土地无崩解者,是有法禁上下相维之明验也。以此推绮,惧未能为权腹心大疾也。”至是,绮果败亡。
二月,立文昭皇后寝园于鄴。王朗往视园陵,见百姓多贫困,而帝方营修宫室,朗上疏谏曰:“昔大禹欲拯天下之大患,故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勾践欲广其御儿之疆,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汉之文、景欲恢弘祖业,故割意于百金之台,昭俭于弋绨之服;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也。今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象魏,修城池,其馀一切须丰年,专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民充兵强而寇戎宾服矣。”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端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炁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北阳平石马。
亮辟广汉太守姚伷为掾,伷并进文武之士,亮称之曰:“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
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
初,文帝罢五铢钱,使以谷帛为用,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不若更铸五铢为便。”夏,四月,乙亥,复行五铢钱。
甲申,初营宗庙于洛阳。
六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
冬,十二月,立贵嫔河内毛氏为皇后。初,帝为平原王,纳河内虞氏为妃;及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虞氏遂绌还鄴宫。
初,太祖、世祖皆议复肉刑,以军事不果。及帝即位,太傅钟繇上言:“宜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官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可以岁生三千人。”诏公卿以下议,司徒朗以为:“肉刑不用已来,历年数百;今复行之,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而肉刑之问已宣于寇雠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髡刑,嫌其轻者,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内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无以刖易钛骇耳之声。”议者百馀人,与朗同者多。帝以吴、蜀未平,且寝。
是岁,吴昭武将军韩当卒,其子综淫乱不轨,惧得罪,闰月,将其家属、部曲来奔。
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阿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阴许归蜀。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仪密表告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叛。司马懿以书慰解之,达犹豫未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吴、汉交通,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懿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公元二百二十七年大事记】
魏复行五铢钱
魏黄初二年(221)十月,曹丕罢五铢钱,使用谷、帛交易。民间巧伪渐多,将谷弄湿使其重,将绢织薄使其广,虽严刑处置,仍不能禁。姝太和元年(227)四月十日(乙亥),在司马芝等建议下,魏复行五铢钱。
魏立毛氏为皇后
魏太和元年(227)十二月,魏立贵嫔毛氏为皇后。曹睿为平原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虞氏不得为后,太皇太后劝慰她,虞氏道:“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遂被绌还邺宫。
高堂隆上《太和历》
魏太和元年(227),魏太史令高堂隆上《太和历》,未用。
魏议复肉刑
魏国初建,曹操令平议死刑可宫割者,大理钟繇认为宜恢复肉刑,以代死刑。议者多以为非悦民之道,遂不行。曹丕即位,诏群臣共论恢复肉刑事,值有军事、复停。魏太和(227——233)中,钟繇上《论复肉刑疏》,以汉末法律酷烈,建议恢复肉刑以代死刑。认为汉废除肉刑,一年要刑杀万人;如恢复肉刑,每年可以少杀三千人。魏帝诏群臣平议。司徒王朗以为肉刑惨酷,不用已历年数百,一旦复行,恐善名未彰而恶名已宣,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倍其居作刑期,内有以生易死之恩,外无刖劓骇耳之声。论者百余人,多赞同王朗之论。魏帝以吴、蜀未平,不行。
诸葛亮上《出师表》
蜀建兴五年(227)三月,蜀丞相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汉中东),准备北伐中原。临出师前,他上蜀帝刘禅《出师表》,开宗明义指出:“先帝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严明法治。并表明自己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认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最后,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出师表》文风质朴清新,平易近人,写得情辞恳切,肝胆照人,是著名的古代散文作品。
卫觊进封乡侯
卫觊(?—229),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少时以才学著名。汉末随曹操为司空掾属,除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令、尚书郎,迁尚书。曾献策关于设诸者仆射监盐官,以盐利购牛、犁、召怀归民。魏国初建,拜侍中,与王粲并典制度。曹丕称帝,觊为制文诰等,封阳吉亭侯,复为尚书。明帝即位,进封 乡侯。曾上疏请置律博士。卫觊善为文章,尤擅长诏策文诰。撰述数十篇。今存《西岳华山 碑》、《诏册魏王》、《禅位册》等。明帝时受诏典著作。曾与缪共撰《魏书》,又著有《魏官仪》,已佚。觊善书法、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卒谥敬侯。
麹英起事
魏太和元年(227)正月,西平(今青海西宁)麹英起事,杀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令、西都(今青海西宁)长,不久被魏将军郝、鹿磐镇压,麹英被杀。
司马懿攻孟达
魏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数与诸葛亮通书信,阴许归蜀。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太守申仪密表告发。魏太和元年(227)十二月,司马懿时率所领于宛城(今河南南阳),闻此,一面致信孟达慰解,一面暗地发兵,昼夜兼行,八日到新城。太和二年正月,攻克新城,斩孟达。孟达(?——227),原字子敬,后避刘备叔父讳,改字子度,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少入蜀,初随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今湖北宜都西北)太守。因不救关羽樊城之围,惧刘备罪之,又与刘封不和,汉延康元年(220)叛降魏为魏新城太守。
张慕起事
蜀建兴五年(227),张慕于广汉(今四川广汉北)、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起事。都尉张嶷发兵镇压,诈许和亲,置酒宴,于席间斩杀张慕等头领五十多人,余部败散。
徐晃卒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北)人。初为汉郡吏,因镇压黄巾,升骑都尉。后归曹操,拜裨将军。随曹操征战,戎马一生,参加过与吕布、刘备、袁绍父子、马超、张鲁、关羽、周瑜等的战事,多立战功,屡迁至平寇将军,都亭侯。曹丕即位,拜晃为右将军,进封阳平侯。卒谥壮侯。
常林进封高阳张侯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曹操任其为南和(今属河北)长,有政绩,迁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太守、幽州刺史,屡迁为魏尚书。曹丕称帝,迁少府,转大司农。明帝即位(227),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不久卒,年八十三岁。谥贞侯。
贺齐卒
贺齐(?——227)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郡吏,孙策时,为永宁(今浙江温州)长,后领南部都尉,以平定候官(今福建福州)等地拜平东校尉,迁威武中郎将;镇压丹杨山越,拜新都(今浙江淳安西)太守,加偏将军;镇压豫章(今江西南昌)东部民彭材等起事,迁奋武将军;汉建安二十一年(216),镇压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尤突,拜安东将军,封山阴侯。
【两汉诗词】
诗
[两汉] 曹植
君王礼英贤。
不吝千金璧。
从容冰井台。
清池映华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