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liú shàn]~蜀汉末代皇帝(207年~271年)
后主刘禅
时代:三国
全名:刘禅
别名:阿斗、后主、安乐思公
字:公嗣
庙号:
谥号:思公、孝怀皇帝(刘渊追谥)
封号:汉中王太子、皇太子(即位前)、安乐县公(降魏后)
年号:
建兴(223年五月-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七月)
炎兴(263年八月-十一月)
民族:汉族
出生地:荆州(一说新野 )
生卒:207年~271年
逝世地: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223年 至 263年
前任: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继任:安乐县公刘恂
主要成就:成为蜀汉第二位皇帝
陵墓:刘禅墓
墓址: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平乐镇翟泉村
个人简介
刘禅(207年~271年),孝怀帝刘禅,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五月~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为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字公嗣,是汉室宗亲刘备之子。他出生于乱世,在新野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刘禅曾多次遭遇险境,幸得忠勇无双的大将赵云舍命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随着父亲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刘禅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章武三年(223年),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第二任皇帝,改元建兴。即位之初,刘禅展现出了明君风范,对相父诸葛亮言听计从,全力支持北伐大业,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蜀地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刘禅逐渐失去了初登大宝时的锐气。延熙十七年(254年),他任命姜维总督军务,频繁发动北伐战争,导致国力日渐衰弱。更令人惋惜的是,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大事多由黄皓操纵,君主本人则疏于理政。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遣钟会和邓艾两路大军进攻蜀汉。面对强敌压境,刘禅最终选择了向邓艾投降,宣告了蜀汉政权的覆灭。战败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与旧臣们一同迁居洛阳。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这位历经沧桑的末代帝王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回顾刘禅的一生,他在位早期能够知人善任,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后期却因偏听偏信而沦为昏庸之君,使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正如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刘禅一生的功过是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禅,这位蜀汉的继承者,诞生于三国乱世之中。他的出生可以追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彼时刘备正在新野屯兵,甘夫人诞下了这个日后将肩负重任的孩子。 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遣曹纯率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军队,当时的局势十分危急,刘备不得不弃下家眷,仅与张飞、赵云等数十名骑兵仓皇逃离。然而,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襁褓中的刘禅与母亲甘夫人幸得赵云拼死保护,方才逃过一劫。
建安十六年(211年),当刘备进入益州之时,孙权派出大量舟船迎接已嫁与刘备的妹妹孙夫人返回东吴,而孙夫人意图携刘禅一同离去。幸好张飞和赵云及时率兵拦截长江,才成功将刘禅带回刘备身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着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禅也被正式册立为王太子。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刘备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同年五月辛巳日(6月19日),刘禅被立为皇太子。 为了使刘禅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刘备特意安排他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典籍,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录这些书籍供其研读。此外,还命令尹默教授刘禅《左传》。不仅如此,刘备也注重培养刘禅的军事才能,《寰宇记》中记载:“射山位于成都县北十五里处,刘禅曾在此地练习射箭。”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因征讨东吴失利,退守永安。此时汉嘉太守黄元听闻刘备病重的消息后,起兵反抗。次年(223年)三月,黄元进犯临邛县,而此时诸葛亮正前往东方探望刘备,导致成都城内兵力空虚。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杨洪向刘禅建议派遣亲兵,并任命将军陈曶、郑绰率军讨伐黄元。最终黄元兵败被擒,押解至成都后被处决。
刘禅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作为一位君主所必需的品质。从幼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到少年时接受严格教育,再到成年后应对突发危机,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武侯辅政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病逝。同年五月,其子刘禅在成都正式继位成为蜀汉皇帝,当时他年仅十七岁。为彰显孝道与尊崇,刘禅尊奉吴氏为皇太后,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兴,以此开启新的治国篇章。 刘禅即位之初,依据先帝刘备的遗诏,委任丞相诸葛亮辅佐朝政。根据诏书精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意味着国家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策处理。为了稳固政权和加强联盟关系,刘禅于同年册立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然而,在这一时期,蜀汉国内局势并不太平,叛乱事件频发。牂牁郡太守朱褒率先占据本郡发动叛乱,紧接着夷王高定也起兵响应。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诸葛亮果断采取措施,派遣尚书郎邓芝前往东吴进行外交斡旋,成功修复了两国关系,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外部支持。
建兴二年(224年)春,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诸葛亮调整政策,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专注于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复苏。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平定了南方四郡的叛乱。此役不仅巩固了蜀汉对南部地区的控制,还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益州郡改为建宁郡;从建宁、永昌两郡中划分出云南郡;同时合并建宁、牂牁两郡设立兴古郡。十二月,诸葛亮凯旋而归,班师回成都,进一步增强了朝廷的威望和统治力。
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年间,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与曹魏展开激烈交锋。在这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但这些征战无疑彰显了蜀汉维护领土完整和追求统一的决心。
建兴七年(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后,蜀汉与东吴达成协议,共同瓜分中原地区。按照约定,魏国的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归属东吴,而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则划归蜀汉所有,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别属于吴、蜀两国。此举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更加明确。
建兴八年(230年),由于鲁、梁两地在分界时被划入吴国境内,刘禅下令改封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以示对盟友利益的尊重。 建兴九年(231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都护李平因战略分歧要求撤军,并且故意装作不知情,向刘禅上表指责诸葛亮虚假撤退。诸葛亮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立即上书揭露真相,最终刘禅下令废黜李平的官职,将其贬为平民。这一事件反映出刘禅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军队纪律的重视。
建兴十二年(234年)正月,车骑将军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为皇太后庆贺。太后特别留胡氏在宫中逗留,直至一个多月后才允许她回家。这一举动引起了刘琰的猜疑,他怀疑妻子与后主刘禅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一怒之下命令士兵对胡氏进行殴打,并将其休弃遣送回家。胡氏不甘受辱,向朝廷告发了刘琰。最终,刘琰因此获罪被关押在狱中并处以死刑。自此后,朝廷规定大臣的妻子和母亲不得再入宫朝贺。 同年八月,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渭滨病逝。这个消息震动了整个蜀汉政权。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产生严重分歧,双方矛盾激化到领兵相互攻击的地步。魏延抢先一步率部南归,沿途烧毁所经过地区的栈道,意图阻断追击。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控诉对方谋反,一日之内,这些文书纷纷传至朝廷。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后主刘禅询问蒋琬、董允的意见,二人表示信任杨仪而对魏延持怀疑态度。最终,魏延的部队溃散,他逃往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捕并斩杀了魏延,随后夷灭其三族。杨仪则统率各路兵马顺利撤回成都。为了稳定局势,刘禅宣布大赦天下,并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赐予符节,镇守汉中要地;同时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全面负责国家政务。
234年10月8日诸葛亮逝世后,刘禅为其素服致哀三日,表达对这位贤相的敬意。然而,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官员李邈竟然上书诋毁诸葛亮,这一行为触怒了刘禅,他下令将李邈逮捕下狱,并判处死刑,以此维护诸葛亮的崇高地位和尊严。这一系列事件充分体现了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复杂性和统治者的态度。
独掌朝政
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蜀汉朝廷发生重要人事变动。中军师杨仪因故被贬为庶民,并迁居至汉嘉郡。这一决定显示出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格局正在经历调整。同年夏四月,蒋琬得到晋升,成为大将军,这标志着他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也体现了刘禅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建兴十四年(236年)四月,后主刘禅亲自前往湔县视察,登临观阪,观赏汶水的壮观景象。这次出行不仅是一次游历活动,更具有政治意义,它展示了刘禅关心地方民生、重视边疆稳定的态度。在游览了大约十天之后,刘禅返回成都,继续处理国政。 同一年,武都地区的氐族首领苻健表达了归顺蜀汉的意愿。为了表示诚意,刘禅派遣大将军蒋琬和张尉前去迎接。然而,在约定的时间内,苻健并未如期出现,这让蒋琬感到十分忧虑。关键时刻,张嶷冷静分析局势,他认为苻健请求归降的态度是真诚的,但考虑到其弟性格狡诈,以及胡人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犹豫不决或叛变,因此预计苻健会有所迟疑。果然不出所料,几天后,苻健的弟弟带着四百户人投奔了魏国,而苻健则独自前来归顺。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禅将苻健及其部下的四百余户氐族民众安置到了广都居住,以示安抚。
建兴十五年(237年)六月,对于蜀汉而言是一个悲伤的月份,因为刘禅的皇后张氏不幸去世。作为一位贤内助,张皇后的离世给刘禅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238年,即延熙元年的正月,后主刘禅册立前皇后的妹妹张氏为新的皇后。这一重要时刻伴随着大赦天下的诏令颁布,同时更改了年号以示新纪元的开始。此外,他还正式册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封赐刘瑶为安定王。同年十一月,为了巩固国防和军事部署,大将军蒋琬率领军队从成都出发,进驻汉中地区,加强了蜀汉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延熙二年(239年)三月,刘禅颁布诏书,晋升蒋琬为大司马,并授予其开府治事之权,这标志着对蒋琬的高度信任与重用,也显示了朝廷对于稳定边疆局势的决心。
延熙三年(240年),越隽郡境内的夷人部落发生叛乱,威胁到当地的安宁。刘禅迅速作出反应,派遣张嶷前往平息叛乱并着手开发越隽郡,致力于改善交通条件,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联系,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积极筹备舟船建造事宜,计划沿汉水、沔水东进,意图攻取上庸等东部三郡。针对这一战略行动,刘禅召集朝中重臣进行深入讨论。大臣们普遍认为水上进攻虽然便捷,但一旦遭遇挫折则难以撤退。鉴于此,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及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劝说蒋琬调整策略。经过商议,蒋琬等人提出可以联合羌胡势力共同对抗敌人。刘禅对此表示赞同,随即派遣安南将军马忠传达圣旨,并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协调羌胡事务。马忠返回后,刘禅又加封马忠为镇南大将军,以表彰他的贡献。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不幸病逝,刘禅遵循传统将她合葬于先帝惠陵,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哀思。 延熙九年(246年),大司马蒋琬去世,根据《魏略》记载,此后刘禅开始亲自处理国政。同年,侍中董允离世,陈祗接替了他的职位,并逐渐与宦官黄皓勾结,使得黄皓得以参与政务。在此之前,董允曾严格约束黄皓的行为,防止他滥用权力。然而,在陈祗得宠之后,黄皓借助陈祗的支持不断挑拨离间,导致刘禅对董允产生不满情绪。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迫使夏侯霸逃离至蜀汉寻求庇护。由于不熟悉蜀地地形,夏侯霸一度迷失方向,甚至徒步行走至脚部受伤。得知此事后,刘禅立即派人迎接夏侯霸,并对他进行了亲切慰问,表示“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并非我方所害”。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以此来表达诚意,随后给予夏侯霸丰厚的赏赐,展现了刘禅作为君主的宽广胸怀。
延熙十五年(252年),刘禅再次进行分封,立皇子刘琮为西河王,进一步稳固了内部的政治格局。
延熙十七年(254年),刘禅委任姜维总督内外军事,赋予他重要的军事指挥权,体现了对姜维能力的认可与依赖。
延熙十九年(256年),刘禅继续推行分封政策,立皇子刘瓒为新平王,强化了皇室成员的地位与影响力。
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逝,宦官黄皓开始逐渐干预朝政事务,这标志着后宫势力对蜀汉政权的影响日益加深。 到了景 耀二年(259年)六月,刘禅对皇族内部进行了重要的人事安排。他册封皇子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这一系列的封王举措,不仅体现了刘禅对子嗣的重视,也进一步巩固了皇室在政治上的地位。
景耀五年(262年),蜀汉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动荡。当时的大将军姜维发现黄皓肆无忌惮地擅权摄政,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姜维向刘禅上奏,请求将黄皓处死以正朝纲。但令人遗憾的是,刘禅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他认为黄皓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侍从官员,不值得过分在意。为了平息姜维的不满,刘禅命令黄皓向姜维道歉。然而,姜维深知黄皓在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担心此举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于是,他主动请求前往沓中屯田种麦,以避开这场政治风波。同年,姜维在北伐过程中遭遇失败,不得不撤回沓中。此时,黄皓又生一计,企图废黜姜维,改立右大将军阎宇。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姜维深感恐惧,不敢轻易返回成都。
直至景耀六年(263年)春季,刘禅才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建立庙宇。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诸葛亮卓越功绩的缅怀与敬仰,更是希望通过此举来凝聚人心,稳定朝局。
国亡投降
公元263年,即景耀六年,蜀汉丞相姜维听闻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地区积极筹备军事行动。他立即意识到潜在的威胁,并迅速上书后主刘禅,建议调集兵力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攻击。然而,此时宦官黄皓却向刘禅进言,称敌人不会来袭,致使刘禅对姜维的提议未予重视,导致这一重要情报未能在朝廷内部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准备。 同年夏天,魏国司马昭决定发动大规模伐蜀战役,派遣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多位名将率领大军兵分多路进攻蜀汉。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刘禅不得不紧急部署防御措施,任命张翼、廖化、董厥等人率军抵抗魏军,并改元为“炎兴”。姜维则带领军队成功地将钟会所率的十余万魏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另一路由邓艾指挥的部队却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略——穿越阴平小道直扑成都。 为了保卫首都,刘禅命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统帅部队驻守涪县抵御邓艾。虽然初期作战中,诸葛瞻击败了邓艾的先头部队,但他没有采纳部下黄崇关于占据有利地形防守的建议,最终在绵竹之战中不幸阵亡。 随着局势日益危急,刘禅再次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在这关键时刻,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了与多数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投降是避免更多生灵涂炭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北地王刘谌强烈主张背城一战,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保卫国家尊严;南中监军霍弋也表达了愿意带兵前来支援成都的决心。尽管如此,刘禅还是选择了接受谯周的意见。 于是,刘禅派遣驸马都尉邓良、侍中张绍及光禄大夫谯周携带象征皇权的玺绶和降书前往会见邓艾。双方在雒县相遇后,邓艾对这份降书表示欢迎,并迅速回信确认受降事宜。随后,当邓艾抵达成都城外时,刘禅亲自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并乘坐一辆载有棺材的车辆前往魏军营地表达诚意。邓艾见状,不仅解开了刘禅身上的束缚,还下令焚毁了那具象征屈辱的棺材,以礼相待并邀请刘禅入营相见。 根据邓艾的安排,刘禅被授予骠骑将军职位,其太子则成为奉车都尉,其他王子们也被封为驸马都尉。此外,邓艾允许刘禅及其家人继续居住在原来的宫殿内,同时确保所有蜀汉地方官员接到刘禅下达的敕命后,纷纷放下武器向曹魏投降。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持续多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邓艾被收捕。钟会率军进入成都后,图谋反叛曹魏政权,并以姜维为心腹爪牙。而此时的姜维则计划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国将领,随后再杀死钟会,坑杀魏国士兵,意图复兴蜀汉王朝。他秘密写信给刘禅说:“愿陛下忍耐数日的屈辱,臣下将使国家从危难中重新获得安宁,让日月重放光明。” 然而,钟会的谋反计划最终败露,他与姜维一同被魏兵所杀。在这场混乱中,军队大肆烧杀抢掠,死伤惨重,一片狼藉。刘禅的儿子刘璿也不幸在乱兵中遇害,经过数日的动荡后,局势才逐渐恢复平静。 同年三月,刘禅举家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当时跟随刘禅前往的蜀汉旧臣仅有郤正和张通二人。为了安抚刘禅,曹魏朝廷封他为安乐县公,给予食邑一万户,赏赐绢帛一万匹、奴婢一百人。刘禅的亲属中有五十多人被任命为三都尉或封侯,原蜀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以及殿中督张通等重要官员也都被封为列侯。 从此以后,刘禅在洛阳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生活,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起伏沉浮。尽管曾经身为一国之君,但随着政权更迭,刘禅最终还是在一个异国他乡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转折,也是整个蜀汉政权覆灭后的缩影。
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正式登基称帝,宣告晋朝的建立。在此之后,前蜀汉君主刘禅仍被封为安乐公,继续享有相应的待遇和尊号。为了体现新朝对前朝宗室的优待,晋朝廷特别赐予山阳公刘康以及安乐公刘禅的子弟中一人驸马都尉的职位,这一举措既是对他们身份的尊重,也体现了晋朝宽厚的政治胸怀。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安乐公刘禅离世,后人追赠他谥号“思公”。回顾刘禅的一生,在其晚年时曾面临继承人的选择问题。原本按照常规,长子早逝后应由次子继承爵位,但刘禅未听从文立等人的劝谏,执意立自己宠爱的儿子为嗣。因此,最终由刘恂继承了安乐公的爵位。
时光荏苒,进入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历史舞台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建立了汉赵政权,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以示对这位昔日蜀汉君主的敬意与怀念。
然而,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天下大乱,战祸频仍,刘禅的子孙们在这场动荡中未能幸免于难,纷纷遇难,令人唏嘘不已。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记录了一个家族命运的起伏沉浮。
【历史评价】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孟达:“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张温:“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曹奂:“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言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
李密:①“可次齐桓。”②“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薛珝:“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陆凯:“又益州危险,兵多精强,闭门固守,可保万世,而刘氏与夺乖错,赏罚失所,君恣意於奢侈,民力竭於不急,是以为晋所伐,君臣见虏。”
王崇:①“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②“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易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知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揵筹斥相应优劣。惜哉!”
纪陟:“西主失土,为君王所礼,位同三代,莫不感义。”
张璠:“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孙盛:①“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②“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常璩:“主非中兴之器。” [26]
裴松之:“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朱敬则:“若乃投井求生,横奔畏死,面缚请罪,膝行待刑,是其谋也。马上唱无愁之歌,侍宴索达摩之曲,刘禅不思陇蜀,叔宝绝无心肝,对贾充以不忠之词,和晋帝以邻国之咏,是其才也。纵黄皓,嬖岑昏,宠高壤,狎江总,是其任也。剥面凿眼,孙皓之刑;弃亲即雠,高纬之志。其馀细故,不可殚论。听吾子之悬衡,任夫人之明镜。”
俞德邻:“禅以暗弱之资,而又惑于阉竖,使无此谶,其能与魏争乎?”
陈世崇:“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郑玉:①“孔明盖社稷之臣也,今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虽百孔明,如之何哉?②孔明既死,刘禅卒就擒缚。及其入魏,屈辱百端,略无愧耻。岂惟刘氏之宗社不嗣,遂使高祖、光武含羞地下,抱憾无穷。”
罗贯中:①“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②“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③“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潘时彤:“可惜三分鼎,空怜六尺孤。大权归宦竖,强敌问神巫。 斫石军心愤,回天将胆粗。山头曾学射,一矢报仇无。”
方苞:“亡国之君若刘后主者,其为世诟厉也久矣,而有合于圣人之道一焉,则任贤勿贰是也。其奉先主之遗命也,一以国事推之孔明而己不与,世犹曰以师保受寄托,威望信于国人,故不敢贰也。然孔明既殁,而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及琬与允殁,然后以军事属姜维,而维亦孔明所识任也。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即琬与允不相继以殁,亦长保蜀汉可也。然则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
周寿昌:“五丈原头大星夜陨,至千载下犹有余恫。廖元俭、李正方俱为武侯贬退,侯死皆痛泣而卒。李邈何人敢为此疏,直是全无心肝。使非后主之明断,则谗慝生心,乘间构衅,恐唐魏元成仆碑之祸,明张太岳籍没之惨,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矣。见疏生怒,立正刑诛,君子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蔡东藩:“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
唐庚:“后主宽厚仁义,襟量有余而权略智调是其所短,当时识者咸以为忧《六韬》述兵权奇计,《管子》贵轻重权衡,《申子》核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施之,后主正中其病矣。药无善恶,要以对病为妙,万金良药与病不相值,亦复何有补哉!”
【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太子阁
太子阁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古城西南角,坐落在刘备屯兵新野时所建“子城”之中。原建筑砖瓦结构,上下两层,占地5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为当年刘备屯兵新野之时甘夫人所居阁楼,因太子阿斗在此出生而得名。
太子阁内有太子阿斗的塑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面北向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过”。阁楼内壁,有甘夫人做梦、阿斗诞生、赵云浴血救刘禅等故事绘画。
太子阁于魏晋时期遭遇兵焚毁损,唐代重建,明清时期历次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子阁遭到毁坏,后来一直没修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流离乱世
《魏略》记载:当初刘备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来打,慌忙逃跑丢弃家属,当时刘禅几岁,跟着人西入汉中被人卖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因乱失散的刘备长子刘禅,遂养以为子,为娶妻立家,刘禅只记得其父字玄德。邻居有姓简的一个人,后来刘备攻下益州简某当了将军,刘备派遣简某到汉中和刘禅相见,由张鲁送归益州,刘备立为太子。
*但《三国志》载刘备最后一次在小沛是建安五年(200年),而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且赵云第二次救幼主是建安十六年(211年),时间上与《魏略》矛盾,故此事真实性存疑。
井中落带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有洛带古镇,镇中燃灯寺的外面有一口古井。传说刘禅来到这个小镇时,想要洗手,看到了这口井。于是,他解开玉带,谁知一不小心将玉带掉入井中,他忙命人打捞。刹那间天色大变,狂风骤雨袭来,他不知何故,于是,急召人来占卜,风水师说此地为风水宝地,打捞会造成天色大变。玉带是捞不得了,从此,刘禅的玉带就留在了这口井中,于是此地取名“洛带(落带)镇”。
柏下避雨
四川广元翠云廊有“阿斗柏”,相传刘禅曾于树下避过雨。
乐不思蜀
在蜀汉彻底灭亡、刘禅和蜀中旧臣迁至洛阳后,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中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见状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的江山-----白送
对着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司马昭试探刘禅------乐不思蜀
【家族成员】
曾父: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祖父:刘弘,东汉末年官吏。
叔祖父:刘子敬(字子敬,名不详)。
叔祖父:刘元起(字元起,名不详)。
父亲: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奠基者之一,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母亲:甘夫人,刘备侧室,追封昭烈皇后
(兄弟)
1.刘封,?- 220年,原为罗侯寇氏之子,刘备义子
2.刘永,生卒年不详,字公寿,封鲁王、甘陵王,西晋时官至奉车都尉,封乡侯
3.刘理,?- 244年,字奉孝,封梁王、安平王,谥号悼
姐妹:刘备至少有二女在长坂时被曹将曹纯所俘
(妻妾)
1.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建兴十五年去世,追封敬哀皇后
2.张皇后,张飞次女,建兴十五年立为皇后
3.王贵人,生太子刘璿
4.李昭仪,蜀汉灭亡时自杀
(儿子)
长子,太子刘璿,224年 - 264年,延熙元年立为太子,后死于钟会之乱
次子,安定王刘瑶,生卒年不详,延熙元年立为安定王
三子,西河王刘琮,?- 262年,延熙十五年立为西河王,景耀五年去世
四子,新平王刘瓒,生卒年不详,延熙十九年立为新平王
五子,北地王刘谌,?- 263年,景耀二年立为北地王,蜀汉灭亡时自杀
六子,新兴王刘恂,生卒年不详,景耀二年立为新兴王,在刘禅去世后嗣位
七子,上党王刘虔,生卒年不详,《蜀世谱》作“刘璩”,景耀二年立为上党王
(女儿)
刘氏,嫁诸葛瞻,诸葛亮之子
刘氏,嫁关统,关羽之孙,关兴之子
刘氏,嫁费恭,费祎之子
【后世纪念】
墓葬遗址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曾经统治蜀汉的刘禅在洛阳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并被安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这里曾是这位亡国之君最后的归宿之地。 据历史记载,在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依然保存完好,当时还能见到一座高达7米、直径达15米的大冢。然而,由于当时洛阳市文物部门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难以对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墓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如今刘禅之墓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壮观的墓冢已夷为平地,令人惋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禅墓即阿斗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与安阳市交界处附近的“阿斗寨”一带。根据当地传说,阿斗寨是刘禅被司马昭父子秘密羁押的地方。这一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汇聚了众多旅游资源。万柏山、阿斗寨、古老的寨墙、茂密的古柏林等景观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此外,阿斗墓也在其中,金线河蜿蜒流过,周边还有充满特色的蜀村花卉园区,这些都使得该地区成为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
陈寿:《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常璩;《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至七十七:《魏纪二》至《魏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