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五十二年,公元252年,农历壬申(猴)年,天干五行属水。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五年,吴大帝孙权太元二年,神凤元年,建兴元年。
公元二百五十二年
公元252年,农历壬申(猴)年,天干五行属水
(年号:嘉平(249年四月初八-254年十月)三国时期曹魏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二个年号,曹魏政权的第六个年号。
(年号:延熙(238年-257年)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蜀汉政权第三个年号,
(年号: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第五个年号,称帝第四个年号,孙吴政权第五个年号。
【在位黄帝】
【曹魏】第三任,邵陵厉公曹芳(239年1月22日 -254年11月2日)
【孙吴】吴大帝孙权(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
【孙吴】2.吴少帝孙亮(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
【朝代】
三国·曹魏:220年12月11日至266年2月8日。
三国·蜀汉:221年5月15日至263年12月23日。
三国·孙吴:229年5月23日至280年5月1日
公元252年1月29日
农历:252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381年2月28日,波斯历:前371年11月8日,星期:星期四,干支:壬申年 辛丑月 壬寅日,属相:猴,星座:水瓶座,节气:1月8日小寒 1月23日大寒,数九:五九第1天,儒略日数:1813129
【逝世名人】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 、军事统帅。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今江苏南京梅花山))。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家族成员】
潘皇后.潘淑,(?-252年),会稽句章(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吴大帝孙权的皇后,少帝孙亮之母。太元元年(251年)5月册立为皇后。神凤元年(252年)暴崩,合葬蒋陵。
杜恕,(197-252年),字务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尚书仆射杜畿之子。嘉平四年(252年)病逝,年五十六岁。撰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笃论》四卷。
【家族成员】
父亲:杜畿,尚书仆射。
【弟弟】
杜理,年少时观察力强,早死;
杜宽,喜欢学习而抗拒俗务,曾任郎中。
儿子:杜预,西晋学者、征南大将军、当阳侯,参与晋灭吴之战。
应璩(qú),(190年-252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
【家庭成员】
父亲:应珣,任司空掾官职。
【儿子】
长:应贞,字吉甫,少年就以文才而闻名,官至散骑常侍。
次:应纯
三:应秀
【孙子】
应绍:应纯的儿子,为黄门侍郎,受长史潘滔、刘舆诬陷,被司马越所杀。
应詹:应秀的儿子。官至江州刺史。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有一子田彭祖。嘉平四年(252年),田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其子田彭祖继承了他的爵位。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魏纪
邵陵厉公中嘉平四年(壬申,公元二五二年)
春,正月,癸卯,以司马师为大将军。
吴主立故太子和为南阳王,使居长沙;仲姬子奋为齐王,居武昌;王夫人子休为琅邪王,居虎林。
二月。立皇后张氏,大赦。后,故凉州刺史既之孙,东莞太守缉之女也。召缉拜光禄大夫。
吴人改元神凤,大赦。
吴潘后性刚戾,吴主疾病,后使人问孙弘以吕后称制故事。左右不胜其虐,伺其昏睡,缢杀之,托言中恶。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
吴主病困,召诸葛恪、孙弘、滕胤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入卧内,属以后事。夏,四月,吴主殂。孙弘素与诸葛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不发丧,欲矫诏诛恪。孙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杀之。乃发丧。谥吴主曰大皇帝。太子亮即位,大赦,改元建兴。闰月,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恪乃命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恪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乃徙齐王奋于豫章,琅邪王休于丹杨。奋不肯徙,又数越法度,恪为笺以遗奋曰:“帝王之尊,与天同位,是以家天下,臣父兄;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所以承天理物,先国后身,盖圣人立制,百代不易之道也。昔汉初兴,多王子弟,至于太强,辄为不轨,上则几危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惩戒以为大讳。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则前世得失之验也。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牙遏萌,虑于千载,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勤渠,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诚欲上安宗庙,下全诸王,使百世相承,无凶国害家之悔也。大王宜上惟太伯顺父之志,中念河间献王、东海王强恭顺之节,下存前世骄恣荒乱之王以为警戒。而闻顷至武昌以来,多违诏敕,不拘制度,擅发诸将兵治护宫室。又左右常从有罪过者,当以表闻,公付有司;而擅私杀,事不明白。中书杨融,亲受诏敕,所当恭肃,乃云‘正自不听禁,当如我何!’闻此之日,小大惊怪,莫不寒心。里语曰:‘明鉴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礼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若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臣下宁负大王,不敢负先帝遗诏;宁为大王所怨疾,岂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诏敕不行于籓臣邪!向使鲁王早纳忠直之言,怀惊惧之虑,则享祚无穷,岂有灭亡之祸哉!夫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今者恪等忄娄忄娄,欲为大王除危殆于萌芽,广福庆之基原,是以不自知言至,愿蒙三思!”王得笺,惧,遂移南昌。
初,吴大帝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其后入寇淮南,败,以内船,遂废不复治。冬,十月,太傅恪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引军而还。
镇东将军诸葛诞言于大将军师曰:“今因吴内侵,使文舒逼江陵,仲恭向武昌,以羁吴之上流;然后简精卒攻其两城,比救至,可大获也。”是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各献征吴之计。朝廷以三征计异,诏问尚书傅嘏。嘏对曰:“议者或欲泛舟径济,横行江表;或欲四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场,观衅而动;诚皆取贼之常计也。然自治兵以来,出入三载,非掩袭之军也。贼之为寇,几六十年矣,君臣相保,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危,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今边壤之守,与贼相远,贼设罗落,又特重密,间谍不行,耳目无闻。夫军无耳目,校察未详,而举大众以临巨险,此为希幸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可诏昶、遵等择地居险,审所错置,及令三方一时前守。夺其肥壤,使还脊土,一也;兵出民表,寇钞不犯,二也;招怀近路,降附日至,三也;罗落远设,间构不来,四也;贼退其守,罗落必浅,佃作易立,五也;坐食积谷,士不运输,六也;衅隙时闻,讨袭速决,七也;凡此七者,军事之急务也。不据则贼擅便资,据之则利归于国,不可不察也。夫屯垒相逼,形势已交,智勇得陈,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角之而知有馀不足,虏之情伪,将焉所逃!夫以小敌大,则役烦力竭;以贫敌富,则敛重财匮。故曰:‘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此之谓也。”司马师不从。
十一月,诏王昶等三道击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甲寅,吴太傅恪将兵四万,晨夜兼行,救东兴。胡遵等敕诸军作浮桥以度,陈于坻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诸葛恪使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前部,从山西上。奉谓诸将曰:“今诸军行缓,若贼据便地,则难以争锋,我请趋之。”乃辟诸军使下道,奉自率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即至东关,遂据徐塘。时天雪,寒,胡遵等方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谓其下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皆解铠,去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堨。魏人望见,大笑之,不即严兵。吴兵得上,便鼓噪,斫破魏前屯,吕据等继至。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皆没,死者数万。综故吴叛将,数为吴害,吴大帝常切齿恨之,诸葛恪命送其首以白大帝庙。获车乘、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初,汉姜维寇西平,获中郎将郭循,汉人以为左将军。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公元二百五十二年大事记】
吴改元神凤
吴太元二年(252)二月,吴改是年为神凤年,大赦。
孙权卒
吴神凤元年(252)四月,吴帝孙权病卒,年七十一岁。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汉长河太守孙坚次子,吴侯孙策第。年十五,即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南)长,曾随兄孙策攻刘勋、黄祖。汉建安五年(200)孙策卒,权继领其众,拜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据有江东六郡(会稽、丹扬、吴郡、豫章、庐陵、庐江)。在张昭、周瑜等辅佐下,安抚将卒,聘求名士,讨叛逆,平山越,稳定东吴局势。汉建安十三年,与刘备联合,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巩固了孙吴政权。不久,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南郡,占有三峡以东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夷陵一战,大败蜀军,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吴黄武元年(222),孙权自称吴王,改元黄武。吴黄龙元年(229)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孙权在位期间,依靠江东顾、陆、朱、张四大世族,施行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搜剿山越,在其地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卒谥大皇帝,庙号太祖,葬蒋陵(今江苏南京梅花山)。
吴行世袭领兵制
孙权统治东吴期间(200——252),为换取世家大族支持,逐渐形成了世袭领兵制。他允许将领握有私兵,并且还不断将士兵赐给将领。诸将皆世袭,父死子代,兄终弟及。这种士兵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士兵奉将领为主人,将领视士兵为私属。这些士兵最初用来作战,后逐渐演变为战时作战,平时为将领从事生产的人半生产奴隶。故在吴国,领兵多少成为地位象征,授兵成为一种赏赐。搜剿山越所得兵员,常在诸将间进行分配。这种逐渐形成的制度,至吴亡后(280)结束,史称“世袭领兵制”或“世兵世将制”。
吴行复客制
孙权统治东吴期间(200——252),为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时常把一定数量的编户农民和屯田农民赐给有功将领,所赐人户不给国家缴租服役,依附于被赐将领。逐渐成为吴国的一种常例,称为“复客制”。吴亡后(280),被西晋“荫客制”所取代。
诸葛恪杀孙弘
吴神凤元年(252)四月,孙权卒,吴中书令孙弘素与诸葛恪不合,恐恪害己,乃秘不发丧,欲矫诏杀诸葛恪。侍中孙峻以此事告恪。恪乃请孙弘议事,于座中杀之。
孙亮即位,改元建兴
吴神凤元年(252)四月,大帝孙权少子孙亮即吴皇帝位,年十岁。大赦,改是年为建兴元年。
诸葛恪除校官等
吴建兴元年(252)闰四月,吴帝孙亮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诸葛恪乃命罢除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专事“视听”之校官,废除关税。吴人皆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诸葛恪徙吴诸王
吴建兴元年(252)闰四月,太傅诸葛恪因吴诸王有居沿江军事重镇者,乃自武昌徙齐王孙奋至豫章(今江西南昌),自虎林(今安徽贵池西)徙琅邪王孙休至丹阳(今江苏南京)。孙奋不肯徙,诸葛恪以鲁王霸被诛事戒之。奋惧,乃移南昌。
吴筑东兴大堤
吴建兴元年(252)十月,太傅诸葛恪会众筑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大堤,左右两端结山筑城,以将军全端、都尉留略各领千人分驻西、东两城,以防魏兵。
吴魏东兴之战
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252)十二月,魏大将军司马师采纳镇东将军诸葛诞之策,令征南大将军王昶攻吴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攻吴武昌,以牵制长江上游吴兵;然后以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众七万攻吴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吴太傅诸葛恪率兵四万,昼夜兼行往救。魏军至东兴,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不下。时天寒下雪,胡遵等正置酒高会,吴冠军将军丁奉率所部三千兵赶到。见魏前部兵少,丁奉谓士卒:“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遂使兵解甲,去长兵器矛、戟,但头盔刀盾,倮身沿堤前进。魏兵望之,大笑之,不加防备。吴兵登堤,鼓噪而前,攻破魏前营。吴将吕据等继至。魏兵惊扰散逃,前部督韩综、乐安(今山东博兴西南)太守桓嘉皆战死,伤亡数万。吴获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堆积如山。韩综原为吴将,其父韩当卒后,叛降魏,孙权常切齿恨之。诸葛恪乃命以其首祭告孙权庙。次年正月,王昶、毋丘俭闻胡遵等败,皆烧营退兵。
唐僧铠于洛阳译经
魏嘉平四年(252),西哉康居沙门康僧铠(一说为天竺僧)至洛阳,译出宣传在家居士学出家之戒的《郁伽长者经》(又名《在家出家菩萨戒经》)一卷、宣传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无量寿经》二卷。后者被后世佛教净土宗奉为“净土三大部”经典之一,影响较大。
应璩卒
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应易弟。历仕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为散骑常侍。曹芳时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曾作诗讽谏曹爽,多切时要。复为侍中,掌著作。璩博学能文, 善为收牍,工诗。曾作五言诗百余篇,多亡佚。《百一诗》为其代表作。今存《与侍郎 曹长思书》、《与从弟君功君胄书》、《与满公琰书》、《与方川长岑文瑜书》等书信。原有集十卷,已佚,有《应休琏集》辑本。
杜恕卒
杜恕(198——252),字务伯,京兆杜陵人,魏尚书仆射杜畿子。太和(227——233)中以大臣子,擢拜散骑侍郎,迁黄门侍郎,出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太守,数年后转赵国(今河北高邑西南)相,以病去官。复为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太守,迁淮北都督护军,复以病去官。不久,拜御史中丞,以与朝臣不谐,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桓校尉。魏嘉平元年(249),州斩杀鲜卑大人子从人一,未上表奏告,被劾奏,下廷尉依法当死,以其父杜畿因公淹死,免为庶人,徙章武郡(今河北大城)。卒于徙所。著《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今存《考课非世要疏》、《勿令州郡典兵疏》等奏疏。
吴潘后被害死
吴潘皇后性刚戾。吴神凤元年(252)二月,孙权病,潘后使人问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故事。诸宫人不胜其虐,伺其侍疾疲劳,昏睡时共缢杀之,托言中恶。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潘后,会稽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人。父为吏,坐法死。潘后与其姊俱输织室为婢,孙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生子孙亮。死后与孙权合葬蒋陵。
【两汉诗词】
费凤别碑诗
[两汉] 石勋
君讳凤。字伯萧。
梁相之元子。九江太守之长兄也。
世德袭爵。银艾相亚。
恢遐祖之鸿轨。拓前代之休踨。
邈逸越而难继。非群愚之所颂。
仁义本于心。慈孝着于性。
不失典术。行不越矩度。
清洁曒尔。埿而不滓。
恤忧矜厄。施而不记。
由近及远。靡不覆载。
故能阐令名而云腾。扬盛声而风布。
践郡右职。三贡献计。
辟州式部。忠以卫上。
汉安二年。吴郡太守东海郭君以君有逶蛇之节。
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
拜郎中。除东国新平长。
神化风靡。惠以流下。
静而为治。匪烦匪扰。
干干日(左禾右田下厂久)。矜此黔首。
功成事就。色斯高举。
宰司委职位。思贤以自辅。
玄懿守谦虚。白驹以(上逐下巾)阻。
丹阳有越寇。没□□□□。
命君讨理之。试守故鄣长。
盖危乱有不让。又畏此之罪苦。
□□而□牧。爰止其师旅。
窎若飞鹰鵕。(左去右虍下巾)若夫(左九右虍下巾)。
彊者绥以德。弱者以仁抚。
简在上帝心。功训而特纪。
轓舆宰堂邑。基月而致道。
视□□□□。遂护亐卿尹。
中表之恩情。兄弟与甥舅。
樢与女萝性。乐松之茂好。
闻君显令名。举宗为欢喜。
不悟奄忽终。藏形而匿影。
耕夫释耒耜。桑妇投鉤莒。
道阻而且长。望远泪如雨。
策马循大路。搴裳而涉洧。
悠悠歌黍离。思黄鸟集亐楚。
惴惴之临穴。送君于厚土。
嗟嗟悲且伤。每食□不饱。
夫人笃旧好。不以存亡改。
文平感渭阳。悽怆益以甚。
诸姑咸壁踊。爰及君伯姊。
孝孙字符宰。生不识考妣。
追惟厥祖恩。蓬首斩縗杖。
世所不能为。流称于乡党。
见吾若君存。剥裂而不已。
壹别会无期。相去三千里。
绝翰永慷慨。泣下不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