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孤竹国耿国】【共国】【密须国】【黎国】【阮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周.春秋

中文名:黎国

别称:耆国(lí guó‌)(商代甲骨文)或“楷国”(西周金文),因古音“黎”“耆”“楷”同属脂部字可互通。


都城:黎城县

1.山西长治市黎城县黎侯镇古县村周边,地处太行山西麓的上党台地,北魏时期曾置刘陵县(后改黎城县)

2.部分文献记载商代存在另一黎国分支,位于‌山东郓城县西‌


地理范围:山西省黎城及周边地区
国家性质:子姓军事附庸

地位:高于普通诸侯国


存在时间:

1.商代黎国(约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

2.西周至春秋黎国(约前1043年—前6世纪早期)


【概述】

         黎国是商朝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据地方故老相传,今日的黎城之名正是源于古时的黎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根据《元和姓纂》等古籍记载,商朝时期曾设有黎国,其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今山西省黎城县、潞城区及长治市一带,另一处黎国则位于今山东省郓城县西部。商末时期,黎国被周文王所灭。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在分封诸侯时,将原黎国之地封赐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延续使用“黎国”之名,以示对先贤的尊崇。 此外,《元和姓纂》中还记载,古黎国在周文王时期被平定。周武王灭商之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度,将黎国封地赐予帝尧的后人。历史上曾有一位黎侯名为丰舒,其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形成黎氏、犁氏等姓氏,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周武王在战胜商朝后,也曾将黎国封给其异母弟毕公高的后裔。因此,西周时期的黎国为姬姓,属于周王室宗亲之国,进一步印证了黎国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黎国不仅在商朝时期已具雏形,更在周代经历了多次分封与变迁,成为连接上古与周代历史的重要纽带。其地名与姓氏的传承,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与历史线索。


【历史脉络】

       在远古时期,尚未形成国家的概念,整个社会是以原始部落为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据史书记载,在黄帝之前,现今被称为“黎国”的这片土地,其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最初被称为“伊”,随后演变为“耆”,最终称为“黎”。这些名称在黄帝之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尚未形成正式的文字记载。 据传,黄帝的史官仓颉依据语音的含义,创造了最初的文字系统。

         因此,“伊”、“耆”、“黎”这些称谓,不仅代表了地名的变迁,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伊”意指初始、起源;“耆”则意味着岁月久远、历史悠久;“黎”则象征着黑发之人,寓意着生生不息的人群与文明的延续。

       “黎国”这一正式称谓的使用,始于黄帝时代。黄帝为了有效管理众多部落,解决部落之间频繁发生的冲突与争斗,采取了“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的治理策略(见《精编廿六史》)。这一举措不仅确立了国家的基本雏形,也为黎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少昊金天氏执政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已有“九黎作乱”的明确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在黄帝时期划分区域、设立诸侯国的过程中,黎国已经存在。而且,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黎”在当时仍是一个只有语音而无固定文字的称谓,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规范的文字表达。 进入西周时期,黎国在青铜器铭文中常被写作“楷”国。

       实际上,“黎”、“耆”、“稽”、“皆”、“楷”等字均属于“脂”部音系,因此在古文中可以互为通假字,彼此借用。“楷国”也因此可以写作“耆国”或“黎国”,其本质所指为同一地区。 从部落时期的“伊”、“耆”到黄帝时期的“黎国”,再到西周铭文中的“楷国”,这一名称的演变不仅见证了黎国悠久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华文明从部落联盟走向国家体制的发展轨迹。


【发展历史】

      黎国,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方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与深厚的历史记忆。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多次兴衰更替,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滁黎时期(上古至商末)

        黎国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传最早源于炎帝后裔所建立的耆国,亦称“滁黎”或“危方”。另有一说认为,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后,其部族九黎部落部分成员迁徙至现今山西省长治地区,建立了黎国。此外,亦有史书记载,黎国为尧帝后裔大由的封地,其地名“滁”源于古滁水(今浊漳河),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 古滁黎地处太行山腹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川谷稀少。境内北部有海拔2012米的桦树凹山,西北部诸峰海拔亦多在1700米以上。其中,古滁山(今广志山)山势高耸、奇峰林立,登临山顶,视野开阔,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古滁黎不仅是该地区最早迎来日出之地,亦是最早种植“棃”(即黎米、黄粘米、粘糜子)的地方,因此得名“棃”,后统一为“黎”。

 

商代黎国

       进入商代,尧帝的后裔大由受封于古滁黎,其族被称为“滁黎”或“黎方”。至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为黎侯国,成为商王朝的附属国之一。 据子姓黎氏家谱记载,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封其堂叔文魁于上党区西南,建立地方国家——黎国,亦称“梨国”,属子姓侯爵国。该黎国在商末被周武王所灭。周武王随后将殷商遗民迁至黎地进行开垦,并封黎侯丰舒为当地统治者。至春秋时期,黎侯因受狄族侵扰(公元前661年),被迫迁都至山西黎城县一带,继续延续黎国的历史命脉。

 

西伯戡黎

           商朝末年,黎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成为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方国之一。《辞海》对“耆”字解释为:一为年老,二为强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亦有“不懦不耆”的记载,可见黎国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之高、实力之强。 黎国的强盛对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二人虽有伐纣之志,但对黎国的强大心存顾虑。为扫清障碍,周文王借“黎侯不从王命”之名,发动了对黎国的征伐,史称“西伯戡黎”。这场战争规模空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无辜杀戮。《诗经·大雅·桑柔》中“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一句,正是对这场浩劫的真实写照。战争之后,黎人四散逃亡,远走他乡,黎国的原有势力亦随之瓦解。

 

黎侯国时期(西周至春秋)

          周武王灭商之后,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分封诸侯,为安抚人心,封尧帝后裔于黎地,建立黎侯国,仍以“黎”为国号。尽管黎国得以复立,但此时的疆域已大为缩小,仅限于今黎城县一隅之地。 经历战争创伤后的黎人,或因恐惧或因避祸,不敢再以“黎”为姓,即便有人返回故土,也往往隐姓埋名,与“黎”字断绝关系。

        据《吕氏春秋》记载:“武王封尧后于黎”,说明周王室对黎地的治理仍延续了尧帝后裔的传承。 另有记载称,周武王灭黎后,将原黎国土地及百姓分封给伐黎主将毕公高之子,建立姬姓黎国。据献簋铭文可知,楷伯为毕公家族之分支,而师趛簋铭文中的“楷姬”也印证了西周时期黎国为姬姓诸侯国。姬姓黎国在西周时期地位显赫,其始封君为毕公高之子,而毕公高在西周早期为重臣,因此黎国与鲁、燕等国同为侯爵之国。

         此外,从奚方鼎、方簋盖(楷侯簋盖)、蔡簋等文物铭文可见,黎国贵族曾在周王室任职,官位高于大夫,极有可能为王室卿士。黎国所处的晋东南地区自古为战略要地,周王室封姬姓黎国于此,意在抵御戎族侵扰,保障成周安全,并借姬姓同宗之威望以震慑戎族与殷商遗民。 春秋时期,黎国迁都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邻近赤狄潞子国。

        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一度灭掉黎侯国,不久又恢复其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黎侯国。至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率军灭潞子国,并迎回流亡在外的黎侯后裔,重建黎侯国。然而,不久之后,黎侯国再次被晋国吞并,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黎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方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上古至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变迁,也承载了炎黄子孙的血脉记忆。如今,黎城县作为古黎国的故地,依然保留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窗口。


【都城】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即古代黎国的都城,地理位置优越,北临清漳河,南依浊漳河,西靠广志山,东接壶口故关。四周天然屏障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当时作为都城的理想选址。此外,黎城地处黎国版图的中心位置,便于掌控全国,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意义。

         在考古发现方面,如今在黎城境内仍保留有西周时期的古墓群以及商代都城城墙的部分残垣断壁,这些历史遗迹为研究黎国都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黎城曾是黎国的都城,也是历代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因此在历史上曾遭遇过重大劫难。据史书记载,“西伯戡黎”之时,此地遭受了极其惨烈的杀戮。这段历史对黎城的影响深远,甚至反映在地名的演变上。

         北魏时期,黎城被命名为“刈陵县”。“刈”意为斩杀、割除,“陵”则指坟墓,意指此地曾是战乱中死者众多、尸骨成丘之地。直到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正式更名为“黎城县”。此名寓意明确,即为“黎国之都城”的意思,标志着历史的转折与地名文化的延续。 黎城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古代都城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政治格局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地标。


【疆域范围】

      最早的黎国拥有较为广阔的疆域,其范围涵盖了整个上党地区。具体而言,南界可达今天的晋城,西界延伸至晋南的安泽,东达河北的涉县,北部则抵达晋中地区的昔阳和榆社一带。这一区域地处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地势险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黎国在此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黎姓后裔】

黎姓简介

    黎姓,源远流长,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位列《百家姓》第92位。作为黎国的直系后裔,黎姓广泛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四川、江西、香港等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族群影响力。 黎姓的起源: 黎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古代黎国的后裔。

        根据《元和姓纂》等历史文献记载,商朝时期曾存在两个名为“黎国”的诸侯国。其中一国位于今山西上党区西南一带,另一国则在今山东郓城县西部。这两个黎国在商末相继被周文王所灭。其后人遂以国名为姓,形成了黎姓的重要支系。

        据《世本》等古籍记载,“黎”姓最初属于子姓,即商朝王族的姓氏。商末,周文王攻灭黎国之后,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将黎国之地赐予帝尧的后裔,封其为侯爵,并保留“黎国”之名。春秋时期,黎国迁都至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被晋国所灭,其遗民亦以国为氏,延续黎姓。

           《路史》中亦有记载:商代时期的黎国,在周文王征讨下被平定。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商汤的后裔于黎国旧地。此后,黎侯丰舒的后人中便有以黎为姓者,另有以犁为姓者,分支繁衍,流传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清华简《耆夜》中的记载来看,“黎”姓还有姬姓的来源,说明黎姓的起源具有多元性,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族群的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黎姓不仅承载着古代黎国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中华姓氏文化中以国为姓、以地为号的传统。作为中华姓氏中一支重要的血脉传承,黎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迁徙、繁衍,形成了今天广泛分布、人才辈出的局面。


【国君世系】

        商代时期(约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 黎国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中期(盘庚封),当时商王实行分封制度,将子姓贵族分封为诸侯,建立黎国。

       据史料记载与考古研究,这一时期黎国在山西长治与山东郓城两地均有存在,形成并立格局。其国君为九黎部族的后裔,属于商王室的子姓贵族群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宗族背景。

         在商朝末期,黎国的末代国君名讳已不可考,但据《清华简》记载,该国并非为周武王所灭,而是在周文王时期已被攻灭。这反映出黎国在商末政治格局中曾占据一定地位,并与周人早期势力发生过冲突。 黎国的世系特征中,有一项重要传统是以国为姓。其后人尊奉商汤之后封叔为德姓始祖,尽管具体的继承脉络因史料缺失而难以完整梳理,但这一传统成为后世黎姓族人追宗溯源的重要依据。

          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1043年—前594年) 周武王灭商之后,对原商朝诸侯进行了重新分封。据记载,黎国在此时被改封为姬姓诸侯国,由帝尧后裔或毕公高之子丰舒受封为黎侯,定都于今山西黎城,标志着黎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丰舒作为首任黎侯,奠定了姬姓黎氏的政治基础与文化传承。此后,黎国在西周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周王朝北方的重要屏障之一。

         进入春秋时期后,黎国的国君世系出现中断,具体传承情况已难考证,仅知其在春秋初期仍维持一定影响力。 至公元前7世纪,黎国遭赤狄潞子国侵袭,末代黎侯被迫流亡至卫国。

        至公元前6世纪,晋景公时期一度协助黎侯复国,但不久后黎国终被晋国所吞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考古发现与历史佐证 近年来,山西黎城西周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并在铭文中发现了与黎侯相关的记载,为黎侯世系的存在提供了实物证据。

         这些文物虽未能完全还原黎国历史全貌,但为研究其政治结构、文化特征和宗族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空白与研究现状 由于商周时期史料散佚严重,加之黎国未被列入《史记》诸侯年表之中,其历史记载长期存在断层。

       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地方传说,如山西黎城县流传的“三千年古国”口述史,以及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补充与印证。 尽管如此,黎国作为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在商周政权更迭与春秋列国纷争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的深入,黎国的历史面貌将有望进一步清晰呈现。


【史料记载】

       黎国作为古代重要的方国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戡黎”一语,即是指周文王在拓展势力、讨伐不服从周族统治的方国过程中,曾征伐黎国并取得胜利。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周族在黄河流域逐渐崛起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黎国在商周之际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山西黎城县陆续发现了多处具有重要价值的西周时期墓葬群。这些考古成果为研究黎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以及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铭文的分析,学者们逐步勾勒出黎国在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礼制制度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清华简·耆夜》篇也为进一步了解黎国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清华简是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其中《耆夜》篇记载了周武王夜宴群臣、作乐赋诗的情景,而“耆”即为黎国的另一种称呼。该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黎国在周初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黎国不仅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方国之一,更是连接中原与北方文化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地位在文献与考古双重证据下日益清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与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对象。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工作的开展与研究成果的公布,黎国的历史面貌将更加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阅读】
=====

黎国(lí guó)~商朝时期诸侯国

2025年8月8日 17:12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商朝封国    黎国(lí guó)~商朝时期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