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 共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耿国】【共国】【密须国

【基本信息】

存在时期:商代晚期(约前1200年—前1062年)
地理位置:甘肃省泾川县西北
都城遗址:共池(今水泉寺村)

建立者:共工氏后裔
族源:共工氏后裔
姓氏渊源:共姓、龚姓起源之一

名字来由:因国都所在地因天然形成的湖泊"共池"而得名(今甘肃泾川县水泉寺村)
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062年


【概述】

       共国是商代晚期存在于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的一方诸侯国,由共工氏的后裔所建立,属姜姓方国。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1200年前后,商王武丁在大规模分封诸侯的过程中,正式册封共国,其都城位于今泾川县西北的共池遗址,即现在的水泉寺村一带。 共国地理位置重要,疆域范围大致为:东至蒲河,南至黑河,西至党原,北至红河,与邻近的阮国共同构成了商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重要边防防御体系,对于维护商王朝西部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前1062年前后,随着周文王在扩张过程中攻灭密须国,共国也在此动荡局势中被吞并灭亡。

      共国灭亡后,其部分遗民以国名为姓,形成了“共”姓。随着时间推移,“共”姓逐渐演变为“龚”姓、“洪”姓等多个现代姓氏,延续至今。

     今天,在水泉寺村的共池遗址,仍可看到当年共国都城的遗迹,加之陆续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等文物,为共国的历史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佐证,也为研究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格局提供了宝贵资料。


【历史沿革】

    共国大约建立于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是当时受封的重要方国之一。作为商王朝西北部的边陲要地,共国在维护区域稳定、抵御外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商末周初,共国与邻近的阮国共同承担起防御戎狄等部族侵扰的军事职责。约公元前1062年前后,密须国(位于今甘肃灵台)出兵入侵阮国与共国,周文王以“拯救阮共”为由出兵征伐,最终灭掉密须国。在此过程中,共国被周人所兼并。西周建立后,原属商代的共国地域被重新设置为诸侯封地,政治中心亦随之迁移到今河南辉县一带。 【地理与都城】 共国的都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城北五里处的共池,具体位置在现今的城关镇水泉寺村。该地至今仍保留着名为“共池涌碧”的自然景观,被列为古代泾州八景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区域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显示出该地区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明确带有“共”字铭文的器物,为确认其具体归属带来一定困难。据史料与考古推测,都城的地理范围东至蒲河,西达党原,南抵黑河,北接红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座规模可观的古代城邑。


【族源考证】

      共国的族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属于姜姓族群的分支之一。甲骨文中“龚”字即指代共国,其中多有记载商王曾多次巡视该地,反映出共国与商王室之间密切的政治与军事联系。 宋代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中将“共”列为“以国为氏”的典型案例,清代《泾州志》亦明确记载:“共池者,古共国故地”,进一步印证了共国的历史地位与地理归属。 部分学者通过对金文的研究认为,“共”字的由来可能源自“双手捧龙”的图腾形象,与共工氏所崇拜的龙蛇文化一脉相承。此外,学者何光岳与王雷生等人通过文献与文物考证,认定共国的族属为共工氏的后裔。王雷生还提出,殷周时期的共伯国使用“双手捧龙”作为国名标志,这一图腾象征与上古共工氏的龙蛇崇拜具有直接的历史渊源。

【与周边方国关系】

        共国与邻近的阮国长期共存于泾川地区,两国疆域交错,关系密切。甲骨文记载显示,位于共国与土方之间的沚国(今山西境内),曾在商代西北边疆防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共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重要屏障。 商末时期,随着密须国(今甘肃灵台)的崛起,其通过军事扩张逐步吞并了阮国与共国的部分领土,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的边疆安全。这一局势最终促使周文王以“拯救阮共”为由发动军事行动,出兵灭掉密须国,进而兼并共国,成为周人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考古发现】

     近年来,泾川县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包括青铜鼎、爵等礼器,其形制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器物相似,推测可能属于共国贵族墓葬遗存,为研究共国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此外,在水泉寺村发现的夯土城墙基址,东西残长180米,南北宽60米,墙体厚度在2至3米之间,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100年前后,与共国历史时期基本吻合。这些遗迹为探寻共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民国时期编纂的《泾川县志》中还记载了当地存在“阮陵”遗址,有学者推测这可能与共国贵族的墓葬区域存在一定关联,尚待进一步考古发掘与研究确认。


【姓氏渊源】

    共国灭亡之后,其遗民以国名为姓,形成了“共姓”。随着历史的演进,部分共姓族人为避战乱或灾祸,改姓另立,逐渐衍生出龚、洪等多个姓氏。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姓氏的分化轨迹,也映射出古代族群迁徙与生存策略的缩影。 据汉代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记载,龚姓的起源被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后裔。共工氏作为传说中重要的部落首领之一,其后人以“共”为姓,延续至今。至宋代,学者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龚氏出自共国之后。”这一记载为龚姓的历史源流提供了更为确切的文献依据。 进入现代,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区龚姓与共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甘肃泾川地区的龚姓族群与河南辉县的共姓群体在遗传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表明,尽管两者在姓氏起源上具有历史关联,但在长期的迁徙与繁衍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地域支系,展现出姓氏文化与人类遗传多样性之间的深层联系。 综上所述,龚姓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中华姓氏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与分支,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人类学意义。


【历史与争议】

     关于古代共国地望的归属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其位于今甘肃泾川地区,另一种则主张在河南辉县一带。这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形成了丰富的学术讨论。 “泾川说”主要依托于《尚书大传》《泾州志》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并结合近年来在泾川地区发现的考古证据,支持者认为该地区具备古代共国存在的历史地理条件。而“辉县说”则主要源自《通志·氏族略》中对“河内共城”的记载,认为共国地望应位于今河南北部的辉县一带,这一地区在古代属于河内之地,地理与文献记载更为契合。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学者普遍倾向于一种更为综合的观点,认为这两种说法可能并不矛盾。它们或许分别代表了共工氏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支系的分封情况,也可能与商周政权更替过程中所引发的治所迁移有关。这种多角度的解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共国历史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方国制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政权区别】

      不同朝代所设立或延续的诸侯国往往承载着各自的政治、文化与历史背景。

       1,“共国”在商代与西周时期均有出现,但两者在地理位置、族属来源及历史沿革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商代时期的共国,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一带,是由共工氏的后裔所建立的方国。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水神,其后裔在商代中后期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诸侯势力。这一时期的共国存在于商朝中后期,最终在周文王东征的过程中(约前1101—前1076年,《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被灭,标志着商代共国的历史终结。

        2, 西周时期的共国则位于今河南省辉县一带,与商代共国在地理位置上完全不同。该共国为西周初年所分封的姬姓伯爵封国,属于周王室宗亲所建立的诸侯国之一。它并非商代共国的延续,而是周朝建立后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重新设立的封国。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诸侯,共国在维护周王室统治、稳定中原地区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两个政权均称“共国”,但它们在历史渊源、民族构成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能混为一谈。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先秦时期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发展。

 


【史料记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龚氏起源悠久,源远流长。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古籍所载,龚姓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与共工氏密切相关。 共工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相传为炎帝之后,掌管水利,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留下千古神话。共工氏以水德为治,其后裔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以“共”为姓的一支。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族人于“共”姓基础上加“龙”字旁,演变为“龚”姓,意寓尊崇与祥瑞,自此龚姓正式确立。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龚姓族人分布广泛,尤以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为盛。他们世代耕读传家,崇尚礼义,涌现出诸多名臣良将、文人学士。龚氏族人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卓有建树,更以忠孝仁义传世,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龚氏家族重视宗族传承,历代修谱不断,谱牒记载详尽,为后人研究龚姓起源、迁徙与繁衍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龚姓也随着历史的迁徙和人口流动,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综上所述,龚氏源自共工氏后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龚姓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荣耀,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其他阅读】
=====

共国(gòng guó)~商代共工氏后裔建立的方国

2025年8月8日 14:1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商朝封国    共国(gòng guó)~商代共工氏后裔建立的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