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孤竹国耿国】【共国】【密须国】【黎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初~周.春秋

中文名:孤竹国

都城:今河北卢龙地区
地理范围: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
国家性质:王族分封制度

地位:子姓宗室诸侯
存在时间:约940年

时间范围:约 公元前 1600年 至 前660年(前664年,齐桓公北伐山戎,顺伐孤竹,斩其君(一说前660年彻底灭亡)


【国号来由】

    关于“孤竹”这一国号的来源与含义,历史上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较为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竹少说——地理环境的反映

        有观点认为,“孤竹”意指竹子稀少。竹子通常生长于南方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的地区,而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干燥,自然条件不利于竹子的生长。因此,“孤竹”可能源于当时北方地区竹子稀缺的自然现象,象征着竹木稀疏之地。

 

二、酒器简牍说——贵族生活的体现

         另一种说法认为,“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酒器,常用于祭祀或宴饮,象征礼仪与地位;“竹”则指用于记事的竹简或木简,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将“觚”与“竹”结合,寓意着这个诸侯国不仅重视礼乐制度,也有较高的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其贵族阶层的生活风貌与文化追求。

 

三、书写工具说——文化重视的象征

         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有学者据此提出,“觚”和“竹”均为古代书写工具,二者合称“孤竹”,象征该国重视教育与文化传承。这种观点也为后世燕赵之地多出慷慨激昂之士提供了历史渊源,显示出孤竹古国深厚的文化积淀。

 

四、乐器说——礼乐制度的体现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的记载,表明“孤竹”可能是一种古代乐器,即用孤生之竹制成的管乐器。庾信亦有“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之句,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说法。因此,“孤竹”之名可能源于乐器,象征该国在礼乐制度方面的独特地位。

 

五、国姓家姓说——政治身份的象征

        另有观点认为,“孤”为国姓,常用于古代小国君主的自称,如《礼记·王藻》所载:“小国之君曰孤。”后又有“立功展事,开国称孤”之说,表明“孤”象征着统治者的政治身份;而“竹”则为百姓之姓,代表着民众群体。两者合称“孤竹”,象征着国家由君主与百姓共同构成,体现了早期国家结构的雏形。

 

六、其他多元解释——图腾、语言、象征等

           除此之外,还有“图腾说”“鸟叫说”“孤独说”“亚职说”以及“非汉语系统说”等多种解释。有学者认为“孤竹”可能是某种图腾名称,或源于某种鸟类的叫声,也有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其名称来自非汉语的古族语言系统。还有人认为,孤竹本无特殊含义,后人过度解读,所谓“孤竹”之名,或许只是当时统治者随口命名的一个地名符号而已。

            综上所述,关于“孤竹”国号的来源,虽众说纷纭,但每一种解释都为我们理解这一古老方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及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孤竹国作为商周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印记。


 

【历史脉络】

         孤竹国,作为中国上古时期重要的北方诸侯国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自立国至灭亡,孤竹国历经约九百四十年(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660年),见证了中原王朝的更迭与北方民族的兴衰。在商代,孤竹国是商王室的同姓诸侯国,享有较高的地位;进入周代后,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孤竹国转为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并长期处于燕国的控制之下,直至最终消亡。

 

早期:起源与建立

         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孤竹的先民属于先商部族墨氏的一支。当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商在夏朝逐渐衰败之际,其首领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壮大实力,最终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为巩固北方边疆,商王将同姓宗亲分封于北境,建立孤竹国,作为抵御北方戎狄侵扰的重要屏障。孤竹国由此成为商朝北方的重要诸侯,肩负起守护边疆、稳定局势的重任。

 

中期:鼎盛与繁荣

       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处中原与北方、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孤竹国成为物资转运与贸易的重要枢纽。这一时期,孤竹国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高度发展,声名远播。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亦有诸多关于孤竹国的记载,显示出其在商代政治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晚期:衰落与控制** 西周建立初期,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周王室在孤竹国以西设立燕国,以管理孤竹及其周边属地与方国。随着燕国的崛起,孤竹国的疆域不断受到压缩,逐渐被局限于燕国以南的区域。原本作为边疆重镇的孤竹国,此时已失去昔日的独立地位,成为周朝地方势力下的附庸。

 

灭亡:战乱与融合

       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式微,中原各国陷入争霸战争之中,无暇顾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动向。这一时期,山戎迅速崛起,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并相继征服了令支、孤竹等邻近部族。孤竹国在商末周初曾迁徙至辽西一带,但因地理环境复杂、统治力衰退,国力日渐衰弱,最终沦为山戎的附庸。 山戎的扩张不仅遏制了燕国向东发展的势头,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生存。燕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国语·齐语》亦载:“(齐桓公)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公元前660年,齐桓公率军北伐,击败山戎,并顺带消灭了依附于山戎的孤竹国。至此,孤竹国正式灭亡。

          孤竹国灭亡后,其人民或迁徙、或散居各地,逐渐融入周边民族之中,成为华夏文化多元融合的一部分。孤竹国虽已消亡,但其在中国北方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商周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仍值得后人铭记与研究。


 

【政治】

         孤竹国的政治格局展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中国古代诸侯国中存在时间长达近千年,堪称商周时期地方政权的典范。作为商王朝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孤竹国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孤竹及其国君的历史记录。

         在众多文物中,与“亚宪”相关的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目前已发现的器物包括鼎、彝、觚等数十件,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充分体现出“亚宪”作为孤竹国重要贵族所拥有的显赫地位和雄厚财富。这些实物资料不仅反映了孤竹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也为研究其政治结构提供了宝贵线索。 此外,从甲骨文中的“妇竹”“妻竹”“竹妾”以及“母竹”等称谓可以看出,孤竹国的女性与商王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婚姻关系。这种联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政治联盟的体现,通过血缘纽带加强了孤竹国与中央王朝之间的联系。

          孤竹女子为商王室生育后代的事实,进一步表明其在王室内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使得孤竹国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孤竹国凭借其与商王朝之间深厚的政治、经济与血缘联系,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长久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方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经济领域】

农牧业

      据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记载,孤竹国的经济结构以农耕和游牧为主。孤竹国的居民大多生活在玄水与濡水交汇的中下游地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定居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种稳定的居住模式,使得农业和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经济体系。 在农业生产方面,孤竹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耕作水平,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逸周书·王会》中记载:“孤竹距虚。”孔晁注释道:“孤竹,东北狄;距虚,即默也,属驴骡之类。”这表明孤竹国以“距虚”为特产,而“距虚”是驴骡等牲畜的统称,具有体格健壮、易于饲养的特点。尤其是骡子,作为马与驴的杂交品种,体现了孤竹国在牲畜培育技术方面的先进水平。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人民的温饱,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粮食的富余,人们开始将多余的粮食用于酿酒,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在卢龙、滦州、迁安、迁西、乐亭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这些器物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显示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商业

     孤竹国地处水系发达的区域,古玄水与濡水环绕城池而过,为交通与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连接商王朝与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孤竹国在商朝的对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史料记载,孤竹国是商王朝通往渤海北岸以及连接东北与山东两条交通干线上的唯一节点。随着商王朝在北部沿海地区的迅速扩张,孤竹沿海地区逐渐成为商朝与北方方国部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及朝贡的重要水陆枢纽。 便利的交通带来了频繁的人流与物流,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活跃。孤竹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很可能发展出了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无论是物资的输出还是贡品的输入,孤竹国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当时区域经济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手工业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在卢龙、迁安、滦州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如鼎、弓形器、金臂钏等,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端庄大气,而且纹饰精美,展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此外,还有大量带有“亚宪”铭文的青铜器,包括鼎、百、觚等器型,表明孤竹国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 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孤竹国的手工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精湛,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不仅体现了当时技术水平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国家形态的初步形成。孤竹国的手工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与政治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

 器具文化

        自1956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共发现与孤竹国相关的商代遗存共计47件,包括细石器、陶器以及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殷墟出土的甲骨多达30余片,为研究孤竹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72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于卢龙县城西南约25里处的阚各庄村滦河沿岸阶地,发现了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商代晚期墓葬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骨角器及石器,展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和文化面貌。从出土陶器的形制与纹饰风格来看,该遗址既体现了中原商文化的典型特征,又融合了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元素,显示出孤竹国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带的独特文化面貌。

 

文字记载

        孤竹国拥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体系,尤其在文字使用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出土的甲骨与青铜器上刻有“觚竹”“孤竹”“竹”“卜”“箕”“亚”等字样,这些文字记录表明,早在公元前16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孤竹国就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铭文不仅印证了孤竹国在商代政治与文化中的地位,也为后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文化传播** 孤竹国位于滦河下游地区,是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区域。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桥梁。孤竹国不仅较早地接受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成果,也在与东夷各族的交往中,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文化交融的格局,使孤竹国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文化纽带,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人物与精神传承

       孤竹国孕育了伯夷与叔齐两位千古传颂的爱国名士。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华文化中“守礼让国、重义轻生”的典范。《吕氏春秋·诚廉》中记载:“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伯夷叔齐让国而去,轻身重名,故曰轻重先定。”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他们以道义为重、舍弃私利的精神。

        《论语·公冶长》中亦有记载:“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说明他们胸怀宽广,不计前嫌。而《史记·伯夷列传》作为《史记》列传的开篇之作,对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叩马谏周、不食周粟等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 伯夷、叔齐所代表的不仅是孤竹国的历史人物形象,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他们坚守廉洁、崇尚道德、重视礼仪、信守承诺、追求仁爱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也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士人推崇的典范。 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孤竹文化,不仅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例,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孤竹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


 

【后世纪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孤竹文化,自1996年起,卢龙县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首先建成了“孤竹文物馆”,集中展示了与孤竹古国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随后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并于2006年升格为“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进一步推动了孤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与此同时,卢龙县还创办了《孤竹风》杂志,作为传播孤竹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方面,卢龙县组织整理并出版了《孤竹史稿》《卢龙记忆》《走近孤竹》等一批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学性的书籍,系统梳理了孤竹文化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孤竹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努力下,2009年6月,河北省卢龙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这是对卢龙县多年来致力于孤竹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度认可。 同年,卢龙县还兴建了“孤竹文化公园”,将其打造为集休闲、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孤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到了2015年,由中共卢龙县委、卢龙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孤竹浩歌》在北戴河碧螺塔公园的海上演艺舞台隆重上演。该剧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孤竹古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也让更多人通过舞台艺术了解了卢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卢龙县对孤竹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也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孤竹文化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国君世系 】

      孤竹国原为子姓,是商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据史料记载,在商汤时期,“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自此孤竹国君以墨台为氏,后在历史文献中亦有写作墨胎氏、墨夷氏、目夷氏或明夷氏等多种形式。自商汤时期受封建国,至殷纣王灭亡为止,孤竹国共传承九代国君。目前有史可考的,主要是从第七代开始的最后三代君主。 第七代国君名为竹猷,甲骨文中写作“竹侯”,其庙号为“丁”。据推测,他大约生活在商王武丁后期至廪辛在位时期。竹猷曾担任商王朝的“贞人”和“司卜”,负责占卜与祭祀等重要事务,是当时具有较高地位的朝廷官员。 第八代国君为竹猷之子,在金文中称为“微”,文献中亦作“初”,尊称为“亚微”。

     他曾为其父竹猷铸造铜鼎,其中一件已于今辽宁喀左北洞村出土,成为研究孤竹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亚微大约活跃于商王廪辛至文丁时期。 亚微有三子,继承其位的是次子,名凭,金文中称“亚宪”,在殷王朝中官至亚卿,地位显赫。有关“亚宪”的青铜器出土较多,印证了他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亚微的长子名久,字公启,史称伯夷;三子名致,亦作智,字公达,死后被追谥为“齐”,故又称叔齐。伯夷与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洁之士,被后世传颂为忠义典范。


  注:(“氏,在商周均为贵族专属标志,代表封地、官职或身份(如“吕氏”源自姜子牙封地),平民仅有名而无氏。)


01.称号:高祖墨, 氏:墨胎  ,所在时期:成汤时期(公元前1600年)   


02.称号:? , 氏:墨胎  


 

03.称号:?, 氏:墨胎


 

04.称号:祖煜, 氏:墨胎 


 

05.称号:祖丙, 氏:墨胎 


 

06.称号:父丙, 氏:墨胎 


 

07.称号:父丁, 氏:墨胎 ,名:竹猷,职务:历任贞人和司卜    所在时期:武丁后期到廪辛前后   


08.称号:亚微, 氏:墨胎,名:,职务:亚官    所在时期:廪辛时期到文丁时期   


09.称号:亚凭,,氏:墨胎 ,名:凭/冯,职务:亚官 

 
【其他阅读】
=====

孤竹国(gū zhú guó)~商代诸侯国

2025年8月8日 16:5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商朝封国    孤竹国(gū zhú guó)~商代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