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须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孤竹国耿国】【共国】【密须国】【黎国】【阮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商~周

中文名:密须国
外文名:Mixu Country

国号:密
建立者: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
名字来由: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

封国时间:约前1250年 至 1192年间
历史事件: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灭密须国
都城所在:地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古城村
历史遗址:百里古城遗址 古灵台
存在时间:前?—前1057年

重封‌时间:西周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灭商后,周武王在原密须故地(甘肃灵台)分封姬姓贵族重建密国,延续“密”国号。

 


【密须国历史概述】

     密须国,存在于约公元前某时期至公元前1057年,是中国古代早期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方国。其族源可追溯至黄帝后裔,属姞姓密须氏。密须氏族最初活动于今甘肃灵台一带,并在此地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具有政治与文化雏形的古国。 早在唐尧、虞舜及夏朝时期,今甘肃灵台县境内便已出现名为“密须”的古地名,这表明该地区在远古时期已有较为发达的部族文明。至殷商时期,在商王武丁执政期间(约公元前13世纪),正式将该地封赐为密须国,标志着密须作为一个独立方国的正式建立。 商朝末年,密须国曾与崇国联合,共同对外扩张,侵犯邻近的阮部落。然而,随着周文王势力的崛起,密须国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出兵讨伐密须,密须国被灭,其遗民或迁徙、或归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为巩固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密须氏亦在其中,重新获得封地,建立密国。此后的密国历经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四代君主,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与发展。然而至周恭王时期,密国终因政治纷争或军事冲突被周王室派兵所灭。 此后,密须氏族人再次迁徙,进入今河南新密一带,重建密国,其都城位于今新密市大隗镇附近。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局势的加剧,密国国力日衰,最终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附庸之地。 密须国的历史跨越商周之际,见证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变,也反映了部族迁徙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是研究先秦历史与中原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


【国名来由】

       密须国得名于其附近的密山。密山又名吴山,位于千山山脉的东段,是一座东西绵延数百里的山脉中靠近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据史料记载与地理考证,密须国的都城设在密城,即今日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一带。此地地理形势独特,背依青山,三面环水,自然条件优越,城址占地百余亩。至今,在城址北面的河岸边,仍可看到汉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遗址,见证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 在密城遗址的台地之南,有一处占地约十数亩的高台,相传为密须国时期的宫城所在。如今,这里依然伫立着一棵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见证了千年风雨,也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历史记忆的鲜活象征。 据推测,当时的密须国境内气候温暖湿润,丘陵与山地林木繁茂,生态环境良好。河谷和平地已被广泛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其中谷子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储粮意识,开始修建地窖用于储备粮食,以应对不时之需。这些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态良好、农耕发达、文明初具规模的古老国度形象。


 

【历史沿革】

黄帝后裔~源远流长

    密须氏,作为黄帝姬姓部落的重要一支,历经岁月变迁,逐渐发展为十四个部落。姬姓进一步衍生出十一个姓氏,姞姓即为其一。姞姓后裔分两支繁衍,其中一支迁徙至山西境内,成为后来的南燕;另一支则为密须氏,在迁徙至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后,逐渐安定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部落聚落。 公元前1046年,随着周文王灭商,姞姓密须国亦随之灭亡。此后,姞姓后裔开始以国名为姓,改称“密姓”,成为密姓起源的重要历史节点。

 

商朝属国时期

     在商武丁王统治时期,密须氏被赐封为诸侯国,正式纳入商朝政治体系。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密须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完全听命于商王的强大属国,成为商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密须国不仅自身势力强大,还代表商王室统辖和号令周边的虢、虞、芮、卢、共、阮等方国或部落,其地位举足轻重。 当时,密须王因其治国有方,被誉为“天下之明君”。随着殷商末年政治局势的动荡,泾水流域逐渐出现了多个氏族小国,如共国、阮国、彭国、密须国等。其中,以密须国最为强盛。密须国修建了坚固的密须城,其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成为当时区域政治与军事的中心。 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密须国曾与崇国联合,共同攻打周的属国阮国、共国(皆位于今甘肃泾川一带),与周人形成对峙之势。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为扫清伐商障碍,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及“吊民伐罪”为由,整军誓师,出兵征讨密须国。此役,周军一举攻灭密须国,并将密须族人迁往程邑(今陕西咸阳附近)。自此,密须国不复存在,而被灭国的姞姓后裔则开始以国名为姓,正式改称“密姓”。

 

西周时期的密国

       周武王灭商后,于公元前1046年分封同姓诸侯,重新设立密国,延续密姓之脉。密国历经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年—约前1021年)、周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周昭王(约前995年—约前977年)、周穆王(前976年—约前922年)等几代君王的统治,直至周共王时期(前922年—前900年),终被周共王所灭。 据史书记载,周共王时期,密国国君为康公。一次,周共王巡游至密国,密康公随行,并携三位美貌妻子陪同。周共王认为密康公拥有三位女子却未将其献于王室,以此为由,怀疑其忠诚,遂决定灭密国。此事不仅反映了当时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国学·史部》中记载了《密康公母》一节,讲述了密康公之母隗氏的睿智与远见: 密康公之母姓隗氏。当周共王巡游至泾水之滨,密康公随行,有三位女子投奔于他。其母劝诫道:“三位女子为‘粲’,是美之极致。如此美好的事物归于你,你有何德行可以承受?连周王都不敢轻易接受,更何况你是区区小国之君?”她劝密康公将三位女子献给周王,但密康公未听从。于是周王灭密。后人称密母有识人之明,能见微知著。 颂曰:密康之母,先识盛衰,非刺康公,受粲不归,公行下众,物满则损,俾献不听,密果灭殒。

 

再迁河南~成为郑国附庸

        在密国灭亡后,西部姬姓密国的后裔重新选址,将国都迁至今河南省新密市境内,古城邑位于大隗镇。春秋时期,密国再次兴起,但此时已国力不振,最终被郑国所灭,沦为郑国的附庸国。 密国虽几经兴衰,但其历史渊源深厚,承载着黄帝后裔的文化传承与民族记忆。如今,密姓后人遍布各地,而密须故城与密国遗址也成为探寻先秦历史的重要文化遗迹。


【密须氏 】

        密须国,是由黄帝后裔姞姓密须氏所建立的古代方国。根据历史记载,姞姓源于黄帝的姬姓部落。最初,黄帝的部落由二十五个氏族组成,后来逐渐发展为十四个主要部落。在这过程中,除了两个部落保留姬姓之外,其余部落中衍生出了十一个新的姓氏,姞姓便是其中之一。 姞姓的后裔分布广泛,其中一部分在今山西地区定居,发展成为后来的南燕国;而另一部分则是密须氏。密须氏在迁徙至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后,历经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夏朝、商朝等多个历史时期,历时一千六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开山辟水,依靠原始的狩猎和农业经济维持生计,在艰苦环境中不断繁衍生息,由弱小逐渐发展壮大。 至迟在商代时期,密须国已经发展成为泾水流域颇具影响力的奴隶制方国,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当地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周朝的兴起,这一古老的方国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东征西讨,密须国被灭。此后,姞姓的后裔开始以国名为姓,改称“密姓”,以此铭记祖先所建立的国家与辉煌历史。 密须氏的历史不仅承载着一个古老姓氏的起源,更映射出中华文明早期部落迁徙、融合与发展的轨迹。这一段跨越千年的历程,成为今天我们追溯先民足迹、了解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历史篇章。


【密须国征伐记】

姜尚西征的智勇之战

         为扫除周国东进灭纣的后顾之忧,姜尚(即姜子牙)奉命率领周军,征讨西部(今甘肃省一带)的犬戎,凯旋归来后,休整数月。为了进一步稳固西部边疆、拓展周国势力,姜尚再次请命出征,并向周文王建议:“密须氏族对我周心存疑虑,且屡有挑衅,可先发兵泾水,先灭密须,以绝后患。

           恰在此时,从密须传来噩耗:周国商人在密须境内被无故杀害,消息传至周都,举国震怒,群情激愤,文武百官纷纷上奏,请求文王出兵讨伐密须。文王顺应民意,果断下令:“出兵密须,以正国威!” 文王随即召见南宫适,命其率军西征。南宫适虽勇猛善战,却谦逊有礼,他对文王说道:“主公在上,臣愿为先锋,但此次出征,还请以国师姜尚为帅。国师才智过人,运筹帷幄,前番征讨西戎、淮夷,皆是国师出谋划策。相比之下,臣不过一介武夫,难当主帅之任。” 文王深以为然,遂拜姜子牙为西征元帅,任命南宫适为前将军兼先锋官,姜伋为左将军,武吉为右将军,统兵两万,整装待发。大军浩浩荡荡,战旗猎猎,戈矛森森,战车滚滚,气势如虹,踏上征途。

         大军行至密须城下,只见城中忽有两支军队分别向东、向西疾驰而出,意图前往阮国与共国求援。姜尚洞察先机,并未下令追击,而是故意放其离去。他心中早有谋划:若阮、共两国出兵援助密须,便可顺势讨伐,扩大战果。 为应对可能的援军,姜尚布下伏兵: 他对姜伋说道:“命你率军五千,连夜西行六十里,埋伏于茂密林中。明早造饭,让将士饱食后进入伏击地,务必隐蔽。待明日午时,若阮国援军东来,待其军半数过林,即刻杀出,截断其首尾,全歼敌军,得胜归来必记首功。” 又对武吉下令:“你率军五千,当夜北行八十里,潜伏于洪河岸边的密林深处。明早亦令士兵饱食,待共国援军渡河南来,待其军半渡之时,立即出击,猛攻敌军两翼,多用弓箭压制。敌军败退时,切勿穷追,击退即止,立首功。

         次日清晨,旭日东升,三军士气高昂。姜尚与南宫适亲率大军,抵达密须城东门。密须国主登楼远望,见姜尚白发苍苍,怒火中烧,厉声斥责:“你这钓徒姜子牙,竟敢率兵犯我密须!” 姜尚从容应答:“你杀害周国商人,罪责难逃!” 国主不屑道:“我密须自有粮草,何须岐周送来?周商自寻死路,怨不得我。” 姜尚正色道:“国主此言大谬!民以食为天,密须百姓早已食不果腹,你却奢侈无度,残害百姓。文王仁德,遣商送粮,你却恩将仇报,打伤居民,杀害商人,实属罪不容诛!” 言罢,姜尚挥动白旄,指向东门,高声下令:“攻城!

         三军将士闻令而动,奋勇向前。 就在此时,密须城东门忽然大开,吊桥放下,百姓高呼:“欢迎姜元帅入城!”原来,密须城内早已粮尽援绝,饥民不堪暴政,趁乱杀掉守门将领,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周军。 密须国主见势不妙,仓皇退入宫中,紧闭宫门,登上城墙,试图顽抗。姜尚对南宫适道:“你率前军将士,多备弓箭,长箭绑上柴草,浇上油,日落时分,点火放箭,火烧密须宫!” 日暮时分,密须宫内火光冲天,烈焰熊熊。暴君仓皇逃出大殿,却被早已埋伏的密须武士擒获,押出宫门。武士怒斥道:“你这昏君,平日残害百姓,今日祸国殃民,理应如此下场!”随即,宫门大开,归降周军。

           与此同时,姜伋所率伏兵在西面设伏,待阮国援军过半,突然杀出,将其截为两段,激战半日,阮军前队全歼,后队溃逃。武吉亦在北面伏击共国援军,成功击退敌军。 此役大胜,不仅彻底平定密须,更震慑周边诸国,极大提升了周国的威望与号召力。周文王声望日隆,西部边疆趋于稳定,为日后东进伐纣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姜尚之智、南宫适之勇、将士之忠,皆为此战之光辉写照,亦为后世传颂之佳话。


【古城遗址】

       百里古城位于甘肃省灵台县西部约五十华里的百里镇,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代遗址。这里不仅是春秋时期五羊大夫百里奚的封邑,更是甘肃省迄今发现的最大西周青铜鼎的出土地,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延续。 在今天的百里镇,仍可寻觅到密国故城遗址的遗迹,包括密康公墓。据传,密康公在此遭遇不测,其遇难之地是一片泥泞沼泽,后被当地人称为“烂牛湾”。

         这一名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当年密国的古城墙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依稀可辨,气势恢宏。古城两侧环绕着数千年前的古河床,为遗址增添了几分壮丽与沧桑。唐代时期,康王李元谅曾在此筑城,驻守河岸以防御吐蕃侵扰,当时称为“百里城”或“百城”。而早在秦始皇时期,此地便设有阴密县,延续千年之久,因此百里古城又被称为“密城”,是古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重要节点。

 

故城遗址概况

        百里古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境内,是原密须国宫殿的所在地,也是灵台地区最早的部落方国——密须国的核心区域。密须国作为古代方国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周文王时期被征伐并入周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重要遗址与遗迹~烂牛湾

         位于原密须国宫殿遗址以东约两里处,是密康公遇难之地。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地名的由来也成为后人追忆古国往事的重要符号。

 

密康公墓

        坐落于烂牛湾附近,是密康公的安葬之地,距离密须国宫殿遗址约两里,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考古价值。

 

文化遗存与考古发现

      在百里镇的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座长11.7米、宽5.8米的长方形谷窖,窖底至今仍保留着厚达0.8米的碳化谷粒,表明当时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 密须人的生活用具已相当丰富,显示出较高的生活水准。在百里镇蒋家咀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石器和骨器,反映了当时制陶、雕刻等工艺的成熟。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半地穴式居住遗迹,屋内出土有猪、狗等动物骨骼,推测为家畜饲养的实物证据。 更令人惊叹的是,密须人已掌握了高超的制鼓技艺,具备了初步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征伐密须国后,将密须国所制造的鼓及其他乐器运回周人的临时都城丰京,可见其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已远播至周王朝核心区域。 百里古城遗址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更是研究古代方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后人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图景,也为今天的历史研究与文化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史籍记载】

        密须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诸侯国,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在多部古代典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为后人了解密须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

         《资治通鉴外纪》作为补充《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著作,其中对密须国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简要记述,为我们了解该国在周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提供了参考。 《柳宗元集·卷四十四·非国语上》则从文学与史论的角度,对包括密须国在内的多个古代小国进行了评述,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历史事件与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烈女传·仁智·密康公母》中记载了密康公之母的贤德事迹,展现了密须国贵族女性的智慧与远见,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治国理念。

        《诗经》中亦有关于密须国的吟咏,尤其在《大雅》部分,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周王朝对密须国征讨与融合的历史事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这些珍贵的史料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密须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也为研究中国古代诸侯国制度、文化传统和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君主世系】

世系【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

  1.因史料断代,除亡国的末代商密须君及西周末代密康公外,其余国君具体名讳已不可考。

  2.部族起源‌:黄帝十二姓后裔中的‌姞姓密须氏‌,自少昊时代定居甘肃灵台达溪河流域,经夏商发展为方国(前1600年之前)。

  3.首任姬姓国君‌(名佚):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封于原密须故地(灵台),延续“密”国号。

  4.周恭王时期(约前923年)陪同游历泾水,私纳投奔的三名女子未献王室,前922年‌遭周共王灭国,为文献唯一具名国君。
   5.河南新密支系‌:密康公后裔重建密国于新密大隗镇(前10世纪末)
   6.商末国君‌:须伯龟
   7.末代国君‌:密须君‌(名不详)

 
【其他阅读】
=====

密须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

2025年8月9日 15:3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商朝封国    密须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