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七十六年,公元276年,农历丙申(猴)年,天干五行属火。东吴孙皓天册二年,天玺元年。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
公元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276年,农历丙申(猴)年,天干五行属火
(年号:天册(275年-276年六月),三国时期孙吴第四位皇帝吴末帝孙皓的第六个年号,东吴政权第十六个年号,
【同时期政权】
【陈留国】陈留王曹奂(265年—302年)原为曹魏第五任皇帝)
【南匈奴】21.刘豹(挛鞮豹),(曹操所立)(216-279年)
【高句丽】都城丸都城)第十三任国王.西川王(药卢)(270年--292年)
公元276年2月2日
农历:276年正月(大)初一,伊斯兰历:前357年11月28日,波斯历:前347年11月12日,星期:星期三,干支:丙申年 己丑月 壬子日,属相:猴,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7日立春 2月23日雨水,数九:五九第5天,儒略日数:1821899
【出生名人】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318年即帝位,是为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司马睿忧愤而死。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家族成员】
曾祖父:晋宣帝司马懿
曾祖母:伏夫人
祖父:琅琊武王司马伷
父亲:琅琊恭王司马觐
母亲:琅琊王妃夏侯光姬(司马睿继承琅琊王之时封王太妃)
叔父: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淮陵王司马漼
(后妃)
1.虞孟母,元配,琅琊王妃,追封元敬皇后。
2.荀氏,鲜卑人,王府宫人,晋明帝母,谴出改嫁马某。明帝时,封建安君。成帝时,追赠豫章君。
3.郑阿春,夫人,晋简文帝母。明帝时,称建平园夫人,追号会稽太妃。晋孝武帝时,追封简文宣太后。
4.石婕妤
5.王才人
(儿子)
长子:晋明帝,司马绍,299年 - 325年,母亲荀宫人
次子:琅琊孝王,司马裒,300年 - 317年,母亲荀宫人
三子:东海哀王,司马冲,311年 - 341年,母亲石婕妤
四子:武陵威王,司马晞,316年 - 381年,母亲王才人
五子:琅琊悼王,司马焕,317年 - 318年,母亲郑阿春
六子:晋简文帝,司马昱,320年 - 372年,母亲郑阿春
女儿:寻阳公主,骠骑将军荀羡妻,母亲郑阿春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朝政治家、书法家,东晋开国元勋。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家庭成员】
父:王裁
妻妾
正室:曹淑:彭城人,曹韶之女。
妾室:雷氏,被蔡谟戏称为“雷尚书”。
子:
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
【逝世名人】
罗马皇帝克劳狄·塔西佗被杀害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咸宁二年(丙申,公元二七六年)
春,令狐丰卒,弟宏继立,杨欣讨斩之。
帝得疾,甚剧,及愈,群臣上寿。诏曰:“每念疫气死亡者,为之怆然。岂以一身之休息,忘百姓之艰难邪!”诸上礼者,皆绝之。
初,齐王攸有宠于文帝,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临终,为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王事而泣,执攸手以授帝。太后临终,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攸素恶荀勖及左卫将军冯紞倾谄,勖乃使紞说帝曰:“陛下前日疾苦不愈,齐王为公卿百姓所归,太子虽欲高让,其得免乎!宜遣还籓,以安社稷。”帝阴纳之,乃徙和为光禄勋,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
吴施但之乱,或谮京下督孙楷于吴主曰:“楷不时赴讨,怀两端。”吴主数诘让之,征为宫下镇、骠骑将军。楷自疑惧,夏,六月,将妻子来奔;拜车骑将军,封丹杨侯。
秋,七月,吴人或言于吴主曰:“临平湖自汉末薉塞,长老言:‘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开下平。’近无故忽更开通,此天下当太平,青盖入洛之祥也。”吴主以问奉禁都尉历阳陈训,对曰:“臣止能望气,不能达湖之开塞。”退而告其友曰:“青盖入洛者,将有衔璧之事,非吉祥也。”
或献小石刻“皇帝”字,云得于湖边。吴主大赦,改元天玺。
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吴主就在所斩之,徇首诸郡。会稽太守车浚公清有政绩,值郡旱饥,表求振贷。吴主以为收私恩,遣使枭首。尚书熊睦微有所谏,吴主以刀镮撞杀之,身无完肌。
八月,已亥,以何曾为太傅,陈骞为大司马,贾充为太尉,齐王攸为司空。
吴历阳山有七穿骈罗,穿中黄赤,俗谓之石印,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平。”历阳长上言石印发,吴主遣使者以太牢祠之。使者作高梯登其上,以硃书石曰:“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还以闻。吴主大喜,封其山神为王,大赦,改明年元曰天纪。
冬,十月,以汝阴王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皆开府辟召,仪同三司。
祜上疏请伐吴,曰:“先帝西平巴、蜀,南和吴、会,庶几海内得以休息。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皆云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兗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趣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官军县进,人有致死之志,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紞尤以伐吴为不可。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丁卯,立皇后杨氏,大赦。后,元皇后之从妹也,美而有妇德。帝初聘后,后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门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此表于宗庙,异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帝许之。
十二月,以后父镇军将军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尚书褚略、郭弈皆表骏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帝不从。骏骄傲自得,胡奋谓骏曰:“卿恃女更益豪邪!历观前世,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骏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为损益乎!”
【公元二百七十六年大事记】
晋羊祜以陆抗已死,上疏请伐吴,贾充等以为不可,惟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赞成。
【两汉诗词】
悲歌
[两汉] 佚名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