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嗣~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11月10日~423年12月24日在位)
明元帝拓跋嗣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南北朝
全名:拓跋嗣
字:木末
谥号:明元皇帝
封号:齐王(即位前)
庙号:太宗
年号:
永兴(409年十月—413年)
神瑞(414年正月-416年四月)
泰常(416年四月-423年十二月)
在位时间:409年11月10日 -- 424年12月24日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云中宫
生卒:392年~423年12月24日
逝世地:西宫
前任: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继任: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陵墓:云中金陵(墓址未知)
主要成就:诛杀拓跋绍、内修庶政、开疆拓土、攻占虎牢、北逐柔然、设置六镇、修定律法、推行汉化改革
个人简介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字木末,是鲜卑族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作为北魏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时间为409年11月10日至423年12月24日。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子,生母为宣穆皇后刘氏。 拓跋嗣天性孝顺,聪慧睿智且宽厚坚毅。
天兴六年(403年),他被封为齐王,并担任相国一职,同时加封车骑将军。然而,由于当时旧有的宫廷习俗,他的母亲被赐死,这一事件令拓跋嗣悲痛欲绝,情绪失控之下触怒了道武帝拓跋珪,最终被迫逃匿于外。直到天赐六年(409年),其弟清河王拓跋绍弑父篡位,拓跋嗣才得以入城平定叛乱,诛杀拓跋绍,顺利即位为帝,并改元永兴。 即位后,拓跋嗣积极整顿朝政,任命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等八位重臣共同参与朝政决策,史称“八公”。他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命尚书燕凤等汉族士人入宫侍奉讲学,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为了完善经典著作的内容,他认为刘向所撰写的《新序》与《说苑》在阐释经典义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于是亲自编撰了《新集》三十卷,以补充和修正其中的缺失。 在他的统治期间,北魏多次发动对外征战,包括北征柔然、丁零部落,东伐北燕,以及南攻刘宋政权,成功夺取了司州及兖州、豫州的部分地区,极大地扩展了北魏的疆域。此外,他还下令修筑长城,以此防御北方柔然的侵扰,巩固边防安全。
泰常七年(422年),拓跋嗣不幸患病,为了确保皇权平稳过渡,他大封诸王,并册立泰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命其临朝听政,同时安排长孙嵩等重臣辅佐太子处理国事。次年,即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驾崩,享年仅三十二岁。他去世后被尊谥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安葬于云中金陵。 拓跋嗣的一生虽短暂,却对北魏王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生平】
年少封相
拓跋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子,其母为刘贵人。他出生于登国七年(392年),降生于云中宫。由于道武帝得子较晚,因此当得知皇长子诞生的消息后,内心极为喜悦,并为此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以示庆祝。 拓跋嗣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睿智,性格宽厚弘毅,举止端庄有礼,从不做出不合规矩的行为。这些优秀的品质让道武帝拓跋珪对他感到十分惊奇和满意,也更加坚定了将他作为继承人的决心。 天兴六年十月乙卯日(公元403年11月25日),拓跋嗣被正式封为齐王,同时被授予相国之职,并加封车骑大将军,彰显了他在朝中的崇高地位以及道武帝对他的器重。 值得一提的是,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在他被立为太子之前已被赐死。道武帝对此向拓跋嗣解释道:“古时汉武帝为了确保皇权稳固,在立其子刘弗陵为储君时,便下令处死了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这一举措旨在避免日后因外戚干政而导致国家动荡。如今你身为未来的帝王,理应继承皇统,所以我效仿汉武帝的做法,为你作出长远考虑。” 然而,拓跋嗣天性孝顺,听闻母亲被赐死后悲痛欲绝,难以自持。这种过度的哀伤情绪让道武帝拓跋珪感到不满,认为他不够坚强,难以承担未来治理天下的重任,因而勃然大怒。回到宫中的拓跋嗣依然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日夜号哭不止。 后来,道武帝再次召见拓跋嗣。但此时的拓跋嗣因害怕父亲的愤怒而犹豫不决。他的左右随员劝说道:“作为孝子侍奉父亲,面对小惩小戒自然应当接受;但如果面临严重的惩罚,则理应暂时回避。如今陛下正处在盛怒之下,若您贸然前往,恐怕会有不测之险,这不仅会危及您的安全,还会让您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如暂且避开,待陛下怒气平息后再行觐见,那时也为时不晚。”拓跋嗣听从了随员们的建议,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宫殿,暂时避开了父亲的怒火。这一举动虽然暂时缓解了危机,但也反映出当时宫廷内部复杂的政治关系与人性挣扎。
北魏明元皇帝拓跋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从登基为帝到亲征柔然、南征刘宋,直至因病驾崩,无不展现出其作为一代英主的风采。
登基为帝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北魏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发动政变,弑杀了父亲。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年轻的拓跋嗣临危受命,迅速入宫平定了这场叛乱,将叛徒拓跋绍诛杀,恢复了朝廷的秩序与稳定。仅仅四天之后,永兴元年十月壬申日(公元409年11月10日),拓跋嗣正式即位为帝。他大赦天下,并追尊已故的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以此昭示孝道,彰显仁德。 即位后,拓跋嗣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他选拔贤能之人担任要职,推动内迁政策以安置流民,同时大力整顿社会秩序,抚恤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北魏国力逐渐复苏,国家政局重新步入正轨,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伐柔然
柔然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强大势力,对北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永兴二年(公元410年)正月初一,拓跋嗣颁布诏书,命令南平公长孙嵩等人率军北伐柔然。然而,五月时,长孙嵩率领的军队在返回途中被柔然追击并围困于牛川。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拓跋嗣果断决定御驾亲征,亲自率领大军奔赴前线。柔然闻讯后惊慌失措,迅速撤退,北魏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后,柔然与北魏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永兴三年(公元411年)十二月初十,柔然斛律党羽吐牴于等百余人归顺北魏,进一步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影响力。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八月十四日,拓跋嗣派遣使者悦力延前往柔然进行安抚工作,同时向冯跋传达招谕之意。然而,同年十二月初一,柔然再次侵犯北魏边境。十二月十三日,拓跋嗣再度亲率大军出征,成功击退了柔然的进攻。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军事行动,拓跋嗣不仅有效遏制了柔然的侵扰,还大大增强了北魏在北方的权威,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南征刘宋
随着北伐柔然的成功,北魏的疆域不断扩展,其南部边界延伸至河南地区,与东晋接壤。拓跋嗣深知,若想实现统一中原的伟大目标,必须先解决南方的敌对势力。为此,他积极励精图治,整饬内政,为即将到来的南征做好充分准备。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十月,北魏将领奚斤攻打南朝刘宋政权的滑台城却未能攻克。得知消息后,拓跋嗣勃然大怒,立即召集群臣商议亲自率军南征,以支援前线将士。不久之后,刘宋东郡太守王景度弃守滑台逃走。拓跋嗣随即任命成皋侯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驻守滑台,确保战略要地的安全。 同年十二月,拓跋嗣派遣寿光侯叔孙建等率部从平原东渡黄河,一举攻占了青、兖二州的多个郡县。刘宋兖州刺史徐琰闻讯后仓皇弃城而逃,叔孙建乘胜追击,一路向东推进至青州。在此期间,司马爱之、秀之等人在济州东部聚众起义,随后率部归降北魏,进一步扩大了北魏在南方的影响力。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司空奚斤已经平定了兖、豫二州,但虎牢关依然牢牢掌握在刘宋手中。由于久攻不下,拓跋嗣亲自来到成皋城,实地观察虎牢关的防御情况。他发现虎牢城内水源匮乏,守军需用绳索从黄河中取水。于是,他下令在舰船上设置攻城器械,切断守军的取水通道,同时挖掘地道破坏对方的水井。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闰四月二十三日,虎牢关终于被攻克。此次战役中,北魏俘获了包括刘宋冠军司马、司州刺史毛德祖在内的众多高级将领,共夺取黄河南岸及山东青兖等地,开辟了三百里的新领土,直接逼近刘宋的核心区域。
因病去世
长期的征战使拓跋嗣身心俱疲,积劳成疾。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日(公元423年12月24日),他在西宫不幸驾崩,年仅三十二岁。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给后人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根据遗诏,拓跋嗣命令司空奚斤将其所缴获的军资赏赐给大臣们,从司徒长孙嵩以下至普通士兵均有所得。十二月庚子日(公元424年1月24日),拓跋嗣被追谥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安葬于云中金陵。 拓跋嗣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辉煌。他以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能力带领北魏走向繁荣昌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砥砺前行。
【为政举措】
政治
缓和矛盾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登基之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与政治智慧。当时,他仅仅处决了谋逆的清河王、其母贺夫人以及随从、宦官等十余人,并未扩大打击范围,避免了因政变而导致的大规模血腥清洗。这一举措彰显了他对稳定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心的准确把握。 继位之后,明元帝迅速任命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重臣来协助治理国家。其中包括威望卓著且才干出众的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位贤能之士,授予他们执政大臣之职,共同参与朝政决策。这一系列任命不仅巩固了朝廷内部的团结,也为后续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于那些在他潜逃期间不离不弃、历经磨难的忠臣如王洛儿、车路头,以及冒着生命危险助其夺取帝位的叔孙俊、拓跋磨浑等人,明元帝皆予以封官赐爵,充分体现了他对功臣的重视与信任。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团队的向心力。 此外,明元帝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调整,包括为道武朝的冤死者平反昭雪,以及恢复被免职官员的职位。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理顺了人心,极大地促进了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明元帝的这些举措为北魏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卓越才能与远见卓识。
整顿吏治
明元帝继位之后,深知吏治清明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从两个关键方面着手进行吏治整顿:一是“选贤任能”,二是“察守宰不法”。在选贤任能方面,明元帝特别注重吸纳汉族士人参政议政。他深刻认识到,借助汉族士人的丰富统治经验和深厚文化知识,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安定民生。
改革官制
永兴元年(409年)十一月,明元帝设立麒麟官四十人,他们轮流在殿省值宿,其职责类似于常侍和侍郎。这一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宫廷官员的构成和职能划分。 神瑞元年(414年)春,又设立了八大人官。每位大人之下设有三名属官,共同负责处理国家各项事务,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八公”。这一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责任范围。 泰常二年(417年)夏,设置了六部大人官,包括天部、地部以及东、西、南、北部。这些部门均由诸公担任主管,每位大人之下同样设置三名属官。通过这样的机构调整,国家管理体系变得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健全法律
明元帝即位后,不仅致力于完善官制,还非常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他命令南平公长孙嵩和北新侯安同共同负责审理民间诉讼案件,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他还关注民众的实际困难和隐情,努力安抚民心。在他的治理下,法制政治逐渐恢复并得到改善。由于明元帝本人对政务极为精通,下属官员为了减少自身犯错的可能性,开始逐渐采用更为严格的法律手段来规范行为。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法律的威慑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后续加以平衡和调整。
北魏初期,导致人民饥寒交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频繁发生的水灾、旱灾等“天灾”,使得牲畜大量死亡,庄稼颗粒无收,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饥荒问题。同时,官吏与豪强的肆意盘剥等“人祸”,更是将百姓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明元帝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难题。一方面,他实施了迁徙灾民至丰收地区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并且进行赈济穷乏、减免租赋等应急手段;另一方面,他还推行劝课农桑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严厉打击贪官豪强,这些举措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缓和阶级矛盾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军事】
永兴元年,即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正式继位。此时,后秦的国力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而后到了泰常二年,也就是公元417年,东晋权臣刘裕发动军事行动成功灭掉了后秦,并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这一时期,北魏面临着必须全力应对南方东晋政权的局面,因此在面对北方柔然部族的频繁南侵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采取防御策略。 柔然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其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当北魏军队深入漠北进行大规模进攻时,柔然部族往往会迅速撤退、遁逃;而一旦北魏军队撤回南方,柔然便会再次卷土重来。鉴于这种情况,北魏除了依靠军事手段外,还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以有效遏制柔然的南下侵扰。为此,北魏在阴山以北区域修建了一条绵延千余公里的长城。这条长城东起赤城(今河北省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境内)。
与此同时,在这一带还修筑了一系列城堡,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六镇”,它们均位于长城以北地带。 这六个军镇分别是:最西边的沃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北部)、往东依次为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西南部)、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部)、抚冥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东南部)、柔玄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东北部)以及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值得注意的是,除怀荒镇外,其余五个军镇均坐落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这些军镇的存在不仅强化了北魏的边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人物评价】
总评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是一位文武双全、治国有方的杰出帝王。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内迁民众以促进民族融合,同时稳固边疆防御体系,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繁荣。他爱护百姓,关注民生,修订律法以完善国家制度,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重用崔浩、长孙嵩、安同等一批贤能之臣,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推动北魏从部落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型,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飞跃。 尽管拓跋嗣英年早逝,但他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他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的武功建国之基业,下启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的伟大宏图。与父亲拓跋珪和儿子拓跋焘相比,拓跋嗣展现出更为仁慈宽厚的统治风格,避免了过度刻薄残暴的政策,从而在北魏开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地位。他的统治不仅巩固了北魏的根基,也为后续的强盛发展铺平了道路,堪称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帝王。
【历代评价】
李延寿《北史》:“明元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鸱峙,犹有窥觎。已加以天赐之末,内难尤甚。帝孝心睿略,权正兼运,纂业固基,内和外抚,终能周、郑款服,声教南被,祖功宗德,其义良已远矣!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太宗守文,足为令主。”
魏收《魏书》:
①“帝礼爱儒生,好览史传。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诸经史,该洽古义,兼资文武焉。
②“明元抱纯孝之心,逢枭镜之祸,权以济事,危而获安,隆基固本,内和外辑。以德见宗,良无愧也。
③“帝明睿宽毅,非礼不动,太祖甚奇之。
④“帝素纯孝。”
【家庭成员】
高祖:平文帝拓跋郁律
祖父:拓跋寔追尊为献明皇帝,安葬于云中金陵。
父亲:道武帝.拓跋珪
母亲:宣穆皇后,刘氏
后妃:
1.皇后:昭哀皇后姚氏,后秦西平公主,后秦皇帝姚兴之女。封为夫人,因铸金人不成不肯就任皇后,礼仪秩序也如皇后体制。去世后追封为皇后。
2.皇后: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帝拓跋焘。 本为贵嫔,其子即位后追封为皇后。
妃嫔:
1.大慕容夫人,生乐平戾王拓跋丕
2.慕容夫人,生乐安宣王拓跋范
3.尹夫人,生永昌庄王拓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