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南北朝北魏开国皇帝(386年2月20日-409年11月6日在位)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拓跋珪~南北朝北魏开国皇帝(386年2月20日-409年11月6日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



386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全名:拓跋珪
别名:拓跋开、拓跋涉珪、拓跋翼珪、拓跋什翼珪
字:涉珪
谥号:宣武.道武
封号:代王(自称)、魏王(改称,称帝前) 
庙号:烈祖.太祖
年号:

登国:386年2月20日----公元396年六月

皇始:(396年七月-398年十二月)

天兴:(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天赐:(404年十月―409年十月十三日)
民族族群:鲜卑族(拓跋氏)
出生地:参合陂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生卒: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
逝世地:天安殿(今山西省大同市)
在位时间:386年2月20日 至 409年11月6日
前任:代王拓跋什翼犍(北魏高祖昭成皇帝)
继任: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主要成就:重建代国、开创北魏;征服草原诸部、统一漠南;大败后燕、后秦,鲸吞关东、称雄华北、奠定北魏一统北方之势 ,天兴建制,离散诸部,设立镇都大将 废除后燕暴政,约定科令,崇尚节约 设置五经博士,收集藏书经典
陵墓:盛乐金陵 (因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东南部.和林县境内)


个人简介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出生于云中郡盛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是鲜卑族的重要领袖,也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同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与献明皇后贺氏的儿子。

       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公元371年8月4日)这一天,拓跋珪诞生于参合陂北。到了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前秦灭掉了代国,苻坚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回了他的家乡。直到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随着前秦局势大乱,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在牛川起兵,通过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击败了自己的叔父拓跋窟咄,成功赢得了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不仅光复了代国,还随后改国号为“魏”,开启了北魏的历史篇章。 在内政方面,拓跋珪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措施。他致力于推动拓跋鲜卑部落向封建社会转型,这一过程极大地加速了拓跋部族的社会进步,实现了从部落联盟盟主到中央集权君主的角色转变。他在天兴年间建立的政治制度,成为了后世太和改制的重要参考蓝本。通过离散各部落的策略,北魏成功摆脱了以往五胡十六国时期国家短命的困境。此外,他还主持编纂了鲜卑族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天兴律》,开创了计口授田制,这成为了后来均田制的起源。

       对外事务上,拓跋珪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他先后征服了独孤部、贺兰部、铁弗部等众多草原上的强大部落,完成了漠南地区的统一。他还成功驱逐了柔然、高车、契丹等势力,甚至将战马饮至鄂尔浑河。尤其是在参合陂之战和柏肆之战中,他大败后燕,吞并了关东数州,正式加冕称帝。之后,在柴壁之战中再次重创后秦,派遣长孙肥开拓淮泗地区,一路攻至彭城,使得北魏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 当北魏入主关东后,拓跋珪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迁都平城、免除赋税赈济灾民、抚恤孤寡老人、选拔贤能之士、严格军纪、提倡节俭、大力弘扬儒学文化,并废除了后燕时期的苛政,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柴壁之战后,他选择休养生息,为后代子孙最终实现北方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天赐末年,由于长期服用寒食散的影响,拓跋珪的性格逐渐变得猜忌多疑,对臣下的诛杀行为增多,导致朝堂内外怨声载道。

         天赐六年十月五日(公元409年11月6日),他的儿子拓跋绍发动刺杀行动,拓跋珪不幸遇害,享年仅三十九岁。他去世后被追谥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拓跋珪,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人物,有着多个名字,如拓跋开、拓跋涉珪、拓跋翼珪以及拓跋什翼珪。他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同时也是献明帝拓跋寔的遗腹子,其母为献明皇后贺氏。 时间追溯到建国三十四年七月甲戌日,即公元371年8月4日,拓跋珪诞生于参合陂北部。这一日,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国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376年,前秦对代国展开了灭国之战。在这场战役之后,年仅六岁的拓跋珪按照原计划将被迁往秦都长安。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代国旧臣燕凤站了出来。他以拓跋珪年纪尚幼为由,极力劝说前秦宣昭帝苻坚允许拓跋珪留在部族之中。燕凤表示,待拓跋珪长大成人后担任首领时,定会铭记苻坚对代国施予的恩惠。苻坚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使得拓跋珪得以继续留在自己的家乡,避免了远离故土的命运。 在当时,原属于代国的领地已经被分割,分别由刘库仁和刘卫辰掌管。在此背景下,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年幼的拓跋珪,还有他的兄长拓跋仪和拓跋觚,从贺兰部迁徙至独孤部。他们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一同归属于刘库仁的统领之下。刘库仁原本也是南部大人,即便在代国灭亡后,自己接受了前秦的官位,但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侍奉着拓跋珪一家,并没有因为政权更迭而有所改变。同时,他还积极招抚那些离散的部族之人,展现出极大的恩德与信义,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复国肇基
      前秦建元十九年,即公元383年,宣昭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次年,也就是公元384年,前秦国内陷入大乱。原本被前秦统一的各部族政权纷纷起兵反叛,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局面。在此期间,独孤部的刘库仁协助秦军对抗反叛的后燕,但不幸被慕容文夜袭杀害。随后,其弟刘头眷接替他统领部众。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即公元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害了刘头眷并自立为王。刘显还企图谋害拓跋珪。然而,刘显的弟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她将这一阴谋告知了贺氏。同时,刘显的重要谋士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他也派遣部下穆崇、奚牧秘密通报拓跋珪。贺氏设法通过一场饮酒聚会让刘显醉倒,从而帮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拓跋他等人连夜逃至母族贺兰部。不久之后,刘显内部发生内乱,贺氏得以前往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人会合。 当时,贺氏的弟弟贺染干因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多次试图加害于他,但由于尉古真及时告密以及贺氏的出面干预而未能成功。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和拓跋建劝说贺兰部首领贺讷推举拓跋珪为首领。

          登国元年正月戊申日,即公元386年2月20日,在贺兰部等部落的支持下,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集部落大会,宣布即位为代王,并定年号为“登国”。此后,拓跋珪任用贤能之士,励精图治,使拓跋氏逐渐复兴。不久,他将都城迁回代国原来的首都盛乐,并推动农业发展,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五月,他率军出游陵石时,护佛侯部的侯辰和乙弗部的代题背叛离去。众将领准备追赶,但拓跋珪认为:“侯辰等人世代履行职责,虽有小错,也应宽容。如今国家刚刚建立,人心尚未完全归一,愚昧者自然会有犹豫,不必穷追。” 当时,北魏四周强敌环伺:北方有贺兰部,南方有独孤部,东方有库莫奚部,西方在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则是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而西方则由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占据。由于叔父拓跋窟咄与刘显勾结,意图夺取拓跋珪的地位,导致内部不稳。于桓等人计划杀害拓跋珪以响应窟咄,莫题等人也与窟咄保持联系。拓跋珪处决了于桓等五人,赦免了莫题等七姓,但因担心内乱,他暂时投靠贺兰部,以阴山作为屏障进行防御,并派人向后燕请求援助。

         登国元年十月,拓跋窟咄逼近,部众感到恐慌不安。此时,慕容垂之子慕容麟率领的后燕援军尚未到达,于是拓跋珪先派北魏使者安同返回,让魏人知晓燕军已在附近,以此稳定军心。随后,拓跋珪带领部队与后燕援军会合,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向西逃跑,投靠铁弗部,最终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了窟咄的部众。十二月,后燕封拓跋珪为西单于,并赐予上谷王的封号,但拓跋珪并未接受。

        登国二年六月,即公元386年,拓跋珪亲自率军征讨刘显,追击至弥泽,大败刘显的军队,迫使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

八月,拓跋珪凯旋归来。 登国三年,即公元388年,拓跋珪大破库草奚等部落。次年,他又击败了高车等部落。登国五年,即公元390年,拓跋珪西征高车袁纥部,并在鹿浑海取得大胜,俘获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不久,他联合慕容麟率领的后燕军进攻贺兰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后者向北魏请降。同年七月,贺兰部遭到铁弗部攻击,贺讷于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随即领兵救援,击退了刘卫辰之子直力鞮的军队,并将贺讷等人迁至东部边境。

       登国六年十月,即公元391年,拓跋珪进击高车诸部,但柔然拒不投降。于是,他发动对柔然的进攻。柔然首领率众退避,拓跋珪紧追不舍,直至军粮耗尽后,甚至将备用战马作为军粮继续追击,最终在南床山追及柔然,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接着,拓跋珪继续派兵追击其余部,迫使柔然首领缊纥提投降。随后,拓跋珪进军世仇铁弗部,直接攻打其首都代来城,擒获刘卫辰之子直力鞮。刘卫辰逃亡途中被自己的部下杀死。拓跋珪下令诛杀刘卫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并将尸体投入黄河中。此战之后,阴山以南的各部落纷纷向北魏投降。至此,北魏已经击败了大部分强敌,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燕魏争霸
        鲜卑慕容部复兴的后燕政权比北魏早两年建立,在当时,后燕实力较强,而北魏则相对弱小。两国原本是世代通婚的友好邻邦。在拓跋氏复国初期,历经多次内乱与对外战争时,后燕曾多次出兵支援北魏,因此拓跋珪选择与后燕结好,并保持每年派遣使者往来的传统。 登国六年(391年),贺兰部落发生内乱,贺染干和贺讷相互攻击。在此背景下,拓跋珪主动请求担任向导,希望后燕能够出兵协助平定贺兰部之乱。然而,随着北魏国力逐渐增强,雄心壮志的拓跋珪心中已萌生消灭后燕的想法。与此同时,后燕的慕容氏家族也希望掌控拓跋氏,双方关系变得微妙复杂。就在同一年,后燕扣留了北魏使者拓跋觚,要求北魏提供名马作为交换条件,但遭到拓跋珪拒绝。拓跋觚因此长期被后燕扣押,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两国关系恶化。随后,北魏转而联合西燕对抗后燕。

         登国九年(394年)六月,后燕皇帝慕容垂率领大军进攻西燕,围攻其首都长子城。西燕皇帝慕容永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随即派遣陈留公拓跋虔及庾岳率军救援西燕。然而,当援军尚未到达时,长子城已被攻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共三十多人被杀,西燕至此灭亡。此时,华北地区仅剩下北魏与后燕两大势力对峙,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即将爆发。

        登国十年(395年),年事已高的慕容垂本无意再发动战争,但在诸子和弟弟慕容德的请求下,于同年五月派遣太子慕容宝率领九万八千步骑大军讨伐北魏。得知消息后,拓跋珪迅速率领部队撤退至河西避战。燕军于七月抵达五原后,成功收降北魏别部三万多家部落,同时征收大量谷物并开始造船准备渡河进攻。拓跋珪也率军进抵河边,与燕军形成对峙态势。为了应对危机,北魏一方面派许谦向后秦请求援助,另一方面派出军队切断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之间的联系,并成功抓获一名前往前线的燕国使者。由于慕容垂在出兵前已经患病,加上道路被截断,慕容宝迟迟未能获得国内消息。趁此机会,拓跋珪逼迫抓获的使者向燕军谎报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成功动摇了燕军将士的军心。从九月起,燕魏两军隔河对峙至十月,最终因内部混乱,燕军被迫烧毁船只撤退。当时黄河尚未结冰,魏军无法及时渡河追击。然而,次月一场大风使得河面迅速结冰,拓跋珪立即下令渡河,并派遣二万多精锐骑兵追击燕军,在参合陂取得大胜,俘获大量后燕将士及宗室官员。拓跋珪除了留下有才华的人如贾闰、贾彝、晁崇等人外,最初计划将其他俘虏送回后燕,但后来听从中部大人王建的建议,将六万投降士兵全部活埋。这一事件被称为参合陂之战。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燕帝慕容垂为雪参合陂之耻,亲自率领大军再度伐魏。他秘密从中山出发,命人开凿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攻陷北魏重镇平城。留守平城的北魏陈留公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多家部落全部被俘。随后,慕容垂又派遣慕容宝等人继续进逼拓跋珪。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拓跋珪震惊于重镇失守,加之诸部落因骁勇善战的拓跋虔阵亡而产生异心,他一度打算暂时离开盛乐以避开敌军锋芒。然而,慕容垂在参合陂看到堆积如山的燕兵尸体后旧病复发,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并最终病逝于上谷。其子慕容宝返回燕都中山继位,使拓跋珪面临的威胁瞬间解除。同年七月,拓跋珪树立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正式着手准备攻取后燕所占据的中原土地。

 

称雄华北
          公元396年八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从马邑出发南下,越过句注山向后燕的并州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封真率领一支偏师攻打后燕幽州,以分散敌军力量。

         九月,魏军顺利抵达晋阳城下。当时驻守晋阳的后燕辽西王慕容农出城迎战,却遭到惨败。此时,晋阳城中的守将背叛了后燕,迫使慕容农不得不率部向东撤退。随后,长孙肥率领部队一路追击,在潞川追上了慕容农的军队,最终慕容农的妻子和儿女被俘虏,他仅带着三名骑兵狼狈逃回中山。 凭借此役的胜利,拓跋珪成功夺取了并州地区,并设置了官员来管理当地事务。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拓跋珪又秘密派遣于栗磾和公孙兰等人重新开通了当年韩信在井陉所使用的古道。

         十月,他亲率大军沿这条道路直逼后燕的重要据点——中山城。面对魏军的强大攻势,燕军选择坚守城池,试图通过拖延战术消耗魏军的士气与补给。然而,随着常山失陷,其东面各郡县的官员不是弃城而逃就是直接投降,使得北魏迅速占领了中原大部分郡县,只剩下中山、邺和信都三座孤城仍在顽强抵抗。 为彻底瓦解后燕政权,拓跋珪决定兵分三路对这三座城池同时展开围攻:自己亲自领军攻打中山,命拓跋仪进攻邺城,同时让王建和李栗负责围困信都。然而,在围攻中山的过程中,魏军遭遇了燕军的顽强抵抗,未能迅速攻克。于是,拓跋珪暂时放弃了对中山的攻击,转而南下先解决其余两座城池。

       公元397年的正月,拓跋珪加入到对信都的围攻中,最终迫使后燕守将宜都王慕容凤弃城而逃。然而,在邺城方面,后燕重臣范阳王慕容德巧妙地离间了正在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和贺赖卢,导致他们撤兵,并趁机追击,重创了魏军。同年三月,燕帝慕容宝主动向拓跋珪提出议和条件,表示愿意归还之前扣押的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的土地。尽管拓跋珪最初答应了这一请求,但慕容宝很快反悔。得知此事后,拓跋珪立即重新包围了中山城。 当魏军准备入城时,将领王建担心士兵会在夜间抢夺城中财物,劝阻拓跋珪等到天亮再进城。结果,趁着这个间隙,后燕将领慕容详自立为主,紧闭城门继续坚守。拓跋珪尝试强行攻城,但连续数日未能奏效,遂改为劝降策略。然而,城中的军民因害怕重蹈参合陂之战中燕军降卒被屠杀的覆辙,坚决不肯投降。意识到问题根源的拓跋珪愤怒地指责当初建议他屠杀俘虏的王建,甚至朝他吐口水以示不满。直到五月,拓跋珪才无奈解除对中山的包围,前往河间补充粮草。 在此期间,拓跋珪还派遣庾岳平定了国内贺兰部、纥邻部及纥奚部的叛乱,有效稳固了后方局势。

         九月,由于饥荒困扰,占据中山的慕容麟被迫转移到新市驻守。抓住这一机会,拓跋珪主动出击,在次月的义台之战中大破慕容麟的部队,迫使其再次出逃。至此,拓跋珪终于成功占据中山城。

          公元398年,随着慕容德放弃对邺城的防守,该城也被魏军收入囊中。拓跋珪随即在邺城设立行台作为临时行政中心,而后返回中山,并着手规划返回盛乐的事宜。为此,他修筑了一条从望都通往代郡的直道,同时在中山设置行台以防不测,还下令强制迁移山东六郡的官民以及周边外族人口至代郡,以充实国力。 同年六月,拓跋珪正式确立国号为“大魏”。七月,他迁都至平城,并开始营建宫殿、宗庙和社稷等重要设施,标志着北魏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二月初二,拓跋珪宣布改元“天兴”,正式登基称帝。

 

魏秦争战
       北魏与后秦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情节的故事。拓跋珪曾派遣使者贺狄干向后秦进献一千匹马,并提出两国联姻的请求,希望能够通过政治婚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关系。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拓跋珪已经册立慕容氏为皇后,因此后秦国君姚兴拒绝了这门亲事,并且扣押了使者贺狄干。 随后,北魏军队对后秦展开了军事行动,攻击了高平公没弈干及其属下的黜弗部和素古延部。这一系列的冲突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后秦军队进攻,拓跋珪于天兴五年(40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同时,他还命令并州各个郡县将粮食运送至平阳郡的乾壁储存起来以作防备。然而,北魏平阳太守贰尘却主动出击,袭击了后秦的河东地区,这次行动震惊了长安,导致关中的各个城池白天都紧闭城门。这一连串事件促使后秦决定讨伐北魏。 同年六月,后秦发动了对北魏的战争,成功攻占了乾壁。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拓跋珪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毗陵王拓跋顺和豫州刺史长孙肥作为先锋部队迎战,而他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随后跟进。到了八月,拓跋珪抵达永安,而后秦将领姚平派出二百名精锐骑兵侦察魏军动向,结果全军覆没被俘,无奈之下只能撤退。姚平在撤退过程中被拓跋珪追击至柴壁,于是选择据守此地。 拓跋珪随即对柴壁展开围困,与此同时,姚兴带领援军前来解救姚平,并计划占据天渡以便为姚平运送粮草。为了阻止姚平突围以及姚兴强行突破救援,拓跋珪加强了包围圈的防御工事。他采纳了安同的建议,建造浮桥横跨汾河,并在西岸构筑防线抵御秦军,巧妙地引导秦军走向汾河东侧的蒙坑地带。当姚兴到达战场时果然落入圈套,沿蒙坑行进,最终遭到拓跋珪的伏击而大败。 之后,拓跋珪又派遣部队占据各处险要位置,彻底切断了秦军接近柴壁的所有通道。到了十月,被围困多日的姚平因粮草耗尽试图突围却未能成功,最终率部跳入水中自尽。拓跋珪还特意安排擅长游泳的人下水打捞那些自杀的士兵。此外,他俘虏了包括狄伯支在内的四十多名后秦官员,以及四万多名士兵。 尽管姚兴和他的部队能够与被困的姚平遥相呼应,但始终无法有效实施救援。柴壁之战失利后,姚兴多次派人向北魏求和,但均遭到拓跋珪的拒绝。相反,拓跋珪准备继续进攻蒲阪。不过,由于姚绪坚守不战,加之柔然汗国早在登国九年(394年)便背弃北魏重新崛起,计划攻打北魏,这迫使拓跋珪不得不撤回自己的军队以应对新的威胁。

 

不得善终
      拓跋珪在后期服用了寒食散,这一行为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逐渐变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常因为一些过去的琐碎不满就诛杀大臣。这种心理阴影笼罩下的朝廷,使得大臣们整日惶恐不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办事能力和效率。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社会秩序也受到了冲击,偷窃等不良行为开始猖獗,进一步恶化了国家的治理环境。 从天赐四年(407年)到天赐六年(409年),拓跋珪接连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以及高邑公莫题父子等重要官员。这些行动让朝中人人自危。曾经参与刺杀拓跋珪阴谋却因功勋卓著而未被追究的拓跋仪,在目睹一系列血腥事件后,深感自身难保,最终选择逃亡。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未能逃脱追捕,最终被追兵抓获并被赐死。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皇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因犯有过失,被拓跋珪幽禁于宫中,并计划处死她。当天黄昏时分,拓跋珪仍未做出最终决定。在此关键时刻,贺夫人秘密向自己的儿子拓跋绍求救。拓跋绍与宫中的守兵和宦官串通一气,当晚带领人马翻墙进入宫殿,成功潜入拓跋珪的寝宫。当拓跋绍等人突然闯入时,拓跋珪惊醒过来,试图寻找武器进行反击,但为时已晚,最终被拓跋绍所杀,享年三十九岁。 随后,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即位,并迅速平定了由拓跋绍引发的叛乱。永兴二年(410年),拓跋嗣追谥父亲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将其安葬于盛乐金陵。然而,泰常五年(420年),拓跋珪的谥号被改为道武皇帝。到了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一月,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他的庙号又被重新改回烈祖,以此纪念他在北魏王朝建立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为政举措】

经济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与开拓精神的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奠定了北魏政权的基础,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定都盛乐,并尝试推行定居农耕政策。然而,由于受到刘显等外部势力的军事压力,这一计划未能取得预期成果。但拓跋珪并未因此放弃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到了登国九年(公元394年),他命令东平公拓跋仪前往五原等地开展屯田活动,以进一步巩固边疆地区的经济基础。

         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恰逢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北魏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进军中原地区,成功占领了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新征服的土地,拓跋珪做出了迁都平城的重大决策。迁都之后,他积极组织民众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平城周边逐渐形成了大片肥沃的良田。特别是在天兴年间,他在平城附近设立了畿内田地制度,用于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的种植。同时,八部帅所统领的各个部落被安置在京师外围区域,负责监督畿内百姓的日常劳作情况。此外,拓跋珪还通过举行籍田礼等活动,明确表达出自己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坚定支持态度。 除了注重发展农业之外,拓跋珪还特别关注城市建设工作。他充分利用从战争中俘获的高车人以及本地八部中的青壮年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资源,精心规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修建京师十二门、西武库等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个代北地区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水平。原本相对贫瘠落后的代北区域,在经过如此大规模且系统化的开发之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文化
         北魏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之际,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要求全国上下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必须束发并佩戴帽子。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拓跋珪对礼仪制度的重视,也标志着北魏政权在文化与政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到了天兴六年(公元403年),拓跋珪进一步推动了服饰制度的规范化,下令制定朝臣冠服。然而,这些冠服的设计并未完全遵循中原的传统礼制,而是融入了鲜卑民族自身的特色,展现了北魏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独特的创新精神。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拓跋珪继续深化国家的文化建设,首次设置了五经博士职位,致力于传承儒家经典。同时,他还大幅扩充了国子太学的学生规模,使其总人数达到了三千人。为了丰富学术资源,他命令各地郡县广泛搜集书籍,并将这些珍贵文献集中于平城,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拓跋珪还十分推崇佛教和道教。在征战中原的过程中,他对和尚和道士表现出极大的尊重,确保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他曾亲自致信邀请僧朗、法果等高僧前来助阵,彰显了对宗教文化的高度重视。定都平城之后,他专门下诏修建佛寺,旨在为信仰佛教的人们提供修行之所,让他们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与此同时,拓跋珪对《道德经》中的思想情有独钟,常常诵读不倦。他还亲自开设课程讲解黄老之学,并对未能认真聆听的大臣予以惩罚,以示严肃。不仅如此,他还设立了仙人博士一职,建立了仙坊,用于炼制各种丹药。然而,由于许多死刑犯在试服这些丹药后不幸去世,拓跋珪逐渐对道教失去了兴趣。

 

政治
        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并正式即皇帝位。在平城,他营建了宏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同时设立社稷坛,以彰显国家正统地位。他还下令标明道路里程,统一度量衡制度,审计各项度量标准,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鲜卑部落向封建化转型,拓跋珪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他强制解散了基于血缘关系的部落组织,重新按照居住地进行户籍编制,使这些部众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而对于像高车这样的游牧部落,由于其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农耕生活,因此允许他们继续保留畜牧生产和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到拓跋珪去世时,仅有“故贺兰部人”这一说法,表明旧有的贺兰部等部落已被成功离散并纳入国家编户体系。此外,部分部落首领被任命为领民酋长,享有世袭权利,作为北魏的封臣,负责镇守那些难以直接管辖的边疆地区。 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拓跋珪积极借鉴汉制,不断完善职官制度。皇始元年(396年),他开始设立中央各曹省机构,并在地方上任命刺史、太守等官员。随后,他又命令邓渊等人制定详细的官制,逐步建立起尚书诸曹体系。

        天赐元年(404年),拓跋珪设立了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并设置了五级散官,品级从第五品到第九品不等。他还特别规定,在宗室内部设置宗师,在八国中设置大师和小师,同时在州郡也设立相应职务,以辨别宗族关系并选拔人才。次年,拓跋珪废除了外朝的尚书三十六曹这一过于繁杂的汉制,转而增加内朝内侍官员的数量,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北魏仍然保留了代国时期的南北二部大人等一系列传统部族官制,这种胡汉双轨制充分体现了北魏作为一个多民族二元帝国的特点。 然而,拓跋珪的性格中也有猜忌的一面。他对大臣们往往缺乏信任,无论是鲜卑贵族如和跋、奚牧、贺狄干,还是汉族士人如崔逞、邓渊、封懿等,都曾因各种罪名遭到贬黜甚至杀害。尤其是他在服用寒食散后,性格变得更加暴躁,稍有小错便认为对方怀有恶意,常在天安殿前处决官员。卫王拓跋仪因害怕被捕而逃亡,最终被抓回赐死。之后,拓跋珪宴请宗亲时,仅有寥寥一人前来赴宴,其余三十余人皆计划投奔柔然部落。这是拓跋珪统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在军事策略上,拓跋珪对待敌国士卒的态度曾经十分残酷。例如,在参合陂之战取得胜利后,他下令坑杀了数万降卒,展现了冷酷无情的一面。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对中原地区采取更加安抚性的政策,努力约束鲜卑军队的野蛮行为,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与对抗。 在民生治理方面,拓跋珪表现出显著的才能。他多次免除赋税,赈济灾民,抚恤孤寡老人,选贤任能,严格要求军队遵守纪律,倡导节俭之风,大兴儒学教育,并废除了前朝的诸多暴政,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特别是在柴壁之战后,他选择休养生息,停止大规模战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为子孙后代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历史评价】
刘库仁: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贺讷:帝,大国之世孙,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
慕容麟:臣观拓跋珪举动,终为国患。 
王先:当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间,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
高湖:拓跋涉珪沉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未易轻也。
封懿:天下之勍敌也。
屈遵:魏帝神武命世,宽仁善纳,御众百万,号令若一,此汤武之师。
拓跋仪:伏惟陛下德协二仪,道隆三五,仁风被于四海,盛化塞于大区,泽及昆虫,恩沾行苇,讴歌所属,八表归心,军威所及,如风靡草,万姓颙颙,咸思系命。
郗恢:贤兄虎步中原。 
张衮:
①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远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 
②圣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崔宏: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 
崔浩:
①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
②昔太祖道武皇帝,应天受命,开拓洪业。 
李先:
①陛下圣德膺符,泽被八表,龙颜挺特。
②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拓跋嗣:宣武皇帝体道得一,天纵自然,大行大名未尽盛美,非所以光扬洪烈、垂之无穷也…其改‘宣’曰 ‘道’,更上尊谥曰道武皇帝,以彰灵命之先启,圣德之玄同。
拓跋焘:我太祖道武皇帝,协顺天人,以征不服,应期拨乱,奄有区夏。
宜勒库莫提:逮我烈祖,重之圣明,应运龙飞,廓清燕、赵。 
元宏:
①烈祖有创业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平文之功少于昭成,而庙号太祖,道武之功高于平文,而庙号烈祖,于义未允。朕今奉尊烈祖为太祖,以世祖、显祖为二祧,馀皆以次而迁。
②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
③朕仰惟太祖龙飞九五,初定中原。 
④太祖龙飞九五,始稽远则。
⑤惟我太祖丕丕之业,与四象齐茂;累圣重明,属鸿历于寡昧。兢兢业业,思纂乃圣之遗踪。
元澄:伏惟太祖开基,化隆自远。 
沈约:及涉珪以铁马长驱,席卷赵、魏,负其众力,遂与上国争衡矣。
崔鸿:皇魏龙潜幽代,世笃公刘,内修德政,外抗诸伪,并冀之民,怀宝之士,襁负而至者日月相寻,虽邠岐之赴太王,讴歌之归西伯,实可同年而语矣。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运,应天顺民,龙飞受命。 
李彪:
①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自兹以降,世济其光。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②太祖终平燕氏,大造中区。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
韩显宗: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
张伦:太祖以神武之姿,圣明之略,经略帝图。
张彝:伏惟太祖拨乱,奕代重光。
长孙稚: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
元诩:
①太祖道武皇帝应期拨乱,大造区夏。 
②皇魏开基,道迈周汉,蝉连二都,德盛百祀 
元子攸:太祖诞命应期,龙飞燕代,累世重光,载隆帝绪。冀欲阐兹洪业,永在无穷。
元继:道武皇帝传业无穷,四祖三宗,功德最重,配天郊祀,百世不迁。
元宝炬:廓开四表,底定武功。
魏收《魏书》:
①晋氏崩离,戎羯乘衅,僭伪纷纠,犲狼竞驰。太祖显晦安危之中,屈伸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剪方难,遂启中原,朝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呜呼!
②帝虽冲幼,而嶷然不群。
③太祖抚运乘时,奄开王业。世祖以武功一海内,高祖以文德革天下。 
④太祖英雄,北驱朔漠。
⑤太祖奋风霜于参合,鼓雷电于中山,黄河以北,靡然归顺矣。 
⑥太祖幼遭艰难,备尝险阻,具知民之情伪。及在位,躬行仁厚,协和民庶。既定中原,患前代刑纲峻密,乃命三公郎王德除其法之酷切于民者,约定科令,大崇简易。是时,天下民久苦兵乱,畏法乐安。帝知其若此,乃镇之以玄默,罚必从轻,兆庶欣戴焉。 [91]
庾信:魏道武皇帝以命世雄图,饮马河洛。 
王通:
①拓跋珪始居中华,故称魏,戎始变华也。
②皇始,后魏道武帝号也。始有中原,建天子旌旗,得正统,此天授之也。
李延寿《北史》:道武显晦安危之中,屈申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翦方难,遂启中原。垂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出长久,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乎? [37]
李世民:道武南徂,飞苍鹅以登祚。
唐朝某“公子”(唐太宗李世民)问:“魏之道武,始立大号,观其器用,足为一时之杰乎?”虞世南说:“道武经略之志,将立霸阶,而才不逮也。末年沈痼,加以精虐,不能任下,祸及方悟,不亦晚乎!”又问:“魏之太祖、太武,孰与为辈?”虞世南说:“太祖、太武,俱有异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敌,窥觎江外。然善战好杀,暴桀雄武,禀崆峒之气焉。至于安忍诛残,石季龙之俦也。”
王锴:后魏道武立台省,兴儒学,五经各置博士,讲问如市,塾序成林。
夏竦:
①伟哉登国世,灵武定戎兵。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公侯新爵重,台省旧风清。自匪谟长世,鸿图岂易成。 [96]
②道武奋其灵武,遂启中原。拔擢才识,宪章故实。制爵四等,追录旧臣。启建台省,悉用文士。制作经谟,咸在长世。 [96]
司马光:后魏之先,世居朔野,有国久矣。道武帝乘燕氏之衰,悉举引弓之众,以冯陵中夏;马首所向,无不望风奔溃。南取并州,东举幽、冀;兵不留行,而数千里之地定矣!
李复:道武开国始南征,矫首据鞍思胜算。
晁说之:晚惟道武揽英雄。 
郑望之:北边种落得中原地,无如拓跋。
郑樵:魏道武定中山,声教被于河表。
吕祖谦: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
王十朋:火举南征破弱燕,拓开中土奠山川。
费枢:拓跋氏有国久矣,自道武乘燕凉之衰,凭陵中夏,吞并北冀数千里之地而有之,国始号魏。
胡三省:
①天下之英雄,虽在童稚中,固不与群儿同也。 
②拓跋氏自此兴矣。 
③务农息民,国人悦之。拓跋珪所以兴。
④珪能识时知变以安反侧。
⑤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士大夫诣军门,无少长,皆引入存慰,使人人尽言,少有才用,咸加握敍。拓跋珪所以能取中原。
⑥自苻坚淮、淝之败,至是十有四年矣,关、河之间,戎狄之长,更兴迭仆,晋人视之,漠然不关乎其心。拓跋珪兴而南、北之形定矣。南、北之形既定,卒之南为北所并。 
⑦契丹主不惟土思,亦见诸镇及群盗举兵皆归心河东,恐不得正丘首也。独不见涉珪与徒河相持于中山之时乎!以此言之,其才诸相去远矣。
不忽木: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员三千,儒学以兴。
陈栎:拓跋珪志大才雄,复兴祖业,改国号曰魏,改元称帝,是为道武帝。乘慕容垂卒,大举伐燕,南取并州,东并幽冀,迁都平城,而数千里之地定矣。 [99]
周琦:道武帝者,姓拓拔名珪,本朔野君长,并十六国,奄有北方。
谢肇淛:六朝相承二百余载,莫强于秦苻坚,莫盛于魏道武。
孙瑴:其实混辟之代亦有霸运焉,共工、蚩尤之乖气,拓跋珪、刘元海不是过也。
郭之奇:魏珪束帽始吞华,分曹置学何超越。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
①太祖珪窜伏流离,濒死不死,是天之所兴也者。殄灭大燕,尽有中原,规模措置,何逊于两汉哉!
②珪雄勇严明,威行绝域,好贤纳谏,稽古右文。
③魏主珪奄有中原,威行异域。
爱新觉罗·弘历:
①北魏自拓跋珪以来,国富兵强,政和民安。
②元魏雄据河北,道武、太武,胥勤治理,并宜表章。
许遯翁:
①革晋之季,魏氏始强,主拓跋珪,大启北荒。
②道武太武,世有贤王。
万斯同:按魏之诸帝,功无高于道武者。
鲍东里:是为道武,恢拓中原。
李慈铭:元魏道武以一成一旅,奋起平城,何异夏之少康?且其先代虽臣属于晋,其后亡于秦而晋不能救,道武又自兴于诸胡,非得国于晋。乃以刘宋之篡为正,而元魏为僭,何其慎例乎!
丁若镛:至道武之兴,首置五经博士,大兴文学,又令朝野束发加帽。
洪大容: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此天下之善问,天下之善对。珪真人杰也!
金谨行:燕主垂不从高湖之谏而军败,魏王珪纳张衮之言而胜燕,人言之听不听,而胜败随之矣。
蔡东藩:拓跋珪母子,屡濒死地,而卒得不死,是得毋天将兴魏,王者不死耶!
【轶事典故】
        据《宋书》记载,有巫师告诫拓跋珪会有灾祸,只有“诛清河、杀万人”可以幸免。于是拓跋珪屠灭清河郡。拓跋珪常常亲手杀人,欲令其数超过一万人。拓跋珪睡觉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只有爱妾万人知道。万人与拓跋珪之子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清河王因此想要刺杀拓跋珪,令万人为内应。拓跋珪临死前说:“原来‘清河’、‘万人’之言,说的就是你们啊。” 由于该则记载仅见于《宋书》,不被其他史籍采纳,当代史学家多以其为敌国抹黑之言。

【家庭成员】
曾祖:平文帝拓跋郁律

祖父:拓跋什翼犍(320年~376年),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

父亲:拓跋寔追尊为献明皇帝,安葬于云中金陵。
母亲:献明皇后贺氏。
(后妃)
1.慕容皇后。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四女,中山陷落被俘虏,成为妃嫔,通过铸金人的习俗被立为皇后。
2.宣穆皇后刘氏,生华阴公主、明元帝拓跋嗣。天赐四年(409年),拓跋珪依子贵母死制将其赐死。
3.贺夫人,拓跋珪之母贺氏的妹妹,拓跋珪之姨母。其子拓跋绍事败后,被杀。
4.大王夫人。
5.王夫人。
6.段夫人。
(儿子)
1.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皇后刘氏。
2.清河王拓跋绍,天赐四年(409年)被杀,生母贺夫人。
3.阳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4.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5.河间王拓跋脩。
6.长乐王拓跋处文。
7.广平王拓跋连,生母段夫人。
8.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9.拓跋浑,早夭,无后。
10.拓跋聪,早夭,无后。 
女儿:华阴公主,生母宣穆皇后刘氏  ,嫁柔然人闾大肥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12日 22:0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