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本纪》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周朝帝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
作者:西汉 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史记·十二本纪》的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历时十四年完成这部旷世巨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纪传体形式写成的通史著作,被后世尊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在继承父亲遗志、担任太史令的同时,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作宗旨,即便在遭受宫刑这一巨大身心打击之后,依然坚持完成这部史学经典,展现了非凡的毅力与史家风骨。

       作为《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本纪》系统记载了自上古黄帝时期至西汉汉武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与重要人物的历史贡献。其中,《孝武本纪》原稿因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而遭毁坏,现今所见版本为后人根据相关史料补写而成,虽非司马迁亲笔,但仍力求还原历史真实,保持了《史记》整体的历史完整性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五帝本纪

第二章 夏本纪
第三章 殷本纪

第四章 周本纪
第五章 秦本纪

第六章 秦始皇本纪
第七章 项羽本纪

第八章 高祖本纪
第九章 吕太后本纪

第十章 孝文本纪
第十一章 孝景本纪

第十二章 孝武本纪


【作品简介】

     《史记·十二本纪》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纪传体通史《史记》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该部分以编年与纪传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而生动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时代至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脉络与演变。

 

一、内容架构与历史分期

         1.上古史(传说时代) 《五帝本纪》作为全书开篇,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上古帝王的传说事迹,构建了华夏民族早期的历史记忆。其中,黄帝“阪泉之战”统一华夏部落的叙述,不仅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成的雏形,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2.三代史(夏、商、周) 《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三篇系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更替。《殷本纪》因与甲骨文考古发现高度契合,被学界普遍认为史料价值极高。《周本纪》则详细描绘了周朝从兴起至鼎盛的过程,其中“诸侯称王”等事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坏的历史背景。

        3.秦汉之际 《项羽本纪》以“非帝王”身份入列本纪,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项羽英雄气概与历史影响力的肯定。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与“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形象。

      4.《秦始皇本纪》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专篇,详细记录了其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重大历史进程。 汉代当代史 《孝武本纪》原名《今上本纪》,记述的是汉武帝刘彻的生平政绩。由于汉武帝本人曾毁去原稿,现传文本系后人从《封禅书》中补缀而成,内容主要聚焦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缺乏对军事、政治等重大事件的完整记载。这一残缺也引发了后世学者的诸多讨论。

 

二、文本特点与学术争议

       体例创新 《史记·十二本纪》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编史方式,为后世“二十四史”所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典范体例。这一创新不仅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可读性,也提升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与历史事件的生动性。 残缺与重构 《孝武本纪》是十二本纪中唯一严重残缺的篇章,其补缀过程反映了汉代史官写作时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对此进行了系统考证,揭示了司马迁原稿与后人补缀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叙事手法 司马迁在《十二本纪》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艺术,如项羽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彼可取而代也”,不仅展现了人物性格,也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感染力,使《史记》兼具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

 

三、研究建议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建议结合《封禅书》《匈奴列传》等相关篇章进行对照阅读。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孝武本纪》的残缺恰恰体现了司马迁“不讳之证”的史家精神,即敢于直面现实、秉笔直书。

 

           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史记·十二本纪》,可参考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该书汇集了历代研究成果,对文本的源流、内容结构及史学价值进行了详尽梳理与考证,是研究《史记》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阅读】
=======

《十二本纪》目录 卷一至卷十二

2025年8月20日 19:0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工作记录    《十二本纪》    《十二本纪》目录 卷一至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