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25, 10:52:44 AM 星期六

杨难当~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后仇池国第五位国君(429--464年12月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    4,氐族    仇池氐    杨难当~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后仇池国第五位国君(429--464年12月在位)






杨难当



429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
本名:杨难当
民族族群:氐族
出生地:白马(甘肃武都东南部
在位:429--464年12月
生卒:?--464年12月
前任:杨保宗
继任:杨保炽


个人简介

       杨难当(?~464年),是秦州清水县(今甘肃省清水县)人,出身于白马氐族。他是北魏时期后仇池国的第五任国王(在位时间为429年7月至442年5月),同时也是前任后仇池国国君杨盛之子。 在神麚二年(429年)7月,杨难当废黜了杨保宗,并自立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以及武都王。到了延和二年(433年),他选择投靠北魏,被授予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等重要职位,并被封为南秦王。

       太延二年(436年),杨难当自称大秦王,并改元建义。然而,这一举动却引发了南朝宋的强烈反应,对其展开了讨伐行动。最终,杨难当在兵败之后向北魏投降。此后,他在北魏朝廷中历任营州刺史、外都坐大官等职务。 北魏和平五年(464年)12月,杨难当去世,谥号为“忠”。他的生平与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研究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演变及民族融合的重要参考之一。


【人物生平】
继位之初

         公元429年7月,仇池国首领杨玄在临终之际,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杨难当。他对杨难当说道:“如今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急需一位能够安抚民心、稳定局势的贤能之人。我的儿子杨保宗年纪尚幼,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我恳请你接管国事,务必不要让先辈们辛苦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然而,杨难当却坚决推辞了兄长的嘱托,他请求立杨保宗为王,自己则以辅臣的身份协助治理国家。 同年,杨玄去世后,杨保宗顺利继位成为新一任仇池国君主。

        在杨保宗即位之后,杨难当的妻子姚氏向他进言道:“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应当选择一位成熟稳重且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来担任君主。可现在我们却去侍奉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不仅难以安定局势,还会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听了妻子的话,杨难当深以为然。于是,他决定废黜杨保宗,自立为王,成为了后仇池国的第五任君主。登基后,杨难当自称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同时兼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以及武都王等多重身份。 到了公元430年6月,南朝宋朝廷为了拉拢杨难当,正式册封他为冠军将军,并加授其秦州刺史与武都王的爵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西北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年11月,位于南安(今甘肃省天水市陇西县一带)的一万多民众因不满现状而发动叛乱。他们推举西秦安南将军、都督八郡诸军事、广宁太守焦遗作为领袖,但焦遗拒绝了这一提议。随后,叛军转而挟持并拥立焦遗的族子焦亮为首领,开始对南安地区展开猛烈攻击。面对严峻形势,西秦国主乞伏暮末不得不向杨难当求助。杨难当随即派遣麾下将领苻南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前去支援。最终,在杨难当军队的帮助下,乞伏暮末成功击溃了叛军,平定了这场动乱。

         公元431年6月,胡夏国主赫连定由于受到北魏的强大压力,被迫带领部众从上邽撤离并向西迁移。趁此良机,杨难当迅速采取行动,派兵占领了空虚的上邽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也为后仇池国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攻梁州
        公元432年6月,南朝宋朝廷加封杨难当为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将军和平羌校尉。这一系列的任命彰显了杨难当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影响力。随后,杨难当任命其兄长杨玄之子杨保宗为镇南将军,负责镇守宕昌地区;同时,他将自己的次子杨顺任命为镇东将军及秦州刺史,驻守上邽。然而,杨保宗却暗中策划袭击杨难当,但计划败露,最终被杨难当囚禁。 同年7月,南朝宋益州刺史刘道济与其身边的亲信们大肆敛财,导致益州民众怨声载道。在此背景下,益州的一些流民如许穆之与郝惔之投靠了杨难当,并改姓司马,分别自称司马飞龙与司马康之,声称自己是东晋皇室近亲。不久之后,司马康之被人杀害。鉴于益州局势混乱,杨难当资助司马飞龙,派遣其率兵对南朝宋益州进行攻击骚扰。然而,司马飞龙最终被南朝宋益州刺史刘道济派兵斩杀。

         延和二年(433年)3月,由于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执政不当,严重失去民心,宋文帝刘义隆决定免去其职务,并任命萧思话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及梁南秦二州刺史。9月时,后仇池国遭遇严重歉收,而南朝宋的益州和梁州却迎来了大丰收。 趁着萧思话尚未到任且甄法护已被免职即将返回建康的机会,杨难当迅速采取行动,率领军队袭击梁州,成功攻破白马城(即古阳平关或阳安关、磝口城,位于今陕西汉中勉县武侯镇莲水村)。此役中,他俘虏了晋寿太守张范。随后,甄法护派遣梁州刺史府参军鲁安期、沈法慧等人率军迎击,但均被杨难当击败而逃窜。紧接着,杨难当又派遣建忠将军赵进攻打葭萌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当时属于梁州,为晋寿郡的郡治),并抓获了新任晋寿太守范延郎。 同月,北魏派遣兼大鸿胪崔赜持节,加封杨难当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及南秦王。

        11月,甄法护放弃了梁州州城,逃至洋水(今陕西汉中西乡县东的泾洋河)的西城(今陕西汉中西乡县,位于牧马河与泾洋河交汇处)。于是,杨难当顺利占据了汉中地区,先任命氐族人苻粟持为梁州刺史,但因其凶悍不久便将其杀害,随后又任命自己的军司马赵温为梁秦二州刺史。 追溯历史,早在427年9月,杨难当的哥哥杨玄就已攻陷赤水城(甘肃天水陇西县北部一带)。至431年6月之后,杨难当成功占领上邽(甘肃天水)。432年6月,杨难当任命杨保宗镇守宕昌(甘肃陇南宕昌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他已经控制了该地。而到了433年11月,杨难当再次攻陷汉中,至此,后仇池国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434年1月,杨难当因攻克汉中向北魏呈送捷报,并将从雍州逃至汉中的七千多户流民送往长安。此时,南朝宋新任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抵达襄阳,派遣横野将军府(萧思话为横野将军)军司马萧承之(即后来的南齐高帝萧道成之父)作为前锋,前往收复失地。萧承之沿途招兵买马,募集了一千人,进驻磝头(陕西安康石泉县东南)。面对这一形势,杨难当在汉中展开大规模烧杀抢掠后,率军返回仇池,留下其所任命的梁秦二州刺史赵温镇守梁州,并派遣所任命的魏兴(今陕西安康市)太守薛健据守黄金山(陕西汉中洋县一带)。 同年3月,杨难当派遣儿子杨和率军与蒲甲子等人共同进攻萧承之,双方僵持达四十多天。最终,杨难当的部队被萧承之击败,南朝宋成功收复了汉中故地。4月,杨难当派遣使节呈递表章向南朝宋谢罪请降。宋文帝刘义隆考虑到杨难当身处边疆,下诏表示:“杨难当的奏表已经请罪,悔恨之前的过错,可以特别加以宽恕,送还其印章和符节。”最终,杨难当得到了宋文帝的宽恕。


自称大秦王
        公元435年12月,杨难当释放了被囚禁的杨保宗,并派遣他前往童亭(位于上邽东南方向,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一带)驻守。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杨难当对杨保宗的信任,也展现了其在战略部署上的深思熟虑。 到了公元436年3月,杨难当正式称自己为“大秦王”,并改元为“建义”。他册封正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同时依照天子制度设置了文武百官。尽管如此,杨难当依然保持着向南朝宋的朝贡关系,显示出他在政治外交上的灵活策略。然而同年7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与尚书令刘絜统领河西、高平等地的军队,讨伐占据上邽的杨难当。在大军压境之前,北魏先派平东将军崔赜携诏书前往劝降。

           至9月,拓跋丕率领的大军抵达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一带),杨难当因畏惧北魏的强大军事力量,选择接受北魏代理上邽太守的任命,并撤回驻守上邽的士兵至仇池。随后,杨难当又任命他的次子杨顺为雍州刺史,驻守下辩(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 到了公元439年3月,杨难当的侄子杨保宗投降北魏,被封为武都王,并受命镇守上邽。由此,北魏成功从杨难当手中收回了上邽。同年12月,杨难当率军进攻北魏控制下的上邽,得到了秦州百姓的广泛响应。面对杨难当军队的强大攻势,上邽镇将拓跋意头听取吕罗汉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以鼓舞士气。于是,吕罗汉率领一千多名精锐骑兵出城冲击杨难当的军阵,北魏骑兵勇猛无敌,斩杀了杨难当身边的八名亲卫骑兵,使其大为惊慌。恰在此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谴责杨难当的诏书到达,杨难当再次臣服于北魏,随即率部返回仇池。

        公元440年12月,由于后仇池国遭遇大旱及各种灾异现象,杨难当主动降低自己的称号,从“大秦王”降为“武都王”。这一举动反映了他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内外压力时,采取了更为务实和谦逊的态度。


二攻梁州
       公元441年11月,杨难当调动全国兵力向南朝宋发起进攻,意图占据蜀地。他派遣手下建忠将军苻冲攻占东洛城(今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以抵御南朝宋梁州的军队。然而,南朝宋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率军迎击苻冲,并成功斩杀了苻冲。与此同时,杨难当亲自率军进攻拔葭萌(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抓获了晋寿太守申坦,进而包围了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道锡据守涪城,顽强抵抗。尽管杨难当连续攻击十多天,却始终未能攻克涪城,最终不得不撤退。

      同年12月,南朝宋朝廷派遣龙骧将军裴方明等人率领三千重装步兵,并征调荆、雍二州的兵力共同讨伐杨难当。此次行动由刘真道统一指挥调度。 到了公元442年5月,南朝宋龙骧将军裴方明所部抵达汉中地区。他联合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派遣的部队,相继攻取了仇池国控制下的武兴(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下辩(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和白水(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北沙州镇江边村)三座城池。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杨难当派遣建节将军苻弘祖、啖元等人固守兰皋(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南部,靠近西汉水沿线),同时命令镇北将军苻德义在外作为游动部队支援各方,并安排自己的世子、抚军大将军杨和率领主力部队作为后援。 裴方明在攻占武兴后继续推进至潭谷(距离兰皋仅数里之遥,大致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西北方向,沿西汉水一线)。在此地,裴方明率军与苻弘祖展开激战,最终在浊水(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以西,可能为今天的抛沙河)大败苻弘祖,斩杀苻弘祖及其所部三千余人。杨和见势不妙迅速撤退,裴方明随即派兵追击。杨和请求苻德义前来助战,但仍然被裴方明所部击败,杨和再次后撤。 杨难当闻讯后紧急派遣建忠将军杨林、振威将军姚宪率领两千骑兵增援杨和,然而杨和再次被裴方明等人击败。杨和一路败退至赤亭(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并在该地再次被裴方明所部击败。

      杨难当见大势已去,率领一千多骑兵逃奔上邽,随后向北魏投降。北魏方面派遣中山王拓跋辰迎接杨难当至平城。 杨难当投奔北魏后,裴方明则乘胜直捣仇池台地,杨难当的丞相杨万寿等人纷纷归降。杨难当的第三子杨虎当时正驻守阴平(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得知父亲逃往北魏后,他也弃城潜逃至民间。后来杨虎被擒获并押送至建康处死。 同年6月,杨难当前往北魏阴山行宫朝拜太武帝拓跋焘,正式臣服于北魏政权。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杨难当势力的彻底覆灭,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南朝宋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降魏之后
    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执政期间,朝廷任命杨难当为营州刺史。营州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朝阳市以及葫芦岛市一带,这一地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杨难当在此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忠诚的态度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与信赖。之后,他被调回京师,担任外都大官这一重要职务。 到了公元464年,这一年对应南朝宋的大明八年,同时也是北魏的和平五年,12月的时候,杨难当不幸去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与忠诚,朝廷追赠他“忠”的谥号,以此纪念他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杨难当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华与忠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与人事变迁。

 

【史籍记载】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 


【宗族成员】

296年】【仇池氐】(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 .阴平国)

养父:杨飞龙(舅舅兼养父)>
1楊茂搜>2杨难敌>3杨毅
杨茂搜>杨难敌>杨宋奴>杨佛奴>   *1,杨定~386年建立后仇池国
杨茂搜>杨难敌>杨宋奴>杨佛狗>杨盛>*3,杨玄>*4,杨保宗

杨茂搜>杨难敌>杨宋奴>杨佛狗>*2,杨盛>*5,杨难当......


杨茂搜>杨坚头>4杨初>5杨国>杨安
杨茂搜>杨坚头>6杨俊>7杨世>8杨纂
杨茂搜>杨坚头>杨俊>杨统


宗族成员仅列举杨茂搜的后裔子孙,且是史书或出土文献有记载的历史人物。
五世祖:杨茂搜:杨难当五世祖,296年(西晋时),氐人齐万帅领导关陇各族起义,杨茂搜率部众四千人重返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这标志着仇池政权的建立,史称前仇池国 [33];
(高祖辈)
1、杨难敌:杨难当高祖,317年杨茂搜死后即位为前仇池国二任王,与弟弟杨坚头分领仇池部众,自号左贤王,屯下辨 ;
2、杨坚头:317年杨茂搜死后与哥哥杨难敌头分领仇池部众,号右贤王,屯河池 ;
曾祖辈:
1、杨宋奴:杨难敌幼子,杨难当曾祖,355年,杨宋奴派姑姑的儿子梁式王杀死杨初,杨初的儿子杨国又率领左右诛杀了梁式王和杨宋奴。
2、杨毅:杨难敌长子,334年杨难敌死后即位为前仇池国三任王,337年被族兄杨初杀死 [36];
3、杨盘:杨坚头之子,335年被东晋封为征东将军。
(祖辈)
1、杨佛狗:杨宋奴之子,杨难当祖父,355年杨宋奴被杀后,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右将军 。
2、杨佛奴:杨宋奴长子,355年杨宋奴被杀后,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抚夷护军 。
(父辈)
1、杨盛:杨佛狗之子,杨难当父亲,394年杨定死后称监国 ,于396年被后秦加封仇池公,为后仇池国二任王,425年去世;
2、杨寿:杨佛狗之子,杨盛弟弟。
3、杨定:杨佛奴之子,355年随父亲杨佛奴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尚书、领军将军,同时也是苻坚的女婿 [38],385年苻坚死后,回到仇池自立,建立后仇池国,为后仇池国一任王,394年被乞伏乾归所杀 ,无子;
(同辈)
1、杨玄:杨盛长子,杨难当哥哥,425年杨盛死后,即位为后仇池国三任王,429年去世;
2、杨抚:杨盛哥哥的儿子,杨难当堂兄弟,后被杨玄杀死;
3、杨倦:杨盛哥哥的儿子,或与杨抚同父,杨难当堂兄弟;
4、杨伯宜:杨盛弟弟杨寿之子,杨难当堂兄弟。
5、杨广香:杨难当族弟,与杨难当同高祖父,协助北魏斩杀杨文度,477年12月被北魏封阴平公,为阴平国一任王,481年7月去世;
6、杨斌:杨难当远堂弟,杨盛从子,与杨难当同曾祖父(杨宋奴);
(子侄)
1、杨和:杨难当世子,北魏赐爵仇池公,
2、杨顺:杨难当次子,为镇东将军、秦州刺史,守上邽,后为雍州刺史,刘宋刘道真等人进攻仇池的时候,杨顺望风而逃,之后再无记录 ,
3、杨虎:杨难当三子,为镇南将军、益州刺史,守阴平,后被刘宋裴方明的儿子裴肃之生擒,后传送京师,斩于建康市,
4、杨德:杨难当四子,承袭杨难当的南秦王爵位,早死,
5、杨保显:杨玄长子,
6、杨保宗:杨玄次子,429年杨玄死后接任后仇池国王位,为后仇池国四任王,同年被叔父杨难当废黜,443年3月北魏恢复其王位,继任为后仇池国七任王,
7、杨保炽:杨玄三子,杨保宗之弟,442年5月杨难当投降北魏后,刘宋册立其接任后仇池国王位,为后仇池国六任王,443年2月北魏攻占仇池,杨保炽逃走,之后史无记录;
8、杨文德:杨玄四子,杨保宗之弟,443年杨保炽死后,被部属推举为仇池公,治葭芦城(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的外纳镇),杨文德为武都国一任王,也是后仇池国八任王,向南朝宋称臣,454年被刘义宣杀死;
9、杨文度:杨伯宜长子,473年10月接替堂哥杨僧嗣自立,自称武兴王,为武都国四任王,也是后仇池国十一任王,还是末任王,477年12月被投降北魏的杨广香斩杀;
10、杨文弘:杨伯宜次子,477年12月,哥哥杨文度死后,在武兴(今陕西汉中略阳县)称王,武兴国建立者,武兴国一任王,482年9月去世;
11、杨僧嗣:杨盛之孙,父亲名不详,466年堂侄杨元和投奔北魏后,自立称武都王,为武都国三任王,也是后仇池国十任王,473年10月在葭芦城病逝;
12、杨头:杨佛狗曾孙,杨盛亲兄弟的孙子,杨文德从祖兄 ,455年,南朝宋任命其为辅国将军,协助远堂侄杨元和镇守葭芦城;
13、杨炅:杨广香之子,481年7月,杨广香死后继位,483年2月被南齐任命为沙州刺史、阴平王,阴平国二任王,496年正月去世,
14、杨高:杨难敌五世孙,杨难当族子,450年11月,杨高率领阴平、平武两地的部众抵抗杨文德西进,被杨文德斩杀 ,
(孙辈)
1、杨小眼:杨德之子,降爵为南秦公,为天水太守 ,
2、杨大眼:杨德之子,北魏名将;
3、杨后起:杨难当之孙,杨后起或为杨虎之子,482年九月杨文弘去世后继位,为武兴国二任王,486年去世,
4、杨后明:杨后起之弟,被南齐任命为龙骧将军、白水太守,
4、杨元和:杨保宗之子,455年被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立为武都王,为武都国二任王,也是后仇池国九任王,466年弃国投降北魏,
5、杨苟奴:杨文弘之子,477年杨文弘投降北魏时,派其入平城为人质,按照起名顺序即质子多为长子的要求,杨苟奴或为杨文弘长子,
5、杨集始:杨文弘之子,486年杨后起死后继位,为武兴国三任王,503年8月去世;
6、杨集起:杨文弘之子,503年在杨集始之子杨绍先继任武兴国四任王时,与杨集义共同执掌国政;
7、杨集义:杨文弘之子,503年在杨集始之子杨绍先继任武兴国四任王时,与杨集起共同执掌国政;
8、杨集同:杨文弘之子,479年8月被南齐将领杨灵珍派军斩杀;
9、杨集众:杨文弘之子,479年8月被南齐将领杨灵珍派军斩杀;
10、杨集朗:杨文弘之子,505年1月,南梁将领夏侯道迁投降北魏时,全力救援夏侯道迁,协助北魏防守汉中有功;
11、杨崇祖:杨炅之子,496年正月杨炅死后即位,被南齐任命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阴平国三任王;
12、杨法深,杨盛的后裔,当为杨盛的重孙 ,525年杨孟孙之子、阴平国六任王杨定去世后,割据阴平自立称王,为阴平国七任王,也是末任王,553年,与同族宗人杨崇集、杨陈侳各自率领部众,三人相互攻击,
13、杨崇集:553年,与同族宗人杨法深、杨陈侳各自率领部众,三人相互攻击;
14、杨陈侳:553年,与同族宗人杨法深、杨崇集各自率领部众,三人相互攻击;
(重孙)
1、杨公熙:杨小眼之子,杨小眼去世后袭爵南秦公,后为假节、别将,与都督元志同守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县东南义坞堡),被北魏末年的秦州起义军首领莫折天生所掳,死于秦州(今甘肃天水);
2、杨甑生:杨大眼之子,杨大眼死后,与兄弟杨领军、杨征南一起投奔梁武帝萧衍;
3、杨领军:杨大眼之子,杨大眼死后,与兄弟杨甑生、杨征南一起投奔梁武帝萧衍;
4、杨征南:杨大眼之子,杨大眼死后,与兄弟杨甑生、杨领军一起投奔梁武帝萧衍;
5、杨白华:杨大眼的儿子,后投降南梁;
6、杨元秀:杨后起弟弟的儿子,或为杨后明之子,495年北魏进攻汉中,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遣杨元秀聚合义兵,氐人响应,阻断北魏粮道,
7、杨绍先:杨集始之子,503年8月杨集始去世后继位,为武兴国四任王,535年去世;
8、杨孟孙:杨崇祖之子,杨崇祖死后继位,阴平国四任王,511年去世。
四世孙辈:
1、杨智慧:杨绍先之子,武兴国五任王,535年11月,南梁派军收复汉中,杨智慧遣使奉表率领四千户部众归顺南梁,南梁以武兴国的辖地为东益州;
2、杨辟邪:杨绍先之子,武兴国六任王,也是末任王,552年,东益州刺史杨辟邪占据武兴城反叛西魏自立,553年,杨辟邪被西魏将领叱罗斩杀,武兴国从此灭亡;
3、杨太赤:杨孟孙之子,阴平国五任王,517年去世;
4、杨定:杨孟孙之子,518年1月被北魏封为阴平王,为阴平国六任王。
杨某分别是杨盛的子与孙。

【其他阅读】
=======
2025年5月4日 22:18
浏览量:0
收藏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