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兴国~南北朝时期仇池国宗室杨文弘建立的残存政(478--553年)
武兴国
【历史脉络】
武都王杨文度被杀害一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其被杀之后,其弟杨文弘选择退居至武兴(现今的陕西略阳)。在那里,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背离宋朝而归顺北魏。这一举动使得他得到了北魏的册封,被授予了都督、南秦州刺史、征西将军、西戎校尉等重要职务,并且继续承袭武都王的封号。 与此同时,在北魏的支持下,杨难当的族弟杨广香也占据了一块重要的地域——葭芦,并自称为阴平公。至此,在原来仇池国的疆域之内,形成了两个由杨氏氐人所建立的并行政权。这两个政权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武兴国和阴平国。它们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权力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以及杨氏家族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武兴国是由杨文弘所建立的,其首都设在武兴。当时,北魏已经成功占领了武都,并在此地设置了梁州。而武兴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武都郡的东南一角,主要领地仅包括武兴、白水等地,因此其疆域范围非常狭小。此外,在武兴国南部有沮水氐部落,西北方向也有其他氐族部落存在。然而,这些部落各自独立成落,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缺乏有效的统辖关系,这也使得武兴国整体实力较为薄弱。 追溯历史,南齐高帝建元三年(公元481年),杨文弘向南齐归降,被授予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之职。不久之后,杨文弘去世,他的堂侄杨后起继承了王位。到了南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杨后起又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杨后起去世后,杨文弘的族人杨集始接任,成为征西将军,并被封为武都王。 在南齐初期,武兴国采取了一种两面政策,既与南齐保持联系,又和北魏有所交往。然而,在南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武兴国王杨集始背叛南齐,转而投靠北魏。北魏随即册封他为都督、南秦州刺史、安南大将军、领护南蛮校尉、汉中郡侯以及武兴王。至南齐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杨集始联合北魏军队进攻南齐的汉中地区。在此过程中,泥功山(今徽县境内)的氐族首领杨灵珍以及沮水(今略阳以南)的氐族首领杨馥之则选择支持南齐军队,共同围攻杨集始。这场战役以武兴国的大败告终,杨集始被迫逃往下辨,而北魏军队趁机占据了武兴城。 尽管如此,杨集始仍在北魏的支持下维持着自己的政权,但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还是向南齐投降。进入南梁时期,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任命杨集始为使持节、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并继续封他为武都王。杨集始去世后,其子杨绍先继位。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军队攻占了汉中地区。面对强大的北魏势力,杨绍先深感威胁,于是自立为帝,将弟弟们分别封为王,并积极寻求与南梁建立友好关系,同时起兵反抗北魏。然而次年(公元506年),北魏军队再次攻克武兴城,将杨绍先俘获并押送至洛阳,随后将武兴城改名为武兴镇。至此,武兴国彻底走向灭亡。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即公元529年,东益州的氐族民众发动了针对北魏的反叛活动。当时担任刺史的唐永被迫逃离此地。在这混乱局势下,杨绍先抓住机会成功逃回武兴,并在此重新称王,迅速收复了仇池等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到了梁武帝大同元年,也就是公元535年,杨绍先去世后,他的国家分裂为两部分:其子杨智慧率领四千户归顺南梁,迁居到梁朝境内;而另一子杨辟邪则继续盘踞在武兴,自立为王,并归附于西魏。 至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杨辟邪背叛了西魏。西魏随即派遣叱罗协与赵昶统领南岐、南秦二州的军队进行讨伐。最终,杨辟邪被擒获并处死,至此,武兴国宣告灭亡。从建立到消亡,武兴国共存续75年,历经五位君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