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氐~魏晋乱世,氐人在陕南建立的第一个割据政权(296--580年)

首页标题    五胡    4,氐族    仇池氐    仇池氐~魏晋乱世,氐人在陕南建立的第一个割据政权(296--580年)






仇池国



296年】【仇池氐】(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 .阴平国)

【仇池氐】:楊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纂


中文名:仇池
建国时代:魏,晋,南北朝
建国民族:氐族~杨氏

君主: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
疆域:今陇南川北一带
延续政权: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
武兴国.阴平国)
(史学家一致得出的结论)
政治中心:仇池山

政权时间:(296--580年)


概述

      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由氐族杨氏所建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立国之初,政权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甘肃省陇南地区的仇池山,故以此命名。 在历史上,提到仇池国时,主要指的是两个阶段:

一是由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国;

二是后来由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

       前仇池国最终被前秦将领苻雅所灭,而后仇池国则在刘宋将领裴方明的进攻下走向终结。然而,杨氏家族的后裔并未停止他们的统治步伐,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以及阴平国。这些政权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它们都被史学家视为仇池国的延续与传承。 因此,从完整意义上来说,仇池国不仅仅包括前仇池国和后仇池国,还应涵盖武都国、武兴国及阴平国这五个政权。这一系列政权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也展现了氐族杨氏家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顽强生命力与政治智慧。


【氐族与仇池的建立】
史载

《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於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絶。
《宋书·氐胡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
宋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清赵翼《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

             仇池国是由氐族首领杨氏所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立国于仇池山。其疆域在极盛时期涵盖了整个汉中地区以及现今甘肃陇南的一部分。仇池国及其后续政权前后延续了三百多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堪称乱世中顽强生存的“小强”。然而,它的建国历程却充满艰辛,筚路蓝缕,开疆拓土。 仇池政权是五胡之一——氐族的一支,也被称为白马氐。氐族世代生活在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通常被认为与羌族属于同源民族。仇池氐族的部落首领杨氏家族自秦汉时期便已定居陇右。从他们姓“杨”这一汉姓可以推断出,仇池氐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史书亦记载杨氏部落“衽露有似中国袍,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东汉建安年间,部落首领杨腾(一说为其子杨驹)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定居。仇池山位于今甘肃成县境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边有二十多里的平地,四面陡峭高耸,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共三十六回才能抵达山顶。杨腾凭借其足智多谋和卓越领导力,团结部众,使部落得以初步发展并逐渐壮大。

    《魏书》卷 101《氐传》载:“汉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为号。”

      杨腾的后代杨千万,具体亲属关系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其孙辈。他曾被曹操封为“百顷氐王”(《魏书》中误记为“白项王”)。这一时期,杨千万选择向曹氏政权臣服,但随着局势的变化,他的人生轨迹也经历了剧烈的转折。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韩遂等人在关中地区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曹起义。这场起义迅速引发了周边势力的响应,其中就包括氐族的两位重要首领——杨千万与阿贵。他们毅然举兵,加入到反抗曹操的阵营之中,试图通过联合行动来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 然而,这场起义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曹操亲率大军出征,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精准的战略部署,将起义军打得大败。在这场战役中,阿贵不幸被夏侯渊斩杀于阵前,而杨千万则因战局失利而仓皇失措。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他果断抛弃了自己的部落,向西逃亡,最终投奔了刘备,并在蜀汉政权下度过余生,直至蜀汉灭亡。 与此同时,那些未能跟随杨千万逃离的氐族残余部落,被迫向曹操投降。这一事件对仇池部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不仅削弱了其军事力量,还使其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一度失去了话语权。从此,仇池部落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与调整才能重新崛起。

         到了杨飞龙这一代,他作为杨千万的孙子,以智慧和果敢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杨飞龙在位期间,面对复杂的局势,积极向魏晋政权示好,从而确保了部落的生存与发展。在他的努力下,部落得以返回祖居地略阳,并被晋武帝封为“平西将军”。然而,天命难测,杨飞龙无子嗣,遂以外甥令狐茂搜(即杨茂搜)为养子。公元296年,杨飞龙辞世,杨茂搜继位,这位后来被称为仇池政权实际建立者的人物,开启了仇池国三百多年的辉煌历程。

        元康六年(296年),氐族首领齐万年不堪忍受西晋政权的压迫,率众起义,其势力纵横关陇地区,拥兵数万,声势浩大。这场起义波及仇池,而杨茂搜则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他审时度势,率领部众四千多家返回仇池山,乘西晋政权自顾不暇之际,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正式宣告仇池国的建立。这一举措不仅确立了仇池国的独立地位,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仇池国实现了独立建国,但其面临的外部环境却极为险恶。强敌环伺,自身实力弱小,人口稀少,领土仅限于一隅之地,因此传统史家并未将其列入“五胡十六国”之列,足见其在当时的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杨茂搜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明智地选择向晋室称臣,保留了称王而不称帝的空间,同时派遣使臣与晋室保持联系。愍帝也因此册封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左贤王。此外,西晋南阳王司马保据守上邽(今甘肃天水),亦加封杨茂搜之子难敌为征南将军,与其形成联盟。为了增强国家实力,杨茂搜广开贤路,招贤纳士,采取优抚政策,对愿意留下的民众予以接纳,对希望离开的人则提供保护与资助。这种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大量流离失所的关中人士前来依附,同时也招抚了众多氐羌民众,扩充了仇池国的实力。《华阳国志》记载:“晋民尽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这使得仇池政权初步具备了发展的条件。

       建兴五年(317年),杨茂搜去世,其子杨难敌继承王位。杨难敌与其弟杨坚头分领部曲,杨难敌号左贤王,驻扎于下辨;杨坚头号右贤王,驻扎于河池。此时,匈奴人建立的前赵灭亡西晋,其势力迅速向关中扩张,对仇池构成巨大威胁。

        公元320年,前赵军队击败司马保,迫使后者弃城逃亡,不久后被杀,这使得仇池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直接面临匈奴的强大压力。杨难敌将前赵视为仇池最大的威胁,

       太兴四年(322年),前赵主刘曜亲自率军攻打杨难敌。由于敌众我寡,杨难敌迎战失利,被迫退守仇池。仇池诸氐、羌部族纷纷归降刘曜。然而,刘曜的军队因爆发瘟疫而准备撤退,他派遣使者游说杨难敌,杨难敌权衡利弊后遣使向前赵称藩。刘曜遂封杨难敌为假黄钺、都督益、宁、南秦、凉、梁、巴六州、陇上、西域诸军事、上大将军、益、宁、南秦三州牧、武都王。 同年,司马保部将秦州刺史陈安自立为凉王,向杨难敌求援。次年,陈安被前赵击败并遭杀害,杨难敌深感恐惧,与弟弟杨坚头南下投奔汉中,向同样由巴氐建立的成汉政权请降。仇池至此落入前赵之手。然而,杨难敌并未就此屈服,而是卧薪尝胆,表面上臣服于成汉,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收复仇池。

      太宁三年(325年),杨难敌发现前赵忙于与后赵石勒的争霸战争,主力东调,关中空虚,于是果断叛离成汉,拥兵自立,挥师北上,成功驱逐前赵军队,光复仇池。成汉主李雄闻讯大怒,立即派两路大军讨伐杨难敌,但均因地形不利而失败,不得不作罢。两年后,杨难敌再次利用地形优势,击败了刘曜亲自率领的讨伐大军,使其无功而返,仅掠走三千多人口。杨难敌通过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仇池复国的大业,被誉为一代枭雄。至今,在仇池山中仍存有“杨将军庙”,用以祭祀这位伟大的领袖。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遗憾。尽管杨难敌与杨坚头兄弟和睦,彼此同心,但他们的后代却因权力争斗而自相残杀,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一系才是仇池的正统继承者。这种内部矛盾成为日后仇池长期内乱的根源,也为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政权埋下了衰败的伏笔。

 

【仇池内乱】
        公元334年,杨难敌去世,其长子杨毅继位为王。继位的第二年即公元335年,杨毅向东晋称臣,并被东晋封为征南将军。这里的“征南”一职,显然是针对割据巴蜀地区的成汉政权而言,表明东晋企图通过这一任命挑动仇池对成汉发动进攻。 此时,前赵已被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所灭。后赵出兵关中,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前凉(凉州)和仇池在内的多个地方政权都向后赵表示臣服。然而,后赵的政治重心主要集中在函谷关以东的关东地区,对关陇一带的兴趣相对较少,因此只要求周边政权形式上臣服即可。在这种局势下,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再次成为仇池的最大威胁,并多次攻打仇池,迫使杨难敌不得不向成汉称臣。 在后赵统治的前期阶段,后赵、前凉、仇池以及成汉等割据政权在关陇地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各方均无意率先攻灭仇池,以免让其他势力坐收渔翁之利。然而,这种平衡局面并未长久维持。数年后,到了公元337年,杨毅的堂兄弟杨坚头之子——杨初发动叛乱,攻杀了杨毅,自立为仇池公,并先后向东晋和后赵称臣。 十年之后,后赵大举进军关中,以攻灭前凉为目标,成功占领了河南地。同年,东晋名将桓温率军攻灭成汉,使得东晋直接与仇池政权接触,从而为仇池带来了全新的战略格局和挑战。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区域政治格局,也标志着仇池政权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东晋在消灭成汉之后不久,杨初便向东晋派遣使者,获得了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平羌校尉以及仇池公的封号。同时,他的儿子杨国也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和武都太守,从而成为东晋夹击后赵的重要前哨力量。 永和五年(349年),随着石虎的去世,中原地区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东晋趁此机会出兵北上,在东晋的支持下,杨初也率领军队攻占了后赵的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正当仇池的局势一片大好之时,一股新的势力开始在关中崛起。原本依附于后赵的氐族首领苻洪拥兵自立,虽然不久后被后赵旧将麻秋毒杀,但其子苻健继承了他的部队,并率领部众进入关中。一年后,苻健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前秦政权。这使得前秦逐渐成为仇池新的威胁。 永和九年,前秦对仇池发动进攻,起初被杨初击败。然而,前秦随后派遣重兵再次出击,成功击败了杨初。尽管如此,前秦并未进一步追击或进行问罪,而是选择赦免杨初的罪行。这一决定主要是因为前秦当时正忙于稳定关陇地区的局势,无法全力对付仇池。次年,由于在抗击秦军中的突出表现,东晋改封杨初为天水公。此后二十多年间,仇池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而前秦也开始致力于统一关陇乃至整个北方的战争。 然而,仇池并未抓住这一机会来增强自身实力以抵御前秦,反而陷入了长期的内乱之中。永和十一年(355年)正月,杨毅的弟弟杨宋奴指使梁式王(又作梁三王、梁式四,是杨毅的表弟,当时担任杨初的内侍)杀害了杨初,并自立为王,导致仇池爆发了严重的内乱。不久之后,杨初的儿子杨国举兵讨伐,杀死杨宋奴和梁式王等人,自立为王。他得到了东晋权臣桓温的支持,桓温上表推荐杨国为秦州刺史和仇池公。 然而,杨国的堂叔杨坚头之子杨俊并不认可杨国的统治地位,遂发动政变。356年,杨俊攻杀了杨国并自立为王。杨国的儿子杨安则逃亡至前秦,后来成为了前秦的一代名将。然而,杨俊的统治也未能长久维持。360年,杨安收买内应毒死了杨俊,但杨安自己也未能成为仇池的新君主。仇池人推举杨俊之子杨世为王。杨世在位十年期间,主动向前秦称臣,保持安分守己的态度,从而使仇池得以暂时苟延残喘。 到了370年,杨世去世,其子杨篡继位,继续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局势与内外压力。

        历经数十年的内乱,仇池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此时的仇池国,局势已然如同累卵般岌岌可危。彼时,前秦的大军已经几乎统一了北方,仅剩下包括仇池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仍在苦苦支撑。 杨篡作为当时仇池的统治者,却是一个沉溺于酒色、昏庸无能之人。他不顾众臣的劝谏,毅然与前秦断绝了关系,停止向前秦称臣纳贡。这一决策无疑是极为冒险且不明智的。不久之后,他的叔父杨统起兵叛乱,双方陷入混战之中。这场内斗进一步削弱了仇池抵抗前秦入侵的力量,使得仇池的处境更加危险。 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秦宣昭帝苻坚决定对仇池采取军事行动。他任命西县侯苻雅为主帅,以杨安为先锋,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仇池。杨安因熟悉仇池的地形,为前秦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使得前秦军一路进军畅通无阻。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杨篡惊慌失措,急忙向东晋求援。东晋随即派出一千多兵力支援仇池。然而,即便有东晋的援助,联军在鹫峡与前秦军队展开决战时仍以失败告终。仇池军队在前秦骑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死者达到了十分之三四。前秦军队继续推进,杨统最终选择向前秦投降。而走投无路的杨篡也不得不开城投降。苻雅将杨篡送至长安。随后,苻坚任命杨统为南秦州刺史,并让杨安担任都督南秦州诸军事,负责镇守仇池。 与此同时,前秦还迁徙了仇池地区的氐羌人口至关中地区,导致仇池一度出现“空百顷之地”的局面。这足以表明,前秦对于仇池地区的杨氏势力仍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攻占了东晋的益、梁二州,成功夺取巴蜀之地。到了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又灭亡了前凉,至此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这一系列胜利标志着前秦在北方确立了强大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复国与后仇池的建立】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这一战局的演变,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进程。前秦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与动荡之中。原本依附或投降前秦的各民族、各部落纷纷趁机举兵自立,相互攻伐,局势一片混乱。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仇池迎来了复国的绝佳机会。 重建仇池国的功臣是仇池部落的首领杨定,他是杨宋奴的孙子。追溯到寿光元年(355年)正月,杨宋奴曾指使梁式王刺杀了前仇池国的第四位国君杨初。随后,杨初之子杨国诛杀了梁式王和杨宋奴,而杨宋奴的儿子杨佛奴与杨佛狗则逃亡至前秦。苻坚对二人颇为优待,封杨佛奴为右将军,杨佛狗为抚夷护军。杨佛奴的儿子杨定自幼聪慧过人,英俊非凡,深得苻坚的喜爱。苻坚不仅任命他为尚书、领军将军,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杨定也不负苻坚的信任,屡建战功,在淝水之战后仍长时间保持对前秦的忠诚。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西燕(鲜卑慕容氏)、羌族姚苌等势力相继进入关中,入侵前秦。到了公元385年,西燕的慕容冲率军攻打长安,杨定率领两千五百名精锐骑兵大破鲜卑军队,使得慕容冲一度不敢轻易与其交锋。此后,杨定又多次击败前来入侵的西燕军队。尽管如此,他个人的努力终究无法挽回前秦土崩瓦解的局面。同年,西燕慕容冲联合羌族姚苌围攻长安,声势浩大。杨定在交战中因寡不敌众被西燕军俘虏,被迫暂时投降。不久之后,苻坚也被后秦军队俘杀。 即便身处逆境,杨定依然心怀故土。他在西燕军中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表面上按兵不动,实则随时准备逃脱。后来,由于西燕与后秦因分赃不均而爆发冲突,杨定趁乱成功逃脱。他迅速收集仇池部众,依附于前秦苻丕,并迁治历城(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北、礼县东南)。在仇池山旧地修筑堡垒后,杨定于同年独立称王,据有仇池等地。史书记载:“徙治历城,城在西县界,去仇池百二十里。置仓储于百顷。招合夷、晋,得千余家,自号龙骧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他还向东晋孝武帝表示臣服,得到了正式的认可。此外,他请求将天水郡的西县、武都郡的上禄划归为仇池郡,这一请求也得到了批准。 至此,仇池得以复国。为了与之前的仇池国相区分,史家多将其称为“后仇池国”。这一段历史不仅是杨定个人传奇的写照,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真实缩影。它展现了乱世中的英雄如何凭借智慧与勇气,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权兴衰更替的复杂历程。
          后仇池与东晋之间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战略关系,同时联合前秦残余势力,这成为了杨定既定的国策。东晋需要依靠仇池作为藩属,以牵制后秦、西燕等在关中地区的扩张;而联合东晋室,获取“大义”的名分,也是前仇池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重要政策。 在前秦苻丕去世之后,杨定等人拥立苻登,在关陇地区与后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十余年。在这期间,杨定成为苻登在西线作战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苻登加封杨定为大将军、益州牧。同年,杨定击败了后秦将领姚硕德(姚苌的弟弟),并与后秦进行了多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杨定逐渐成为了前秦仅次于苻登的二号人物。 太元十五年(公元389年),杨定大败后秦军队,成功占据了天水、略阳、武都、阴平等地,从而控制了整个秦州。基于他的卓越战绩,东晋朝廷也对杨定给予了高度认可,晋升他为都督陇右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并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然而,由于当时局势的混乱,杨定只能追随苻登不断转战各地,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新获取的土地。仅凭杨定一人之力,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前秦的命运。 前秦向西秦乞伏氏请求援助,并派出了质子,但还未等到援军到达,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苻登便已被后秦姚兴擒获并杀害。同年,苻登之子、前秦末代皇帝苻崇即位。尽管苻崇与西秦的关系一直不佳,甚至曾被西秦驱逐,但他仍然率军发难,与杨定共同进攻西秦首领乞伏乾归。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却以惨败告终,苻崇和杨定双双被西秦军队击杀,前秦至此灭亡,西秦则趁势占据了陇西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杨定并无子嗣,在他去世后,其堂弟杨盛(杨佛狗之子)继位,延续了仇池的统治。

       杨盛即位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仇池地区的复兴事业之中。他独具慧眼,开创性地推行了一种名为“护军制”的制度,以此取代了东晋时期传统的郡县制。具体而言,他将仇池周围的氐羌各部按照地理分布划分为二十个部分,并为每一部分设立护军进行管理。这些护军不仅承担军事职责,还兼任地方行政长官的角色,拥有明确的实际管辖区域。从本质上讲,“护军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中晚唐时期的节度使制度以及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有相似之处。 学术界普遍认为,仇池的这一“护军制”借鉴了前秦时期的军镇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杨盛成功实现了军政一体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防御能力。对于当时地盘狭小、民族成分复杂且面临强敌环伺的仇池政权而言,“护军制”的实施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除了推行“护军制”,杨盛对仇池政权的另一重大贡献发生在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春天。当时,趁着谯纵起兵导致巴蜀地区陷入混乱、汉中防务空虚的机会,杨盛果断采取行动,迅速占据了汉中地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成果未能长久保持,不久之后便得而复失。尽管如此,杨盛的这次军事行动仍然彰显了他在政治决策和战略布局方面的卓越才能。
        杨盛即位之初,便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局势。彼时,后秦与西秦两大宿敌对仇池形成了夹击之势。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后秦率先发动了对仇池的进攻。在初次交锋中,仇池遭遇失利,但不久之后,后秦再次发起攻势,最终夺取了仇池国的成固之地。面对强敌的压力,仇池不得不上表向后秦表示投降。 然而,后秦对仇池的威胁并未就此停止。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夏六月,后秦姚兴再度派遣其麾下将领姚硕德、姚敛成、姚寿都等人,率三万大军向仇池展开猛攻。此次战役中,姚寿都等部从宕昌方向进发,而姚敛成则选择从下辨进军。杨盛迅速作出应对,派遣其弟杨寿抵御姚敛成,同时派遣侄子杨斌迎战姚寿都。然而,仇池军队在战斗中不幸失利,杨斌被俘,部众尽皆沦为俘虏。在此危急关头,杨寿等人不得不率领残余部队向后秦请降。姚硕德随后撤军而归。 此后的几个月内,姚兴多次组织对仇池的进攻,并接连取得胜利,迫使杨盛于同年七月正式向后秦投降。为了表示诚意,杨盛接受了后秦的封号,并将数十名子弟送往后秦作为人质。然而,仇池与后秦之间的关系并未因此趋于稳定。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冬十月,姚兴因杨盛叛秦侵扰祁山,再次大举进攻仇池。然而,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后秦军队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西秦也对仇池展开了频繁的军事行动。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西秦乞伏乾归遣使授予杨盛散骑常侍、左贤王之职,并派遣齐难等将领进攻杨盛部将苻帛驻守的皮氐堡,成功攻克。随后,西秦军队又转而攻打杨盛部将杨玉所守的西阳堡,再次得手。然而,同年冬十一月,西秦乞伏乾归亲自率军讨伐仇池,却遭到了杨盛的顽强抵抗,最终惨败而归。 在这一系列艰难的战争中,杨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带领仇池军队屡次击败强敌,稳固了政权的地位,为后仇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身处强敌环伺的险境,杨盛始终坚定地效忠东晋,至死不渝。在夺回汉中地区后,他立即将其交还东晋,因此获得了东晋朝廷的高度褒奖。 东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刘宋王朝。然而,杨盛在其一生中始终坚持使用东晋年号,拒绝采用刘宋的纪年方式,以此表明他对东晋的忠诚。公元425年,杨盛去世前,曾对其世子杨玄说道:“吾老矣,当终为晋臣,汝善宋帝。”这番话语深刻体现了他对东晋的忠贞之心。杨盛去世后,杨玄继承父志,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并派遣使者向东晋通报丧讯。自此,仇池开始改用刘宋的“元嘉”年号。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杨盛无疑是仇池政权的一代英主。在他的领导下,仇池不仅得以立足于乱世之中,更一度迎来了强盛时期。此外,仇池还逐渐成为连接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的重要纽带。许多部落首领或降将通过仇池辗转投奔东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杨盛的功绩与远见卓识,为后仇池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杨盛时代的仇池

        在杨盛之后,仇池的统治权传到了他的儿子杨玄手中。杨玄最初承认刘宋政权为正统,并以此为依归。然而,公元426年11月,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南朝宋的梁、南秦二州刺史吉翰派遣始平太守宠咨占据了武兴(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这一举动显然表明,刘宋政权并不希望仇池变得过于强大,同时也意图通过夺取武兴作为未来北伐关中的战略基地。 面对这一威胁,杨玄迅速采取行动,派遣其弟弟杨难当率领军队进行防御,以阻止宠咨的进一步推进。然而,这场军事对抗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杨难当被宠咨击败,最终只能仓皇撤退回仇池。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仇池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也标志着刘宋政权与仇池之间的友好关系走向破裂。 同年12月,北方的北魏政权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司空奚斤成功占领了长安。这一消息迅速传至仇池,杨玄意识到形势的变化,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表示臣服之意。作为回应,北魏封杨玄为“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南秦王”。尽管如此,从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杨玄内心可能并未完全认同北魏的正统地位。这种表面上的臣服或许更多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而非真心归附。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无论是刘宋对仇池潜在威胁的防范,还是杨玄在强敌环伺下的灵活应对,都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多变与脆弱。同时,这也揭示了地方割据势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北魏使者司马轨)及境,玄不郊迎。轨数玄曰:“昔尉他跨据,及陆贾至,匍匐奉顺,故能垂名竹帛。今君王无肃恭之礼,非蕃臣也。”玄使其属赵客子对曰:“天子以六合为家,孰非王庭?是以敢请入国,然后受谒。”轨答曰:“大夫入境,尚有郊劳,而况王命者乎?请奉策以还。”玄惧,诣郊受命。

       公元429年,杨玄病情加重,他决定将王位传给弟弟杨难当。然而,杨难当坚决推辞,不愿接受王位(当然也不排除这是他对杨玄的一种试探)。《资治通鉴》第121卷对此有详细记载:武都孝昭王杨玄因病重,打算将国家大权交给弟弟杨难当。但杨难当却坚决推辞,并请求立杨玄的儿子杨保宗为王,同时由自己辅政。杨玄最终同意了这一安排。不久之后,杨玄去世,杨保宗顺利即位为王。 然而,在同一年,杨难当突然废黜了杨保宗,自立为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杨难当的妻子姚氏对他说:“我们的国家地势险要,应当立一位年长且有能力的人为君,而不是侍奉一个年轻无经验的君主,这并非长久之计。”杨难当听从了妻子的建议,于是废黜了杨保宗,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杨保宗在位期间,仇池与刘宋政权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到了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刘宋益州刺史刘道济等人在益州等地聚敛财富,横征暴敛,严重损害了当地百姓的利益,导致民怨沸腾。与此同时,仇池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饥荒,而益州和梁州却粮食丰收。这种天灾人祸的交织,给了杨难当一个绝佳的机会。 杨难当迅速抓住这个机会,通过资助自称晋室后裔的流亡者司马飞龙及其追随者许穆之等人,发动对刘宋益州的进攻。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缓解仇池的饥荒,更是为了趁乱扩张地盘。次年,杨难当亲自率兵袭击梁州,成功攻破了白马城(即古阳平关,也称阳安关或

 

杨难当时期的仇池

         在历史的长河中,仇池地区的杨难当家族曾一度成为南北方政权博弈中的重要角色。然而,他们的自不量力之举却引发了刘宋政权的强烈反应。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随着南朝宋新任命的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抵达襄阳,一场针对仇池的军事行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行动中,萧思话委任萧承之——即后来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父亲——担任先锋,率领大军向仇池进发。 萧承之迅速集结部队,展开攻势。他以雷霆之势一路攻城略地,顺利进入汉中地区。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仇池统治者杨难当不得不派遣其子杨和率军联合蒲甲子等人进行抵抗。然而,尽管双方对峙长达四十多天,杨难当的军队最终还是被萧承之击败。这一胜利使得南朝宋成功收复了汉中故地,并为进一步进军仇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宋军兵锋直指仇池之际,杨难当表现出极大的恐慌。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他选择低头认错,向刘宋政权上表谢罪,并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出于多种考虑,刘宋朝廷接受了杨难当的请求,未对其追究责任。但此举却引起了北魏方面的强烈不满,认为刘宋对仇池的宽容损害了北方的利益。 到了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杨难当野心膨胀,自立为“大秦王”,并模仿天子制度,公然展现出与刘宋、北魏三分天下的意图。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维持着向这两方朝贡的姿态,试图通过在两大强权之间周旋获利。这种两面派的外交策略虽然看似精明,但实际上却导致他同时得罪了南北双方,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结果来看,杨难当的外交政策无疑是失败的,他的短视行为不仅未能实现长远目标,还加速了仇池势力的衰落。

         杨难当的统治末期,整个国家陷入了持续的内乱之中。在他废黜了杨保宗之后,杨保宗曾起兵反抗,但最终失败,被杨难当软禁起来。到了公元439年,这一年对历史而言意义非凡,北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就在这一年,杨保宗和他的庶兄杨保显设法逃脱了软禁,投奔了北魏。北魏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他们进行了热情款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对杨保宗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重用,他被加封为都督陇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牧,并被赐予武都王的封号,负责镇守上邽这一战略要地。 然而,时间来到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仇池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次年,杨难当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背弃了之前的承诺,调动全国的力量,大规模进军蜀地,再次与刘宋政权彻底撕破脸皮。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杨难当倾国南寇,意图占领蜀地,袭击了刘义隆治下的益州,攻打涪城,又进犯巴西郡,俘获了雍州流民七千余户后返回仇池。” 面对杨难当如此反复无常的行为,宋文帝刘义隆终于忍无可忍。同年12月,刘宋朝廷派遣龙骧将军裴方明等人率领三千精锐步兵,并从荆雍二州调集兵力共同讨伐杨难当。此次军事行动由梁秦二州刺史、宗室成员刘真道全权指挥。宋军凭借绝对的优势兵力一路势如破竹,成功击溃了仇池军队,斩首数千人,并活捉了杨难当的三个儿子之一杨虎(后来杨虎被押送至建康斩首示众)。在走投无路之下,杨难当只得带领一千多骑兵仓皇逃往上邽,向北魏请求投降。北魏随即派遣中山王拓跋辰迎接杨难当前往平城。此后,杨难当在北魏担任闲职,于公元464年病逝,终其一生未能再回到仇池。至此,后仇池国正式宣告灭亡。 随后,刘宋安排杨玄的第三个儿子杨保炽镇守仇池。值得一提的是,杨难当的另一个孙子杨大眼选择了投身军旅,在北魏效力,最终成长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

 

【仇池国后续~武都国】
          后仇池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杨氏家族在当地依然拥有庞大的势力。仇池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南北朝时期宋魏两国争夺的焦点。出于各自的政治与军事目的,刘宋与北魏争相扶持代理人,试图通过这些地方势力来控制仇池这一关键地区。 在刘宋灭亡后仇池国之后,北魏深刻意识到刘宋可能以仇池为军事基地,进而发动北伐行动。因此,北魏迅速展开反攻。次年,北魏派遣了四位大将——古弼(鲜卑人)、杨保宗(氐人)、司马楚之(原东晋宗室,后投降北魏,汉族)以及皮豹子(族属不明,推测为汉族),兵分四路攻打仇池。此次战役中,北魏军队大败宋军,擒获宋将王奂之、王长卿等人,斩首两千余人,俘虏一千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刘宋派来的援军秦州刺史胡崇之因畏惧敌军而不敢前进。随后,刘宋皇帝刘义隆派遣军队支援胡崇之,但北魏将领皮豹子与司马楚之等人率军进军至浊水,将胡崇之的大军彻底击溃,并生擒胡崇之。魏军继续推进至高平,宋将姜道祖见势不妙选择投降。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北魏便重新夺回了仇池。 在此过程中,刘宋扶植的仇池王杨保炽被迫逃亡,据推测不久后被北魏追兵所杀。北魏则立杨保宗为新的仇池王,使仇池得以复国。完成主要军事目标后,北魏大军撤还,同时命令宗室成员拓跋齐镇守骆谷,以巩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这场围绕仇池展开的争夺战充分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对于战略要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展示了北魏在军事策略上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杨保宗此人志向远大但才干不足。北魏协助他复国之后,他非但没有心怀感激之情,反而自认为是杨氏正统的继承者,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甚至产生了北魏离不开他的傲慢心理,逐渐萌生了不臣之心。 杨保宗的弟弟杨文德以及他的妻子(她是北魏宗室之女)也都劝说杨保宗占据险要之地背叛北魏。于是,杨保宗便秘密谋划率领部众发动叛乱。然而,不幸的是,这一计划被泄露了出去,有人秘密告发了他。当时,拓跋齐率领少数亲兵来到杨保宗的驻地,假称持有诏书,命令杨保宗出来接旨。杨保宗不知是计,毫无防备地大摇大摆地走出来接诏,结果被北魏军队当场擒拿,并押送至平城斩首示众。几年之后,他的妻子也被北魏抓获并处以斩刑,而监斩之人正是杨难当。 氐族各部落在杨保宗死后,共同推举他的弟弟杨文德为新的主帅,继续围攻仇池,与北魏军队对抗,展开叛乱行动。到了五月,古弼、皮豹子等人率领多路大军前来讨伐,成功击败了氐族各部落,将杨文德打得溃不成军。杨文德被迫逃亡,投奔了刘宋。宋文帝随后加封杨文德为都督北秦州、雍州二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北秦州刺史,并册封其为武都王。 同年十一月,刘宋派遣杨文德、姜道盛等人再次发起反攻,但又一次被北魏军队重创。在这场战斗中,姜道盛被魏军射杀,杨文德再一次狼狈逃窜。

           杨文德在逃脱之后,并没有远离,而是率领残余部队退守至汉中地区,采取观望态度以静候局势发展。不久之后,北魏的主力军队撤退,杨文德迅速抓住这一时机,再次卷土重来。 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关中地区爆发了由盖吴领导的起义,这场起义对关陇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到了元嘉二十三年的二月,在北魏统治下的陇右区域,又掀起了一场以氐羌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大规模起义。在这场起义中,梁会成为了主要领袖人物。起义军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向杨文德请求军事援助。杨文德随即出兵响应。 次年四月,杨文德从汉中出发,成功进占葭芦城(该城位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处于仇池台地南部)。面对这一威胁,北魏立即派遣驻守仇池的将领皮豹子进行反击。杨文德原本凭借险要的地势据守此地,然而由于部下杨高临阵倒戈,导致葭芦城失守。杨文德无奈之下只得逃回汉中。 得知这一情况后,宋文帝极为震怒,下令将杨文德押解至建康,剥夺了他的官职与爵位,并令其滞留于建康。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也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
         公元450年,也就是元嘉二十七年,刘宋政权正式拉开了第二次元嘉北伐的序幕。这次北伐声势浩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这一背景下,刘宋朝廷重新审视了杨文德的价值,并决定将其放归故地以发挥作用。为了配合北伐的战略布局,杨文德被封为辅国将军,肩负起招抚当地氐、羌势力的重要使命,意图借助这些地方力量来响应和支持北伐行动。 起初,杨文德的表现颇为亮眼。他成功斩杀了昔日叛徒杨高,一举攻占阴平,并再次夺回了葭芦城,可谓战果斐然。随后,他率军围攻武都,试图进一步扩大战果。然而,当北魏名将皮豹子率领主力部队抵达战场时,杨文德的军队却迅速溃败,未能抵挡住敌方的攻势。即便后来萧道成(即后来南齐的开国君主)亲自率军前来支援,也未能扭转局势,最终导致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 战后,刘宋朝廷派遣杨文德继续执行军事任务,命令他攻打啖提氐部落。然而,由于之前的战败经历,杨文德再度遭受挫折,不仅未能完成任务,反而因此被押送至荆州接受调查和问责。他的职务被免除,同时,朝廷任命其从祖兄杨头接管葭芦城的防务。 时间来到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当时荆州刺史刘义宣(文帝刘义隆之弟)因不满中央政策而发动叛乱。身处荆州的杨文德拒绝参与其中,坚守忠诚于刘宋政权的态度。然而,这一立场却使他成为刘义宣的眼中钉,最终惨遭杀害。尽管如此,杨文德的忠诚得到了刘宋朝廷的认可,在他去世后,追赠其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以表彰他的贡献。 通过杨文德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仇池(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武都国)在南朝眼中的地位。对于南朝而言,仇池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意任免的地方诸侯或下属政权,而非具备一定独立性的附庸国。此后,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仇池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始终处于南朝的直接控制之下。

          在杨文德去世之后,围绕着武都下一任统治者的人选问题,刘宋政权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此时,有两位较为合适的人选浮出水面。 第一位是杨文德的从祖兄杨头。他以出众的能力和对刘宋政权的忠诚而著称。即使他的妻子和母亲被北魏俘获,他也依然坚定地效忠于刘宋政权。然而,由于血缘关系相对疏远,在当地可能难以赢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位候选人是杨文德的侄子杨元和(即杨保宗之子)。他在血统上与杨文德更为接近,但年龄尚小,其能力和对刘宋政权的忠诚度尚未得到验证。在这种情况下,曾多次参与元嘉北伐的老将王玄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根据王玄谟的提议,朝廷应派遣使者分别与杨元和、杨头进行沟通,并赠送信物以示诚意。于是,中军行参军吕智宗被派往送达书信及信物,同时,王玄谟也自行派遣使者随同吕智宗一同前往。当杨头与吕智宗交谈时,他表示自己为国破家亡,母亲、妻子和弟弟皆被北魏掳走。尽管如此,他依然不顾个人孝道,全力效力于边疆防御,竭尽忠诚。然而,他的忠诚并未完全被朝廷所认知。如果让杨元和继承统治,应该授予他王爵;若因其年幼而不堪大任,则应考虑其他委任方式。近年来,公私之间纷争不断,华戎之间矛盾交织,这一切都源于人选问题。王玄谟认为,自元嘉年间以来,杨头确实展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他舍弃亲情,遗弃爱眷,这种精神实在值得赞赏。考虑到氐、羌等少数民族居于偏远之地,且与北魏近在咫尺,若施压过急则可能引发反叛,若过于宽松则可能招致怨恨。通过观察杨头使者的言辞,可以发现他并不敢直接期望获得仇池公的封号,而是希望至少能被授予西秦州假节的职位。在王玄谟看来,为了稳固汉川地区的防御,使其免受忧患,杨头的作用至关重要。四千户的荒州对于朝廷而言,实在不值一提。至于杨元和,虽然年幼弱小,若暂时无法独立承担重任,数年后必能胜任。使用起来并不困难。若其才智不足以担当重任,则应归还权力给杨头。否则,若葭芦城失守,汉川也将无立足之地。 然而,刘宋政府并未采纳王玄谟的建议,最终仍决定任命杨元和为武都王,镇守白水(今甘肃文县)。面对北魏大军的虎视眈眈,杨元和心生恐惧。到了公元466年,他竟然抛弃国土,投降北魏,并被北魏皇帝拓跋濬(即电视剧《锦绣未央》中的男主)加封为官职。自此,杨元和便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 杨元和弃国投奔北魏后,他的堂叔杨僧嗣自立为武都王,重新回到葭芦城(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外纳镇)镇守。杨僧嗣对刘宋政权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度,曾协助朝廷平定萧惠开的叛乱,因此受到朝廷的褒奖,并晋升为征西将军。然而,到了公元473年10月,杨僧嗣在葭芦城去世。 随后,杨僧嗣的堂弟杨文度自立为王。起初,他归顺北魏,后来又背离北魏转而降宋,同样得到了刘宋政权的册封。

           在杨文度执政的时期,刘宋政权已经逐渐步入了末期。此时的刘宋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宗室之间自相残杀,内乱频发,根本无暇顾及边疆地区的仇池一带。而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则一直对仇池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动进攻。在这种局势下,仇池的处境显得尤为危险。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杨文度非但没有采取有效的自保措施,反而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收复祖居的仇池山(此时该地仍由北魏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竟然决定向强大的北魏发起军事行动。公元477年10月,杨文度派遣自己的弟弟、龙骧将军杨文弘率军进攻仇池山。此次行动初见成效,杨文弘在兰皋成功击败了北魏守军,并顺利攻占了仇池山。 北魏方面对此自然勃然大怒,迅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行动。他们派出了三位得力战将:皮欢喜(皮豹子之子)、梁丑奴以及杨灵珍(后者同样出自杨氏宗室,但在仇池国灭亡后投降了北魏)。这三员大将率领四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杨文度的领地。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加之刘宋朝廷因自身内乱而无法及时提供支援,杨文度最终遭遇惨败。同年12月,北魏征西将军皮欢喜一举攻陷葭芦城,杨文度被斩杀,而其弟杨文弘也不得不向北魏投降。至此,武都国以这样一场荒唐的闹剧宣告灭亡。

           杨文度被杀害之后,其弟杨文弘退守至武兴,并成功占据了这一地区。随后,他自立为王,号称武兴王。为了防止强大的北魏趁机发动进攻,杨文弘主动派遣使者向北魏谢罪,并定期朝拜进贡。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手段,杨文弘最终获得了北魏的封号,从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杨难当的族弟杨广香因协助北魏消灭了武都国,得到了北魏的嘉奖与册封,被授予阴平公和葭芦镇主的爵位,进而占据了阴平地区。至此,原本统一的仇池地区逐渐分裂成两股主要势力——武兴国与阴平国。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回顾武兴国的发展历史,了解它在复杂的历史局势中如何生存与发展,以及它对周边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地方政权的变迁与互动。

 

【仇池国后续~武兴国】
       杨文弘在早前接受北魏朝廷的册封之后,不久便转而投向南朝,并被刘宋政权授予武都王及北秦州刺史的封号。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局势复杂多变,各政权之间的博弈也异常激烈。 到了公元479年,阴平国的杨广香同样向南朝投降。这一年,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了南齐政权。新建立的南齐迅速任命杨广香为督沙州诸军事、平羌校尉以及沙州刺史,随后又提升其军衔至征虏将军。然而,杨文弘与杨广香之间素来关系紧张。当杨文弘看到南齐新政权册封了杨广香,却将自己排除在外时,心中满是不满,于是萌生了叛乱的念头。 同年十月,南齐百姓、晋寿郡人李乌奴背叛南齐,投奔武兴王杨文弘。李乌奴引导杨文弘进攻南齐梁州(现今陕西汉中市一带),成功攻陷了白马戍(位于今陕西汉中市勉县西)。然而,他们最终被南齐梁州刺史王玄邈击败。李乌奴只身逃回武兴国境内,这让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极为愤怒,决定调集大军围攻杨文弘,并启用杨广香等杨氏宗室成员,准备对杨文弘进行合围。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杨文弘慌忙向南齐上表请罪,最终获得南齐政权的赦免。 不久之后,阴平的杨广香去世,其子杨炅继承了爵位。然而,这次权力交接并不顺利,部分氐族民众选择投奔杨文弘,另一部分则前往梁州刺史崔慧景处寻求庇护。这一分裂局面使得杨文弘的实力大增,野心也随之膨胀。他派遣堂侄杨后起占据白水地区,进一步扩张武兴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482年,杨文弘去世,由于他的儿子们尚且年幼,因此由杨后起继位。此时,北魏与南齐两大政权纷纷试图拉拢杨后起。北魏率先加封杨后起为武都王,而南齐也不甘落后,很快加封杨后起为冠军将军,后又改为征虏将军。在这种情况下,杨后起采取了纵横捭阖的策略,在南北两方之间保持中立,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到了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杨文弘的另一个儿子杨集始在白水自立为王,但很快就被杨后起击败,未能撼动杨后起的地位。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现了当时地方割据势力在南北朝对峙格局中的复杂生存状态和政治博弈。

        公元486年的正月,第二任武兴王杨后起不幸去世。随后,杨集始自立为王,并同时接受了北魏与南齐的册封。然而,杨集始内心更倾向于北魏。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持续向北魏进贡,却未曾向南齐朝贡。 到了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杨集始最终与南齐决裂。他发动军队攻打南齐梁州,成功击败了南齐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进一步围攻白马戍。然而好景不长,南齐迅速增派援军反击,结果杨集始的部队被击败,损失惨重,数千人被斩首。杨集始只能撤退至武兴坚守,但由于伤亡过重,他最终选择向北魏投降。北魏孝文帝对他的归降表示了热烈欢迎。当时孝文帝正计划迁都洛阳,因此对关陇地区的局势尤为关注,期望杨氏能够在这一区域维持稳定。 到了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发动大规模南伐行动。杨集始积极响应,充当北魏先锋,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扩大影响力。然而,南齐方面派出了杨氏宗室中的沮水氐部落首领杨馥之以及杨后起之子杨元秀率军抵抗。在这场战斗中,杨集始遭遇惨败,不仅失去了复仇池,还失去了武兴的控制权。南齐任命杨馥之为持节、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仇池公。次年,南齐又封阴平杨炅之子杨崇祖为假节、督沙州军事、征虏将军、平羌校尉、沙州刺史、阴平王。至此,仇池地区落入南齐掌控之中。 随着南齐在军事上的胜利,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原本效忠北魏的南梁州刺史杨灵珍带领整个州郡叛离北魏,归顺南齐,并以母子作为人质表达忠诚。同年八月,杨灵珍派遣其弟婆罗和阿卜珍率领万余人突然袭击杨集始,成功斩杀了杨集始的两个弟弟杨集同和杨集众,导致杨集始的部队再次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向南齐投降。 同年九月,北魏大军出动,成功击败杨灵珍,重新夺回了武兴地区。三年之后,性格多变的杨集始再次被北魏梁州刺史杨椿劝说投降。他率领一千骑兵向北魏投降,并再次被北魏册封为武兴王。次年,他又被加封为武都王,并被允许返回武兴。 围绕着武兴和仇池这两个关键区域,北魏与南齐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双方争相扶持各自的代理人,使得这一地区的局势变得极为复杂和混乱。

         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萧衍废黜南齐政权,自立为帝,开启了南梁王朝的统治。同年,武兴国君主杨集始去世,其子杨绍先继位。在南北朝对峙的大背景下,南梁册封杨绍先为武都王,而北魏则封他为武兴王。由于杨绍先年幼,无法亲理国政,因此由他的叔父杨集起和杨集义代理朝政。 到了天监四年正月,时任梁州事务主管的夏侯道迁投降北魏,并对杨灵珍父子发动袭击并将其杀害。随后,梁朝派遣将军尹天宝反击夏侯道迁。夏侯道迁向杨绍先求援,然而杨绍先并未响应。这一决策可能与当时实际掌握朝政的叔父们有关。于是,杨绍先的从叔杨集朗主动出兵救援夏侯道迁,成功击败了梁军。然而,武兴国与北魏之间的这种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通过杨集朗的努力,北魏最终平定了梁州和益州的叛乱。 到了公元505年十月,随着北魏逐渐稳固了对梁州和益州的控制,杨集义意识到武兴国的领土已被北魏完全包围,担心国家难以长久存续。在这种危机感驱使下,他煽动氐族人发动叛乱,并推举杨绍先称帝,同时杨集起和杨集义也各自称王。他们联合南梁作为外援,试图对抗北魏。然而,这一举动无疑是直接挑衅北魏的权威,导致北魏大军迅速围攻武兴国。武兴军大败,城池失守,杨绍先被俘虏并押送至洛阳。北魏随即改武兴为东益州,正式废除了武兴国的建制。 尽管如此,北魏并未过分为难杨绍先,而是选择将他软禁。直到公元530年,河阴之变爆发,杨绍先趁乱逃离洛阳,返回武兴,并再次自立为王,转而向关陇地区的宇文泰称臣。五年后,杨绍先去世,其子杨智慧和杨辟邪分别继位,形成分立局面。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梁军北上攻克汉中,杨智慧向南梁投降。其辖地被南梁重新规划为州县,设立东益州。自此之后,史料中再无关于杨智慧的记载。而在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西魏任命杨绍先另一子杨辟邪为东益州刺史,负责镇守武兴地区。 然而,到了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杨辟邪背叛西魏,举全州反叛。西魏派遣叱罗协与赵昶率军讨伐,最终击杀了杨辟邪,彻底结束了武兴国的历史。至此,这个夹杂于南北朝之间的小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仇池国后续~阴平国】

       阴平国的建立与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与武兴国同时期。然而,在其创立之初,阴平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许多部众纷纷离散,国家根基摇摇欲坠。直至公元496年,杨炅去世,其子杨崇祖继位,阴平国才逐渐步入正轨。梁天监元年(502年),杨崇祖辞世,其子杨孟孙即位。杨孟孙在位期间,选择依附南梁,借助外部势力不断骚扰北魏,并成功招揽了仇池的部众,使得阴平国的军队规模扩充至数万人。 然而,局势并非始终如一。后来,杨孟孙又受到北魏的招抚,最终向北魏投降。到了公元511年,杨孟孙去世,其子杨定继位。杨定曾追随北魏参与多次战役,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击败了梁将杨兴起。不过,关于杨定的其他事迹,史书中的记载寥寥无几。公元525年,杨定离世,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嗣(尽管有观点认为可能存在但被杀害),杨氏宗室中另一位成员杨法琛趁机占据阴平,自立为王。值得注意的是,杨法琛并非出自杨广香这一支系,具体属于杨氏哪一支后代,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血统关系相对较为疏远。 杨法琛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出色,以其清正廉洁的品行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梁大宝元年(550年),黎州(今四川广元)爆发民众叛乱,刺史张贲被迫逃离。随后,民众欢迎杨法琛入驻黎州,此举却引发了南梁的强烈不满,于是派遣杨乾运率两万大军征讨杨法琛。面对南梁的攻势,杨法琛向西魏求援,西魏迅速派出援军击退杨乾运,并任命杨法琛为黎州刺史。 然而,阴平国内部不久便爆发了内乱。氐人统帅杨崇集、杨陈侳等人发动叛乱,与杨法琛展开激烈对抗。西魏将领赵昶介入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赵昶采取措施解散原有的部落组织,以州县制度取而代之,类似于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这一举措虽然表面上稳定了局势,但实际上标志着阴平国的名存实亡。自此之后,杨法琛的身影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其卒年亦不得而知。 直到太建十二年(580年),北周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对杨坚,杨法琛之子杨永安积极响应。然而,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杨永安也被杀,至此,阴平国的血脉彻底断绝。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一个小国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仇池杨氏政权贯穿了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岁月,几乎与这一特殊时期政权相始终。

 
2025年3月13日 22: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