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百一五年,公元115年,农历乙卯(兔)年,天干五行属木 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元初]二年
公元一百一五年
【同时期政权】
【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北匈奴】,⑤逢侯北单于 (94年 - 118年在位) 南单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11.万氏尸逐侯鞮单于,名字.檀(98年 - 124年在位)(单于长子)
【高句丽】第六任国王.太祖王(高宫)(都城 吉林 国内城 53年-146年在位)
========
【在位皇帝】
【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106年八月---125年4月30日)
公元115年2月12日
农历:115年正月(大)初一,伊斯兰历:前523年12月28日,波斯历:前508年11月22日,星期:星期一,干支:乙卯年 戊寅月 丁巳日,属相:兔,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8日立春 2月23日雨水,数九:六九第6天,月相:新(朔)月,儒略日数:1763104
出生名人
后宫李氏生皇子保。汉顺帝刘保(115年四月·—144年9月20日),东汉第八位皇帝,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
逝世名人
邓弘(?-115年)是东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生性简朴,为人谦逊,一生奉行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邓弘深入研究欧阳尚书,并凭借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负责教授汉安帝,成为皇帝身边备受尊敬的老师。 元初二年(115年),邓弘去世。当时朝廷对他的离世十分重视,有关官员上奏请求追赠邓弘为骠骑将军,授予特进职位,并封赐西平侯爵位。邓太后深知邓弘生前秉持清廉简朴的原则,为了尊重他的遗愿,没有接受这些高位厚礼的追赠,而是特别恩准赐予邓家一千万元钱以及一万匹布作为抚恤。 邓弘的儿子邓广德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西平侯。在筹备葬礼期间,有关部门再次提议按照霍光葬礼的规格,派遣五营轻车骑士参与送葬仪式。然而邓太后坚持遵循邓弘一贯的简朴作风,最终只安排了一辆白色伞盖马车和两位门生护送灵柩,以表达对邓弘节俭精神的敬意。 鉴于邓弘曾是皇帝的老师,地位崇高,邓太后特意从西平侯国中划出一部分领土设立都乡,将邓弘的次子邓甫德封为都乡侯。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朝廷对邓弘家族的重视,也体现了邓太后对邓弘教育之功的感恩之情。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汉纪
孝殇皇帝元初二年(乙卯,公元一一五年)
春,护羌校尉庞参以恩信招诱诸羌,号多等帅众降;参遣诣阙,赐号多侯印,遣之。参始还治令居,通河西道。
零昌分兵寇益州,遣中郎将尹就讨之。夏,四月,丙午,立贵人荥阳阎氏为皇后。后性妒忌,后宫李氏生皇子保,后鸩杀李氏。
五月,京师旱,河南及郡国十九蝗。
六月,丙戌,太尉司马苞薨。
秋,七月,辛巳,以太仆泰山马英为太尉。
八月,辽东鲜卑围无虑;九月,又攻夫犁营,杀县令。
壬午晦,日有食之。
尹就击羌党吕叔都等,蜀人陈省、罗横应募刺杀叔都,皆封侯,赐钱。
诏屯骑校尉班雄屯三辅。雄,超之子也。以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督关中诸郡兵八千馀人。庞参将羌、胡兵七千馀人,与钧分道并击零昌。参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引退。钧等独进,攻拔丁奚城,杜季贡率众伪逃。钧令右扶风仲光等收羌禾稼,光等违钧节度,散兵深入,羌乃设伏要击之,钧在城中,怒而不救。冬,十月,乙未,光等兵败,并没,死者三千馀人,钧乃遁还。庞参既失期,称病引还。皆坐征,下狱,钧自杀。时度辽将军梁慬亦坐事抵罪。校书郎中扶风马融上书称参、慬智能,宜宥过责效。诏赦参等,以马贤代参领护羌校尉,复以任尚为中郎将,代班雄屯三辅。
怀令虞诩说尚曰:“兵法: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里,来如风雨,去如绝弦,以步追之,势不相及,所以虽屯兵二十馀万,旷日而无功也。为使君计,莫如罢诸郡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以万骑之众,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其道自究。便民利事,大功立矣。”尚即上言,用其计,遣轻骑击杜季贡于丁奚城,破之。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羌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馀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馀,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馀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民,开通水运。诩始到郡,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年,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民增至四万馀户,人足家给,一郡遂安。
十一月,庚申,郡国十地震。
十二月,武陵澧中蛮反,州郡讨平之。
己酉,司徒夏勤罢,庚戌,以司空刘恺为司徒,光禄勋袁敞为司空。敞,安之子也。
前虎贲中郎将邓弘卒。弘性俭素,治欧阳《尚书》,授帝禁中。有司奏赠弘骠骑将军,位特进,封西平侯。太后追弘雅意,不加赠位、衣服,但赐钱千万,布万匹;兄骘等复辞不受。诏封弘子广德为西平侯。将葬,有司复奏发五营轻车骑士,礼仪如霍光故事。太后皆不听,但白盖双骑,门生輓送。后以帝师之重,分西平之都乡,封广德弟甫德为都乡侯。
【公元一一五年大事记】
兴修水利
元初二年(115)正月,东汉朝廷修理西门豹所公漳水为支渠,以灌溉民田。二月,诏令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等地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灌溉公私田地。
诏禀贫民
元初二年(115),安帝下诏禀三辅及并州、凉州六郡流民贫人。
羌豪号多降汉
庞参任护羌校尉后,以恩信招诱诸羌。元初二年(115)羌豪号多等率部众七千余人投降朝廷,遣至洛阳,安帝赐与侯印绶。庞参还居令居(今甘肃永登西),河西道通。
先零羌攻益州
元初二年(115),先零羌帅零昌寇掠益州。东汉朝廷派中郎将尹就率兵进攻零昌部下吕叔都等军。同年秋天,蜀人陈省、罗横刺杀吕叔都,两人皆被封侯、赐钱。
击零昌羌
元初二年(115),安帝下诏令屯骑校尉班雄屯兵三辅,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督关中诸郡兵八千余人,庞参率羌胡兵七千余人,分道并击零昌羌。庞参军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司马钧率军独进,攻拔丁奚城,杜季贡率部众逃走。司马钧命仲光等收羌人庄稼。仲光违背节度,孤军深入,遭羌人伏击,司马钧闻讯不救。十月,仲光兵败,死三千余人。司马钧只得退兵。庞参、司马钧皆坐征下狱,庞参被赦免,司马钧自杀。以马贤代庞参领护羌校尉,以任尚为中郎 将,代班雄屯三辅。
鲜卑犯边
元初二年(115)九月,辽东鲜卑围无虑(今辽宁北镇南),州郡合兵清野固守,鐽卑无所获,又攻扶黎宫(今辽宁义县东),杀长吏。
武陵澧中蛮反汉
元初二年(115),武陵澧中蛮以郡县役税不公平,心怀怨恨,联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地方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六亭兵追击破之,澧中蛮降散。东汉朝廷赐五里、六亭渠帅金帛不等。
元初二年灾害
元初二年(115)三月,京师洛阳地区曹受风灾;五月,在旱;河南及十五郡国发生蝗灾。十一月,十个郡国发生地震。
蜀郡青衣道夷内属
元初二年(115)正月,蜀郡青衣道夷邑长令田,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口,赉黄金、旄牛毦,举土内属。安帝增令田爵号为奉通邑君。
马英为太尉
元初地年(115)六月,太尉司马苞死。七月,以太仆马英为太尉。马英字文思,兖州盖县(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人。在职六年,建光元年(121)死。
任尚击破杜季贡
元初二年(115),东汉朝廷派任沿为中郎将,率羽林、缇骑、五营子弟三千五百人,代班雄屯三辅。任沿临行前,怀县令虞诩为其谋划,以为弱不胜强,走不逐飞,这是自然之理,羌人都是骑兵,日行数百里,来去如离弦之箭,汉军以步兵追之,势不可及,而三州屯兵二十余万,弃农桑,疲苦徭役,旷而无功。不如罢诸郡兵,各令出数千钱,二十人卖一马,这样,可以“舍甲胄,驰轻兵,以万骑之众,逐数千之虏,便人利事,大功可立矣”。任沿采纳这一建议,遣轻骑抄袭杜季贡于丁奚城,斩首四百余级,获牛马羊数千头。
虞诩破羌
元初二年(115),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任为武都太守。虞诩赴任后,数千羌人在陈仓崤谷将他阻截。虞诩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扬言上书求救,救兵到了才继续进发。羌有听说后即分兵抄掠诸县,虞诩见其兵力分散,日夜兼程,进兵增灶,羌人以为诸援兵已到不敢进攻。既至郡,汉兵不满三千,羌人则有一万多。诸羌围攻赤亭数十天,虞诩命令军中不得发强弩,而只发力量小、射程短的小弩,羌人以为汉军箭力弱,就合兵急攻,虞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人大惊,败退。虞诩率军乘机出城反击,多所杀伤。第二天,虞诩又令其军从东门出,北门入,反复换衣服,回转数圈,羌人不知汉军底细,心中恐惧相继撤退,虞诩派五百人在羌人退路上埋伏。羌人死伤众多,由此溃散。随后,虞诩勘查地形、建营壁一百八十所,招还流亡百姓,赈济饥民,开通水运。虞诩到郡之初,一石谷一千钱,一石盐八千钱,现存民户仅一万三千户。任职三年后,一石谷八十钱,一石盐四百钱。民户增至四万余户,人给家足,一郡安定。
袁敞为司空
元初二年(115)十二月,司徒夏勤罢,以司空刘恺为司徒,光禄勋袁敞为司空。袁敞,字叔平,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父袁安,章帝时任司徒。敞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东郡太守、太仆、光禄勋。到元初二年(115)为司空。元初三年(116),因其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以此坐免。后因不阿附权贵,得罪外戚邓氏,自杀而死。
[两汉] 曹植
俯降千仞。
仰登天阻。
风飘蓬飞。
载离寒暑。
千仞易陟。
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
今永乖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