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所处时代:西周至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
02.中文名:燕国‌
03.别称:北燕(西周初年封地之称)‌
04.国号:燕
05.爵位:侯爵
06.开国君主:召公奭(姬奭),其长子姬克代管封地‌
07.首都:
早期:蓟(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
迁都后:蓟城(今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
08.主要城市:临易(今河北容城,曾为避山戎侵扰的临时都城)‌
09.政治体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后期逐渐形成君主集权‌
10.国土面积:鼎盛时期涵盖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北京地区‌
11.存续:约822年(前1044年—前222年)‌
12.相邻国家:
西周至春秋:齐、晋、山戎、孤竹等‌
战国:赵、齐、秦‌
13.末代君主:燕王喜

 

【概述】

       燕国(约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是周朝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周武王灭商后,将宗室召公奭封于北燕,都城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召公本人留居镐京辅佐朝政,由其长子姬克赴燕地主政。燕国早期地处中原北部边疆,春秋时期因山戎侵扰,一度迁都至临易(今河北容城),后又迁回蓟城(今北京)。

      战国时期,燕国逐渐强盛,尤以燕昭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11年起)最为突出。他推行改革,重用乐毅等贤能之士,联合五国伐齐,几乎灭亡齐国。然而此前因“子之之乱”引发内乱,国力受损,政局动荡。最终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在长达八百余年的存续过程中,燕国积极融合中原礼乐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格局。其都城蓟(今北京)奠定了此后千年都城发展的基础。作为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燕国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见证了周王朝兴衰亡的历史进程。

 

【国号】

     国号“燕”的来源与地理特征和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据《史记正义》引《国都城记》记载,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山之野,因地处燕山南麓的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故以山命名,称“燕”。

      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显示,该国初称“匽国”或“郾国”,如琉璃河出土的“堇鼎”与“克盉”铭文中均出现“匽侯”受封记载。战国时期,“燕”逐渐取代“匽”成为正式国号。文字学上,“匽”(yǎn)与“燕”(yān)音近,属同源分化,战国至秦代文字规范化过程中,或因避讳等因素推动了字形统一。

     秦时为避始皇祖母“夏太后”名讳(“夏”通“郾”),加速了“郾”向“燕”的转变。文化层面,召公封燕后,周文化与本地商文化及北方族群交融,“燕”作为更具地域标识的名称被广泛接受。

      《史记·燕召公世家》明确记载“封召公于北燕”,《左传》《战国策》中“燕”“匽”并存,印证了国号使用的过渡过程。

 

【历史脉络】

   周初,武王灭商后召公奭于北燕,因召公本人留镐京辅政,由其子姬克代治燕国。因山戎侵扰,燕国曾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春秋中期复归蓟城。早期燕文化融合中原礼乐与北方游牧文明,展现出多元包容的特征,为北京日后成为千年古都奠定历史根基。

   春秋时期,燕国地处北疆,长期面临山戎威胁。燕桓侯被迫迁都以避兵祸,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于公元前664年出兵助燕击退山戎,并赠地劝善,引导燕国重修召公之政。燕惠公时因宠臣专权引发内乱,一度流亡齐国,后在晋、齐支持下复位。作为周王朝北方屏障,燕国在诸侯争霸中影响力有限,处于中原政治边缘。

   战国初期,燕国陷入严重内乱。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引发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反抗,齐宣王乘机伐燕,攻破蓟城,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几近覆灭。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邹衍、剧辛等英才云集,推行变法图强,实现国家复兴。 燕昭王任用乐毅为将,于公元前284年联合秦、赵、韩、魏共伐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齐,声威大振。

      是时秦开北击东胡,拓地辽东,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疆域达于极盛。燕国跻身“万乘之国”,参与“五国相王”,正式称王,在列国中崭露头角。

   然好景不长,燕惠王即位后猜忌乐毅,以骑劫代之,致使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反攻成功,收复失地,燕军大败。此后燕赵连年交战,燕屡遭挫败,国力衰退。公元前227年,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失败,激怒秦国。秦将王翦、王贲先后攻破蓟城与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于公元前222年最终灭亡。

 

【政治】

   燕国实行君主制,初期遵循周礼,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维系贵族统治,具有鲜明的宗法政治特征。 进入战国后,燕国政局动荡,重大事件接连发生。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效仿古圣王禅让,将王位让予相国子之,并下令收回三百石俸禄以上官吏的印玺,由子之重新任命,致使军政大权尽归子之。此举引发太子平与旧贵族强烈反对,国内爆发“子之之乱”。

   齐宣王趁机于公元前314年出兵伐燕,攻破都城,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几近灭亡,一度沦为齐国附庸。 危难之际,赵武灵王支持流亡在外的公子职返国即位,是为燕昭王,于公元前312年成功复国,重建独立政权。

   面对国力衰微、内乱未息的局面,燕昭王推行一系列深刻改革。他采纳郭隗“千金买骨”之策,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天下英才争相赴燕。任用乐毅主持国政,推行法治建设,明定法令,审慎司法;革新吏治,打破世卿世禄,实行“察能授官”;建立奖赏机制,不论出身,激励百姓守法勤耕;整顿军队,提升战斗力。同时推行均田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乐毅本为赵国布衣,因才得用,拜为上将军,体现燕昭王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

   在外交上,燕昭王运筹帷幄,派遣苏秦入齐为间,诱使齐湣王攻宋,致其孤立;联合秦、韩、赵、魏等国,促成五国合纵伐齐。通过内修政理、外结盟友,燕国实现由弱转强的历史性逆转,为后来伐齐复仇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构建了燕国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体系。贵族统治阶层分为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燕侯为姬姓宗室后裔,如召公奭家族,是燕国最高统治者,享有世袭权力,可组建军队、设官征税,并进行再分封;同时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贡,服从调兵征伐,承担守土安边之责,抵御山戎等北方部族侵扰。

   卿大夫位居其下,多出自宗族分支或功臣家族,拥有采邑并世代管理,参与国家军政事务,部分势力强大,甚至影响国政,如子之之乱所示。

   士为贵族底层,多为卿大夫庶子或低级官员,担任基层吏员、武士或文职,负责文书、礼仪等工作,亦有凭军功或才能脱颖而出者,如乐毅由布衣擢升为上将军。 被统治阶层主要包括平民与奴隶。

   平民分为“国人”与“野人”:国人居于城邑及近郊,有一定政治参与权,可议政建言,且普遍服兵役,是燕军主力之一,在抵御外敌中发挥重要作用;野人则居住乡野,身份接近农奴,主要从事农业,虽地位较低,但保有少量土地与私产。

   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罪犯或债务破产者,无人身自由,可被买卖,承担农耕、手工业及家务劳役,数量较少,未构成农业生产主体。 燕国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地带,社会结构具有多元特征。

   境内除周人(华夏族)外,还分布有山戎、东胡等游牧族群,通过战争与联姻实现融合,堇鼎铭文即记载了周人与戎狄通婚的事实。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陶器表明存在专业工匠群体,战国时期临易(今容城)可能已发展为商业聚落,反映出手工业与商业的初步繁荣。

   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确保贵族世袭传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宗统小宗,形成严密统治秩序。礼乐制则通过丧葬规格、服饰器用等差异彰显等级,借助祭祀、宴飨等仪式强化社会规范与政权合法性,共同维系燕国社会稳定与治理架构。

 

【军事】

        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北的诸侯国,其军事发展深受地缘环境影响,长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逐步形成了以防御为先、兼具进攻能力的独特军事体系。 在早期防御阶段(前11世纪—前4世纪),燕国作为周王室在北方的重要藩屏,肩负着抵御山戎、东胡等游牧势力的重任。

   由于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燕国多采取被动防御策略。春秋时期,因山戎频繁侵袭,曾两度迁都,从临易迁至蓟城以避锋芒;多次依赖齐国援助,如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助燕击退山戎,凸显其早期国防的脆弱性与依附性。

   进入改革强盛阶段(前4世纪末—前3世纪),燕昭王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他广纳贤才,重用乐毅等杰出将领,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强化军队法治管理与纪律训练。同时吸收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组建机动性强的精锐骑兵部队,并修筑城防工事,完善都城防御体系。

   通过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构建起纵深边疆布局。秦开率军北击东胡,拓地千里,设郡管辖,极大拓展了燕国疆域;乐毅更统率五国联军伐齐,连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使燕国一度跃居强国之列。

   然而自前3世纪末起,燕国步入衰落期。燕惠王猜忌乐毅,临阵换将,致使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成功复国,燕国丧失争霸优势。此后与赵国连年征战,国力持续消耗。最终因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失败,激怒秦国,引发灭国之战。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攻破蓟城,燕王喜败逃辽东;前222年,王贲率军追击,攻灭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覆亡。 在重大战役方面,乐毅伐齐展现了燕国军事巅峰时期的强大组织与协同作战能力;田单复齐则成为战略转折点,标志燕国由盛转衰;秦灭燕之战则终结了其百年基业。

   燕国军事特色突出:注重骑兵建设,提升战场机动性;广泛修筑城墙与燕长城,遗址至今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及辽宁地区,体现其防御优先的战略思想。五郡设置与长城防线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边疆军事屏障。

   燕国虽存续时间不长,但其短暂称霸彰显了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秦开北征推动辽东开发,加速中原文明北扩;军事活动也促进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战争】

     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地处北方边陲,长期面临游牧部族侵扰与强邻环伺的双重压力。在其八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多次重大战争深刻影响了其兴衰命运。

    早在春秋时期,燕国便屡遭山戎等北方部族侵袭。公元前7世纪,山戎攻破燕都,燕桓侯被迫迁都至临易(今河北容城)。危难之际,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于公元前664年率军援燕,击退山戎,并归还所占土地,劝导燕国重修召公之政。此举不仅挽救了濒临覆灭的燕国,也奠定了其依附中原强国以求自保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其在列国争霸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进入战国中期,燕国内政动荡。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古制,将王位禅让于相国子之,引发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反叛,国内陷入长期内乱。齐宣王趁机出兵,于公元前314年攻陷蓟城,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一度灭亡。

    后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公子职被护送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国得以复国重生。 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历经二十余载积蓄国力。为报齐国破国之仇,他联合秦、韩、赵、魏组成五国联军,任命乐毅为统帅,于公元前284年发动伐齐之战。

    济西一役,联军大破齐军主力;随后乐毅独率燕军深入齐境,六个月内连克七十余城,包括都城临淄,齐湣王败逃莒城后被杀。燕国疆域由此达到极盛,跻身强国之列。乐毅在占领区推行怀柔政策,减赋税、存风俗,力图收服民心。然而燕惠王继位后猜忌乐毅,改任骑劫为将,齐将田单乘机以火牛阵反击,成功复国。

   燕国功败垂成,错失崛起良机,成为战国史上以弱胜强却未能巩固战果的经典案例。 至战国末期,赵国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

   燕王喜误判形势,以为“壮者尽于长平”,遂于公元前251年分兵两路伐赵,由丞相栗腹攻鄗邑,将军卿秦攻代地。然赵将廉颇坚守阵地,乐乘击败卿秦,随后廉颇反攻斩杀栗腹,燕军大败,被迫割地求和。

  此战非但未实现扩张,反而进一步耗损本已衰弱的国力,使燕国彻底沦为战国末流。 最终,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失败(公元前227年),激怒秦王嬴政。秦国随即命王翦出兵伐燕。

   次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蓟城,燕王喜携残部退守辽东。虽试图联合代王赵嘉抵抗,终因实力悬殊而无力回天。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燕国的覆灭标志着姬姓宗邦的终结,也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此后,七雄仅余齐、楚,天下一统之势已不可逆转。

 

【疆域】

   燕国作为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自西周建立以来历经数百年发展,其疆域随时代变迁不断扩展与调整,核心区域位于今华北与东北交界地带,整体演变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世纪)。周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初领“六邦之地”,具体范围虽不详,但考古证据表明其核心统治区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即古蓟城所在地。自西周起,燕国逐步向冀北与辽西地区扩张,通过兼并蓟国、孤竹、令支、无终等周边小国,逐步确立区域主导地位。至春秋时期,其疆域已涵盖今河北北部、北京全境及辽宁西部大凌河流域。都城设于蓟,地处燕山南麓,燕国因山得名,地理优势显著,成为北方早期重要的政治与军事中心。

   第二阶段为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此时燕国基本疆域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东接东胡,西邻中山国与赵国,南连齐国。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燕国战略地位突出。南依易水,西靠太行山脉,东临渤海,地势险要,兼具防御之利与交通之便,是中原诸国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

   第三阶段为燕昭王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为燕国疆域极盛期。秦开率军击败东胡,北扩千里,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势力延伸至辽东乃至朝鲜半岛北部。

   南部占领中山国北部,边界南抵今河北唐县、望都一线;西部与赵国的上谷、代郡、雁门接壤。郡县体系完善。

   东部四郡覆盖今北京、天津、辽宁全境及朝鲜北部。

   西部上谷、代、雁门涉及河北张家口及晋北地区;南部辖涿郡易地、容城、范阳等地,涵盖河北中部。

   北部则包括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安次,分布于冀北与天津一带。

   燕国疆域横跨农耕与游牧交错带,融合东胡、楼烦等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与边地文化交融格局。

   作为周王朝北方屏障,其持续北拓体现了战国诸侯对边疆治理的战略重视,也为中国北方统一奠定了历史基础。

 

【经济】

   燕国其经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阶段性演变,体现出在自然条件制约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独特发展路径。总体来看,燕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辅以商业交流与技术进步,在局部领域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但受限于资源匮乏与战略被动,整体国力长期处于七国下游。

   在农业生产方面,燕国拥有约500万亩耕地,核心农业区集中于辽东平原,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大力鼓励粮食生产。

   考古发现大量铁制农具及粮仓遗迹,充分印证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地位。尤为突出的是,燕国冶铁工艺领先于同时期诸国,铁农具普及率远超秦国同期水平(后者仅为11%),V形犁等先进工具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耕作效率。配合“垄作法”与“粪田”施肥技术,单位亩产突破百斤,粮食储备足以支撑十年所需,显示出较高的农业集约化水平。

   依托易水、滹沱河等天然水系,燕国发展出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并创制“桔槔”提水工具,有效提升农田灌溉效率,推动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在商业与贸易方面,燕国虽地处北方边陲,涵盖今河北、辽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但凭借与东胡等游牧民族的频繁互动,形成了独特的边境贸易网络。

   出土的大量刀币、铜器与玉器表明境内商品交换活跃,货币流通体系初具规模,对外贸易成为弥补资源短板的重要手段。这一地理区位也促进了骑兵力量的发展,间接带动了马具与兵器制造等相关产业的成长。

   从资源禀赋看,燕国土地相对贫瘠,气候寒冷,自然资源有限,制约了经济的全面扩张。为应对外部威胁与生存压力,燕国长期采取依附强国的外交策略,先后与魏、秦、楚结盟,借助地缘平衡维持国家独立。

   面对匈奴与东胡的持续侵扰,军事需求推动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尽管因史料缺失难以量化其经济影响,但仍可推测相关制造业有一定发展。 与其他六国相比,燕国综合国力偏弱。战国中期各国GDP排名中,齐国凭借盐业与工商业繁荣、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强、楚国依靠广阔疆域与丰富资源稳居前三;而燕国与韩国则因资源短缺、战乱频仍位列末席。

   燕国在冶铁技术和农业耕作方式上的创新,尤其铁农具的高普及率,展现出局部产业优势。

   燕昭王时期(公元前4世纪)曾推行改革,任用乐毅伐齐,一度实现崛起,但未能持续推进深层次经济变革,缺乏系统性变法支撑,导致强盛局面难以持久。

   都城蓟城(今北京)虽具战略价值,后世地位日益重要,但在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经济中心。

 

【文化】

   燕国承载着深厚的宗周正统血脉,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多元融合与独特传承并存的鲜明特征。作为召公奭的封国,燕国自西周初年便肩负起镇守北疆、维系王权的重要使命。都城蓟(今北京)的营建严格遵循周礼规制。

   2021年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青铜器铭文,有力印证了燕国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彰显其作为周王朝北方屏障的历史角色。

   在文化格局上,燕国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形成了以周文化为根基、融合本土蓟地文明与北方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长期与山戎、东胡等部族的互动促使燕国发展出独特的骑兵战术与边防体系,体现出军事制度的适应性创新。

   考古发现的大量铜器、玉器及贸易遗物表明,燕国不仅与中原诸国保持密切往来,也与北方民族开展广泛交流,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燕国的政治文化深受召公“德治”思想影响,《诗经·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的诗句,寄托了后人对召公勤政爱民的深切追思,这一贤臣传统深刻塑造了燕国的治国理念。

   燕昭王时期励精图治,重用乐毅推行改革,联合五国伐齐,连克七十余城,成就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胜利,事迹载于《史记》,展现了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外交能力。

   荆轲刺秦的壮烈之举,则通过《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绝唱,凝练为燕人不屈抗争的精神象征。

   科技与艺术领域,燕国同样成就斐然。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盉、克罍等青铜礼器,铭文清晰,工艺精湛,反映了早期高超的铸造水平。

   进入战国后,燕国冶铁技术领先列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力。都城蓟的选址与布局兼顾地理形势与防御需求,城墙结构独具特色,可能吸收了北方民族的筑城技艺,体现了边疆都邑营造的独特智慧。

   宗法制度方面,燕国君主均为召公后裔,延续姬姓宗统,是战国唯一由周王室直系后裔统治的国家,宗法体系与周制高度一致。其宗室后裔以国为氏,形成姬姓燕氏,成为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源流之一。

   燕国也是战国纵横家活跃的重要舞台。苏秦曾在此倡导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乐毅联军伐齐更是外交与军事协同的经典实践。而“子之之乱”则成为深刻的历史教训——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引发内乱,终致齐军入侵、国力衰微,被《韩非子》等典籍引为政治失序的警示案例,反映出燕国在制度探索中的曲折与反思。

 

【后裔去向】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后,其宗室后裔为避战乱、延续血脉,开启了多方向的迁徙历程,形成了跨越东亚与东南亚的文化传播格局,主要体现为三大迁徙路径与深远的文化遗存。

   部分燕国宗室后裔东迁朝鲜半岛,融入卫氏朝鲜政权。据《史记·朝鲜列传》记载,燕人卫满率众东走出塞,建立政权,定都王险城,其间“故燕亡命者”大量参与其中,其中包括燕国贵族后裔。他们不仅带来人口与武力支持,更将中原礼制、治理经验输入当地,推动了朝鲜半岛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

   高丽时期一些贵族族谱追溯祖先至中原诸侯,暗示了燕国后裔在此地长期融合的历史痕迹。此外,朝鲜半岛现存的“燕”姓家族,极有可能源自燕国公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秦灭燕后,大批宗室成员被迫南迁。燕王喜被俘,太子丹遇害,但其余王室子弟在国破前已陆续南逃。部分辗转进入楚地,随着楚国覆灭,继续向江南、岭南迁移。有史料显示,燕国第二十四公子一脉为避祸改姓“鄢”,其后代分布于湖南、福建等地,至今仍有族谱可考。

   燕国公族以国为氏,形成“燕”姓。《通志·氏族略》明确记载:“燕氏,北燕也……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这一姓氏传承成为燕国宗室血脉延续的重要象征。 再次,另有支系远徙西域与越南,开创区域性政权。

   一支燕王后裔鞠嘉率部西迁,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建立高昌国,历经九代,存续约149年,直至唐太宗时期归附中央政权。高昌国融合中原典章制度与西域文化,体现了燕室后裔在边疆的政治生命力。

   另有一支迁至越南红河三角洲,建立曲朝,传三代君主,史称曲先主、曲中主、曲后主。其中曲中主被誉为“有作为之君”,其统治合法性建构中明显援引中原文化传统,反映出燕国后裔在异域延续政治影响力的努力。

    尽管燕国直系王族在秦统一后基本断绝,但旁系分支通过改姓、迁徙得以绵延。姓氏传承与文化记忆共同维系着燕国的历史脉络。

    “甘棠遗爱”传说在朝鲜半岛的流传,或与召公德政理念相关;越南曲朝的治国叙事,则体现了对中原政治文化的继承与重构。燕国后裔的迁徙轨迹,不仅是一段家族流散史,更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见证。

 

【名人】

燕召公奭(?—前?年),燕国开国君主,周王室宗室。
燕昭王(姬职,前335年—前279年),燕国第39任君主,战国时期燕国最杰出的君主。
乐毅,燕国上将军,战国名将。
剧辛,燕国武将,原赵国人。
邹衍,阴阳五行家,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甘需,方士,燕昭王时期方术顾问。
荆轲(?—前227年),战国著名刺客,燕国义士。
太子丹(?—前226年),燕王喜之子,荆轲刺秦策划者。
苏秦(约前317年—前284年),纵横家,战国时期著名外交家。

 

【出土文物】

     燕国各时期文物出土时间线

一、西周时期(公元前1044年—前771年)

1. 琉璃河遗址(西周燕国始封地)

2025年:琉璃河遗址迎来发现80周年,近三年(2019—2022)重启考古发掘,新确认外城墙、外城壕及大型建筑基址(面积达2300平方米),推测为西周燕都宫殿或祭祀场所。

2021年:出土“太保墉匽”铭文青铜器,碳十四测年结果证实属西周早期墓葬,为北京地区3000年建城史提供关键实证。 2019年至今:发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出土铜器、漆器、海贝等文物百余件。

2. 七里庄遗址(西周前土著燕文化)

2006年4月至1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展发掘,发现西周以前的“土著燕国文化”(即七里庄三期文化),出土花边鬲、铜耳环等典型器物,展现早期燕地原生文化特征。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2年)

1. 燕下都遗址(战国燕国都城) 1930年:马衡率队首次进行科学考古,发掘老姆台遗址,出土直径24.5厘米的带当筒瓦及兽头形陶水管道,揭示都城建筑规制。

1966年:在老姆台东侧发现大型青铜铺首衔环,系燕下都宫门构件,体现高超铸造工艺。

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于老姆台再次发现兽头形陶水管道,印证宫殿区排水系统布局。

2. 喀左窖藏青铜器(燕国贵族遗存) 1973年3月至1978年:辽宁喀左县多次发现青铜器窖藏,包括“燕侯盂”(1973年)、“蟠龙兽面纹罍”(1973年)等,部分器物属西周至战国时期燕国贵族所有,反映燕地礼器制度与文化交流。

 

三、汉代及后世遗存

1. 杨家庄遗址 2020年4月至8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清理战国至清代各类遗迹,出土战国燕式鬲、釜、刀币及汉代砖室墓,展现区域文化延续性。

2. 其他零星发现 2014年:北京大兴旧宫西周早中期聚落遗址出土刻划符纹陶器,揭示早期聚落生活面貌。 2017年至今:雄安新区南阳遗址经系统勘探,确认存在战国燕文化遗存,为研究燕国南部疆域提供新线索。

 

【史料记载】

燕国事迹的典籍记载主要文献如下:

一、《史记》 核心内容: 起源与早期历史:记载周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建都于蓟(今北京),确立燕国的始封与地理根基。 重要事件:记录燕昭王推行改革、任用乐毅伐齐,使燕国一度强盛;以及荆轲刺秦的壮烈事迹,“风萧萧兮易水寒”流传千古。 世系传承:系统梳理燕国君主谱系,包括燕惠侯、燕厘侯等早期国君的继位与统治。

 

二、《战国策·燕策》 核心内容: 燕昭王求贤图强:详述燕昭王“卑身厚币”招贤纳士,重用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实现国家振兴。 乐毅伐齐:记载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连下七十余城,为燕国军事巅峰之役。 地理与战略:引用苏秦言辞,描述燕国东接朝鲜、辽东,北邻林胡、楼烦,凸显其边疆要势。

 

三、《左传》 核心内容: 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互动:记载桓公十二年、庄公十九年燕国与齐、卫等国的战事往来。 南燕辨析:提及“燕师”参与诸侯战争,所指为姞姓南燕,与姬姓北燕有别,体现地域与族属差异。 文化与外交:反映燕国在春秋时期处于中原体系边缘,多涉军事冲突而少参与礼制交流。

 

四、《读史方舆纪要》 核心内容: 地理与战略价值:引述苏秦对燕国地势的评述,强调其东控朝鲜、辽东,北据林胡、楼烦,具有天然屏障与战略纵深,凸显其在列国格局中的地位。

 

五、其他文献补充

1. 《诗经·甘棠》:虽未直接载及燕国,但传统认为此诗赞颂召公奭巡行乡邑、施德于民,“甘棠遗爱”成为燕地政教文化的象征,间接反映燕国治国理念之源。

2.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现代学术著作,系统整理战国时期燕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交往,为研究燕国历史提供严谨编年依据。

 

【君主世系】

【二十二世】父亲?:周文王姬昌

【二十三世】1召公奭,又作召康公,开国君主,  前1042—前1039 在位,周文王庶子(一说近支宗室)‌,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生子:2

1.姬克,燕国开国君主,部分后人改邵姓‌

2.召伯虎(召穆公)召国开国君主,召(邵)姓‌始祖


【二十四世】2燕侯克  克 不详 前1038—不详 召康公长子
【二十四世】3燕侯旨 旨 不详 不详 燕侯克三弟


【二十五世】4燕侯舞 舞 不详 不详 燕侯旨子
【二十六世】燕侯宪 5 宪 不详 不详 燕侯舞子,一说是召伯
燕侯和 6 和 不详 不详 燕侯宪子,一说是召伯
燕侯 7 不详 西周晚期 不详 不详
燕侯坤 8 坤 不详 不详—前865 姬筮之后
燕惠侯 9 不详 38 前864年-前827年 召康公九世孙,第11任君主
燕厘侯/燕厘侯 10 庄 36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子
燕顷侯 11 不详 24 前790年-前767年 燕厘侯子
燕哀侯 12 不详 2 前766年-前765年 燕顷侯子
燕郑侯 13 郑 36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子
燕穆侯 14 不详 18 前728年-前711年 燕郑侯子
燕宣侯 15 不详 13 前710年-前698年 燕穆侯子
燕桓侯 16 不详 7 前697年-前691年 燕宣侯子
燕庄公 17 不详 33 前690年-前658年 燕桓侯子
燕襄公 18 不详 40 前657年-前618年 燕庄公子
燕前桓公 19 不详 16 前617年-前602年 燕襄公子
燕宣公 20 不详 15 前601年-前587年 燕前桓公子
燕昭公 21 不详 13 前586年-前574年 燕宣公子
燕武公 22 不详 19 前573年-前555年 燕昭公子
燕前文公 23 不详 6 前554年-前549年 燕武公子
燕懿公 24 不详 4 前548年-前545年 燕前文公子
燕惠公 25 款 9 前544年-前536年 燕懿公子
燕悼公 26 变 7 前535年-前529年 燕惠公子
燕共公 27 不详 5 前528年-前524年 燕悼公子
燕平公 28 不详 19 前523年—前505年 燕共公之子
燕前简公 29 载(一说款) 12 前504年-前493年 燕平公子
燕献公 30 浪 28 前492年-前465年 不详
燕孝公 31 称 10 前464年-前455年 燕前简公子
燕成公 32 戴 21 前454年-前434年 燕孝公子
燕湣公/燕闵公 33 杨 31 前433年-前403年 燕成公子
燕后简公 34 载 30 前402年-前373年 燕闵公子
燕后桓公 35 寇 11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简公子
燕后文公 36 乞陶 29 前361年-前333年 燕桓公子
燕易王 37 文远 12 前332年-前321年 燕后文公子
燕王哙 38 哙 5 前320年-前316年 燕易王子
燕王 39 子之 3 前316—前314 前314年齐国灭燕
- - 国灭时期 - 齐治3年 -
燕昭王 40 职 33 前312年-前280年 燕王哙子,复国
燕惠王 41 秋寿 8 前279年-前272年 燕昭王子
燕武成王 42 荤 14 前271年-前258年 燕惠王子
燕孝王 43 冥 3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子
燕王喜 44 喜 33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子,前222年秦灭燕,被活捉

 
 
 
【其它阅读】

=====

战国七雄之一 ‌ 燕国(yān guó‌)西周姬姓诸侯国 召公奭封国(约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

2025年9月20日 19:1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一 ‌ 燕国(yān guó‌)西周姬姓诸侯国 召公奭封国(约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