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注意去别

国名时:召(zhào )国

人名时:召(Shào)公

地名时:召(Shào)陵


【基本信息】
01.所处时代: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
02.中文名:召国(古称"召"或"邵")‌
03.别称:
北召(迁至济源、垣曲后)‌
南召(迁至伏牛山南麓后)‌
04.国号:召(采邑名)‌
05.爵位:伯爵(召公奭为太保,位列三公)‌

06.开国君主:召公奭(姬奭,周文王庶子)‌
07.首都:
西周初期:召邑(今陕西岐山西南)‌
春秋时期:召亭(今河南济源、山西垣曲)‌
08.主要城市
召陈(今陕西凤翔东南)‌
召陵(今河南漯河召陵区)‌
09.政治体制:宗法分封制(周王室直辖畿内封国)‌
10.国土面积:约50-100平方公里(采邑规模)‌
11.存续:
(约公元前1046年-前513年)‌
12.相邻国家:
西周时期:周王室直辖地‌
春秋时期:晋国、楚国‌
13.末代君主:召简公姬盈

 

【概述】

        召国是西周畿内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庶子召公奭(姬奭)的封地,采邑位于今陕西岐山一带。作为周室三公之一,召公虽受封于燕地,但长期留居镐京辅佐朝政,由此形成“召国—燕国”并立的独特格局。该封国延续约533年(公元前1046年—前513年),末代君主召简公因参与王子朝之乱被诛。召国地位特殊,不仅承担“甘棠听政”的重要行政职能,也是召(邵)姓的重要起源地。

 

【国号】

     召国因召公奭的采邑“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史记》《诗经》等文献均以“召”指代其封地。 文化象征 召公奭以德政闻名,《诗经·甘棠》歌颂其“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的爱民事迹,强化了“召”作为封国的文化认同。

 

【政治】

一、召国政治地位与历史背景

1. 畿内封国的战略位置 召国为周王室畿内封国(位于今陕西岐山),地理位置紧邻镐京,是周王朝核心统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公奭(召国首任君主)因功受封,其采邑“召”成为周初政治中心之一。召国长期作为周王室卿士封地,其国君多在周王朝担任要职(如太保、卿士),形成“以国为氏、世代辅政”的传统。

2. 分陕而治与权力结构 周成王时期,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主管陕以西(关中地区),巩固周室根基;周公主管陕以东,负责中原与东方的治理。此举奠定了周初的政治格局,召国因召公奭的政治地位,成为西周权力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召穆公(召伯虎)的政治贡献

1. 劝谏周厉王,挽救统治危机

召穆公反对周厉王推行的“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资源),作《大雅·民劳》以劝谏,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警告苛政将引发民怨。面对周厉王压制言论,召穆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强调“宣之使言”的重要性,但未被采纳。其劝谏内容成为后世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诗经》亦收录其诗作,用以警示执政者。

2. 保护太子静,维系周室血脉

在国人暴动中,周厉王被驱逐(公元前841年),召穆公将太子静(即周宣王)藏匿家中,并以己子代死,避免周王室绝嗣。此举确保了周宣王顺利继位,为“宣王中兴”奠定基础,召穆公也因此被周室视为社稷重臣。

3. 共和行政,稳定政局

周厉王出逃后(公元前841—前828年),召穆公与周定公联合执政十四年,史称“周召共和”,开创中国历史确切纪年。期间,二人废除“专利”政策,停止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推行德政,恢复“成康之治”时期的治理模式,稳定了周室政局。

4. 军事征伐,扩张周室疆域

周宣王即位后,召穆公率军平定淮夷之乱,以七千周师击败四万淮夷,巩固东南防线。《诗经·大雅·江汉》中“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即颂其功绩,称其开拓疆土至南海之滨。淮夷平定后,周王朝实际控制范围扩展至江淮地区,召穆公也因此与方叔并称“方召”,成为周宣王时期军事与政治的核心人物。

 

三、召国与周王室的关系

1. 世袭卿士,世代辅政

召国国君(如召公奭、召穆公)多在周王室担任太保、卿士等要职,形成“召公世家”的政治传统。召穆公辅佐周宣王,开启“宣王中兴”,充分体现了召国对周王室兴衰的深远影响。

2. 畿内封国的政治象征

作为周王室核心区封国,召国的稳定与周室安危密切相关。召穆公保护太子静,避免了王室权力真空;在“共和行政”中发挥关键作用,凸显其作为政治中枢的地位。
 

 

【社会】

贵族统治阶层

国君(公室):召国君主为姬姓宗室后裔(如召公奭、召穆公),兼具封国君主与周王室卿士的双重身份,掌握最高军政权力。其地位通过青铜礼器(如鼎、簋)的等级配置得以体现,严格遵循周礼中的列鼎制度。

 

卿大夫(世族):召国存在以召氏宗族为核心的世袭贵族群体,如召穆公家族长期担任周王室太保、卿士等要职,形成“召公世家”的政治传统。

 

士与平民阶层 士阶层:作为低级贵族,士阶层负责行政与军事事务。例如,召穆公率军平定淮夷时,士阶层可能担任中下级军官,具体执行作战任务。

 

平民与奴隶:平民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承担赋税与劳役;奴隶则多服务于贵族家庭或手工业作坊。考古发现的陶器与窖穴遗迹(如陕西岐山召邑遗址)表明,平民生活较为简朴,与贵族之间存在明显的财富差距。

 

【军事】

一、召穆公军事生涯概述

召穆公(召虎)在周厉王至周宣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长期参与国家重大军事与政治决策,是西周晚期举足轻重的军事统帅与政治人物。

 

二、关键军事行动与贡献

1. 保护太子静,挽救周室血脉

周厉王因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召穆公在危急时刻将太子静(即后来的周宣王)藏匿家中,并以己子代为牺牲,成功保全了周王室的正统血脉。此举为周宣王日后即位并实现“宣王中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共和行政,稳定政局

周厉王出逃后,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政长达十四年(公元前841—前828年),史称“周召共和”。在此期间,二人推行稳定政策,恢复生产,缓和社会矛盾,为周王朝的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平定淮夷,开疆拓土

周宣王时期,召穆公率军征讨淮夷,取得重大胜利。

      《诗经·大雅·江汉》中写道:“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生动描绘了召穆公受命开疆拓土的壮举。据记载,他以七千周军战胜四万淮夷,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之后,淮夷彻底臣服,不再反叛。

4. 参与宣王中兴的军事行动

召穆公与方叔并称“方召”,同为周宣王时期的核心军事将领。他辅佐宣王多次出征,参与对西戎、猃狁、淮夷、楚国及徐国的战争,尤其受命平定淮夷与徐夷,成为“宣王中兴”军事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军事战略与影响

1. 怀柔与武力并用 在周宣王东征过程中,召穆公采取“广施恩泽”的怀柔政策,先争取民心,再发动军事行动。这一策略有效削弱了敌方的抵抗意志,为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2. 巩固国防,扩大疆域 召穆公对淮夷的征伐,使西周的实际控制范围扩展至江淮地区,增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他与方叔、尹吉甫等将领共同构建了周宣王时期的国防体系,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3. 历史影响

召穆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与方叔并列为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名将。“方召”合称在后世成为国之重臣的象征。

 

军事动态

       召穆公,"宣王中兴"双支柱之一(文治靠尹吉甫,武功赖召穆公),政治家与军事家,在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他以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才能,为周王室的稳定与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周厉王失政、王室危难之际,以及周宣王时期对外征伐、对内治理的过程中,召穆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成为“宣王中兴”的关键人物之一。

一、临危护储君,保全王室血脉

周厉王在位期间,施行苛政重税,压制民意,导致民怨沸腾。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召穆公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厉王,希望其能体察民情、调整政策,但厉王拒不采纳,最终引发了“国人暴动”,王室陷入空前危机。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召穆公挺身而出,果断将年幼的太子静(即后来的周宣王)藏匿于自家府邸,并以自己的儿子冒名顶替太子,使其免于被乱民所害。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王室的血脉,也为周王室的延续和后续的中兴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周召共和,开创纪年先河

暴动之后,周厉王被迫流亡至彘,王位空悬,国家陷入权力真空。为稳定政局、维护秩序,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掌朝政,史称“周召共和”。这一政治举措不仅有效遏制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两位重臣共同执政的先例。 “周召共和”时期,国家事务得以有序运转,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更为重要的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确切的纪年阶段,为后世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南征淮夷,拓土开疆

进入周宣王时期,召穆公继续发挥其政治与军事才能,成为宣王中兴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方叔成功讨伐楚地之后,召穆公奉命率军南下,征伐长期扰边的淮夷诸部。 面对淮夷的强大兵力和顽强抵抗,召穆公展现出卓越的统帅才能。他亲自指挥七千周军,以少胜多,大败四万淮夷,并攻下了其中最为强盛的徐国,极大削弱了淮夷的势力,稳固了周王朝的南方边疆。 《诗经·大雅·江汉》中“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正是对召穆公此次军事行动的高度赞颂。他不仅以勇武取胜,更以智慧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使得将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辉煌胜利。

四、战略眼光与深远影响

召穆公与方叔并称“方召”,同为宣王时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和国家重臣。他们在对外战争中屡建奇功,对内则协助宣王整顿朝政、恢复国力,共同奠定了“宣王中兴”的基础。 召穆公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体现在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他能够审时度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有效巩固边疆安全,扩大周王室的影响力。他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一次次战役的胜利,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布局。

 

          召穆公的一生,是西周晚期动荡岁月中的一座精神丰碑。他以忠诚、智慧和胆识,在危难时刻挽救王室于水火,又在和平时期为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鞠躬尽瘁。他所参与的保护太子、共和行政、征伐淮夷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彰显其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召穆公不仅是“宣王中兴”的中流砥柱,更是后世推崇的贤臣典范。他与方叔一同,被后人铭记为忠臣良将的象征,其事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疆域】

一、地理位置与核心区

1. 核心封地:陕西岐山召邑

召国作为西周畿内封国,其核心区域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的召邑一带。召公奭受封于此,因采邑得名“召国”,其都城为“召邑”(今陕西岐山西南)。

2. 战略位置

召国地处渭河谷地,南依秦岭,北靠北山山脉,扼守关中平原南部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渭河谷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周人发源地与政治中心(镐京)的所在地。

 

二、管辖范围与“分陕而治”

1. 西周“分陕而治”的行政划分

周成王时期,召公奭与周公旦以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为界,分治周王朝疆域: 召公管辖“陕以西”,包括关中平原及周边地区,召国作为畿内封国,其实际控制范围可能涵盖今陕西中部至陇东一带。 周公管辖“陕以东”,覆盖中原及东方诸侯国。

2. “召南”区域的文化归属

召国管辖的“陕以西”地区被称为“召南”,是周文化核心区之一。《诗经·召南》收录的诗歌即反映了该区域的风土人情。

 

三、疆域演变与历史变迁

1. 西周时期

召国作为畿内封国,疆域稳定且受周王室直接控制,未参与大规模分封扩张。其核心区始终位于岐山一带,未发生明显位移。

2. 东周时期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1年),召国随周平王东迁,采邑迁至今山西省垣曲县东部。迁徙后的疆域范围未有详细记载,但作为宗族封地仍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

     召国疆域以陕西岐山召邑为核心,属西周畿内封国,管辖范围涵盖“陕以西”地区(关中平原及周边)。西周灭亡后东迁山西,疆域范围未明确延续记载,但作为宗族封地长期存在。其地理位置紧邻周王室政治中心,是周文化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

一、农业经济:立国之本与周室粮仓

1. 井田制与土地制度

召国作为周初畿内封国,严格实行井田制度,土地归属周王室,召国贵族(公室)享有使用权。核心农业区位于渭河谷地(今陕西岐山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周王室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诗经·甘棠》记载召公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体现了其重视农桑、亲民爱民的经济治理理念。

2. 农业生产力与赋税体系

召国农业以粟、黍、稷等旱作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桑麻用于纺织。赋税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召国需向周王室缴纳粮食、布帛等物资,以支撑王室财政与军事需求。

 

二、手工业:官营主导与工艺传承

1. 青铜器制造:礼器与兵器生产

召国作为周王室核心区封国,设有官营青铜作坊,主要生产礼器(如鼎、簋)、乐器(编钟)及兵器(戈、戟)。典型案例包括召穆公(召虎)辅佐周宣王时期,召国青铜工艺可能参与周王室祭祀礼器制作,体现了“礼乐治国”的传统。

2. 玉器与纺织:贵族消费与民生经济

玉器加工服务于贵族礼仪,如玉璧、玉佩等,召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反映了其等级制度与文化认同。家庭纺织业(以丝麻为主)是平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召公奭“甘棠树下听政”的典故或涉及调解纺织纠纷或推广技术。

 

三、商业与区域经济:畿内枢纽与周室资源调配

1. 内部市场与物资交换

召国地处关中平原核心区,是周王室与诸侯国物资流通的重要枢纽。农业剩余产品(如粮食)与手工业品(如青铜器、丝麻)通过“工商食官”体系(官府垄断商业)进行调配,保障周王室的日常运转。

2. “分陕而治”与经济治理

周初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召公主管陕以西(关中)经济,推行“敬德保民”政策,轻徭薄赋以稳定农业生产。召穆公(召虎)时期,通过“共和行政”恢复经济秩序,废除周厉王“专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四、军事经济:战争后勤与资源动员

1. 军事工业与资源整合

召国作为周王室的军事屏障,设有兵器作坊,负责青铜戈、戟等武器的生产,直接服务于周室的征伐行动(如召穆公平定淮夷)。其战时经济动员能力突出,如召穆公率七千周师击败四万淮夷,依赖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2. 贡赋与军事补给

召国需定期向周王室缴纳军事物资(如战车、兵器),同时作为“陕西”地区经济核心,为周室提供兵源与粮草,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召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官营手工业(如青铜器、玉器)和“工商食官”商业体系,全面服务于周王室的需求。其经济治理注重民生与礼制的结合(如召公奭的廉政、召穆公的政策调整),既是周王室的核心粮仓,也是重要的军事后勤基地。整体经济结构高度依附于周王室的政治体系,尚未形成独立的市场机制,但为后世“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

一、廉政文化:甘棠遗爱与民本思想

1. 甘棠树下听政的典范

召公奭(召康公)在治理封地时,常于甘棠树下办公,轻车简从、亲民爱民,不扰百姓生活。《诗经·甘棠》以“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歌颂其德行,“甘棠遗爱”成为后世廉政文化的象征。历代文人如孔子、李白、杜甫均赋诗赞颂,召公被尊为“廉吏始祖”。

2. 民本思想与政治实践

召穆公(召虎)继承父志,反对周厉王“专利”政策,作《大雅·民劳》警示苛政危害,强调“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在“国人暴动”中保护太子静,以己子替死,凸显“敬德保民”的执政理念。

 

二、姓氏文化:召姓(邵姓)的起源与传承

1. 得姓始祖与郡望

召公奭(姬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而称“召公”,其后代以“召”为氏,召姓(后改邵姓)尊其为始祖。郡望为博陵郡(今河北安平)、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堂号“博陵堂”“种德堂”,体现宗族凝聚力。

2. 姓氏演变与文化认同

汉代以后,“召”多改为“邵”,但召、邵同源,共同追溯召公奭为祖先。召氏后裔通过修缮陵园(如蔡叔度陵园)、编纂族谱维系宗族认同,上蔡县至今为蔡氏寻根圣地。

 

三、诗歌与文献:召国在《诗经》中的文化印记

1. 《诗经·甘棠》与召公德政

《诗经·召南·甘棠》以甘棠树为喻,赞颂召公廉政爱民,成为周代“礼乐治国”的典范。诗句“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广为传诵,甘棠树成为清廉文化的象征。

2. 《诗经·大雅·江汉》与军事文化

召穆公征伐淮夷的功绩被记载于《诗经·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彰显其军事才能与周室扩张的雄心。

 

四、礼制与宗族:周文化在召国的延续

1. 周礼的传承与实践

召国作为周初畿内封国,严格遵循周礼。如蔡昭侯墓出土青铜礼器组合(鼎、簋)符合周代列鼎制度。召公奭辅佐周成王营建洛邑,参与周初礼乐制度构建。

2. 宗族与政治互动

召国国君(如召公奭、召穆公)多在周王室担任太保、卿士,形成“召公世家”的政治传统。召穆公辅佐周宣王开启“宣王中兴”,体现召国对周室兴衰的直接影响。

 

         召国文化以廉政典范、姓氏传承、诗歌文献、礼制实践为核心,深刻融入周代文明体系。召公奭的“甘棠遗爱”与召穆公的军事功绩,不仅塑造了召氏宗族的文化认同,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勤政爱民、忠孝传家的重要符号。其历史影响跨越千年,至今仍被蔡氏(召姓后裔)追忆与传承。

 

【后裔去向】

一、核心聚居区:中原与郡望

1. 河南汝南与河北博陵

邵姓的郡望主要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与博陵郡(今河北安平),核心区域位于中原腹地。召公奭最初的封地在陕西岐山,后随周王室东迁,采邑迁至山西垣曲,但宗族根基长期保留在中原地区。

2. 燕国分支与北方延续

召公奭的长子受封于燕国(今北京),后燕国于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部分后裔留居燕地(今河北、辽宁一带),形成北方召姓支系。

 

二、南迁路线:魏晋至唐宋

1. 魏晋南北朝:中原士族南渡 西晋末年(公元316年后),中原战乱频发,召姓随士族南迁至江浙地区,迁徙路径类似“济阳南渡”(可类比蔡姓南迁)。典型如东晋时期召氏官员在江南任职,家族随之定居。

2. 唐代入闽粤

唐初,部分召姓随陈元光入闽,定居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类比蔡姓入闽)。唐末因中原战乱,召姓又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并进一步迁往广东梅州等地。

3. 明清台湾与海外

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闽粤地区的召姓部属随军前往垦荒,逐渐形成台湾邵姓分支(类比蔡姓入台)。清代起,福建、广东的邵姓通过海上贸易活动,陆续迁往东南亚(如菲律宾、新加坡)及欧美地区。

 

三、少数民族融合与改姓

1. 北方民族改姓

金代女真乌林答氏、清代满族蔡佳氏、乌灵阿氏等曾改汉姓为“蔡”,但邵姓(原召姓)是否有类似改姓记录,尚需进一步考证。

2. 南方少数民族

战国时期,部分召姓迁至湖北地区,与苗族、土家族等民族融合,后部分族群逐渐同化为汉族。

 

           邵姓后裔以中原汝南、博陵为郡望核心,经历魏晋时期的南迁、唐宋时期入闽粤、明清时期渡台等多个阶段,形成与蔡姓相似的“中原—南方”迁徙路径。北方燕地遗存与南方闽粤台分支构成主要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融合则相对较少。

 

【出土文物】

1. 河南辉县褚邱村召青铜卣

时间:1965年

地点:河南省辉县褚邱村

发现过程:村民在挖地时意外出土,随后被文物部门征集。

文物与时期: 召青铜卣——西周早期青铜器,通高9.5厘米,铭文45字,记载“召”受周王赏赐土地并铸器纪念。

历史价值:铭文内容反映“召”与周王室之间的互动,体现召国与周王朝的密切关系。

 

2. 河南洛阳北窑召伯虎盨

时间:1993年

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北窑

发现过程:考古人员在发掘西周贵族墓葬时出土。 文物与时期: 召伯虎盨——西周晚期青铜礼器,高25厘米,铭文为“召伯虎用作朕文考”,系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铸。

历史价值:铭文直接关联召穆公(召伯虎),印证召氏家族在周王朝的重要政治地位。

 

3. 上海博物馆藏召卣

时间:2002年(具体出土时间不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地点:具体出土地点未明确,但铭文内容指向召国。

文物与时期: 召卣——西周昭王时期(公元前995—前977年)的盛酒器,通高22.6厘米,铭文共44字,记载“召”受赏赐并祭祀先祖。

历史价值:铭文内容展现西周礼制与宗法制度,进一步佐证召氏家族与周王室的互动关系。

 

4.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青铜卣

时间:2021年

地点: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M1902墓 发现过程:配合基建项目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

文物与时期: 青铜卣——铭文提及“太保墉燕”,指向召公奭参与燕国都城建设。

争议归属:虽然铭文包含“召”字,但琉璃河遗址属燕国都城范围,该文物推测为燕国遗存,非召国直接遗存。

 

【史料记载】

一、《诗经》相关篇章

1. 《大雅·民劳》 内容: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关联事迹: 召穆公借诗歌劝谏周厉王停止“专利”苛政,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体现其民本思想。 学术价值: 该诗是《诗经》中直接反映召穆公政治主张的重要文献,被后世儒家奉为“仁政”典范。

2. 《大雅·荡》 内容: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关联事迹: 召穆公借商纣王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周厉王若继续施行暴政,将重蹈覆辙。 文学价值: 全诗以“文王叹殷商”起兴,是《诗经》中政治讽喻诗的代表作。

3. 《大雅·江汉》 内容: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关联事迹: 记载召穆公奉命率军平定淮夷,拓疆至南海之滨,与方叔并称“方召”,成为周宣王中兴的重要军事支柱。 历史意义: 此诗是研究西周晚期军事与疆域扩张的关键文本。

 

二、《史记·燕召公世家》

内容: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国人暴动,召穆公藏匿太子静,以己子替死……共和行政,辅佐宣王,征伐淮夷。”

关联事迹: 完整记录召穆公保护太子静、参与共和行政及军事征伐的三大功绩,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文献。

史学价值: 司马迁以“方召”合称,确立召穆公与方叔为周宣王时期重臣名将的典范。

 

三、《世本》 内容: “穆公是康公(召公奭)之十六世孙。”

关联事迹: 明确召穆公(名虎)的家族世系,佐证其召国国君身份及与召公奭的宗族传承。

文献价值: 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世系谱牒类典籍,补充正史未详的家族细节。

 

四、《毛诗正义》

内容: “经云‘王命召虎’,是名虎也……穆公是康公之十六世孙。”

关联事迹: 解释《诗经》中“召虎”即为召穆公,澄清其身份与历史定位。

学术意义: 为后世注解《诗经》提供权威依据,奠定召穆公历史评价的基础。

 

五、《困学纪闻》 内容: “史献书也……召穆公所谓史献书也。”

关联事迹: 记载召穆公鼓励史官进谏,开创早期谏议文化。

思想价值: 反映西周晚期政治制度中“史官制度”的重要性。

 

六、其他补充典籍

1. 《尚书·旅獒》(关联召公奭,非召穆公): 记载召公奭劝谏周武王“玩物丧志”,体现召氏家族廉政传统,可作为理解召穆公政治理念的溯源。

2. 《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 提到“分陕而治”,说明召公奭的治理模式,间接反映召氏家族在周初的政治地位。

 

【君主世系】

召康公    姬奭    前1046-前995年    周武王族人,周代三公之一
召幽伯    姬宁    -
召穆公    姬虎    周厉王末年、周幽王初年    召幽伯子;与周定公共和行政
失考..........
召文公    姬得    前697年-前657年    周庄王、周釐王、周惠王三朝的卿士;召国第18任君主
失考..........
召伯廖    姬廖    记载首见于前667年    -
召昭公    姬髡    记载首见于前662年
召武公    姬能    记载首见于前649年
召桓公    姬襄    -
召戴公    姬海    ?-前594年(周定王时期)
召襄公    姬有    前593年-?(周定王时期)
召公朋    姬朋    -
召庄公    姬奂    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内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参与其中
召简公/召伯盈    姬盈    周敬王初年-前513年    召庄公之子;参与王子朝之乱,后被周敬王诛杀
失考.........

 

【召伯虎个人世系】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

【二十二世】1周文王姬昌

【二十三世】召公奭( 召公.召伯.召康公(周文王第5子?

【二十四世】2.召伯虎(召穆公)召国开国君主,召(邵)姓‌始祖

 
【其它阅读】

=====

召国(zhào guó)西周姬姓诸侯国 召伯虎(召穆公)封国 召(邵)姓‌始祖(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513年)

2025年9月16日 13:0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召国(zhào guó)西周姬姓诸侯国 召伯虎(召穆公)封国 召(邵)姓‌始祖(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5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