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注:商代古燕国 与 西周燕国关系

地理与名称的延续,政权性质不同,就是说:周人政权对商代方国的取代与改造‌,属于“名称继承、政权更迭”。

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后来的其它燕国没有任何关系,见下..。

南燕国:姞姓诸侯国(今河南延津),春秋时已亡 。
后世燕国:如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南燕等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至战国时期‌
‌中文名‌:燕国(别称“北燕”)‌
‌国号‌:燕(因封地燕山得名)‌
‌爵位‌:侯爵(周王族诸侯国)‌
开国君主‌:姬克(召公奭之子,实际受封者)‌
‌首都‌:

1初封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
2前7世纪迁都蓟城(今北京)‌
3晚期迁易城(今河北易县)、襄平(今辽宁辽阳)‌
‌主要城市‌:蓟、临易(今河北容城)‌
‌政治体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国土面积‌:鼎盛时涵盖冀北、辽西及北京周边‌
‌存续时间‌:(前1044年—前222年)
‌相邻国家‌:

西周:齐国、邢国
战国:赵国、中山国、东胡‌
‌末代君主‌:燕王喜(前254年—前222年在位)‌

 

【概述】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为周朝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但实际由姬奭长子姬克治理。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助燕抵御山戎;战国时期,燕昭王励精图治,筑黄金台广纳贤才,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余城,秦开则击退东胡,设置五郡以固边疆。

       昭王去世后,燕国国势渐衰,至燕王喜时屡败于赵国。公元前227年,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进程,最终于公元前222年为秦将王贲所灭,立国共计822年。

     战国晚期铸行'明'字刀币,晚期出现少量方孔钱,其三郡五都体制在蓟城、中都、下都武阳等地逐步形成。

 

【国号】

   “燕”

   主要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深远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燕国得名于燕山。燕山山脉位于燕国北部,是北方重要的自然地理标志,不仅为燕国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也成为其主要的活动区域。正因地处燕山之野,燕国因此得名。

   这一说法在《国都城记》中也有明确记载:“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进一步印证了国号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渊源来看,燕地早在周朝分封制度建立之前,就已有“古燕国”的存在。据史料记载,在商代末期,燕地是契族的活动区域,而契族是以燕子为图腾的族群,属于子姓商祖的后裔。这一文化传统也为“燕”字的选用增添了图腾象征的深层含义。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将功臣召公奭封于燕地。虽然召公奭本人留在镐京辅佐周王室,但其长子姬克被派往燕地,负责实际的治理工作。燕地正式成为西周时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国号“燕”也由此确立。 

 

【历史脉络】

一、建国与早期发展(公元前1044年—前7世纪)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巩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于公元前1044年将宗室重臣召公奭封于燕地,建都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史称“燕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北方重要诸侯国之一。召公本人并未亲赴封地,而是留在都城镐京辅佐周王室,其长子姬克代父就封,成为燕国实际上的开国君主。

   在初期发展阶段,燕国逐步吞并周边小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兼并蓟国,并将都城迁至蓟(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奠定了日后京津冀地区政治格局的基础。这一时期标志着燕国历史的正式开启。 从姬克至第九任君主燕惠侯之间,由于地处边陲、文献缺失,燕国世系记载极为简略,多数君主“无名无谥”,仅知燕惠侯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5年至前827年。

   尽管史料匮乏,但考古发现如琉璃河遗址的墓葬群和青铜器铭文,为研究早期燕国提供了宝贵实物证据。

 

二、春秋时期的困境与局部扩张(前7世纪—前6世纪)

   春秋时期,燕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北方山戎部落频繁南下侵扰,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约在燕桓侯时期,因战事压力被迫南迁都城至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境内),以避锋芒。

   公元前664年,山戎发动大规模进攻,燕庄公向中原霸主齐桓公求援。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联合宋、鲁等诸侯国出兵救援,成功击退山戎军队。此役不仅解除了燕国的生存危机,也彰显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战后,齐桓公出于礼义,拒绝接受燕国割地酬谢,反而归还部分失地,此举被《左传》誉为“全礼之举”,极大提升了燕国的政治声望。

   在燕襄公执政期间(公元前657年—前618年),燕国逐步稳定局势,重新迁都回蓟城,并开始向冀北、辽西方向拓展疆域,开启了缓慢而持续的北向扩张进程。

 

三、战国崛起与强盛时期(前4世纪)

   燕昭王即位后(公元前311年—前279年),推行全面改革,励精图治,使国家由衰转盛,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燕昭王深知人才是强国之本,遂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广纳乐毅、剧辛、邹衍、秦开等杰出人才。他重用乐毅主持军政改革,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增强国力。

   军事上成就尤为突出: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赵、韩、魏组成五国联军,由乐毅统帅伐齐。此战势如破竹,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仅余莒和即墨两城坚守。这场胜利震惊列国,使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势力量。 与此同时,将领秦开率军北击东胡,拓地千里,迫使游牧势力退居塞外。

    燕国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修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形成完整的北部边防体系,有效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 文化与经济方面亦取得显著进展。战国末期,燕国开始铸造“明四”“一化”等方孔圆钱,推动货币流通,促进商业发展。都城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以蓟城为中心,中都(今河北易县附近)与下都武阳城并立的“三都体制”,其中武阳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政治与军事中心。

 

四、内乱频发与短暂复兴(前3世纪初)

     燕国的强盛未能持久。公元前318年前后,燕王哙受儒家禅让思想影响,执意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发国内剧烈动荡。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反抗,爆发“子之之乱”,导致政局失控、民不聊生。

   齐宣王趁机出兵攻燕,仅用五十天便占领燕都,燕王哙被杀,子之伏诛,燕国一度亡国。三年后,在赵国、秦国等列国压力下,齐军被迫撤退。赵武灵王护送流亡在赵的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这场复国运动为燕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也为后来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五、后期战争与最终覆灭(前3世纪末—前222年)

   进入战国晚期,燕国国力再度衰退,外交与军事接连失利。燕王喜在位期间多次对赵国用兵,均遭惨败。例如公元前251年,派栗腹率军攻赵,被名将廉颇击败于鄗城;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反攻燕国,夺取武遂、方城等地,进一步削弱了燕国实力。 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燕国试图通过非常手段扭转命运。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赴咸阳刺杀秦王嬴政,上演“图穷匕见”的惊险一幕。然而行动失败,荆轲被杀,此举激怒秦国,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进程。 同年,秦将王翦率大军攻燕,破蓟城,燕王喜仓皇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挥师北上,攻陷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享国八百余年。

 

六、其他历史上的“燕国”

   “燕国”并非仅指西周所封的姬姓燕国:

古燕国:商代已有名为“燕”的方国,位于今北京琉璃河一带,出土文物表明其具有较高文明水平。西周初年被姬姓燕国取代。

   南燕国:姞姓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属春秋时期的小国,后被郑国或卫国所灭,史载较少。

   后世燕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等多个政权,虽沿用“燕”号,但与先秦姬姓燕国并无直接继承关系,属于同名异族的政治实体。 

 

【政治与外交 】

一、政治制度与改革

1. 早期政治形态

·燕国作为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是西周宗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国之初遵循周礼制度,实行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结构。然而由于地处北方边陲,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加之文献记载稀少,导致燕国早期历史脉络较为模糊。

·从西周至春秋前期,君主世系断续不清,如燕惠侯、燕厘侯等记载简略,缺乏详实事迹。在此期间,燕国长期国力薄弱,内政不振,频繁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侵扰,难以在列国争霸中崭露头角。

 

2. 燕昭王改革(乐毅改革)

·背景:公元前4世纪末,燕国经历“子之之乱”,政权动荡,国势几近覆灭。燕王哙盲目效仿上古禅让制,将王位让予相国子之,引发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反抗,国内陷入长期内战。齐国趁机出兵攻占燕都,统治长达三年之久。后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他立志雪耻复国,励精图治,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政治与军事变革。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燕昭王推行法治建设,强调“明奉法,审官断”,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员考核机制,提升行政效率。他打破传统的世袭贵族垄断,倡导“察能授官”的用人原则,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同时推行“循法令”政策,奖励守法百姓,整顿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凝聚力。

·军事方面,在名将乐毅的主导下,燕国实施系统性军制改革,强化军队纪律,注重实战训练,提升整体作战能力。通过整军经武,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强、组织严密的新型军队。

·成果: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吸引了乐毅、邹衍、剧辛等一批杰出人才前来效力,形成了“士争趋燕”的盛况,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对外扩张取得重大突破,北击东胡,拓地千里,设立渔阳、上谷、辽西、辽东、右北平等五郡,极大拓展了疆域版图,使燕国达到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3. 后期政治动荡

·尽管燕昭王时期实现了短暂中兴,但其死后政局迅速逆转。继任者燕惠王缺乏远见,听信齐国反间计,怀疑乐毅忠诚,罢免其统帅职务,改由骑劫接任。此举严重挫伤军心,导致伐齐大业功败垂成,齐国在田单领导下成功复国,燕军溃退,多年战果付诸东流。此后燕国再未能恢复昔日威势。

·“子之之乱”作为燕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权力危机,暴露了禅让理想与现实宗法制度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场动乱不仅造成国家分裂和外敌入侵,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批评违背周礼、破坏纲常秩序的典型案例。

 

二、外交策略与军事行动

1. 春秋时期的外交格局:依附强国以抗戎狄

·春秋初期,燕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尤其是山戎的频繁南下侵扰。公元前7世纪,燕桓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以避兵锋,显示出当时国防的脆弱。在此背景下,燕国采取依附中原霸主的战略,借助齐、晋等大国力量自保。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请求出兵讨伐山戎,大获全胜,并主动归还所占土地,以彰显“尊王攘夷”的道义立场。这一事件不仅缓解了燕国的生存压力,也确立了齐燕之间的友好关系,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协作抵御外患的典范。

 

2. 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与复仇之战

·进入战国时代,燕国逐步参与列国纷争,外交策略趋于主动。尤其是在燕昭王时期,凭借深谋远虑的外交布局,成功联合多国实施战略反击。

·联五国伐齐(公元前284年): 随着齐湣王灭宋并意图称帝,引发列国普遍忌惮。燕昭王抓住时机,派遣苏秦进行外交游说,促成燕、秦、赵、魏、韩五国联盟,共同伐齐。此役由乐毅担任联军统帅,在济西之战中大破齐军主力。随后,乐毅独率燕军深入齐境,攻克都城临淄,连续攻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

·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乐毅施行怀柔政策,修缮齐桓公与管仲庙宇,恢复稷下学宫,尊重齐国文化传统,争取民心归附。这种“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战争之后如何治理占领区的宝贵经验。

·由于继任者决策失误,未能巩固胜利成果,最终被田单以火牛阵反攻,齐国得以复国,燕国的战略优势丧失殆尽。

·与赵国的冲突: 燕国后期屡次试图南下扩张,多次对赵国用兵,但均遭挫败。例如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率军攻赵,却被赵国名将廉颇击败于鄗城,损失惨重。此类劳民伤财的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本已衰落的国力,加速了国家的衰亡进程。

·荆轲刺秦事件(公元前227年): 面对秦国日益逼近的统一之势,燕太子丹策划派遣刺客荆轲赴咸阳行刺秦王政。虽然行动失败,却激怒秦国,促使秦将王翦大军压境。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最终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军俘虏,燕国彻底灭亡。

 

3. 与秦国的关系演变

·燕国与秦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转变。在伐齐过程中,燕昭王曾联合秦国共同出兵,借秦国之力牵制齐国,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然而秦国借此机会大幅削弱齐国,增强了自身实力,显示出其深远的战略意图。 到了战国末期,随着秦国逐一兼并韩、赵等邻国,燕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秦军兵临易水之时,燕国已无力抵抗,最终走向覆灭。

 

三、历史评价与遗产

1. 政治遗产

·燕昭王时期的改革是中国古代地方诸侯变法图强的重要案例之一。通过选贤任能、厉行法治、整顿吏治,燕国实现了由弱转强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场改革未能形成制度化的延续机制,后续君主大多昏庸无为,尤其燕王喜穷兵黩武、决策失当,致使国家迅速衰败。

·燕国的强盛具有明显的个人依赖性,缺乏稳固的制度根基。 “子之之乱”则揭示了理想化政治理念与现实权力结构之间的冲突。禅让虽为儒家推崇的圣王之道,但在缺乏制度保障和社会共识的前提下强行推行,极易引发政局动荡。此事也成为后世反思权力交接与制度改革的重要历史镜鉴。

 

2. 外交教训

·燕国在外交上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组织五国合纵伐齐,展现了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然而,胜利之后未能妥善经营占领区,也未构建持久的区域同盟体系,反而因内部猜忌错失良机,最终被齐国翻盘。这说明仅靠短期联盟难以维持长久霸权,必须辅以稳定的治理体系和持续的外交投入。

·与此同时,燕国长期与赵国发生摩擦,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未能形成北方诸侯的联合防御态势,反而在秦军东进时各自为战,终致逐一被灭。

 

【社会】

一、阶层构成与等级制度

1. 贵族与王权

·作为周王室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燕国的统治阶层以姬姓宗族为核心,其始祖为周初重臣召公奭,其后裔世代承袭国君之位,形成以国君为中心的世袭贵族集团。这一政治格局贯穿西周至战国初期,体现了典型的宗法分封体制特征。

·长期发展过程中,姬姓贵族不仅掌握国家政权,还通过血缘纽带维系地方统治,构建起稳固的权力网络。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中央集权意识的增强和军功授爵制度的萌芽,燕国逐步推行封君制度。如燕昭王任用乐毅伐齐、秦开却胡拓土千里,皆因功受封采邑,形成具有地方影响力的军事贵族势力。这些封君虽仍效忠于国君,但在其封地内拥有一定行政与经济自主权,成为连接中央与边疆的重要力量。

 

2. 平民与奴隶

·燕国社会的基层主要由自由民、依附民及少量奴隶构成。早期境内存在大量商朝遗民,如孤竹、令支等方国后裔,以及本地土著居民,他们多从事农耕或手工业劳动,身份介于自由与依附之间,部分人处于半自由状态,承担赋役义务。

·西周到春秋时期,燕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奴隶制残余,战俘和罪犯常被贬为官私奴婢,用于宫廷服务或劳作。随着铁器普及与农业进步,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原有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大量奴隶转化为依附农民或自耕农,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动,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为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基础与职业分工

1. 农业与土地制度

·春秋中后期,传统的井田制在燕国逐步瓦解,公田私有化趋势日益明显。进入战国时代,土地私有成为主流,小农经济迅速兴起,个体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一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稳定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广泛推广,尤其是在秦开北击东胡之后,在新拓疆域实行大规模屯田政策,设立军垦区,有效提升了边地的粮食产量与战略储备能力。先进的耕作方式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自耕农阶层,他们在国家赋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成为兵源的主要来源。

 

2. 手工业与商业

·燕国的手工业呈现出官营与私营并存的发展格局。官府掌控着兵器制造、货币铸造和礼器生产等关键领域,体现出国家对战略资源的高度控制。

·考古发现的“燕戈”铭文兵器、“明四”“一化”方孔圆钱等实物,充分证明了燕国具备成熟的金属加工技术和统一的铸币体系。

·战国末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蓟城等中心城市出现了独立经营的私营作坊,涵盖制陶、冶铁、纺织等多个行业。这些手工业者多聚集于市肆之中,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

·商品交换日趋频繁,货币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活跃于区域贸易中的商人阶层,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物资流通与经济整合。

 

三、官制与官僚体系

1. 中央官制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燕国官制较为简略,主要依赖召公家族世袭执政,缺乏系统的职官记载。国家事务多由宗室贵族共同议决,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

·战国中期,特别是燕昭王励精图治期间,借鉴中原列国经验,推行政治改革,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设相国总揽政务,如子之(燕国权臣)曾一度执掌国柄;置上将军统率军队,代表人物有乐毅、剧辛等名将。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燕国由贵族合议政体向君主集权体制过渡,增强了国家治理效能。

 

2. 地方行政

·燕国在地方治理方面经历了从分封自治向郡县管理的转变。秦开击败东胡后,燕国在其新征服的北方边地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每郡下辖若干县,由国君直接任命郡守、县令进行管理,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部分边远地区仍保留封君治理模式,如秦开家族长期镇守辽东,兼具军事统帅与地方长官职能,形成半自治性质的统治单元。这种双轨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既保障了中央权威,又兼顾了边疆治理的实际需要。

 

四、军事与阶层流动

1. 武士阶层

·早期燕国贵族普遍兼具政治与军事职能,燕侯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表明,军事权力集中于世袭贵族手中,形成了一个垄断武力的武士特权阶层。

·战国时期,面对列国争霸的压力,燕昭王实施“黄金台招贤”政策,广纳天下英才,启用乐毅、剧辛等外来将领主持军政要务,打破了贵族世袭垄断的局面。此举不仅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也打开了寒门士人上升通道,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横向流动与重组。

 

2. 士人崛起

·战国时代是“士”阶层全面崛起的历史阶段。燕国涌现出一批游走于各国之间的策士、说客与刺客,如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以及刺秦未遂的荆轲。他们的活动深刻影响了燕国的政治走向,反映出知识阶层开始深度参与国家决策与外交博弈。 这类士人虽出身各异,但凭借才智与胆识获得君主任用,展现出超越血统的身份价值,标志着传统等级秩序的松动与新型人才选拔机制的萌芽。

 

五、民族与文化融合

1. 多元族群共存

·燕国地处中原与北方草原交界地带,历史上曾为商族旧地(古称子姓妟国),周人南迁后在此建立诸侯国,长期与山戎、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毗邻而居。各族群之间既有冲突对抗,也有通婚往来与文化交流。 在这种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燕国形成了华夏族群为主、多民族杂居的社会格局。边境地区的居民往往兼具农耕与畜牧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相互渗透,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生。

 

2. 文化交融

·燕文化在继承周礼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草原文化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考古发现的玉皇庙文化遗存显示,燕地青铜器纹饰兼具中原风格与草原艺术特征,墓葬形制中常见马牲殉葬现象,反映出游牧文化的影响。

·燕国文字、音乐、服饰等方面也体现出融合特色,展现了中华文明在边疆地区不断扩展与演进的历史进程。

 

六、社会转型与矛盾

1.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春秋时期,燕国仍保留奴隶制残余,但随着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战国时期逐步迈向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乐毅辅政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速了土地私有化进程,确立了以地主—佃农为核心的封建生产关系,催生了新兴的地主阶层。 这一社会转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重塑了阶级结构,使得更多平民有机会通过军功或垦荒积累财富,进而提升社会地位。

 

2. 内乱与阶级冲突

·燕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当属“子之之乱”(公元前318—前314年)。燕王哙效仿古制禅位于相国子之,引发王室与贵族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国内大乱,齐国乘机入侵,几近亡国。这场动荡暴露了燕国权力交接机制的脆弱性,也反映了贵族集团与新兴官僚之间的激烈矛盾。

·战国末期燕国屡次对外用兵失利,尤其在攻赵失败后加重赋税徭役,加剧对底层民众的盘剥,可能激化了社会矛盾,为民心离散埋下隐患。

 

【军事】

一、春秋时期

抵御外患与早期军事行动

·春秋时期,燕国长期面临来自北方山戎的威胁。前664年,即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发动大规模入侵,严重危及燕国安全。燕庄公向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求援,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伐,成功击退山戎,并在战后赠予燕庄公部分土地,以示对其地位的尊重。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齐国的霸主风范,也凸显了燕国在当时军事防御上的依赖性。

·燕襄公统治时期(公元前657年—前618年),燕国将都城迁回蓟城,并开始向冀北和辽西地区扩展势力。尽管这一时期燕国在地理上有所扩张,但由于整体军事实力较弱,难以在诸侯争霸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国崛起

燕昭王时期的军事改革与扩张

·战国时期,燕国迎来了其军事发展的巅峰阶段,这主要得益于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与乐毅的卓越军事才能。

1. 乐毅改革与军事强化

·燕昭王继位后,重用名将乐毅,推行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改革。通过制定严明的法律、实行赏罚分明的制度,确立“察能授官”的用人原则,打破贵族世袭制,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燕昭王还实施了“黄金台招贤”的人才战略,吸引乐毅、秦开等一批杰出将领投效燕国,组建起一支精锐部队,为燕国的军事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五国伐齐(公元前284年)

·随着齐湣王灭宋引发诸侯不满,燕昭王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发动对齐战争,史称“五国伐齐”。乐毅被任命为联军统帅,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主力,随后率燕军攻陷齐国都城临淄,连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

·在此过程中,乐毅采取怀柔政策,如修缮齐桓公、管仲庙宇,减轻赋税,以安抚齐国民心,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然而,由于对莒城和即墨城的长期围困未能攻克,加之燕昭王去世后继位的燕惠王对乐毅产生猜忌,改用骑劫为将,最终导致齐将田单成功复国,燕国失去已得战果。

 

3. 秦开却胡与疆域扩张

·燕将秦开早年曾为人质于东胡,归国后凭借对东胡的了解,率军北伐,成功击退东胡势力,为燕国开拓北方边疆。燕国因此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疆域扩展至辽东地区,标志着燕国势力的空前扩张。

 

三、后期衰落

军事失误与灭亡

·燕国的军事衰落始于内部动荡与战略失误。

1. 子之之乱与齐国入侵(公元前318年—前311年)

·燕王哙将王位禅让于权臣子之,引发内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燕,占领燕国三年。最终在赵国的支持下,燕昭王得以复国,并以此为契机推行改革,实现燕国的短暂复兴。

 

2. 与赵国的冲突

·燕王喜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赵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例如公元前251年,燕将栗腹率军攻赵,被赵国名将廉颇击败,严重削弱了燕国的军事实力,导致国力空耗。

 

3. 荆轲刺秦与秦灭燕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政,行动失败后,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攻燕。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入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正式灭亡。

 

四、军事遗产与评价

·燕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尤其是乐毅所体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智慧。他倡导“举天下而图之”的联合战略,以及攻心为上的治理理念,如在齐国推行怀柔政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燕国军事亦有明显局限。其在关键战役中往往依赖外部联盟,缺乏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的军事优势。此外,后期君主如燕惠王、燕王喜决策失误频出,加速了国家的衰亡。

 

 

【战争】

主要战争

一、齐国灭燕(子之之乱)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在位期间,受纵横家苏代与隐士鹿毛寿“禅让”理念的影响,执意将王位让予相国子之,试图效仿上古圣王之道。此举严重违背宗法制度,引发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的强烈不满,二人起兵讨伐子之,导致国内陷入长期动乱,政局失控,百姓流离失所。

·齐宣王抓住这一战略契机,派遣名将匡章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燕国因内乱而军心涣散,齐军仅用五十天便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哙与子之相继被杀,燕国几乎彻底灭亡。这场战争标志着燕国一度丧失独立地位,国家濒临覆灭。

·此后,在赵武灵王的积极支持下,原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被迎立为新君,是为燕昭王。在他的领导下,燕国得以复国。

 

二、乐毅伐齐(战国时期的转折性战役)

·为报当年齐国乘乱灭燕之仇,燕昭王即位后广纳贤才,筑黄金台以招天下英才,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卿,主持军政大计。经过长期准备,燕国国力逐渐恢复。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组成五国联军,任命乐毅为统帅,发动对齐国的大规模征伐。 济西之战成为决定性战役。乐毅指挥联军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主力,齐湣王仓皇逃往莒城,齐国陷入空前危机。

·乐毅率燕军深入齐境,半年之内接连攻克七十余城,包括临淄在内的绝大多数齐地皆被占领,仅余莒城和即墨两城仍在坚守。 在此期间,乐毅推行怀柔政策,废除苛政,减免赋税,尊重齐国文化传统,祭祀当地贤人,力求收服民心,巩固统治。

·燕昭王去世后,继位的燕惠王对乐毅心生猜忌,听信谗言,将其罢免并召回,改派骑劫接任主帅。这一决策严重动摇军心。 齐将田单抓住时机,在即墨城外布设“火牛阵”,以千余头牛角缚刀、尾系火炬,夜袭燕营,造成燕军大溃。田单趁势反攻,迅速收复失地,齐国得以复国。此战不仅使燕国多年征战成果毁于一旦,也成为战国中期局势逆转的关键节点。

《史记·田单列传》原文: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时为公元前279年‌(周赧王三十六年)。

 

三、燕赵战争(长期消耗与国力衰退)

·进入战国晚期,燕国与邻国赵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双方频繁交战,形成持续性的军事对抗。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趁赵国长平之战后元气未复之际,命大臣栗腹率军大举攻赵。然而赵国虽遭重创,仍拥有廉颇等杰出将领。廉颇临危受命,率军迎敌,在鄗城之战中大败燕军,斩杀栗腹,迫使燕国求和。

·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六年),赵国名将李牧率军攻入燕境,,攻入燕境,成功夺取武遂、方城等地,进一步削弱了燕国的边防力量。 连年战争使燕国人力物力严重损耗,军事实力持续下降,原本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消耗于无谓的边境冲突之中,加速了其整体衰落进程。

 

四、荆轲刺秦与秦灭燕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赵国于公元前228年被秦将王翦攻灭,秦军随即推进至易水流域,直接威胁燕国核心区域。面对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燕太子丹策划了一场震惊历史的刺杀行动——派遣勇士荆轲携带地图与匕首赴咸阳,企图刺杀秦王嬴政。

·尽管荆轲英勇无畏,但最终刺杀失败,反被诛杀。 此举激怒秦国,成为秦出兵伐燕的直接导火索。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大军渡过易水,与燕军及代国残余势力联军决战于蓟城附近,燕军惨败,太子丹被迫逃往辽东避难。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继续北进,攻陷辽东,俘虏燕王喜,彻底终结燕国政权。自此,燕国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历史正式结束,其领土纳入秦帝国版图。

 

五、其他重要军事行动

·除了上述几场关键战争外,燕国在其强盛时期也曾积极拓展疆域,强化边防。

·战国初期,燕昭王命大将秦开北击东胡,取得重大胜利。秦开率军深入北方,驱逐游牧势力,拓地千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极大扩展了燕国的北部疆域,使其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状态。这一系列军事成就不仅保障了中原边疆的安全,也为后来秦汉时期的边郡制度奠定了基础。

·早在春秋时期,燕国就长期面临山戎等北方部族的侵扰。例如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南下,燕国告急,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出兵相救,击败山戎,解除了燕国的燃眉之急。此类外部压力促使燕国不断加强军事建设,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北方防线。

 

六、历史影响与评价

·纵观燕国战争史,其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当属乐毅伐齐。此役一度使燕国跃居强国之列,展现出合纵联盟的巨大潜力。由于继任君主缺乏远见,轻易更换统帅,致使战略功亏一篑,反映出战国时期联盟体系的脆弱性和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荆轲刺秦虽以失败告终,却以其悲壮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反抗暴政、捍卫尊严的精神象征。这一事件虽未能阻止秦统一的步伐,反而促使秦国加快吞并剩余诸侯的节奏,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疆域】

  燕国疆域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范围不断扩展,形成了涵盖今华北、东北乃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区域。一、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世纪)

·燕国初封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都城设于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初期统治范围被称为“六邦之地”,具体地理范围尚不明确。

·燕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向冀北、辽西方向扩张。在吞并蓟国后,燕国迁都至蓟(今北京市),疆域涵盖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地区,初步奠定了其在北方的重要地位。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世纪前期)

·进入战国时期后,燕国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角一带。其地理范围东与东胡接壤,西邻中山国与赵国,南濒渤海并与齐国交界,北可达今内蒙古东部边缘。此时燕国已具备较为稳固的边疆格局,成为北方重要的军事与政治力量。

 

三、燕昭王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疆域最为辽阔的阶段。昭王任用名将秦开,成功击退东胡,拓展疆域千余里,并设立五郡以巩固统治:

1. 上谷郡: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怀来一带

2. 渔阳郡:今北京市密云、怀柔地区

3. 右北平郡:今河北省平泉市及辽宁省凌源市一带

4. 辽西郡:包括今辽宁省锦州、朝阳等地

5. 辽东郡:

·涵盖今辽宁省辽阳、丹东及朝鲜半岛北部 此时燕国疆域东达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今清川江至大同江流域)

·"北界应为今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一线?

·西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九原(今内蒙古包头)

·南扩至唐县、望都一线(今河北省中部),甚至一度占领齐国大部分领土(仅留莒、即墨未被攻陷),达到极盛时期。

 

四、西汉《汉书·地理志》记载的燕地范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的燕地范围大致包括:

·东部: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 西部:上谷、代郡、雁门

·南部:涿郡(包括易、容城、范阳等地)

·北部: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安次 此外,燕地的属地还延伸至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和玄菟郡(今朝鲜咸镜南道),显示出燕国在汉代地理体系中仍具有深远影响。

 

五、地图与考古佐证

·燕国的政治中心为蓟城,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燕国早期的历史,其中琉璃河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早期的燕侯墓葬及铭文器物,为燕国早期封地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战国时期,除蓟城外,燕国还建有中都(今河北省易县)与下都武阳(亦在易县),这些重要城邑的存在反映了燕国城市体系的完善与政治军事布局的成熟。 

 

【经济】

一、农业

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1. 耕地与产量

·战国时期,燕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太行山以东至渤海一带拥有耕地约500万亩,粮食储备充足,史载“粟支十年”,意指其粮食储备足以支撑十年的战争消耗。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燕国在农业方面的强大实力。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陶仓模型,表明当时已具备规模化储粮能力,农业管理趋于制度化和系统化。

2. 作物与农技

·燕国的主要农作物包括黍(黄米)、稷(小米)以及水稻,作物种类的丰富性反映了农业结构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农业技术方面,燕国在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同时,水利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虽有“邹衍吹律寒谷生”这样的传说,虽带神话色彩,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与期待。

3. 区域扩展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疆域扩展的高峰阶段,燕国势力延伸至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耕地面积随之扩大,农业潜力进一步释放。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不仅巩固了燕国的经济基础,也为后续的军事扩张和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手工业

技术成熟与品类丰富

1. 纺织与漆器制造

·燕国的丝织品工艺先进,河北地区出土的漆箱表面残留有绢织物痕迹,说明丝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漆器制造业也十分成熟,考古发现大量漆器残片,显示出燕国在手工业领域的精湛技艺和较高审美追求。

2. 铸币与金属工艺

·战国末期,燕国开始铸造“明四”“一化”等方孔圆钱,标志着货币经济的活跃与商品交换的频繁。在北京出土的战国遗址中,发现了包括燕、韩、赵、魏等国在内的3876枚铸币,这不仅说明燕国本地货币体系的发展,也反映出其与周边国家之间活跃的商业往来。

 

三、商业与货币经济

区域交流与市场网络

1. 货币体系

·燕国货币出土范围广泛,涵盖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表明其商品流通网络较为发达。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铸币,燕国的货币体系亦逐步与中原接轨,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融合。

2. 城市与贸易

·燕国形成了以蓟城(政治中心)、中都、下都武阳为核心的三都体系,城市经济繁荣,成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的重要中心。燕国与齐、赵等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考古发现燕国货币在邻国流通,进一步印证了其商业活动的活跃程度。

 

四、经济特点与局限性

1. 区域差异显著

·燕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核心区,尤其是河北北部一带,农业与手工业高度发达,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区域。而边境郡县如辽东,则以军事防御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呈现出“核心区强、边缘区弱”的格局。

2. 经济依赖外部联盟

·燕国在战国时期曾通过乐毅伐齐取得短暂强盛,但后期因频繁卷入战争(如与赵国的冲突),经济承受较大压力,逐渐走向衰退。这反映出燕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部联盟与军事胜利,缺乏持续稳定的内生增长动力。

 

 

【文化】

  燕国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中原礼制与北方地域特色,在文化、艺术、工艺和思想领域展现出独特风貌,形成了兼具礼制规范与多元交融的文化体系。

一、青铜器文化

工艺与礼制的高度融合

·燕国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繁复的纹饰风格以及深厚的历史内涵著称于世,是研究燕国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与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伯矩鬲通体装饰七组牛首纹,盖顶浮雕牛角高高翘起,突破器表平面限制,极具立体感与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燕地工匠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铸造技艺。

·堇鼎作为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西周青铜器,其腹内铭文详细记载了燕侯派遣使者觐见周王室并接受赏赐的过程,不仅印证了燕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宗法联系,也揭示了早期分封制度下的政治互动机制。

·战国时期,燕国青铜器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如鸟形匜的设计巧妙绝伦,倾倒液体时鸟喙自动开启,展现了高度智慧的技术构思,反映出当时手工业已达到精工细作的成熟阶段。

 

二、铭文价值

揭开历史真相的文字密码

·燕国青铜器上的铭文是解读其历史脉络的关键钥匙。作册奂器群包括鼎、卣、觯等多件带铭铜器,其中“太保墉燕”四字明确记录了召公奭主持营建燕都的重大史实,为研究西周初期的城市规划与分封制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燕侯盂铭文“匽侯作盂”则表明燕国势力在西周早期已延伸至辽西地区,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燕国疆域演变的认识。这些铭文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在字体结构、书写格式等方面展现出燕系文字的独特风格,为古文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三、艺术与装饰

多元文化的交汇结晶

·燕国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演进特征与地域文化融合趋势。早期青铜器继承商代遗风,普遍采用兽面纹、夔龙纹等庄严神秘的主题纹饰,线条刚劲有力,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等级秩序观念。

·战国中晚期,随着技术进步与审美变迁,错金银、嵌松石等新工艺广泛应用,如错铜松石云纹带钩以几何化图案取代传统神兽形象,展现出现实主义与装饰美学的结合;铜象灯则以写实手法塑造动物形态,反映日常生活题材逐渐走入艺术创作视野。

·燕地青铜器盖钮常饰有三只无冠勾喙凤鸟首,这一独特母题贯穿多个遗址出土器物,构成燕文化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彰显其独立而稳定的艺术传统。

·玉器与漆器的发现同样揭示出燕国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与复杂礼制。琉璃河墓葬出土的成组玉佩组合严谨,象征身份等级;漆器残片虽保存有限,但其彩绘纹样仍可窥见当时髹漆工艺的精湛水平。

·建筑装饰方面,楼阙形镂空铜饰件生动刻画宴乐场景,人物姿态各异,楼宇层叠,再现了贵族阶层奢华的生活图景,也为了解燕国宫室建筑与礼仪空间提供形象参考。

 

四、文字与学术

燕系文字体系与思想传承

·燕国使用的文字属于战国时期六国文字体系中的“燕系”,整体结构趋于规整,笔画清晰,尤以玺印文字最具代表性。常见正方形坛钮白文印,形制统一,内容涵盖官职、人名、吉语等,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与社会交往之中。

·从青铜器铭文到兵器刻款,从货币铭识到陶文印记,燕系文字载体多样,字体风格稳定,为研究先秦文字演变、区域文化交流及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思想文化层面,燕国曾是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战国著名阴阳家邹衍长期活动于燕地,提出“五德终始”“吹律知音”等理论,传说他通过吹奏律管使寒谷回暖、草木复苏,虽具神话色彩,却反映了古人试图以音律解释自然规律的哲学探索精神。

·儒家思想亦在燕国产生深远影响。子之之乱后,儒家学者对禅让制度展开激烈批评,质疑权力交接的合法性,体现出礼制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也说明燕国并非文化边缘之地,而是积极参与时代思潮的思想重镇。

 

五、礼制与宗教

祭祀传统与信仰体系

·燕国承袭周礼,高度重视礼乐制度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考古发掘复原的西周贵族宴飨场景中,蝉纹盘、父乙觯等酒器成套出现,配合铭文中关于赏赐贝币、举行祭祀的记载,完整呈现了“礼以酒成”的仪式流程,凸显“礼”在政治沟通与社会整合中的核心功能。这类宴飨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权力展示与等级确认的重要场合。

·宗教信仰方面,祖先崇拜占据主导地位。大量青铜器铭文以“作宝尊彝”开篇,表明铸器目的在于祭祀父祖,祈求福佑。例如攸簋铭文详述燕侯赏赐臣属贝币,并允许其铸器以彰功绩,既体现君臣关系的礼遇,也强化宗族血脉的延续意识。

·自然崇拜亦普遍存在,凤鸟、兽面等纹饰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神祇象征,鸭形尊等异形器物融合中原礼器形制与北方游牧民族审美趣味,显示出燕国地处边陲、兼容并蓄的信仰格局。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融合

多族群共存的文明图景

·燕国地处华北北部,长期与山戎、东胡等北方民族接壤互动。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援燕,保障了燕国安全;战国时秦开破胡,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推动华夏文化向东北扩展,加速民族融合进程。这种频繁的交流不仅体现在军事与行政层面,更深入到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之中。

·粤东闽南地区的浮滨文化遗址中亦发现与燕国相似的青铜器类型,提示可能存在跨区域文化传播路径,或反映中原文化经由不同路线向南北扩散的历史现象。尽管地理距离遥远,但某些器型与纹饰的相似性暗示着某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亦见证燕国社会的繁荣。以蓟城为中心,辅之中都、武阳,形成三都并立的城市格局,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战国时期燕国铸行“明四”方孔圆钱,是中国早期货币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网络初具规模。同时,制陶、冶铁、铸铜等手工业作坊遍布城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支撑起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

 

 

【后裔去向】

一、留在中原地区,改姓为“燕”

·燕国灭亡后,姬姓宗室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以国名为姓,形成了“燕”姓,成为燕国主要的后裔分支之一。在战国时期,燕国公族,如燕昭王、燕王喜等王室后裔,也开始以“燕”为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河北、辽宁一带。

·汉代以后,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地域的扩展,燕姓逐渐向山东、山西等地扩散,并在当地形成了范阳、上谷等著名郡望,成为地方望族。

 

二、迁徙至朝鲜半岛,融入当地政权

·秦末战乱之际,部分燕国宗室和遗民可能随燕地居民东迁,进入朝鲜半岛。据《史记》记载,燕人卫满在朝鲜建立了卫氏政权,部分燕国后裔随之融入朝鲜社会。

·朝鲜半岛出土的“燕王职戈”等文物也印证了燕文化在当地的影响,显示出燕国与朝鲜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与文化交融。

 

三、其他分支与文化融合

1. 南燕国后裔(姞姓)

·今河南延津一带,曾存在一个姞姓的南燕国,与周朝姬姓的北燕国不同。其后裔也以“燕”为姓,但由于姓氏来源不同,与姬姓燕国后裔并无直接血缘关系,因此不属于本问题的核心范畴。

2. 鲜卑慕容氏所建燕国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多个政权,虽国号也为“燕”,但其族群与周朝姬姓燕国无直接血缘关系。慕容氏后裔多以“慕容”为姓,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姓氏之一。

 

四、秦末时期燕国王族后裔的衰落

·战国末期,燕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如子之之乱、荆轲刺秦等事件,严重削弱了燕国王室的统治基础和宗室势力。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对燕国王族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导致燕国王族直系后裔逐渐减少。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活跃于燕地的领袖人物如韩广、臧荼等人,均已非燕国王族直系后裔,燕国王族的影响力至此基本消退。

 

【燕国名人】

 一、政治家与统治者

1. 燕昭王(姬姓,名职) 燕国第39任君主,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燕昭王在位期间是燕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他即位之初,燕国国力衰弱,面对强国环伺的局面,昭王立志振兴燕国。他广纳贤才,修建黄金台,以重金与诚意招揽天下英才,重用乐毅、邹衍等杰出人才,推行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燕国的国力。燕国由一个弱国迅速崛起为北方强国。

 

2. 燕惠王(姬姓,名不详) 燕昭王之子, 燕国第40任君主,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2年在位。燕惠王继位后,未能延续昭王的治国方略,反而中了齐国的反间计,错误地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导致伐齐战争失败,燕国由此由盛转衰,国力逐渐削弱。

 

3. 燕王喜(姬姓,名喜) 燕国末代君主(第43任),公元前254年至公元前222年在位。燕王喜在位期间,正值战国末期,列国纷争,秦国日益强盛。他曾派遣太子丹前往秦国做人质,但后来太子丹因不满秦王嬴政的待遇,策划了震惊天下的“荆轲刺秦王”事件。此举激怒了秦国,最终导致燕国被秦所灭,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灭亡的国家之一。

 

4. 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 燕国重臣、贤士。燕昭王继位后,曾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向其请教强国之策。郭隗以“千金买骨”的典故启发昭王,建议他以实际行动吸引人才。昭王深受启发,遂筑黄金台,并尊郭隗为师,以此向天下昭示求贤的决心。此举果然吸引了大批贤能之士前来投奔,为燕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 战国时期燕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出身名将世家,是魏国名将乐羊之后。他辅佐燕昭王进行内政改革,训练精锐军队。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国联合赵、魏、韩、秦四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几乎灭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政治与军事才能兼具,著有《报燕惠王书》,流传后世。

 

6. 秦开(战国时期燕国将领) 出身鲁国秦氏,早年曾作为人质被送往东胡,后成功逃脱返回燕国。公元前300年,他率军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为燕国开拓了大片疆土。他主持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筑燕长城。

 

7. 樊於期(?~公元前227年,原名桓齮) 战国末年著名将领,早年效力于秦国,后因战败于赵国名将李牧,畏罪逃亡至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荆轲刺秦之际,为助其取信秦王嬴政,樊於期毅然自刎,献出自己的首级。

 

将领:骑劫、栗腹、剧辛、乐乘、乐间、武阳靖、庆秦
谋臣:将渠、鞠武、蔡鸟
刺客:盖聂、荆轲、秦舞阳

 

【出土文物】

一、西周早期(公元前1044年—前10世纪)

关键遗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作为目前确认的燕国最早都城所在地,琉璃河遗址是研究燕国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考古实证。该时期出土文物集中反映了周初分封制度下燕国的政治地位与礼制文化。

代表性文物:

1. 堇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

·1981年至1986年间在琉璃河遗址M1193号大墓中出土,鼎内铭文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向太保召公献食的过程,不仅印证了燕国与宗周之间的政治联系,也首次以实物形式证实了燕国始封地即位于今北京地区,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2. 克盉、克罍(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

·1986年于M1193号墓出土,两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均刻有“命克侯于匽(燕)”字样,明确记录了周王册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的重要史实,成为周初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的直接证据,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见证。

3. 伯矩鬲(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

·1973年至1977年发掘于琉璃河遗址,通体饰有七头牛首形象,造型庄重精美,纹饰繁复而富有象征意义,体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和深厚的礼器文化内涵,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杰出代表。

4. 作册奂青铜器(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

·2021年出土于琉璃河M1902号墓,其铭文中“太保墉燕”四字清晰记录了召公主持营建燕都的历史事件,进一步补充了文献缺失的早期建城信息。

 

二、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0世纪—前771年)

关键遗址:琉璃河遗址、燕下都遗址 此阶段燕国逐渐稳定发展,文化面貌趋于成熟,出现更多体现地方特色的器物类型,并开始向冀北、辽西地区扩展影响力。

代表性文物:

1. 燕侯盂(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至前9世纪)

·出土于琉璃河遗址,器身铸有“匽侯作盂”铭文,表明此为燕国君主定制的礼器,用于祭祀或宴飨场合,反映出当时燕国已具备独立的礼乐体系和较强的青铜器制造能力,是研究燕国贵族生活与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

2. 燕下都瓦当(自春秋早期起使用,约公元前8世纪起)

·1930年首次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早期以饕餮纹为主,构图雄浑有力,线条粗犷大气,延续使用至战国晚期。这类建筑构件不仅展现了燕国宫殿建筑的恢宏气势,也体现出北方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三、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关键遗址:燕下都遗址 进入春秋时代后,燕国逐步加强对外交流,在保持周礼传统的同时吸收周边民族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

代表性文物: 燕式鬲(春秋晚期,约公元前6至前5世纪)

·出土于辽宁辽阳徐往子墓地,此类陶鬲形制独特,鼓腹三足,颈部较高,表面多饰绳纹,被称为“燕式鬲”,广泛分布于燕国东部疆域。

 

四、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期)

关键遗址:内蒙古敖汉旗、辽宁朝阳 随着列国争霸加剧,燕国加快向北方拓展势力范围,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接触频繁,文化交融日益加深。

代表性文物:

1. 泥质黑陶罐(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

·2005年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战国墓葬,器型规整,胎质细腻,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制作工艺融合了中原定居农业社会的制陶技术与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风格,体现了燕国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2. 燕式青铜短剑(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

·出土于辽宁朝阳袁台子孙墓群,剑柄常饰有写实动物纹样,如鹿、马等,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艺术特征。此类兵器不仅是军事装备,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五、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前3世纪中期)

关键遗址:辽阳徐往子、燕下都 这一时期燕国国力增强,疆域东扩至辽河流域,经济与手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礼制建筑达到高峰。

代表性文物:

1. 战国夹砂灰陶绳纹鬲(约公元前390年至前310年)

·出自辽阳徐往子墓地,属于典型的“燕式鬲”系列,普遍用于日常炊煮,亦见于随葬品序列。其广泛分布印证了燕国对辽东地区的有效控制,是燕文化向东传播的核心物质载体之一。

2. 青铜铺首衔环(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至前3世纪)

·1966年出土于燕下都老姆台遗址,体量宏大,纹饰精美,主体为兽面饕餮形象,双目凸出,獠牙外露,极具威慑力。此类构件多用于宫门装饰,象征权力与威严。

 

六、战国晚期(公元前3世纪中期—前222年)

关键遗址:燕下都、易县七里庄 燕国在此阶段面临强秦压力,虽最终被灭,但仍保持较高的文化活力与经济运作能力,货币制度与行政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代表性文物:

1. 明刀币(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

·1986年出土于河北涞水县西武泉村,形似削刀,铭文为“明”字,属燕国主流流通货币。其出土范围遍及华北及东北广大地区,说明燕国商业网络发达,经济影响力深远。

2. “郾负”铜印(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

·出土于山西朔县战国墓葬,印面阴刻“郾负”二字,字体为典型燕系文字,结构疏朗,笔画刚劲。此印可能为官吏私印或凭证用印。

 

 

【史料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是研究燕国历史最系统、最权威的文献资料,全面记载了燕国自西周初年受封至战国末年被秦所灭的全过程。

·司马迁明确指出:“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标志着燕国始封于周初,开启了长达八百余年的国祚。该篇不仅梳理了燕国早期的世系传承,还详细记录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齐桓公出兵救燕,抵御山戎侵扰。

·战国中期,燕昭王励精图治,推行改革,重用乐毅,联合五国伐齐,一度使燕国步入强盛巅峰;而“子之之乱”引发内政动荡,齐国乘机入侵,几乎导致亡国。

 

《战国策》则从纵横家的独特视角,书中重点记述了苏秦倡导合纵抗秦的战略布局,以及他在燕、赵、齐诸国之间游说斡旋的过程。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梳理了燕国晚期的关键历史节点,增强了时间线的清晰度。其中对燕易王称王、苏秦活跃于列国之间、子之之乱爆发及齐国入侵等事件进行了逐年记述。

 

《读史方舆纪要》书中指出,燕国“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地带,既是农耕文明的北陲屏障,又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枢纽。

 

《燕国八百年》综合运用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系统重构了燕国八百余年的历史进程。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燕地所属郡县的行政范围,为复原燕国行政区划提供了依据;《国语》《左传》中虽仅零星提及燕国与山戎之间的冲突,却是研究其早期边疆关系的重要史料。

 

 
补遗:细节.......
 

【帝王世系】

召公奭    1    奭(未就任)
燕侯克    2    克
开国君主‌
燕侯旨    3    旨
燕侯舞    4    舞
燕侯宪    5    宪
燕侯和    6    和
燕侯】    7    ?
燕侯坤    8    坤


燕惠侯    9    ?   前864年-前827年    召康公九世孙,第11任君主



燕釐侯

燕厘侯    10    庄    36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子



燕顷侯    11    不详 ,前790年-前767年    燕厘侯子
燕哀侯    12    不详 ,前766年-前765年    燕顷侯子
燕郑侯    13    郑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子
燕穆侯    14    不详 ,前728年-前711年    燕郑侯子
燕宣侯    15    不详 ,前710年-前698年    燕穆侯子
燕桓侯    16    不详 ,前697年-前691年    燕宣侯子
燕庄公    17    不详, 前690年-前658年    燕桓侯子
燕襄公    18    不详  ,前657年-前618年    燕庄公子
前桓公    19    不详 , 前617年-前602年    燕襄公子
燕宣公    20    不详 ,前601年-前587年    燕前桓公子
燕昭公    21    不详 ,前586年-前574年    燕宣公子
燕武公    22    不详 ,前573年-前555年    燕昭公子
前文公    23    不详,前554年-前549年    燕武公子
燕懿公    24    不详 ,前548年-前545年    燕前文公子
燕惠公    25    款    ,前544年-前536年    燕懿公子
燕悼公    26    变    ,前535年-前529年    燕惠公子
燕共公    27    不详  ,前528年-前524年    燕悼公子
燕平公    28    不详 ,前523年—前505年    燕共公之子
燕前简公 29    载(一说款)前504年-前493年    燕平公子
燕献公    30    浪  ,,前492年-前465年    不详
燕孝公    31    称    ,前464年-前455年    燕前简公子
燕成公    32    戴    ,前454年-前434年    燕孝公子
燕湣公/燕闵公    33    杨    ,前433年-前403年    燕成公子
燕后简公    34    载   ,前402年-前373年    燕闵公子
燕后桓公    35    寇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简公子
燕后文公    36    乞陶    ,前361年-前333年    燕桓公子
燕易王    37    文远    ,前332年-前321年    燕后文公子
燕王哙    38    哙    ,前320年-前316年    燕易王子
燕王    39    子之    ,前316—前314    前314年齐国灭燕


齐国军事占领,因齐军残暴统治引发燕人反抗


燕昭王    40    职    ,前312年-前279年    燕王哙子,复国
燕惠王    41    秋寿 ,前279年-前272年    燕昭王子
燕武成王    42    荤 ,前271年-前258年    燕惠王子
燕孝王    43    冥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子
燕王喜    44    喜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子,前222年秦灭燕,被活捉


齐国灭燕与三年统治(前314年—前312年)

 1. 子之之乱与齐国入侵

·燕王哙在位期间(前320年—前318年),于前318年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此举引发了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的强烈反对,并最终爆发叛乱,史称“子之之乱”。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燕国的统治秩序,国家陷入动荡。齐宣王见有机可乘,于前314年派遣名将匡章率大军伐燕。齐军仅用短短50天便攻破燕国都城蓟城,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燕国几乎因此灭亡。

 

2.齐国统治时期

·齐国对燕国的实际控制大约持续了两年时间(前314年—前312年),与部分记载中的“齐治三年”有所出入。在此期间,燕国处于齐国的军事占领之下。然而,由于齐军在占领期间施行暴政、压迫燕国民众,激起强烈的反抗情绪,导致统治难以稳固,最终被迫撤军。

. 燕昭王复国

·齐国撤军之后,燕国亟需重建国家秩序。赵武灵王(赵雍)出于遏制齐国扩张的战略考虑,决定扶持燕国复国。他亲自护送当时流亡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国,并于前312年协助其继位,是为燕昭王。

 

开国君主‌:燕侯克  个人世系

【二十一世】曾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

【二十二世】祖父:周文王姬昌(生十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二十三世】父亲:召公奭(周文王庶子)

【二十四世】自己 姬克

【二十四世】弟弟:召伯虎(召穆公)召国开国君主,召(邵)姓‌始祖

 
【其它阅读】

=====

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yān guó‌)周朝姬姓诸侯国 姬克封国 燕姓始祖(前1044年—前222年)

2025年9月16日 17:4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yān guó‌)周朝姬姓诸侯国 姬克封国 燕姓始祖(前1044年—前2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