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燕国(yān guó‌)



燕国(yān guó‌)周朝姬姓诸侯国 姬克封国 燕姓始祖(前1044年—前222年)
 

始封国

    周武王十三年,周文王的庶长子召公奭追随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军队,商纣王自焚身亡,延续数百年的商朝就此覆灭。战后,周公旦手执大钺,召公奭持小钺,左右辅佐周武王举行祭社大典,正式向上天与商朝遗民宣告商纣罪状,标志着新王朝——周朝的诞生。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召公奭因功勋卓著被封于燕地,即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建立了隶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召公奭并未亲赴封地就任,而是派遣其长子克前往燕地治理国政,自己则留居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处理朝政,开启了燕国由宗室子弟代治、而君主遥领的传统。

 

从召公以下九代国君,史书记载简略,皆无名号、谥号及确切在位年份;直到燕惠侯时期,方开始有谥号与纪年,但仍未见姓名记载,反映出早期燕国历史资料的匮乏。 进入春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山戎势力崛起,频繁南下侵扰中原诸侯。公元前7世纪,山戎相继攻击郑、燕、齐等国,给北方诸国带来严重威胁。在燕桓侯在位期间,因不堪山戎持续侵袭,被迫将都城迁至临易(今河北省容城县境内),以此避其锋芒,维系国家存续。

 

山戎发动军事进攻

      公元前664年,正值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对燕国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形势危急,燕庄公难以抵御,遂向强大的齐国求援。当时齐国正处于齐桓公统治之下,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秉持“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果断出兵北伐山戎。此次战役中,齐军不仅击溃山戎主力,更顺势灭亡了与山戎勾结的孤竹、令支等附属小国,彻底解除燕国北部边患,成功挽救燕国于危亡之际。

 

战后,燕庄公对齐桓公感激不已,亲自远道相送,以示敬意,甚至逾越礼制将其送出燕境,进入齐国领土。齐桓公当即制止道:“我虽为诸侯,却不敢僭越礼法。您身为一国之君,送我出境不合礼仪,此举于我实为失礼。”于是下令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划归燕国,并劝勉其返国后重修召公旧政,恢复先祖德治传统,效法周成王、康王时期的礼乐制度,按时向周天子进贡,以彰忠顺之道。这一举动彰显了齐桓公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感召力,也成为春秋时期诸侯间守礼互助的典范。 公元前657年,即燕襄公元年,随着外部威胁缓解,燕国重新将都城由临易迁回蓟城,标志着国家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惠公奔齐

        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六年,燕惠公意图削弱国内权贵大夫的势力,提拔亲信大臣宋,引发贵族集团强烈不满。众大夫联合发动政变,诛杀宋氏,燕惠公惊惧之下被迫逃亡齐国寻求庇护。四年后,即公元前535年,齐国大臣高偃赴晋国交涉,请晋国出面主持公道。晋平公应允,联合齐国共同讨伐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复位。然而,燕惠公归国不久便去世,燕人随即拥立新君,是为燕悼公,结束了短暂的政治动荡。 战国初期,列国争霸日趋激烈。

 

燕齐争霸

公元前380年,秦、魏联军进攻韩国,韩向齐求援。齐国表面应允救韩,实则暗中调集兵力,突袭燕国战略要地桑丘(今河北徐水县东南),迅速占领该地。次年,燕国向三晋(赵、魏、韩)求援,三国立即发兵攻齐,直逼桑丘。至公元前378年,齐国反攻燕国,三晋再次出兵救援,深入齐境,一度攻占灵丘,形成多方角力的局面。 公元前373年,田桓公二年,燕国与齐国在林营(或称林孤)展开大战,燕军奋勇作战,最终击败齐军,取得重要胜利。此后十余年,双方冲突不断。公元前355年,燕后文公七年,齐国侵犯燕国易水流域,燕国果断反击,大破齐军,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在列国中的地位。 随着合纵连横策略的兴起,燕国积极参与外交联盟。

 

 

燕赵结盟·合纵抗秦

          公元前356年,燕后文公与赵国在阿地会盟,奠定两国合作关系。公元前335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达成合纵协议,共抗强秦。著名纵横家苏秦被推举为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主导抗秦联盟,推动东方诸侯团结御侮。 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燕易王。即位之初,齐威王趁燕国国丧之际出兵攻燕,一举夺取十座城池。危难之际,苏秦挺身而出,前往齐国游说齐王,晓以利害,最终成功说服齐威王归还侵占之城,维护了燕国领土完整。此后,苏秦因与燕后文公夫人私通,恐事发被诛,主动请求出使齐国,借机施行反间计,意图削弱齐国国力,为燕国长远利益布局。 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十年,燕国参与由公孙衍倡导的“五国相王”运动,与韩、魏、赵、中山一同宣布称王,正式确立王国体制,迈出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一步。这也标志着燕国已全面融入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 然而不久之后,燕国陷入一场深刻的政治危机。

 

齐灭燕都·昭王励精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哙继位。三年后,即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受儒家“禅让”理想影响,在位仅两年便决定将君位让予相国子之,还将所有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官印收缴,由子之重新任命,使国家权力完全移交其手,史称“子之之乱”。 此举引发国内强烈反对。公元前314年,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起兵讨伐子之,但未能成功,市被战死于乱军之中。齐宣王趁机以平乱为名,派大将匡章率军伐燕,仅用五十天便攻破燕都,杀死燕王哙与子之,几乎灭亡燕国。与此同时,中山国也乘虚而入,占据燕国大片土地。 面对齐军暴行和燕地动荡,燕国民众奋起反抗,加之赵、韩、秦、楚等国出于遏制齐国扩张的目的施加压力,齐国被迫撤军。赵国趁机扶持原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回国即位,并派兵护送。两年后,即子之死后第二年,燕国人共推公子职为君,是为燕昭王,重建燕国政权。

 

        燕昭王即位后,立志复兴国家,洗雪国耻。他在易水之畔修筑武阳城,作为新的政治中心,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他采纳谋士郭隗“千金买骨”的建议,以谦恭姿态和丰厚待遇招揽天下英才,特地修建黄金台,尊郭隗为师,表达求贤若渴之心。消息传开,四方贤士纷至沓来。 一时之间,燕国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尤以乐毅、邹衍、剧辛三人最为著名。燕昭王亲自吊唁阵亡将士,抚恤孤儿寡母,与臣民同甘共苦,深得民心。在乐毅主持下,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训练精兵,使原本积贫积弱的燕国迅速走向强盛。 经过数十年努力,燕国国力日益雄厚,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昂,人人愿为国效力,不畏征战。昔日饱经战火摧残的北方诸侯,终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力量,为后来的伐齐复仇奠定了坚实基础。

 

乐毅破齐

   公元前288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迎来重要的战略转折点。燕昭王高瞻远瞩,任命杰出军事家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国、楚国以及赵、魏、韩等诸侯国,共同策划对齐国的征伐行动。为削弱齐国实力并制造出兵借口,燕昭王派遣谋士苏秦出使齐国。苏秦首先代表燕国,要求齐湣王归还当年趁燕国内乱之际侵占的十座城池,彰显正义立场;随后巧妙鼓动齐国进攻富庶的宋国,进一步消耗其国力,并成功离间齐国与赵国之间的盟友关系。与此同时,苏秦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等各大国君主之间展开卓有成效的外交游说,推动形成了以遏制齐国扩张为核心的多国联盟。 到了公元前286年,即燕昭王三十年,齐国出兵灭掉宋国,此举引发列国震动。齐国的强势扩张打破了诸侯间的势力平衡,激起普遍担忧与忌惮。各国频繁会盟,加速了反齐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后续联合伐齐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时机成熟,燕昭王正式拜乐毅为统帅,率领全国精锐之师,并联合秦、赵、韩、魏四国军队,组成五国联军大举伐齐。战争初期,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大破齐军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乐毅独率燕军深入齐境,势如破竹,仅用五年时间便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占领其全部国土,成功洗雪了早年齐国入侵燕国、险些亡国的深仇大恨。此役之后,齐国仅余莒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未被攻克,国家濒临覆灭,元气大伤。 在全力南进的同时,燕国亦积极拓展北方疆域。燕将秦开曾作为人质长期生活在东胡,因其才略与诚信赢得东胡人的信任。归国后,他受命率军北征,一举击溃东胡势力,迫使东胡向北退却千余里。这场重大胜利不仅解除了北方边患,更使燕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大幅外扩,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为巩固新拓疆土,燕国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该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宣化东北),向东绵延至汉城(今朝鲜半岛北部或韩国境内部分地区,具体位置尚有学术争议),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国防屏障。至此,燕国版图进入历史上最为辽阔的时期,实现了南北并举、威震诸侯的战略格局。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做太子时便与乐毅不和,彼此缺乏信任。此时,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敏锐察觉到这一君臣矛盾,遂施以反间计,散布“乐毅欲自立为齐王”的谣言。燕惠王信以为真,不顾大局,贸然罢免乐毅兵权,改派平庸无能的骑劫接任主帅。乐毅深知处境危险,被迫逃亡赵国以避祸患。 骑劫既无统御之才,又缺乏威望,其临阵换将之举严重动摇了燕军士气。田单抓住战机,巧设谋略,不断诱使骑劫犯错,同时激励齐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敌。最终,在著名的火牛阵战役中,田单以千头披挂利刃、尾燃烈火的牛群冲击燕军营地,配合精锐部队夜袭,大败燕军。骑劫当场被杀,燕军溃不成军,纷纷弃城而逃。齐国乘胜追击,迅速收复七十余城,成功实现复国,重振国威。

 

公元前272年,燕惠王七年,燕国政局再起波澜。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燕相公孙操发动政变,弑杀燕惠王,另立其子燕武成王为新君。此次内乱标志着燕国由盛转衰的开端,曾经在燕昭王领导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的强国气象逐渐消退,国家步入动荡与衰落的阶段。

 

‌武喜伐赵·丹刺秦王

     在燕武成王、孝王及燕王喜三代统治期间,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积极扩张势力。为迎合秦国的外交意图或趁赵国陷入困境之机谋取利益,燕国屡次挑起与赵国的军事冲突,导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战事频发。 公元前265年,即燕武成王七年,赵国正值新旧君主交替之际,政局动荡。秦国趁机出兵,连续攻占三座城池。燕国与秦国南北呼应,形成夹击之势。面对危机,齐国派遣名将田单率军援助赵国。田单先在西部成功阻击秦军,随后联合赵国军队对燕国实施反击,攻占了燕国的重要城邑——中阳(今河北唐县),给予燕国沉重打击。

 

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于秦,国力大损。燕国乘其虚弱,策反赵国北部武垣地区的官员傅豹、王容、苏射,诱使其率领部众归附燕国,进一步加剧了赵国的边疆危机。 公元前251年,正值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中原局势出现短暂波动。燕国趁机派遣国相栗腹前往赵国缔结友好盟约,并献上五百镒黄金作为贺礼,向赵王祝寿,试图营造和平假象。然而栗腹回国后却向燕王进言: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国内兵力空虚,少年尚未成长,正是进攻良机。燕王听信其言,命栗腹率军大举伐赵。赵国派名将廉颇迎敌,成功击溃燕军,栗腹战败被杀。廉颇乘胜追击,率军包围燕国都城,形势危急。燕国被迫派出大臣将渠出面求和,赵国接受调停,解除包围,双方暂时休兵。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转守为攻,派遣将领李牧出兵攻打燕国,一举夺取武遂和方城两处要地。此时赵国虽因长期与秦国交战而国力衰退,又迫使名将廉颇流亡他国,改由庞煖统军。燕王喜认为有机可乘,询问重臣剧辛是否可行攻赵之策。剧辛曾与庞煖有旧交,主观判断其才能平庸、易于对付,遂建议出兵。燕国于是任命年迈的剧辛为主帅,发兵袭赵。然而剧辛轻敌冒进,指挥失当,被赵军统帅庞煖设伏击败,剧辛本人兵败被俘并遭处决,燕军损失精锐二万余人,元气大伤。 公元前236年,燕王喜十九年,赵国再次发动对燕攻势,攻下狸城与阳城,进一步压缩燕国的战略空间。燕国连年征战失利,国势日衰。与此同时,秦国以“救燕”为名,频繁出兵介入,实则借机蚕食赵国领土,逐步削弱这一最后的强国。 随着局势恶化,燕国命运逐渐走向终结。公元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充当人质的太子丹逃离咸阳,秘密返回燕国,开始筹划抵抗强秦的大计。

 

公元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秦军兵锋直抵易水之滨,逼近燕国边境。燕国朝野震动,一片恐慌。太傅鞠武主张联合代国、齐国、楚国以及匈奴,组成抗秦联盟。然而太子丹清醒地认识到,诸侯各国已纷纷屈服于秦国,合纵抗秦已无可能,遂决定采取非常手段——派遣刺客行刺秦王,以图延缓灭国命运。 公元前227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精心策划,派遣勇士荆轲携带着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以及叛秦投燕的秦将樊於期首级,偕同副手秦舞阳赴秦都咸阳,假意献地归降,伺机刺杀秦王嬴政。然而刺杀行动失败,荆轲当场被杀。秦国以此为由,命大将王翦与辛胜率大军全面攻燕。燕国与代国联军在易水以西奋力抵抗,终不敌秦军强大攻势,惨遭大败。 次年,即公元前226年,燕王喜二十九年,秦将王翦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与太子丹带领残余王室卫队仓皇东逃至辽东地区。秦将李信率军紧追不舍,在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一带再败太子丹所部,基本歼灭燕国仅存的主力部队。为求苟安,燕王喜被迫下令处死太子丹,将其首级送予秦国乞和,但未获接受。此时秦国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无力回天,为集中力量对付魏、楚等国,暂时停止对辽东的深入进攻,转入战略调整阶段。

 

燕灭

      公元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政命大将王贲率军北上,直扑辽东。燕军无力抵抗,全军覆没,燕王喜被俘,燕国彻底灭亡。自此,这个延续八百余年的古老诸侯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秦国在原燕国疆域内设立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将北方边地纳入中央集权管理体系,为统一六国后的全国行政格局奠定了基础。

 

====
【其它阅读】

=====

====

补遗::燕国(yān guó‌)周朝姬姓诸侯国 姬克封国 (前1044年—前222年)

2025年9月17日 08:5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补遗::燕国(yān guó‌)周朝姬姓诸侯国 姬克封国 (前1044年—前2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