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杼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本名:姒杼
别名:杼、予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
在位时间:前1852年 - 前1836年
陵墓:(有争议.....)
前任:姒少康
继任:姒槐
都城:
1.原邑:今河南济源西北的庙街遗址,姒杼在此即位并初建政权
2.老丘:强化对东方夷族的控制,姒杼迁都至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附近),此处成为夏朝近200年的政治中心
【个人简介】
姒杼,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出生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是夏朝第七任君主,在位共十七年。作为中国早期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与军事家,姒杼不仅继承了父亲少康复国的遗志,更在其治国理政与军事征战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年轻时期,姒杼便积极参与了由其父少康所领导的恢复夏朝统治的战争。在这一系列关键战役中,他屡建战功,为夏朝的中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还富有创造力,曾发明了甲胄与长矛等作战装备,极大地提升了夏朝军队的战斗力,为后世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即位之后,姒杼继续推行扩张与巩固统治的政策,尤以对东夷部落的大规模征伐最为著名。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他有效地削弱了东夷的势力,扩大了夏朝的疆域,增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进一步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 姒杼去世后,其子槐继承王位,延续了夏朝的统治。
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君主,姒杼不仅在军事上建树颇丰,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也颇有作为,为夏朝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事迹虽多见于后世史书,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夏朝第七代君主——姒杼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第七代君主姒杼(亦作予、宁、佇、宇)在位初期定都于“原”,即今河南济源西北的庙街遗址。随着国家势力的不断扩张,他随后将都城迁至“老丘”,位于今河南开封杜良乡国都里村附近。这一迁都举措不仅标志着夏朝政治中心的转移,也象征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与统治版图的扩展。 在姒杼的统治时期,夏朝迎来了国力的鼎盛阶段。他率军东征,征服四方,最终获得了被视为祥瑞之物的九尾狐。在先秦时期的神话与礼制文化中,九尾狐被认为是西王母身边的瑞兽,象征着子孙兴旺、国运昌隆。这一吉祥征兆也进一步巩固了姒杼作为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
战甲的发明者
军事改革的先驱 姒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统治者。他发明了一种以野兽皮革制成的战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甲之一。这一发明极大地提升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与战斗效率。战甲的普及使士兵能够有效抵御敌方的石刀、石箭等原始武器,从而显著增强了夏朝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在战甲的保护下,夏朝军队得以更积极地对外扩张,为国家的繁荣与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即位前的功绩与背景
在继承王位之前,姒杼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他精明干练,辅佐其父姒少康完成夏朝的中兴大业。寒浞三十一年,姒少康领导的复国大军首先攻占寒浞长子寒浇的封地“过城”,并将其斩杀。同年,姒少康命姒杼率军攻打寒浞次子寒豷所据守的弋城。在激烈的战斗中,寒豷被杼击败并斩杀,弋城得以收复。次年初,夏军攻破寒国都城,寒浞被杀,其家族亦随之覆灭。 寒国原为大禹所分封的诸侯国,曾是夏朝属国,后被寒浞篡权,成为威胁夏朝正统的割据势力。随着寒浞的覆灭,寒国亦被废除,夏朝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与秩序的重建。
继位后的治国与扩张
继位之后,姒杼继承了祖先大禹的治国理念,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其遗志。他决心完成父亲姒少康未竟的事业——征伐东夷。然而,首次对东夷的进攻遭遇了顽强抵抗。东夷部落擅长使用弓矢等远程武器,夏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难以推进。 面对挫折,姒杼并未气馁。他潜心研究战术与装备,最终发明了用兽皮制成的战甲,大大增强了士兵的防御能力。凭借这一军事革新,他再次率军出征,与东夷各部落展开连年征战,最终将战线推进至东海之滨,彻底征服了东夷各部。 除了东夷,姒杼还击败了渤海、黄海、东海沿岸的多个部落,以及以狐为图腾的九个胞族,俘获其首领。这些胜利不仅扩大了夏朝的疆域,也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各民族与夏朝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综上所述,姒杼是一位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的君主。他不仅通过军事征服扩大了夏朝的版图,还通过战甲的发明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在他的统治下,夏朝进入了一个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疆域扩大的鼎盛时期。他的功绩被后世铭记,成为夏朝历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历史评价】
少康中兴被视为夏朝复兴的重要时期,而姒杼作为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辅佐其父姒少康成功恢复夏朝政权,重建国家秩序,为夏王朝的再度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姒少康去世后,姒杼继承王位,继续推行扩张与巩固国力的战略。他南征北战,开拓疆土,使得夏朝的影响力不断向外延伸,国势日益强盛,最终进入了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夏朝,不仅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更通过政治与文化的辐射力,实现了对周边部族的整合与统一。
当时的夏朝国都设在老丘,这座古老的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持续达210余年,成为古都开封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熠熠生辉的开篇之页。在这一时期,由于夏朝国力强盛,威震四方,东方的夷人部落不得不前来老丘朝拜,接受夏王所任命的官职,表示臣服与归顺。
这种“夏君夷民”的局面,标志着夏部落与夷部落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标志着夏朝从一个部族联盟发展为一个具有广域统治能力的大一统王朝。 姒杼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军事才能,在复国安邦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当时民众的广泛敬仰和后世史家的高度评价。他在位期间所作出的贡献,不仅延续了祖先大禹开创的基业,也为夏朝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他在夏朝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被后人尊为一位能够继承禹之遗风的贤明君主。
据古代文献记载:“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其中,“报”意为“报祭”,即古代为感念祖先恩德、纪念其丰功伟绩而举行的隆重祭祀仪式。这一记载充分体现了姒杼在夏朝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表明他在夏朝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后人世代铭记与敬仰。
【文献记载】
关于夏代帝王杼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古代重要史籍之中,为我们了解这位古代君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帝少康去世后,其子帝杼继位,成为夏朝的重要统治者。在帝杼去世后,其子帝槐继承王位。这一记载表明杼在夏王朝世系中居于关键位置,承袭父志,延续了王朝的统治脉络。
《帝王世纪》中对帝杼有更为详尽的描述:称其名为王宁,又号予王,亦有称其为公孙曼者。文中特别指出,他能够继承并发扬大禹的功业,深受夏人敬仰,因此被后人列入祭祀之列,受到世代缅怀。
《左传·哀公元年》则记录了少康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提到少康派遣女艾刺探敌情,又命季杼引诱豷,最终成功灭掉过、戈两国,恢复了大禹所奠定的基业,使夏朝重新兴盛,得以配享天命,延续祖先的辉煌成就。这一段记载虽未直接描述杼本人,但却反映了其在复国大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国语》中亦有对帝杼的高度评价,称其“能帅禹者也”,即能够继承和发扬大禹之道,因此夏后氏对其予以隆重的报祭,以示尊崇。
综上所述,帝杼不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夏代君主,更因其对祖先功业的继承与发扬而受到后世的敬仰。这些历史文献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勤政有为、德行兼备的古代帝王形象,也为夏朝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