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颛顼】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
本名:颛顼
别名:黑帝、玄帝、乾荒、干荒
号:高阳氏
都城:帝丘(今濮阳高城村)
生卒:?--公元前2245年
出生地:若水(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地区六合乡附近)
主要成就:统治疆域,宗教改革,历法创制
配偶:邹屠氏女、女禄
帝位排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多数说法。
陵墓:河南安阳内黄二帝陵(主流认定)
【个人简介】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传他出生于若水,即现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一带。作为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之一,颛顼位列“五帝”之中,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自幼聪慧,德才兼备。早年曾辅佐少昊,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因此得号“高阳氏”。
少昊去世后,颛顼在权力更替中战胜了意图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功继任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继续以“高阳氏”为号,统领四方。 他最初建都于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迁都至商丘(今河南商丘),在位期间致力于部落统一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推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颛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先驱。 颛顼去世后,帝位由黄帝的曾孙帝喾继承,延续了黄帝一脉的统治。在后世流传的神话传说中,颛顼被神化为主管北方的天帝,象征着威严与智慧。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人沉静深邃、富有谋略,且通达事理、善于决断。司马迁评价他为“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充分体现了他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人物生平】
颛顼身世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水经注》中亦有相关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不足,未能继承帝位,被降职至若水为诸侯。需指出的是,此说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实为玄嚣,并非昌意。 昌意受封至若水之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滨生下了颛顼。
据《大戴礼记·帝系》与《帝王世纪》所载,昌意之正妃昌仆,亦名女枢。某夜,她目睹天象异变,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心有所感,遂怀有身孕,后诞下颛顼。
《山海经·海内经》亦有类似记载,并指出颛顼为昌意次子,其兄为韩流。 **为帝之路** 颛顼出生于若水,自幼聪慧,才华出众。他在辅佐少昊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勋,被封于高阳,因此得号“高阳氏”。少昊去世后,共工氏起兵争夺帝位,颛顼率军迎战,最终击败共工,继而统领天下,成为众部族共同拥戴的领袖。 颛顼登基后,最初定都于穷桑,后迁都至商丘。战国时期“五德始终”说逐渐成型,颛顼所居之地被称为“玄宫”,属北方之宫,北方主黑色,五行属水,因此后人称其为“以水德为帝”,尊其为“玄帝”。这一说法显然是后人依据部分史前传说,结合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而作出的附会解释。
颛顼即位后,沿袭黄帝时期的治理方针,以德治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任命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分司各职,共同辅佐朝政,使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逝世与后裔** 据传,颛顼在位长达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驾崩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他生有一子名穷蝉,为舜的高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王室亦为其后裔。
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表明自己乃颛顼之后,与楚王同族,可见颛顼在后世的深远影响。 颛顼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他统治的疆域极为辽阔,北达黑龙江流域,南至岭南地区,东抵东海之滨。史书载其巡游所至之处,皆受到各地部落民众的热烈欢迎,足见其威望之高、德政之盛。 **制定历法的历史贡献** 颛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更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汉初所使用的历法,基本上沿袭了秦代以来的《颛顼历》。该历法属于古四分历体系,以365又1/4日为一个回归年长度,以29又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方法。 汉武帝时期,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定改历之事。最终在十八种历法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制定的八十一分律历,称为《太初历》。该历以365又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又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对《太初历》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三统历》。
战国时期,各国各自为政,历法亦不统一。齐鲁之地尊周室,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则以寅月为岁首;而秦历则托名“颛顼”。《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以夏历十月为岁首,闰月置于九月之后,并以正月初一日立春为节气计算起点。 《颛顼历》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当时秦政权尚偏居雍州,未与中原各国频繁交往,因此其所用历法直到秦统一六国后才得以在全国推行;二是由于汉承秦制,继续使用秦历,使《颛顼历》成为后世所尊的“正统”历法之一。 其次,《颛顼历》虽名为颛顼所制,实则是在古四分历基础上发展而来。当时古四分历理论已趋于成熟,《颛顼历》只是在月建方面有所差异,整体仍属同一系统。
例如,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亦为乙卯,此为古四分历推算所得,而《颛顼历》历家称之为“乙卯元”,可见其与古四分历、甚至《殷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关于《颛顼历》与《太初历》之间的“正统”之争,后人多有讨论。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实应以动态眼光看待,所谓“否定之否定”,方能更准确理解其历史地位与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颛顼不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帝王,更在政治、文化与历法等方面留下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象征。
【疆域范围】
《史记》中记载,他所统领的疆域极为辽阔,北达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抵交趾(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临蹯木(即东海),幅员广大,堪称一代盛世。
在其统治期间,帝颛顼不仅以德治国、协和万邦,更重视礼乐教化,推崇音律之美。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述,帝颛顼生于若水之地,曾居于空桑,后顺应天命登上帝位。他顺应自然之道,推行合乎天意的政教,使天地正气得以流行,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当时天地之间的音律和谐动人,其声熙熙然、凄凄然、锵锵然,富有节律与灵性。 帝颛顼十分喜爱这种自然之音,于是命飞龙氏仿效八方之风的韵律,创作出乐曲《承云》。此曲不仅象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更被用于祭祀上天,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此外,他还命鱓先担任乐倡,以引领礼乐风尚。鱓于是仰卧于地,以其尾击打腹部,发出清越悠扬的乐音,其声英英动人,与天地共鸣。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帝颛顼卓越的治国理念和深厚的音乐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宗教改革】
在轩辕黄帝晚年,传说九黎族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忽视人事,社会风气逐渐偏离正道。百姓普遍依赖占卜决定一切事务,家家户户都有人充当巫史,从事祭祀与通灵之事,反而不再诚心敬奉上天,也不安心于农耕生产,社会秩序因此陷入混乱。
面对这一乱象,颛顼帝决意进行宗教改革,以正民心、安社会。他亲自以虔诚之心祭祀天地与祖先,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同时,他任命南正重专司祭天之责,以沟通天地、调和神灵;又任命北正黎主管民政事务,以安抚百姓、协调社会关系。颛顼鼓励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倡导勤于耕作、积极垦荒,并严禁民间以占卜方式沟通人神,使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稳定与和谐。
此外,据传在上古时期,人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无明确分别,长幼之间缺乏秩序,社会普遍存在群婚群居的现象,导致疾病流行,尤其是秽病(性病)蔓延,严重威胁人口繁衍与生存。为改变这一局面,颛顼帝制定了婚姻制度,确立男婚女嫁的规范,禁止血缘亲属之间的通婚,从而保障后代健康与家族伦理。 他还进一步确立伦理纲常,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观念,要求妇女在路上遇见男子应主动避让,以示礼节与尊重。
这一系列制度的推行,不仅有效提升了人口的健康与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促使家庭制度的诞生,进而催生了阶级分化与国家雏形。 颛顼帝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社会秩序,更开启了中华文明由原始部落向有序国家形态过渡的新纪元,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帝排位】
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原有的五位自然神祇——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即句龙)——已经难以支撑起这一日益复杂的宇宙观与神祇体系。
为了更好地契合五行思想中关于方位、属性与神权的对应关系,五位更具权威与象征意义的大神应运而生: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他们分别对应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构成了五行神祇体系的核心结构。原有的五位小神则被重新定位为这五位大神的辅佐之神,地位有所下降,但仍保有其重要的职能与象征意义。 “五帝”这一称谓,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产物。
在战国早期以前,神话体系中众帝并存,并不限于五位。然而随着思想体系的整合与统一,战国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五帝”这一固定称谓。需要指出的是,“五帝”并非特指某五位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对上古帝王进行概括的泛称。因此,在不同的文献与学派中,五帝的具体成员并不统一,甚至有时会列出多位古帝王而不限于五位。
直到战国末期,随着《五帝德》与《帝系》两部重要文献的出现,五帝的名单才逐渐趋于定型,确立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一系统在汉代初期仍存在不同说法并存的局面。例如,《大戴礼记》将五帝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则采用了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作为五帝的组合。
直至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时,他主要采纳了《五帝德》和《帝系》的系统,将原本模糊不清、带有神话色彩的上古传说,以历史叙述的方式进行了梳理与重构,使这些传说人物的形象更加清晰、脉络更加明确。 这一五帝系统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由神话向历史的转化过程完成,也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古代神话与历史叙述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影响深远,也成为后世理解上古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基础。
【神话传说:太阳神颛顼与上古文化溯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神话交织的长河中,颛顼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复合型人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继承黄帝之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不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统治者,更是一位承载着神话色彩的文化象征。 有学者指出,颛顼的形象并非单纯的史实记载,而是经过历史化改造的神话人物。
李进宁博士在《神话学视阈下的颛顼形象及其文化学意义》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颛顼与黄帝、伏羲等古代传说人物一样,原本是神话体系中的神祇形象,后经历史书写而被纳入谱系化的帝王序列。这种历史化的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神话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文化建构。 从字形演变来看,“颛”与“顼”二字皆可追溯至与“日”相关的原始意象。“颛顼”作为一个复合词,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本义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
《史记》中记载颛顼的称号为“高阳”,意为“高高在上的太阳”,这不仅是对他地位的尊崇,更是对其神格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有一种重要的历法被称为“颛顼历”。其实质上是一种太阳历,其命名并非偶然。颛顼作为太阳神的化身,与太阳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从而成为历法命名的象征性来源。这种将神话人物与自然天象结合的文化传统,在伏羲与黄帝身上同样有所体现。伏羲以创制八卦著称,其原型即为太阳神;而“黄帝”一名中的“黄”与“皇”,也源于“光”的语音演变,暗示其与光明、太阳的联系。 此外,颛顼还出现在与水神共工争帝的神话故事中。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共工因与颛顼争帝失败,愤怒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一神话中,共工虽为水神,实则也具有雷神的身份特征。雷神主掌风雨,常与水神形象融合。而作为太阳神的颛顼,则是其天然的对立者,象征着光明与秩序。这场神话冲突,实则是自然力量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象征性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颛顼作为水神的形象,是在五行观念发展成熟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五行学说的普及,神祇形象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颛顼也被纳入水德之神的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更为多元的神格特征。
综上所述,颛顼不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古代帝王,更是一位承载着丰富神话意涵的文化象征。他与太阳、历法、自然神力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秩序、自然规律与文化起源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轶事典故】
儿子为鬼
据《搜神记》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颛顼,作为上古神话中的一位重要帝王,其形象不仅象征着权力与威严,也常常与神秘的自然力量和灾祸联系在一起。他的三位儿子死后化为疫鬼,分别栖居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儿童的惊吓尤为显著。 在秦汉时期,每逢腊八节,民间便有击腰鼓、戴胡公头、扮作金刚力士等仪式,以驱灾避疫、辟邪纳福。这种古老的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抗灾疫的祈愿。时至今日,在湖北及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中,仍可见到这一习俗的遗风,虽形式有所变化,但其驱邪祈福的核心意义依旧延续。
争位共工
水神共工,乃炎帝后裔,与轩辕氏家族素有积怨。帝颛顼继位之后,共工心怀不满,遂召集诸多不满于颛顼统治的天神,发动叛乱,被推举为盟主,并组织起一支军队。 颛顼闻讯后,立即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集四方诸侯前来驰援;同时,亲自率领京城守军,奔赴战场迎敌。一场惊天动地、惨烈异常的战斗随即展开。几番交锋后,颛顼的军队越战越勇,各路神将纷纷赶来助阵:人形虎尾的泰逢驾祥光自和山而来,龙头人身的计蒙挟风雨自光山而来,双蜂窝头的骄虫率领毒蜂毒蝎从平逢山而来。而共工一方则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柜比身负重伤,仅剩一层皮连着脖子;王子夜更是身首异处,肢体散落各处。
共工一路败退至西北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十三骑。不周山巍峨高耸,实为支撑天地的巨柱。在绝望中,共工怒吼一声,奋不顾身撞向山体,竟将这根天柱拦腰撞断。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随之发生剧变:西北天穹失去支撑,向下倾斜,日月星辰被迫脱离原位,向西滑落,形成了今日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的轨迹,也结束了昼夜恒定的混乱局面。 与此同时,大地东南角的巨绳因震动而断裂,东南大地随之塌陷,形成了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也造就了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自然景象。尽管共工战败,但因其撼动天地、改变自然的伟大壮举,赢得了后人的尊敬。他被奉为“水师”,即掌管水利的神祇。其子后土亦被尊为“社神”,即土地之神。人们立誓时常说“苍天后土在上”,正是对这两位神祇的尊崇,可见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打败黄水怪
颛顼不仅是一位神话中的帝王,更是一位拥有非凡力量与坚定意志的英雄。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曾有一只名为“黄水怪”的妖魔,常常喷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令百姓苦不堪言。颛顼闻讯后,决意为民除害,亲自出征。 黄水怪法力高强,与颛顼激战九九八十一天难分胜负。为求胜机,颛顼上天求助于女娲。女娲慈悲为怀,将天王宝剑借予颛顼,并传授其使用之法。凭借此剑之力,颛顼终于降服黄水怪。 为造福人间,颛顼挥动天王宝剑,将大沙岗变为一座青山,取名“付禺山”;又以剑划地,形成一条河流,名曰“硝河”。从此,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茂盛,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颛顼因此被当地人民尊称为“高王爷”,并建庙供奉,香火不断。 相传,高王爷死后仍显灵护佑百姓。某日,他化身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于高王庙前闭目养神。不久后,天降暴雨,洪水滔天,田地被毁,村庄被淹。当洪水涌至老人面前时,竟戛然而止。水中浮出两只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老人轻轻挥手,怪物便沉入水底。随后,洪水缓缓退去,高王庙一带免遭洪灾,百姓安然无恙。
颁布法律
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颛顼时期曾颁布一条法律:“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意思是说,如果妇女在路上不主动回避男子,便需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举行驱邪仪式。这条法律虽显古朴,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与秩序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礼法制度的雏形。 颛顼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不仅在神话传说中留下了诸多英勇事迹,也在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故事,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大戴礼·五帝德》
《山海经》
《左传》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史学界的争议:始祖的追认与古史体系的建构】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建构过程中,始祖观念的形成与演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和文化认同意识的提升,关于上古帝王谱系的构建也日益系统化。然而,这些谱系并非完全基于史实,而是掺杂了大量后人对历史的重构与附会。其中,以黄帝为中华始祖的单一谱系,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战国、秦、汉时期,史书编纂者与神话建构者们有意无意地制造出一系列“伪史”,试图将原本各自独立、姓氏不同的上古部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祖先谱系。
他们创造了帝喾这一世系,将稷、契、尧等传说人物归为其后裔;又构建了颛顼世系,将舜、禹纳入其中;最后再将黄帝作为更高一层的共同祖先,统摄颛顼与帝喾两大系统。这种由下而上的“谱系整合”,在《大戴礼记》《史记》《帝王世纪》等书中均有体现,使得黄帝成为后世公认的中华民族共同始祖。 然而,这种单一古史体系实际上是对上古唐、虞以及夏、商、周三代五个不同姓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部族系统的强行整合。原本各自独立发展的族群,在后人的历史书写中被编织成一个看似统一的谱系网络。这种做法,不仅模糊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上古时期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共同始祖的追认,是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融合与文化整合的重要体现。当时,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逐渐被重新整理与统一,原本彼此独立的部族始祖被追溯为同一家族的成员,从而形成所有族群皆有共同祖先的“历史共识”。在这一过程中,颛顼与帝喾成为两大核心人物,而黄帝则被进一步推升为所有族群的共同祖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谱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左传·文公十八年》中,大史克回答鲁宣公时,提到了“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颛顼氏有不才子”,同时也提到了“高辛氏”,但并未明确指出高辛即为帝喾。顾颉刚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与其将高阳等同于颛顼,不如将高辛视为颛顼的别称。这反映出不同古史系统之间的差异与融合。直到后来,高阳与颛顼才逐渐被合并为同一人物。 此外,楚国的古史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楚人可能属于一个以伏羲为祖先的古史体系,强调炎帝、祝融、共工、帝俊等人物的谱系,这与以黄帝为中心的谱系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其中的“高阳”是否确指颛顼,至今仍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而秦人早期也曾在秦襄公时期自称为“主少皞之神”,后来又转而自称高阳之后,反映出不同族群在历史认同上的变动与选择。 关于颛顼的身世,文献中亦存在多种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即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昌意)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郭璞在注释中引述古本《竹书纪年》指出:“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并认为乾荒即韩流,其子即为帝颛顼。
《路史·卷十四》则进一步补充说:“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可见在某些古史系统中,颛顼的父亲并非直接为昌意,而是韩流(即乾荒)。 然而,《史记·五帝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均明确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未提及韩流(乾荒)这一人物。《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颛顼的卓越才能,也展现了他统治范围的广阔。
《大戴礼记·帝系》则记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从文献对比来看,《五帝德》篇与《五帝本纪》内容基本一致,而《大戴礼记》中的记载也与之相似,很可能是沿袭了《史记》的叙述。因此,关于韩流(乾荒)即颛顼之父的说法,尚需进一步考证。
综上所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史建构,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统一与融合的强烈诉求,也反映了历史书写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意图。对于始祖的追认与谱系的整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化认同,但也遮蔽了上古时期多元族群的真实面貌。今天的我们,在回顾这些历史叙述时,更应以审慎的态度加以辨析,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后世纪念】
颛顼陵
颛顼、帝喾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素有“二帝陵”之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帝王陵寝之一,这里是纪念上古时期两位杰出帝王——颛顼与帝喾的圣地。颛顼陵位于东侧,帝喾陵则居于西侧,两陵相距约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度约为26米;而帝喾陵规模略小,且位置稍后退两米。据考古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较大、晚辈陵冢较小,以及长辈陵位居前、晚辈陵位居后的殡葬格局,正体现了颛顼帝所倡导的“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整个陵园布局庄严宏伟,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主体、碑林及纵横交错的甬道,整体占地面积超过350亩。陵墓四周建有高墙环绕,俗称“紫禁城”,象征着帝王陵寝的尊贵与肃穆。陵园内不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碑刻,还保留了古代祭祀制度的重要遗迹,是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礼制文化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颛顼墓
颛顼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城西北约7.5公里处,相传为上古帝王颛顼的长眠之地。颛顼为轩辕黄帝之孙,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他早年“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后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高城),史称“颛顼之墟”,在位长达七十八年,政绩卓著,德化深远。 关于颛顼墓的确切位置,历代记载不一。据《一统志》记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此地虽名为颛顼墓,其真实性尚无定论,但根据考古调查结果显示,此处确实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存。 该遗址为一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达500平方米,堆积着大量黑灰土层。地表可见大量陶片,可辨识器形包括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以及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这些文物遗存充分证明了此处为古代先民活动的重要聚落遗址。 颛顼墓南侧原建有一座祭祀颛顼的庙宇,名为“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庙内建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中央供奉一尊高达七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神态庄严,威仪肃穆。大殿后方的二层阁楼中,塑有颛顼帝及其后妃的神像,供人瞻仰祭拜。可惜该庙于1945年毁于战火,如今仅存遗址,但仍可见当年盛况之一斑。
颛顼故都
相传高阳县为颛顼故都,亦称“八才旧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沧州五大城市的中心腹地,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作为历史名城,高阳县不仅承载着颛顼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连接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城市。 无论是陵墓、遗址,还是传说中的故都,这些与颛顼相关的文化遗迹,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传统,是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人物研究】
颛顼与医巫闾山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汇处,颛顼大帝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他不仅是黄帝的孙子,更以其卓越的智慧与英勇的战绩被后人铭记。鲜为人知的是,颛顼与医巫闾山以及玛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3年,唐伟先生在雅昌艺术网上发表《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颛顼与玛瑙之间的深厚渊源。文中指出,颛顼大帝是一位头戴玛瑙饰物的帝王,他不仅以玛瑙作为身份的象征,更依靠玛瑙制成的箭镞战胜了敌手共工,稳固了统治地位。而颛顼的葬身之地,据古籍记载,正是医巫闾山,即《尔雅》中所称的“医无闾”。 《山海经》中多处提及颛顼的葬地。
《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亦云:“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进一步补充:“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这些古籍中提到的“附禺”、“务隅”、“鲋鱼”等名称,经过学者艾荫范的语音学考证,实为“无虑”的音转,而“无虑”正是医巫闾山的古称。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为“无虑”,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市一带,当时的“无虑县”即因山而得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冯立民、王哲等学者的认同。
此外,《山海经》中对“附禺之山”的描述中多次提到“美玉”,与颛顼的身份密切相关。“颛”字本义为“圆头胖脑”,象征着智慧与圆满;“顼”字则由“玉”与“页”组成,“玉”指玉制的发饰,“页”代表人头,合起来即为“头戴玉饰品者”。由此可见,颛顼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玉文化的代表人物。
颛顼与玛瑙的关系
在古代典籍中亦有明确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义专著《尔雅·释地》中写道:“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学者郭璞注释称,“医无闾”为山名,位于当时的辽东地区,“珣玗琪”属于玉类。章鸿钊在其著作《石雅》中进一步指出,“珣玗琪”即为玛瑙,且辽东所产的“锦州石”正是玛瑙的一种。他引用《后汉书·东夷传》中“扶余挹娄出赤玉”的记载,认为“赤玉”也指玛瑙。 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结合章鸿钊的研究并加以考证,指出《尔雅》中“医无闾”所指的地理范围,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辽东,而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辽东郡,其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辽西地区,涵盖现今锦州至阜新一带的医无闾山。
该地区地处火山岩地带,以盛产玛瑙闻名,所产玛瑙被称为“锦州石”。因此,“医无闾之珣玗琪”应为玛瑙,而非岫岩闪石玉。栾秉璈特别强调,部分学者因误将古代“辽东”与现代“辽东”混淆,才误将“珣玗琪”理解为岫岩玉。 《尔雅》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分类编纂的词典,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初年之间。玛瑙以“珣玗琪”之名出现在如此古老的典籍中,足见其历史渊源之久远。而“医无闾”即今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距阜新市仅34.8公里。阜新作为中国重要的玛瑙产地与加工中心,其玛瑙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玛瑙项链等器物,质地优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至清代,阜新玛瑙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宫廷贡品,享誉全国。 今日阜新,依旧延续着玛瑙文化的辉煌。阜新玛瑙以其质地细腻、色彩斑斓、纹理独特而著称,正如同《尔雅》中所赞:“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这不仅是对玛瑙之美的礼赞,更是对颛顼大帝、医巫闾山与中华玉文化之间深远联系的见证。
颛顼与玉龙文化
颛顼帝作为五帝之一,不仅是黄帝的嫡孙,更是推动华夏民族从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形态演进的重要人物。他在与共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融合了共工集团中的多个氏族,如己姓、董姓等,成为己、董等八个氏族的共主,奠定了早期国家雏形的基础。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一神话故事“怒触不周山”,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篇章,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即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颛顼帝号高阳氏,被尊为“东北方部落之宗神”。
诸多古籍记载他“以水德王天下”,“死后为北方水德之帝”,位列五帝之中。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应“瑶光”而生下他。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这一传说表明,颛顼自出生起便与美玉有着不解之缘,象征着他天生具备神圣的气质与非凡的德行。
颛顼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他在位期间推行多项重大制度变革,创制九州,首次明确中国的版图界限;设立统治机构,规范社会秩序,制定婚姻制度,推行嫁娶礼仪,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当时盛行的巫术之风,他果断下令禁止民间巫教传播,以正风化;并改革历法,确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后人尊为“历宗”。 颛顼不仅在政治、制度、宗教、历法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更对东北亚乃至美洲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执政风格来看,颛顼是一位以制度为本、善于规划的智慧型领袖,堪称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范。
在天文历法与农业水利方面,颛顼文明亦展现出高度的科学造诣。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玛瑙制品中,发现有玛瑙镞等武器,这类锋利的石器应被用于上古时期的重大战争,其中就包括颛顼与共工之间的决战。此外,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用于制作木制弓箭的重要工具。 共工出身亦不凡,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擅长治水,势力范围曾一度扩展至颛顼的故土附近,最终引发两方大战。共工以水战见长,而颛顼则凭借玛瑙镞等先进武器,在陆战中占据优势。当共工船队逼近时,受海风影响,颛顼早期使用的竹木弓箭难以有效还击,关键时刻,玛瑙镞的远程杀伤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使共工军队溃败。共工怒触不周山,正是在战败后情绪激愤的表现。
关于“不周山”的具体地理位置,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有学者推测,不周山可能位于渤海湾一带,而现今辽宁省锦州市的笔架山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不周山”。笔架山因“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与“不周”即“不完整”的含义相合;更重要的是,每逢落潮时,海水退去,露出一条天然“天桥”,直通岛屿。共工战败后,退守于此,正值退潮,颛顼大军可沿“天桥”直抵岛上,顺利将其俘获。
此外,“笔架”之名发音与“不周”相近,可能源自古音“baidag”,后因受其他同名山影响而改称“笔架山”。 玛瑙镞的使用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使颛顼对玛瑙产生深厚情感。据传,他常佩戴玛瑙饰品,以示纪念与敬仰。
因此,后人不再称他为“高阳大帝”,而亲切地称其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颛顼与玉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玉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颛顼作为一位与玛瑙、玉器有着深厚渊源的帝王,其形象和事迹不仅体现了上古社会的信仰与审美,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宇宙与秩序的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与神话交织的篇章,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世系】
祖父:【黄帝 】
父亲:【昌意】
母亲:淖(nào)子(阿女)《山海经·海内经》
堂侄:帝喾
=====
001.【燧人氏】[上古]
002.【伏羲 】[上古]
003.【少典】
004.【黄帝 】生二子(1.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2.昌意)
007.1鲧(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夏朝建立者))
007.2穷蝉
007.3老童(耆童)
010.儿子:桥牛
011.孙子:瞽叟
012.曾孙:虞舜 二十四孝子
013.玄孙:商均
【直系关系】
【一世】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生三子,1鲧,2穷蝉,3老童(耆童)
【七世】鲧(gǔn)
【八世】大禹(dà yǔ)(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生一子,启
【九世】姒启(sì qǐ)(夏朝建立者)(生五子)
【十世】姒太康(sì tài kāng)~夏朝第三代君主
【十世】姒元康、
【十世】姒伯康、
【十世】姒中康sì zhōng kāng~夏朝第四代君主((生一子,相)
【十世】姒武观
【十一世】姒相~夏朝第五代君主
注:
颛顼的堂侄:帝喾
黄帝是《山海经》中地位最显赫的祖先神。《山海经》中的黄帝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颛顼是黄帝后裔中地位最显赫、世系最繁盛、神性最强的一个。颛顼的嫡系血统有伯服、淑士、老童、叔歇、中、騹头等。
此外还有穷蝉(出自《大戴礼记·帝系篇》及其《史记》)、魍魉(出自《独断》)、《世本帝系篇》称颛顼有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庭坚)、仲容、叔达、称九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称其有不才子“梼杌”。 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之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五世孙 。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