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循~东晋时期天师道领袖(402--411年在位)
卢循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本名:卢循
别名:元龙
字:于先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411年
主要成就:攻占广州,割据岭南;发兵犯晋,席卷五州
籍贯: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前任:孙恩
继任:(411年约四月,被刘裕逼跳河自尽,)
个人简介
卢循(?--411年),字于先,小字元龙,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他是东晋末年一位重要的割据势力领袖,同时也是东汉著名儒学大师卢植的后裔,以及后赵中书监卢谌的曾孙。出身于士族家庭的卢循,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方豪强。 卢循早年追随孙恩起兵反晋,孙恩去世后,他被部众推举为新的领袖。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东南局势,曾任命他为永嘉太守,但这一举措并未能彻底平息地方动荡。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三吴地区遭遇严重饥荒,卢循乘机自临海进入东阳,试图扩大势力范围。然而,他的军事行动屡次遭到刘裕的强力阻击,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卢循转而采取海上进攻策略,率军攻占番禺,并成功擒获广州刺史吴隐之。随后,他自称平南将军,并派遣自己的妹夫徐道覆攻克始兴等地,进一步巩固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卢循主动向朝廷遣使进贡,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态度。当时,东晋刚刚平定桓玄之乱,内部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因此朝廷顺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希望以此换取南方的暂时安宁。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趁着刘裕忙于北伐无暇南顾之际,卢循与徐道覆再次联合发动大规模北上攻势。他们首先在豫章击败镇南将军何无忌,随后顺长江而下,直逼建康(今南京)。途中,他们在桑落洲大破卫将军刘毅,使得东晋朝廷陷入空前危机。然而,在关键时刻,刘裕迅速从北方兼程返回,亲自指挥防御作战。面对刘裕的强大压力,卢循内部出现了战略分歧:徐道覆主张在新亭与刘裕决战,而卢循则选择保守退却,撤回寻阳以图再举。这一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卢循势力的衰败。 此后,刘裕一方面派遣孙处、沈田子等人率领三千精兵从海路袭击番禺,另一方面亲率大军沿江追击卢循残部。双方在大雷展开激烈交战,最终卢循惨败,被迫率余部南逃。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卢循企图重新夺回番禺,但遭到了孙处的顽强抵抗,不得不继续向南流亡至交州。然而,他在交州也未能获得喘息机会,最终于龙编被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杀,结束了其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作为东晋末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卢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复杂的政治抉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失败不仅标志着一场农民起义的终结,同时也折射出东晋政权内部复杂的政治博弈与权力斗争。
【人物生平】
起兵作乱
卢循,这位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人物,以其清秀雅静的神态风采为人所称道。他不仅在书法领域造诣深厚,擅长草书与隶书,更在弈棋等技艺上展现出非凡才华。自幼便显露头角的卢循,在成长过程中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卢循年少时,曾得到佛门高僧慧远(亦有作“惠远”者)的关注。慧远以善于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当慧远见到卢循后,不禁感叹道:“你虽外表体态展现出素雅儒风之气,但内心却隐藏着不拘法度、追求突破常规的志向。”这一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揭示了卢循性格中复杂多面的一面。 卢循的妻子孙氏,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孙恩之妹。历史的风云变幻将这对姻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起兵作乱,在这场动荡中,卢循与孙恩共同策划行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孙恩性情残酷,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而卢循则时常发挥劝谏制止的作用。他的理性和克制使得许多人在那场动乱中得以幸存,因此深得人心。卢循的存在,无疑为那段充满纷争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推为首领
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的三月,孙恩在兵败之后选择了自杀。而他的残余部众数千人,在失去首领的情况下,推举卢循为新的领袖,继续维持着这支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当时,太尉桓玄为了使东部地区的局势能够尽快稳定下来,决定采取安抚的策略。基于这一目的,他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希望通过给予官职的方式,让卢循及其部众归顺朝廷,从而实现地方的安宁与和谐。 然而,卢循虽然接受了这一任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已经臣服于朝廷,但实际上,他依旧我行我素,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继续带领部下进行劫掠和施暴等不法活动,对当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伤害。 同年五月,卢循率领其部众从临海出发,进犯东阳地区,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桓玄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抚军中兵参军刘裕率领军队前往对抗卢循。在这场战斗中,卢循最终以失败告终,不得不选择逃往永嘉,以图东山再起的机会。
占领广州
公元403年,即东晋时期的元兴二年,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正月,一场激烈的冲突在南方拉开了序幕。卢循派遣其姐夫司马徐道覆率军进犯东阳,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徐道覆的行动并未如愿以偿。 到了二月,建武将军刘裕果断出击,率领精锐部队与徐道覆展开激战,并成功将其击败。这一胜利不仅稳固了东晋在东南地区的统治,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月,刘裕再次展现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他在永嘉地区重创卢循的军队,随后乘胜追击,一路将卢循逼至晋安。在此地,刘裕又一次大败卢循,使其陷入极其不利的局面。
无奈之下,卢循只能选择渡海向南逃窜,企图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九月,卢循的目光投向了广州的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广州刺史吴隐之迅速组织防御力量进行抵抗。然而,在十月的一个夜晚,卢循突然发动夜袭,成功攻陷番禺。这场战斗以吴隐之被俘告终,而番禺城内的府舍和民居则几乎全部化为灰烬。 占据番禺后,卢循自封为平南将军,开始自行管理广州事务。为了安抚民心,他下令收集并焚烧数万死者的遗骨,将其共同安葬于洲上。同时,他还命令徐道覆继续征战,进攻始兴。最终,徐道覆成功抓获始兴相阮腆之,进一步巩固了卢循在岭南地区的控制权。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激烈的军事斗争,也凸显了刘裕、卢循等关键人物在乱世中的作用与影响。
进贡授官
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的四月,卢循派遣使者前往东晋的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向朝廷进献贡品。当时,东晋刚刚平定了桓氏家族的叛乱,朝廷内外事务繁多,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因此无暇对卢循采取军事行动。 同年四月二十一日,东晋朝廷为了暂时安抚卢循,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和平越中郎将,同时任命徐道覆为始兴相。在这一时期,卢循曾赠送给刘裕一种名为“益智粽”的礼物,而刘裕则以“续命汤”回赠,这种礼尚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
与此同时,卢循任命前琅邪内史王诞为平南长史。王诞善于言辞,他对卢循说道:“我本非军旅出身,在此地留任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一向受到刘镇军的厚待,如果能够返回北方,相信定会得到他的重用。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公事还是私情出发,一旦有机会,我必定会报答您的知遇之恩。”卢循听后觉得王诞所言甚是合理。 恰在此时,刘裕写信给卢循,请求让他释放吴隐之并允许其返回。然而,卢循并未立即答应这一要求。王诞见状,再次劝说卢循:“将军扣留吴公,无论从公从私来看,都不是明智之举。试想当年孙策虽有心扣留华歆,但最终也未如此行事,因为一个地方终究容不下两位君长。”卢循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王诞的建议,决定派吴隐之与王诞一同返回北方。
兵败自杀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率领大军北伐南燕,这一军事行动让东晋的北方边境暂时空虚。此时,徐道覆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立即派人前往游说卢循,建议趁此良机袭击东晋的都城建康。然而,卢循起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为了说服卢循,徐道覆亲自来到番禺,向卢循详细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我们如今盘踞在五岭以南的地区,难道你真的以为这是理所当然,并且可以将其作为基业传给子孙吗?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我们一直忌惮刘裕的强大实力,不敢轻易与他正面交锋。如今刘裕的大军正在远征,驻扎于坚固的城池之下,归期难测。此时正是我们利用手下那些渴望返回故乡、敢于拼命的士兵,一举击溃何无忌、刘毅等人的绝佳时机。这就好比翻转手掌一般容易。” 徐道覆进一步分析道:“如果我们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仅仅追求一时的安稳,那么朝廷必然会始终将您视为心腹之患。一旦刘裕平定三齐地区后,他极有可能让军队休整一二年,然后以诏书为名征召您进京,同时亲自率军屯驻豫章,派遣几位将领翻越五岭对我们发起进攻。
即便您拥有再高的智谋和勇武,恐怕也难以抵挡。因此,这个机会绝对不可错过。如果我们能够抢先攻克建康,摧毁他们的根基,那么即使刘裕回来,也将束手无策。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计划,我将独自率领始兴的兵马直接进攻寻阳。” 面对徐道覆的强烈主张,卢循虽然内心犹豫不决,但他无法提出有力的反驳,最终只能勉强同意他的意见。 早在之前,徐道覆就已经暗中开始准备制造战船。他派遣人前往南康山砍伐适合造船的木材,并对外声称要将这些木材运往下游的城市进行贩卖。然而,由于劳动力不足,他不得不在始兴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木材。当地的居民贪图便宜,纷纷变卖家中的衣物来购买这些木材,却完全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异常。赣江水流湍急且多礁石,运输木材极为困难,因此这些木材便被大量储存于当地。经过多次类似的操作,百姓家中积攒了大量可用于造船的木料,而他们对此毫无怀疑。
当徐道覆决定起兵时,他依据之前的销售记录逐一收回木材,绝不允许任何人隐瞒不报。随后,他雇佣大量工匠迅速拼装战船,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卢循从始兴出发进犯长沙,而徐道覆则负责攻打南康、庐陵、豫章等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这些地区的官员大多弃城而逃。 与此同时,东晋安成公、镇南将军何无忌从寻阳带兵出发迎击卢循。三月二十日,何无忌的部队与徐道覆的军队在豫章遭遇,结果何无忌不幸阵亡。 不久之后,卢循继续向北推进,命令徐道覆进攻寻阳(也有说法是江陵),而他自己则准备攻打湘中地区的各个郡县。荆州刺史刘道规派遣部队迎战,在长沙一战中败北。
卢循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抵达巴陵,计划直取江陵。然而,徐道覆得知刘毅即将前来增援的消息后,急忙派信使飞马报告卢循:“刘毅的军队非常强大,我们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这场战斗。我们必须同心协力,全力击败他们。如果能取得胜利,那么江陵将不再是我们需要担忧的问题。”卢循听后当即从巴陵出发,与徐道覆的部队会合,随后顺流而下,率领十万大军、数千艘战舰浩浩荡荡地向敌方进发。 五月初七日,卢循与刘毅的部队在桑落州展开激战,刘毅的军队惨败,一路退至江宁。刘毅丢弃船只,仅带着几百名随从步行逃离战场,其余士兵全部被俘虏。战场上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在此之前,卢循到达寻阳时曾听说刘裕已经结束北伐回师,但对此消息半信半疑。直到击败刘毅的军队后,他才从俘虏口中确认了这一事实,顿时与部下相顾失色。卢循原本打算撤退回寻阳,先攻下江陵,以此占据两州之地与朝廷抗衡。然而,徐道覆凭借其果敢的胆略和果断的决策力,坚持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接对东晋发动总攻。 五月十四日,卢循的大军抵达秦淮河口,东晋都城内外一片戒严。徐道覆建议从新亭进军至白石,然后焚烧战船登陆,分多路向刘裕发起进攻。然而,卢循性格多疑且缺乏决断力,他认为应当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他对徐道覆说道:“我们的大军尚未完全集结到位,但仅凭孟昶听到风声便吓得自杀一事来看,敌人很可能已经在士气上崩溃。胜负或许就在一夜之间见分晓。一味依赖侥幸心理在战场上投机取利,并非一定能战胜敌人的方法,反而可能损伤我们的士卒。我看不如按兵不动,等待敌人主动出击。” 徐道覆因卢循的优柔寡断深感失望,叹息道:“我终究会被卢公耽误,此次行动注定不会成功。倘若我能有幸追随一位真正的英雄,天下早已平定!” 鉴于卢循可能发动突然袭击,刘裕采纳了虞丘进的建议,下令砍伐树木,在石头城和秦淮河口等地设立栅栏进行防御。卢循则在秦淮口南岸布置伏兵,同时派遣一些老弱士兵乘坐船只假装向白石进发,扬言全军将从白石登岸作战。
刘裕留下参军沈林子和徐赤特戍守南岸,切断通往查浦(或称祖浦)的道路,并严令他们坚守阵地,不得轻举妄动。随后,刘裕亲自率领刘毅、诸葛长民等人向北出兵迎击卢循的部队。 五月二十九日,卢循火烧查浦,率军推进至张侯桥。他利用伏兵大败徐赤特,迫使其乘船逃往秦淮河北岸。沈林子和刘钟据守栅栏奋勇抵抗,朱龄石也率领援军及时赶到,这才迫使卢循的军队暂时撤退。卢循随即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快速前进,抵达丹阳郡。然而,由于攻打栅栏失利,加上战舰遭遇暴风雨倾覆,导致大量士兵丧生。随后,他在南岸列阵再次与敌军交战,最终遭到惨败。
六月,卢循率军进攻京口,沿途掠夺各县。然而,由于当地防御严密以及民众的配合,他的军队最终一无所获。面对这样的局面,卢循对徐道覆说道:“我们的军队已经在外征战许久,士卒疲惫不堪。依我之见,不如暂时撤回寻阳,集中力量攻取荆州。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占据大半江山,到时候再从容与建康的东晋政权一决高下。”七月初十日,卢循从蔡州向南撤退,返回寻阳,并留下部将范崇民率领五千人据守南陵,以巩固后方。 七月十四日,刘裕派遣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川太守刘钟、河间内史蒯恩以及中军谘议参军孟怀玉等人带领精锐部队追击卢循。与此同时,刘裕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进发,在雷池一举击败卢循的部队。卢循企图逃回豫章,于是全力在左里设置栅栏以阻挡追兵。然而,刘裕命令部众奋力攻破栅栏,尽管卢循的军队拼死抵抗,却仍无法抵挡住官军的强大攻势。刘裕乘胜追击,卢循仅凭一艘船逃脱,勉强收拢了一些散兵游勇,共计千余人,退回广州暂作休整。
在此之前,刘裕已预先派遣孙处从海路抵达番禺,成功占据该城。卢循试图攻下番禺,但屡次失败。徐道覆则选择退守始兴,凭借地势险要固守阵地。而卢循本人则转而袭击合浦,攻克后继续南下进攻交州。当其军队到达龙编时,遭遇刺史杜慧度的巧妙布阵和顽强抵抗,最终被彻底击败。
到了411年,随着势力逐渐衰败,卢循深知自己难逃一死。他先将妻儿十余人毒杀,随后召集身边的姬妾问道:“我打算自尽,你们之中谁愿意随我一同赴死?”众人反应不一,多数人表示:“即使是麻雀老鼠也渴望生存,自杀实在是违背人之常情。”但也有人回答道:“既然主公都准备赴死,我又怎能贪生怕死!”于是,卢循将那些不愿随他赴死的人全部毒杀,随后投身水中自尽。杜慧度打捞起卢循的尸体,将其斩首示众,并连同其父卢嘏一同处决。至此,卢循的同党全数被擒,他们的首级被送往京都以告天下。
【历史评价】
慧远:“君虽体涉风素,而志存不轨。
房玄龄等《晋书》:
①“善草隶弈棋之艺。
②“峻约同恶相济,生此乱阶,孙卢同类相求,嗣成妖逆。
③“孙卢奸慝,约峻残贼。穷凶极暴,为鬼为蜮。
七世祖:卢植,东汉名儒,著名将领。
六世祖:卢毓,曹魏司空。
五世祖:卢珽,曹魏泰山太守。
高祖:卢志,西晋尚书。
曾祖:卢谌,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在后赵官至中书监。
祖父:卢勖,南奔东晋。
父亲:卢嘏,卢循兵败后,被杜慧度处死。
姐姐:卢氏,嫁给始兴太守徐道覆。
妻子:孙氏,孙恩之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