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399年-402年在位)

首页标题    晋朝    东晋起义    孙恩~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399年-402年在位)






起义军首领~孙恩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本名:孙恩

字:灵秀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会稽郡山阴县
生卒:?--402年
主要成就:中原海寇之始
主要作品:《孙恩集》
籍贯:琅琊郡临沂县

个人简介

      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孙氏。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五斗米道士以及起义军领袖。 孙恩的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在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发动叛乱,反抗东晋政权,给东晋军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然而,孙恩的部队以残暴著称,他们不仅掠夺财物,还对百姓实施奸淫掳掠,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到了元兴元年(402年),孙恩进攻临海时,多次被刘裕击败,最终选择跳海自杀。

         他的余部则由其妹夫卢循继续领导,历史上将这一系列事件称为“孙恩卢循之乱”。 孙恩所引发的叛乱,严重冲击了晋朝的封建统治体系。同时,这场动乱也促使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上层人物如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开始反思并推动道教改革,从而促成了南北天师道的形成与发展。孙恩本人曾撰有《孙恩集》五卷,但遗憾的是,该书现已散失,无法窥见其全貌。


【人物生平】
待报叔仇

          孙恩出身于琅琊孙氏这一著名家族,其祖上可以追溯到八王之乱时期赵王司马伦的重要谋主孙秀。而孙氏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这为其后来的宗教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东晋时期,孙氏家族属于“寓居江左的次等士族”。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此作出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孙恩世居南方,与其他南来的下层北人一样,经过土断政策的实施,已逐渐转变为南方社会中的低下阶级。”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孙恩及其家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恩的叔父孙泰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曾师从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杜子恭,学习秘术与道教教义。杜子恭去世后,孙泰接过了五斗米道教主的重任,将教徒网络广泛扩展至南方各地。在此期间,孙泰还曾为会稽王司马道子效力,参与政治事务。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孙泰目睹王恭举兵对抗朝廷,深感晋朝国运衰微,于是萌生了作乱的念头。然而,这一阴谋被会稽内史谢輶察觉并揭发,最终导致孙泰被司马道子下令诛杀。在这场变故中,孙恩侥幸逃脱,隐匿于海岛之中(据推测可能为今天的舟山群岛)。孙泰的旧部并未因此散去,他们坚信孙泰已“蝉蜕登仙”,转而前往海岛支持孙恩。在这些追随者的帮助下,孙恩逐渐聚集了一百多人,开始谋划复仇行动,为后续的历史动荡埋下了伏笔。

 

屡攻三吴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东晋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重大动荡。当时,东晋执政者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为了充实军队兵员,下令征调原本因三吴门阀势力而免除官奴身份、转为佃客的广大民众进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这些被征调的民众被称为“乐属”。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当地门阀阶层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在此背景下,孙恩抓住了人心不稳的机会,迅速集结力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叛乱。他首先率众进攻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并成功击杀上虞县令。随后,孙恩继续进军,攻克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将会稽内史王凝之斩杀。至此,孙恩的部众规模迅速扩大至数万人。

       这场叛乱迅速波及周边地区。会稽郡、吴郡、吴兴郡、义兴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以及新安郡等地纷纷响应孙恩的起义,三吴八郡几乎全部陷入叛乱之中。当时的郡县官员或被杀害,或弃城逃亡,导致地方秩序完全崩溃。孙恩趁势占据会稽,并自封为“征东将军”,同时为其追随者改称“长生人”。他还颁布命令,对异己分子进行残酷镇压,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致使大量无辜百姓丧生。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东晋朝廷内外紧急戒严,派遣徐州刺史谢琰与镇北将军刘牢之率军前去平定叛乱。起初,孙恩曾计划攻陷建康,推翻东晋政权,但在得知刘牢之的部队即将抵达钱塘江时,他决定暂时放弃全面进攻,转而割据会稽,意图以钱塘江为界与东晋分庭抗礼。然而,不久之后,刘牢之成功渡过钱塘江,迫使孙恩带领其掳掠的二十多万民众撤退回海岛。在撤退过程中,孙恩故意沿途丢弃所掠夺的财宝器物以及年轻男女,以此吸引追击的敌军争相抢夺,从而为自己争取宝贵的逃亡时间。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孙恩再次率部从海岛出击,进攻浃口(今宁波市镇海区),随后攻入余姚、上虞等地,最终抵达山阴县北部的邢浦。然而,他的部队在此遭遇谢琰参军刘宣之的阻击,被迫暂时撤退。但仅仅过了不久,孙恩再度集结兵力,重返邢浦,并向会稽发起猛烈攻势。驻守会稽的谢琰出城迎战,不幸战死。 谢琰的阵亡让东晋朝廷大为震惊,随即派遣桓不才、孙无终和高雅之等将领领兵前往镇压叛乱。同年十一月,孙恩在余姚一举击败高雅之的部队,但很快又被刘牢之率领的军队击败,不得不又一次撤回海岛。 这场持续多年的叛乱不仅暴露了东晋政权内部的诸多问题,也给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孙恩及其追随者的行动,成为了东晋历史中一段重要的插曲,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


威胁京师
         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的二月,孙恩率领其部众第三次登陆。此次行动中,他们首先攻打浃口,随后又对句章发起进攻。然而,这两处的攻势均未能取得成功,并且还遭遇了刘牢之的反击,最终不得不撤退回海岛。 时间推进到三月,孙恩再次组织力量第四次登陆。这一次,他的目标转向了海盐。白天时,孙恩军队尝试攻城,却被刘裕成功击退。到了夜晚,孙恩改变策略试图秘密进攻,但又被刘裕巧妙设防击败。无奈之下,孙恩将目标转移至由吴国内史袁山松驻守的沪渎。

        到了五月,孙恩对沪渎发动猛烈攻击,成功攻克此地并杀害了袁山松。之后,他率军从海路一路挺进至京口(现今的镇江),意图夺取东晋的首都建康。然而,在这场追击战中,刘裕紧随其后追至丹徒,以少胜多,给孙恩的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许多士兵或堕入海中,或失足坠崖,场面极为惨烈。尽管如此,孙恩依然凭借兵力优势重整旗鼓,再次向建康发起进攻。然而,此时司马元显率领的军队与之交战屡屡失利。随着孙恩逐渐逼近建康,朝廷方面早已严阵以待,豫州刺史司马尚之也迅速赶来支援建康。在这种情况下,孙恩企图乘虚而入偷袭建康的计划彻底失败。于是,他率军退至新洲后选择北上前往郁州。 在郁州期间,孙恩曾击败前来进攻的高雅之,并将其俘虏。然而好景不长,刘裕很快赶到进行讨伐。经过数场激烈的战斗,孙恩最终大败,实力大幅削弱,只能沿着海岸线向南逃窜。即使在南逃的过程中,刘裕依旧紧紧追赶。在沪渎,刘裕再次给予孙恩沉重打击。至此,孙恩被迫从浃口再次逃入茫茫大海之中。这一系列战役不仅展现了当时局势的复杂性,也凸显了各路将领的战略智慧和军事才能。


穷途末路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局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三月,桓玄成功铲除了司马道子父子所掌控的势力,从而执掌了东晋的朝政大权。然而,就在朝廷内部权力更迭之际,孙恩趁着局势混乱再次发起了进攻。 孙恩的军队试图攻占临海郡,但遭遇了太守辛昺的顽强抵抗,最终被击败。经过此前一年与刘裕的大战失利,以及此次临海之战的挫败,孙恩多年来掳掠的三吴地区士民几乎损失殆尽。此时,他的部众仅剩数千人,实力大为削弱。面对如此困境,孙恩深感无力回天,又担心被朝廷擒获,于是毅然选择投海自尽。追随他的数百名妓妾和笃信其教义的部众也相继跳海殉难,这一悲剧性事件为孙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孙恩在其追随者心中被视为“水仙”,这一称号既反映了他特殊的地位,也揭示了当时民众对宗教领袖的狂热崇拜。 尽管孙恩已逝,但他的妹夫卢循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率领残余部众进行抗争。

          这场持续多年的斗争直到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才告终结,东晋政府最终彻底剿灭了这支反抗力量,恢复了南方地区的稳定。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展现了东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也凸显了社会动荡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挣扎。
 

【轶事典故】
              在起兵的初期,孙恩听说有八个郡的民众起来响应他,不禁喜形于色,对属下说:“天下没大事了,过几天咱们就穿着朝廷的官服到建康去。”后来听说刘牢之来了,他又立即改变了远大目标,转而说:“就算我只割据浙东这块地方,总也能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听说刘牢之已经带着军队渡江,他又放低了目标,说:“就算逃走,也没什么丢人的!
史籍记载:《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个人作品】
孙恩著有《孙恩集》五卷,到隋唐时仍存于世,现已亡佚。

【人物评价】

史学家田余庆则强调:“孙恩不是一般意义的野心家,他的野心具有突破门阀政治这一时代特点,这与刘牢之、刘裕并无不同”,因此孙恩和刘裕同样是东晋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而且还是刘裕的先行者;又认为“孙恩等的活动,客观上看来也是次等士族对门阀士族的一种反抗,但并不都是自觉行动。……孙恩、卢循虽然对门阀士族进行了冲击,以求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但在精神上仍受门阀士族的束缚,这一点与刘牢之相像。
  丁玉柱《海洋文化》:虽然在三吴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孙恩除了会用宗教迷惑人以外,并没有多少才能和远见。他带领的军队一派流寇作风,到了一个地方,除了杀死地方官之外,就只会劫掠财物,烧毁仓库房屋,甚至于砍伐树木,填埋水井,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破坏者形象。他出身于次等士族之家,本来就恨世家大族占据着高位,让他们难有机会进阶,所以对他们的屠戮也格外严重。王家和谢家首当其冲,除了王凝之以外,包括谢安的两个侄子在内的许多王谢子弟都被杀死。
如果孙恩的政治才能再高一些,他本来会有更大的作为。但他缺乏政治远见,也没有坚定的意志,这些都注定了他的事业不可能长久。孙恩海上反乱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孙恩成了海盗的代名词。
我国史学界对于孙恩的评价:过去一直以农民起义领袖为主流,因而给予正面评价。只有范文澜否定孙恩起兵的性质,认为他是窃取农民起义果实的野心家。

 

【家庭成员】

妹夫:卢循,天师道领袖

【其他阅读】
=======
 
 
2023年9月17日 23:3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