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公元137-169年)
范滂
概述
范滂(公元137年-169年),字孟博,是东汉时期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人。作为东汉时期的重要大臣和名士,范滂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同时又与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岑晊一起被誉为“江夏八俊”。 范滂的仕途始于被举荐为孝廉,凭借自身的才德,他符合光禄四行的要求,随后升任光禄勋主事,当时的光禄勋为陈蕃。后来,范滂受到太尉黄琼的征召,被任命为汝南郡功曹,在宗资手下任职。 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范滂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当时,他遭到牢修的诬陷而被捕入狱,蒙受不白之冤。所幸经过公正的审判之后,范滂最终被释放回到故乡。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范滂在三十三岁时去世。尽管英年早逝,但他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敬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滂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品德与气节,他为人正直清高,深受乡邻敬重。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凭借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被推举为孝廉,并因具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这四种美好的品德而受到光禄四行的赞誉。 范滂在出任冀州请诏使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每次向朝廷举报或上奏时,他的言辞和论据都极具说服力,往往能够平息众议,使得众人信服。这种能力让他在官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之后调任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这一重要职务。范滂手持笏板前往拜见陈蕃,然而陈蕃却没有给予特别的接待。这让范滂感到十分失望,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冷遇,于是心怀不满地扔下笏板,毅然决然地弃官而去。著名学者郭林宗得知此事后,对陈蕃提出了批评:“像范孟博这样的人才,怎能用对待普通官员的礼仪来对待他呢?现在因为您的疏忽,反而让范滂背负了清高辞官的名声,这难道不是您给自己招致不好的评价吗?”陈蕃听闻此言,深感愧疚,立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范滂的才华和品德终究难以被埋没,不久之后,他再次受到太尉黄琼的征召,重新回到官场任职。范滂的一生,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弹劾权贵
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权贵横行、民不聊生的阴霾。为了整顿吏治、了解民间疾苦,皇帝下诏要求三府官员积极举报各地的民情传言。 范滂作为一位正直且富有责任感的官员,在接到诏令后立即行动起来。他深入调查,依据事实,毅然检举了刺史、二千石级别的权贵豪门人物共二十多人。这些被检举之人,皆是为官不仁、鱼肉百姓、危害一方的奸佞之徒。 然而,范滂此举却遭到了尚书的质疑。尚书认为范滂弹劾的人数过多,怀疑他心存私念。面对这样的质问,范滂毫不畏惧,慷慨陈词:“我所举报之人,若非污秽奸邪、残暴不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者,又怎会将其姓名书于简札之上呢?此次恰逢时间紧迫,因此先将那些急需惩办的恶人上报,对于一些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臣定会进一步考察核实,以确保每一项指控都有确凿证据。臣听闻农夫除草能使庄稼茁壮成长,忠臣铲除奸佞才能让仁义之道昌明于世。倘若臣的言论有不符事实之处,甘愿接受严刑处死。” 范滂言辞恳切,正义凛然,使得官员们无法再对他进行无端的质问。 但范滂深知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艰险,朝堂之上黑暗势力盘根错节,自己的理想难以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得以实现。怀着满腔的遗憾与无奈,范滂最终选择递上奏章,黯然离去。这一举动既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也是对自身操守的坚守。
清廉正直的典范
太守宗资早有耳闻范滂的贤能之名,于是诚挚地邀请他加入郡府,担任功曹一职,并将诸多政务交付给他处理。范滂任职期间,秉持着公正严明的态度,对那些违背孝悌之道、不遵循仁义道德的人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将这些品行不端者全部清除出官场,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同时,他还特别注重选拔品德高尚、操守出众的人才,从民间挖掘真正有德行的人为官。 范滂的外甥李颂,虽出身于西平的公侯世家,但因品行不佳而被乡邻所不齿。中常侍唐衡向宗资举荐了李颂,希望他能得到一个职位。然而,范滂认为李颂并不具备为官的素质,因此拒绝征召他。这一决定激怒了宗资,他迁怒于书佐朱零并下令鞭笞。朱零却坚定地抬起头说:“范滂的裁决如同清澈的泉水般明净,他的判断犹如锋利的宝刀斩断腐朽。即便今日我受此惩罚甚至丧命,也绝不会违背范滂的公正裁决。”宗资听后最终停止了责罚。 由于范滂的严格要求和公正无私,郡府内许多官员都对他心存不满,甚至有人将他任用的人称为“范党”。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汝南郡真正的太守是范滂,南阳人宗资不过是签署文书;南阳郡的治理依靠岑晊,弘农人成瑨只是闲坐吟诗。”这首民谣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范滂的高度认可,也揭示了当时官场的真实状况。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中国东汉时期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场针对“党人”的迫害拉开帷幕。当时,牢修诬告“党人”结党营私,范滂因此获罪被关进了黄门北寺狱。 在狱中,面对狱吏准备对囚犯进行拷打的情况,范滂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与仁慈之心。由于同囚的人大多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他不忍心看到大家受苦,便主动请求让自己先接受刑罚。同时,他的同郡人袁忠也出于同样的原因,争着要先受刑。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案件上报后,汉桓帝刘志派遣中常侍王甫负责审讯囚犯。当范滂等人戴着颈枷、手铐和脚镣,头蒙布袋站在台阶下时,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质询。王甫严厉地质问他们为何结党营私,相互推举褒扬,并评论朝政。然而,范滂的回答却充满智慧与正义。他引用孔子的话说:“见到善行就迫不及待地学习,遇到恶行就像碰到沸水一样避之不及。”他解释道,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将善良之人聚集在一起,使朝廷更加清明;而把邪恶之人集中起来,让他们无处遁形。本以为这样的行为会受到朝廷的支持,没想到却被误解为结党营私。 王甫继续追问他们排斥异己的目的,范滂慷慨激昂地回应道:“古人遵循善道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福祉;而如今,我们秉持善道却面临死罪。我死后,希望能葬于首阳山旁,上不负苍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王甫,使得他最终下令解除了所有囚犯的枷锁。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审判结束,范滂等人获得释放并南归故乡。当他们从京师出发时,汝南、南阳两地的士大夫纷纷前来迎接,场面十分壮观,有数千辆车马相送。一同被关押的同乡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他们选择留在范滂身边,为其提供保护和服务,还替他接待宾客。然而,范滂深知自己的处境可能会给周围人带来危险,于是他婉言劝退了殷陶等人,悄悄返回家乡,以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牵连。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现了范滂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英勇就义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汉灵帝刘宏下令大规模诛杀党人,范滂等贤臣成为重点追捕对象。督邮吴导奉命来到范滂所在的县中执行任务。他抱着诏书,不忍心立即行动,于是关闭了驿馆,躺在床上失声痛哭。 范滂听到消息后,心中已有预感:“这一定是冲着我来的。”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前往监狱投案自首。县令郭揖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急忙出来解下自己的官印绶带,打算帮助范滂逃亡,并诚恳地对他说:"天下之大,先生何必在此受难?" 然而,范滂却毅然拒绝了这份好意。他平静地说:"我若能以一死终结这场灾祸,又怎能因为私情而连累您的前程?更不愿让年迈的母亲流离失所。"这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范滂的母亲前来与儿子诀别。临终之际,范滂深情地对母亲说:"弟弟仲博一向孝顺,一定能好好侍奉您。儿此去追随先贤,虽死无憾。望母亲大人节哀顺变,保重身体。"母亲听后,虽然悲痛万分,却依然鼓励儿子:"你能与李膺、杜密这样的名士齐名,死得其所。人生在世,既已获得清誉,又岂能再求长寿?" 范滂跪拜接受母亲教诲,郑重地磕了两个头,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随后,他转身对幼子说道:"为父希望你一生行善,但为父今日的遭遇,正是因坚持正义而招致的结果。你要记住,善恶之间必须谨慎抉择。" 范滂就义时年仅三十三岁。当天,在场目睹这一幕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路人纷纷落泪。范滂以他的忠诚正直和高尚人格,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成为人们永远缅怀的楷模。
【主要成就】
不畏奸佞
范滂作为一位正直的清流官员,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当时被称作“党人”的群体,并且迅速成为其中的核心与中坚力量。因此,在东汉末年那场波及甚广、影响深远的党锢之祸中,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而入狱。 即便身处牢狱之中,范滂依然坚守着自己清正廉洁的品格。当狱吏按照惯例告诉他,所有获罪入狱的人都需要祭拜皋陶时,范滂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凛然正气。他沉稳而坚定地回应道:“皋陶是古代公正贤明的大臣,如果我确实无罪,相信他一定会替我向天帝申诉冤屈;倘若我真的犯下了过错,那么理应接受法律的制裁,祭祀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番话合情合理,令其他囚徒听后深感敬佩,纷纷效仿范滂不再进行祭祀。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在面对中常侍王甫质问他们结成私党的罪行时,范滂从容不迫地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我曾听闻孔仲尼说过:‘见到美好的行为就迫不及待地去学习,遇到丑恶的事情就如同手触沸水般迅速远离。’我们这些人的初衷,不过是希望将贤良之人汇聚在一起,让正义更加彰显,将奸佞小人聚集起来,使他们的丑恶行径昭然若揭。原本以为这样的举动是符合君主所期望的,没想到却被视为结党营私。古时候的人遵循善道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福泽;可如今像我们这样秉持善念的人,却要面临死罪的威胁。如果我死后,希望可以将我埋葬在首阳山旁边,这样上不负苍天,下不愧对伯夷、叔齐这两位坚守节操的先贤。” 范滂以他的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忠诚与正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反贪治腐
范滂的清廉与担当 范滂,这位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虽然生命短暂且官职不高,但他的名望却如日中天,影响深远。究其原因,除了他奋不顾身、勇斗权贵的大义之举外,更在于他坚决打击腐败、嫉恶如仇的决心和成效。 当范滂受命前往冀州灾区巡视时,他以昂然的姿态走出家门,登上马车,手执缰绳,目光坚定地环顾四方,展现出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气魄,决心要为这片土地带来清明。这一幕“登车揽辔”、“慨然澄清”的雄姿,成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形象中的一座丰碑,至今仍熠熠生辉。范滂的到来令当地官员闻风丧胆——那些曾经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太守、县令们自知罪行即将暴露,纷纷解下官印、脱下官服,仓皇而逃。不仅是这些“大老虎”难逃法网,“小苍蝇”们更是无处遁形。从此,冀州的政治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 由于在冀州巡行期间反贪治腐成绩斐然,范滂很快被升任为光禄主事,并受到太尉黄琼的征召。不久后,皇帝下令朝中三府属官检举问题官员。范滂毫不畏惧,一口气弹劾了二十多位刺史和享有两千石俸禄的高官。尚书见范滂弹劾人数众多,怀疑他存有私心,派人质询。范滂正气凛然地回应道:“我所检举之人,皆是贪污腐败、奸邪不端、祸国殃民之徒。农夫除草能使庄稼茂盛,忠臣铲奸可保国家繁荣。若我所言不符事实,甘愿受死。”这番话理直气壮,令质询者哑口无言。然而,即便如此,范滂依然无法施展抱负,最终怀着满腔义愤辞去了官职。 后来,太守宗资久仰范滂美名,为其求得功曹一职,协助处理政务。范滂上任后,其清廉刚正的性格再次彰显:对于那些不守规矩、不忠不孝、胡作非为的人,无论亲疏,他都严词痛斥,驱逐出境,绝不与之同流合污。即便是自己的外甥李颂,身为西平官宦子弟,因常作奸犯科,为乡人所不齿,也未能幸免。尽管李颂通过中常侍唐衡的关系,试图通过宗资谋取职位,但范滂坚决不予通融,将此事压下不办。宗资虽恼羞成怒,鞭打范滂的书童朱零泄愤,但朱零深受范滂正气感染,宁死也不愿违背范滂的决定。最终,宗资无奈放弃,李颂谋官一事不了了之。 范滂以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清正廉洁的美誉,更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对君主的服从,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捍卫。
【轶事典故】
揽辔澄清
冀州地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灾荒肆虐之下,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进而导致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朝廷决定任命范滂为清诏使,派遣他前往冀州巡视考察民情,以图改善这一混乱局面。 当范滂接到任命后,他登上座车,手挽缰绳,在出发的那一刻,他目光坚毅,神情慷慨激昂,心中怀着澄清天下、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志向。这种气魄与决心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为之动容。 范滂到达冀州边界之时,那些平日里贪污枉法、鱼肉百姓的郡守县令们,自知难逃其调查惩处。他们听到范滂到来的消息后,惊恐万分,纷纷抛下官印绶带,弃官而逃。范滂的到来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当地官场的乌烟瘴气,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一事件充分彰显了范滂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高尚品质,他的行为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廉洁奉公的典范。
不祭皋陶
范滂因获罪而被关进了黄门北寺狱。当时,狱中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凡是被关押在此的犯人都要祭祀皋陶。皋陶在古代被视为圣贤,是公正无私的大臣典范。 当狱吏告知范滂这一规定时,范滂却坚定地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道:“皋陶身为圣贤,是古代备受敬仰的正直大臣。如果我真的无罪,他必定会明察秋毫,将真相呈报给天帝,为我辩解冤屈。倘若我确实有罪,那这祭祀又有何意义呢?” 范滂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自身清白的坚信以及对皋陶公正品格的高度信任。他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狱中的其他囚犯,从那以后,这里的囚犯都不再进行这种祭祀仪式了。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范滂的刚正不阿,更彰显了皋陶在人们心中作为正义象征的地位。
不谢霍谞
范滂等贤士因正直敢言而遭受冤屈入狱。当时,尚书霍谞秉持正义,挺身而出为他们向朝廷申辩,最终使得范滂等人重获自由。 当范滂等人被释放后回到京城时,众人纷纷猜测他们会去拜访霍谞并表达感激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范滂等人虽然前往拜见霍谞,却并未向他致谢。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与质疑,认为范滂等人不够知恩图报。 面对他人的指责,范滂做出了这样的回应:古时候,舒向曾经蒙受不白之冤,幸得祁奚为其求情得以脱罪。但是,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羊舌氏(祁奚的同族)曾对祁奚表示过感谢,也没有看到祁奚有自夸自己功劳的表现。这说明真正高尚的人,在施以援手时并非为了得到回报,而受助者也无需过分表达感恩之意。 范滂的这一番话体现了古人对于“义”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帮助他人本就是出于内心的道德准则,而非为了获取对方的感激或回报。因此,他选择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霍谞的帮助,既不刻意回避,也不过分渲染,展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尚品格。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之间的高尚情操,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时,不应怀有功利之心;同样地,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也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上的感谢。真正的友谊和善意,往往体现在彼此间的默契与信任之中。
【人物评价】
古代
李膺(110年-169年):行为刚正清白无瑕,死心塌地忠于国家。因为忠贞而违背了圣旨,横遭拷问审判,有的被禁锢隔离,有的被杀或被流放到不能去的地方。堵塞天下人的嘴巴,让世上的人都成为聋子瞎子,这跟秦朝焚书坑儒又有什么区别?
窦武(?~168年):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禼、伊、吕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范晔:夫上好则下必甚,桥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严维:使者应须访廉吏,府中惟有范功曹。
司马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等,建立民间舆论,用以拯救矫正政府的错误措施。所以,政治虽然腐败,而风俗并不糜烂,甚至甘愿被杀被诛。有人在前面受刑而死,后面的人仍忠义奋发,紧追不舍,随着前人的脚跟接受屠戮,视死如归。难道只有他们特变贤能?不过是刘秀、刘庄、刘炟遗留下的教化使他们如此。
傅伯寿:澄清方效于范滂,跋扈遽逢于梁冀。
孙觌:万里龙沙握鼠馀,古来忠孝两全无。范滂死去亲犹在,苏武生还老益孤。
林同:宁将身塞祸,不忍母流离。我自不为恶,黄泉今有辞。
徐钧:慨然揽辔志澄清,一激谁知党祸成。母子可怜终死别,庶几广孝在扬名。
陈普:凤麟自古待明时,虮虱何堪论是非。可是首阳可埋骨,争知人怨首阳希。
近现代
蔡东藩:观范滂对簿之词,原足上质鬼神,下对衾影;即其不谢霍谞,非特自白无私,且免致中官借口,谤及谞身,滂之苦衷,固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然时当乱世,正不胜邪,徒为危言高论,终非保身之道,此范滂之所以终于不免耳。
李玉洁:范滂是疾恶如仇、胸怀坦荡、刚正不阿、任人唯贤、能言善辩、视死如归的古代廉吏。然而范滂虽胸怀‘澄清天下之志’,但是,他生活的时代却是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东汉中后期,这就注定其必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最终遭奸佞所谋害。
墓葬遗址
范滂墓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刘店镇东南方向大约8公里处的古庄村。1983年,范滂墓被正式列为确山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墓葬如今在村庄中间路西侧已化为平地。据当地村民回忆,在1964年的“四清”运动期间,根据上级指示,村民们将原本规模宏大的墓葬进行了平整处理。曾经的范滂墓呈正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为7500平方米,其中坟墓部分占地约40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4米左右,地下墓穴深度则约为1米左右。 当年挖掘过程中出土了包括石猴、石马等在内的陪葬品以及两块石质方门,还有特制的墓砖。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曾被用于建造仓库或用作院墙材料,但遗憾的是现在都已无从寻觅。还有一块石碑由于断裂成两截,被村民们当作洗衣板使用,最终因损坏严重而沉入距离墓址东南约30米处的池塘底部。据记载,当时在墓坑内发现了两颗头骨,分别位于南北两侧;同时发现了一把长约1米的铁剑,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下铁锈粉末无法完整保存。两扇墓门上分别雕刻着精美的朱雀和玄武图案,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墓地外部现存的一块石碑是清代时期修建的。经考证,该石碑立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落款显示为“大清同治七年戊辰冬上浣谷旦”,由时任确山县令戴文海所书。如今仅存的一扇石墓门被当地村民移至树下,作为纳凉休息时的石凳使用,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独特见证。
【范滂亲属成员】
曾祖:范达,字洪泰,员外郎。
祖父:范思陵,字舒衍,颍川太守。
父亲:范显,字叔矩,太学博士、龙舒侯。
(后代)
范履冰(?~690年):唐朝宰相。当时称良相,后坐罪下狱,为酷吏迫害致死。
范隋(生卒年不详),唐朝咸通其间县丞,是范履冰之六世孙、范仲淹之高祖。
范梦龄,曾在吴越,北宋担任高官要职。
范赞时,五代吴越诗人。
范墉,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累赠太师、周国公,是范仲淹的父亲。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 范仲淹之子,北宋名相,谥忠宣。
范纯祐,字天成,范仲淹长子,北宋官员。
范正平,字子夷,范纯仁之子,著有《荀里退居编》《宋史本传》於世。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史载: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范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