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江汉》
《诗经·大雅·江汉》
第一章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第二章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第三章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第四章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第五章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第六章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本诗篇源于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了重臣召穆公(即召虎)奉王命出征,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稳固南疆边防的史实。作为典型的战争颂诗,它不仅记录了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更体现了当时国家对边疆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强有力的统治意志。诗中“彻我疆土”“至于南海”等语句,生动展现了周王朝在政治与地理层面对疆域的系统治理与权威延伸,彰显了中央政权向南方拓展控制力的历史进程。
二、文学特色
在艺术表现方面,本诗展现出高度成熟的诗歌技巧与严谨的结构布局。
首先,叠词的巧妙运用极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浮浮”描绘水流浩荡之貌,“洸洸”刻画将士威武雄壮之姿,二者共同构建出宏大的战争图景;而“汤汤”形容水势奔涌,“滔滔”则表现军队顺流而下的气势,两者在音韵上形成呼应,既富有节奏美感,又强化了行军气势的连贯与磅礴。
其次,全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叙事逻辑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开篇描写战前动员与出征准备,中段叙述征战过程及胜利成果,结尾转向凯旋受赏与君王册命,整体符合史诗类作品的基本框架,体现出较强的叙事完整性与艺术统一性。
三、核心词句解析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一句中的“求”通“纠”,意为讨伐、征剿,明确指出此次军事行动并非无端征伐,而是因淮夷屡次侵扰边境所引发的正义回应,突出了战争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描述周王赐予召虎玉制酒器“圭瓒”与芳香黑黍酒“秬鬯”各一卣,这是西周时期最高规格的封赏仪式之一,象征着君主对功臣的极度嘉奖与信任,也体现了礼制在政治秩序中的核心地位。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中,“疆”指划定疆界,“理”则为治理整顿,两句合起来表达了对南方领土从边界确立到实际管理的全过程,反映出周王朝对南疆地区实施有效统治的战略意图和治理能力。
四、文化价值
本诗不仅是西周军事文学的典范之作,更是中国早期征伐诗的代表,开创了以诗歌形式歌颂国家武功的传统,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庄重的语言风格、宏大的叙事视野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深刻影响了历代文人对战争与英雄主题的表现方式。
同时,诗中关于“圭瓒秬鬯”赏赐仪式的记述,是研究西周礼乐制度与分封体制的重要文本依据。此类礼仪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一种政治象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与等级秩序,具有深远的制度文化意义。
补充说明
召穆公即召虎,为周文王之后裔,位列西周重臣,在宣王中兴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事迹不仅见于《诗经》,亦被《史记》等多种传世文献所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可信度。他的功绩不仅是个人荣耀的体现,更是国家复兴的象征。
关于个别词句的争议,有学者提出“浮浮”与“滔滔”在古籍传抄过程中可能存在文本错位现象,但目前主流学术观点仍以现存《诗经》版本为准,认为其用词准确、语义通达,无需改动。这一讨论本身也反映了古代文献传承的复杂性与研究的深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