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无讳~十六国北凉第四位国君(439-444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2】‌北凉‌    沮渠无讳~十六国北凉第四位国君(439-444年在位)






沮渠无讳



439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

本名:沮渠无讳

别名:沮渠景环
民族族群:匈奴族
生卒:444年
在位时间:442年 - 444年
主要成就:建立高昌北凉
籍贯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
身份:高昌北凉君主

年号:

1,建平:439-442(主流观点认为建平是沮渠牧犍的年号,沮渠无讳继续沿用,使用年限在437~442年。
2,承平:443-444(复国)

前任:沮渠牧犍

继任:河西王沮渠安周


个人简介

           沮渠无讳(生卒年不详,约卒于公元444年),又名沮渠景环,出生于临松匈奴(现今甘肃省张掖市)。他是凉武宣王沮渠蒙逊之子,同时也是凉哀王沮渠牧犍的弟弟,更是高昌北凉政权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沮渠无讳早年被封为安弥县侯,在其仕途中曾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征西将军、沙州刺史以及酒泉太守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为他日后建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魏灭亡北凉之后,沮渠无讳凭借自己的智谋与实力占据酒泉,以此地作为根据地自保,并接受了北魏的册封,被封为酒泉王。然而,北魏朝廷始终认为他是一大边患,不久便派遣军队对其进行征讨。面对强大的敌军,沮渠无讳因粮草短缺而无力抵抗,最终选择与其弟沮渠安周一同向西穿越沙漠,成功占领了西域的鄯善和高昌等地,从而建立了高昌北凉政权。在此期间,他还主动向南朝宋称臣,获得了河西王的封号,试图借助南朝的力量共同对抗北魏。

        公元444年,沮渠无讳病逝,其弟沮渠安周继位,继续统治这一地区。沮渠无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决策与行动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记载。


【人物生平】
国亡出奔

       沮渠无讳,又名沮渠景环,是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之子,同时也是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的弟弟。在家族中,他初封为安弥县侯,地位显赫且肩负重任。公元433年,义和三年,沮渠蒙逊去世后,其兄沮渠牧犍继位为北凉君主。而沮渠无讳则被任命为征西将军、沙州刺史,并担任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以及酒泉太守等重要职务,成为北凉政权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 早在北凉与周边势力的复杂关系中,沮渠牧犍曾迎娶西凉君主李暠之女李敬爱为妻。

       公元437年,即太延三年,为了巩固与北魏的关系,沮渠牧犍再次联姻,迎娶了北魏的武威公主为妻。这一政治婚姻使得李敬爱及其母亲尹氏被迁居至酒泉生活。不久之后,李敬爱因病去世,尹氏抚摸着女儿的遗体,却未曾恸哭,她感慨道:“你的国家早已破灭,家庭也支离破碎,今天才死去,实在是太晚了。” 当时,沮渠无讳正镇守酒泉,他对尹氏说道:“您的几位孙儿都在伊吾,您是否打算前往投奔他们呢?”然而尹氏并未察觉到沮渠无讳的真实意图,反而欺骗他说:“我的子孙们早已四处逃亡,流落天涯,在异乡寄身。我还能活几天?就死在这儿吧,不会再去做游牧地区的野鬼。”尽管如此,尹氏后来还是秘密地逃离了酒泉,偷偷前往伊吾。沮渠无讳得知后,立即派骑兵追赶。然而尹氏面对追兵毫不畏惧,她坚定地说道:“沮渠无讳已经允许我回到北方,为何还要派人追赶?如果你执意要回去交差,那就拿我的人头去吧,我是不会再回头的。”追兵见状,不敢继续逼迫,只能返回。最终,尹氏在伊吾度过了余生,直至去世。

         公元439年,也就是太延五年九月,北魏对北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北魏军队攻陷了北凉的都城姑臧,沮渠牧犍被迫投降,标志着北凉政权的正式灭亡。随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镇南将军奚眷袭击张掖,同时命令镇北将军封沓进攻乐都。在此危急关头,沮渠无讳的兄弟沮渠宜得(或作沮渠仪德)选择烧毁仓库,带领残部向西逃往酒泉,投靠沮渠无讳;而另一位兄弟沮渠安周则向南逃往吐谷浑避难。封沓在劫掠数千户居民后返回,而奚眷则继续率军攻打酒泉。面对强大的敌人,沮渠无讳与沮渠宜得共同召集剩余的兵力,先撤退至晋昌,随后前往敦煌投奔堂弟、时任敦煌太守的沮渠唐儿。

       与此同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令弋阳公元絜(或作元洁)驻守酒泉,进一步稳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此外,武威与张掖两城也分别派出了将领驻守,确保北魏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秩序得以建立。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标志着北凉政权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河西地区新的历史篇章。


乞降北魏
       太延六年(公元440年)正月二十日,沮渠无讳命令沮渠唐儿留守敦煌,自己则与沮渠宜得率领军队前往围攻已被北魏占领的酒泉。当时,北魏守将元絜轻视沮渠无讳的实力,亲自出城与对方交涉对话。然而,沮渠无讳却在交锋中成功将其生擒。正月二十三日,尽管元絜被俘,其部下仍然顽强坚守酒泉,而沮渠无讳也并未放弃,继续对酒泉展开包围。 到了三月,由于酒泉城内粮草耗尽,沮渠无讳趁机一举攻克了这座城池。 四月二十三日,沮渠无讳又率军进攻北魏占据的张掖。此时,张掖的守将秃发保周选择退守删丹,以图避其锋芒。

      四月二十九日,北魏皇帝拓跋焘派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统率多路兵马,前往讨伐沮渠无讳及其势力。

     五月十八日,沮渠无讳再次对张掖发起猛烈围攻,但未能成功攻下该城,最终被迫撤退至临松驻守。面对这一局势,拓跋焘决定暂时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通过诏书劝谕沮渠无讳投降归顺,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八月二十九日,正值北魏永昌王拓跋健坐镇凉州之际,沮渠无讳派遣其中尉梁伟前去拜见拓跋健,表示愿意献出已经掌控的酒泉地区,并释放之前俘虏的北魏将领元絜以及众多士兵,以此作为示好之举,希望缓和双方紧张关系。


粮尽西渡
        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正月二十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兼鸿胪卿持节前往凉州,正式册封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并加封其为酒泉王。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北魏对沮渠氏政权的认可,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之间的政治联盟。 同年四月(也有史料记载为五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局势的平静。沮渠唐儿突然起兵反叛沮渠无讳,使整个地区陷入动荡之中。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沮渠无讳迅速作出反应,他留下堂弟沮渠天周驻守酒泉,亲自与弟弟沮渠宜得率领大军前去平定叛乱。双方在战场上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沮渠唐儿所率的一万多人马被彻底击溃,本人也被生擒并处死。平定叛乱后,沮渠无讳重新掌控了敦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沮渠无讳的崛起引起了北魏朝廷的高度警惕。北魏方面认为,若任由其发展,沮渠无讳极有可能成为边疆的一大隐患。因此,在四月二十八日(或七月),拓跋焘果断下令,派遣镇南将军、南阳公奚眷率军围攻酒泉,意图彻底消除这一潜在威胁。 到了十月,酒泉城内因长期遭受围困而陷入严重饥荒,城中粮草几乎耗尽,甚至有一万多人因饥饿而丧命。在这种极端困境下,守将沮渠天周为了鼓舞士气,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将其肉分给战士充饥,以维持最后的抵抗力量。然而,即便如此顽强,也终究难敌强敌。

        十月二十二日,随着城内食物完全断绝,酒泉城最终被奚眷攻克。战败后的沮渠天周被俘虏,随后押送至平城处死。 此时,沮渠无讳所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北魏军队兵势正盛,而其自身却因连年征战和饥荒而元气大伤。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沮渠无讳决定率领残余部众向西渡过沙漠,试图以此避开北魏的强大攻势,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十一月,沮渠无讳派遣弟弟沮渠安周带领五千人马向西进攻鄯善国,试图扩大势力范围。鄯善国王比龙闻讯后深感恐惧,一度打算投降以求自保。恰在此时,北魏的使臣赶到鄯善,极力劝说比龙坚守城池,抵御来犯之敌。在北魏使臣的支持下,鄯善军民齐心协力,成功抵挡住了沮渠安周的多次进攻。屡次受挫后,沮渠安周不得不撤回己方已占据的东城,并在那里固守待援。至此,这场围绕鄯善的争夺战暂时告一段落。


立国去世
         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四月,历史的舞台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迁徙与权力更迭。当时,沮渠无讳率领着一万多部众放弃了敦煌这一战略要地,向西进发,意图与他的兄弟沮渠安周会合。然而,在这次行军途中,鄯善王比龙因惧怕北凉军队的强大攻势,率领四千部众向西逃往且末避难。与此同时,比龙的嫡长子却选择了向沮渠安周投降。趁着这一局势的变化,沮渠无讳迅速占据了鄯善。然而,由于沙漠地区的恶劣环境,他的士兵在穿越沙漠时因干渴而死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这无疑给北凉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追溯过往,后西凉君主李宝的舅舅唐契,早在晋昌时便已逃离,投奔了伊吾地区。同年七月,唐契发动了对高昌太守阚爽的进攻。阚爽得知沮渠无讳已经到达鄯善的消息后,派遣使节假意投降沮渠无讳,并声称愿意与其共同攻打唐契,实则是希望借由两方势力的对抗来削弱对方力量。

         八月,沮渠无讳留下自己的侄子沮渠丰周(《魏书》中记载为沮渠安周)驻守鄯善,自己则亲率大军从焉耆东北部出发,直扑高昌进行支援。然而,就在沮渠无讳尚未抵达之时,柔然国已经派兵前来救援高昌,最终击败并杀死了唐契,唐契的残余部众转而投靠了沮渠无讳。面对此情此景,阚爽紧闭城门,拒绝与沮渠无讳会面。

        九月,沮渠无讳派遣手下将领卫兴奴(另有记载作卫崿)于夜间突袭高昌,全城几乎被血洗殆尽,阚爽被迫逃亡至柔然。至此,沮渠无讳成功占据了高昌。 同年,沮渠无讳派遣常侍汜俊携带奏表出使南朝宋,并进献当地的珍贵特产以示友好。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对此十分重视,下诏册封沮渠无讳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这一系列封号不仅彰显了南朝宋对北凉政权的认可,也标志着高昌北凉政权的正式建立。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转动。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六月,沮渠无讳因病去世,其弟沮渠安周继位,继续书写着北凉的历史篇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各方势力角逐的缩影,更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
 

 

【史籍记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历史评价】
刘义隆:“无讳克绍遗业,保据方隅,外结邻国,内辑民庶,系心阙庭,践修贡职,宜加朝命,以褒笃勋。
 

【家庭成员】
祖父:沮渠法弘,狄地王、前秦中田护军。 
祖母:车氏(车太后)。 

父亲:沮渠蒙逊,北凉武宣王。
兄弟:

1.沮渠政德。
2.沮渠兴国。
3.
沮渠牧犍,北凉哀王。
4.沮渠菩提。
5.沮渠奚念。
6.沮渠安周,沮渠无讳弟。
7.沮渠宜得(沮渠仪德),沮渠无讳弟。
8.沮渠秉。
9.沮渠董来。
姐妹:兴平公主,嫁太武帝
拓跋焘

【其他阅读】
=======
2025年5月8日 22:2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