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谦~东晋时期叛臣(404年闰五月--405年二月在位)
康帝桓谦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全名:桓谦
别名:桓敬祖
字:敬祖
民族族群:汉族
在位:404年-405年
生卒:?--410年
籍贯: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
出身:谯国桓氏
官职:尚书令、吏部尚书、散骑常侍
前任:桓玄
继任:(405年二月兵败.投奔后秦.国亡.410年被宋武帝刘裕异母弟~刘道规所杀)
【个人简介】
桓谦(?-410年),字敬祖,出生于谯郡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是汉族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叛臣,同时也是太傅桓冲之子。 桓谦为人正直方正,具有很高的才干和名望。他凭借家族的门荫进入仕途,并被封为宜阳侯,历经多次升迁后,官至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在元兴初年,司马元显计划讨伐桓玄时,任命桓谦为荆州刺史。在桓玄掌权辅政期间,桓谦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吏部尚书,其爵位也从宜阳侯改封为宁都侯,并且加授散骑常侍的职位。在桓振发动叛乱之时,桓谦竭力保护晋安帝,然而最终因兵败而先后投奔后秦姚兴以及蜀郡的谯纵。 到了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桓谦再次带兵攻打荆州,但不幸战败,最终被刘道规所斩杀。
【人物生平】
仕晋时期
最初,桓谦凭借父亲的功勋被封为宜阳县开国侯。在其仕途生涯中,他历经多次升迁,逐渐崭露头角,官职一路攀升至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等重要职位。 隆安三年(399年),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孙恩率众进攻会稽,成功攻陷该地,并杀害了太守王凝之。这一事件引发了三吴诸郡的动荡,许多地方势力纷纷起兵响应孙恩。在此背景下,桓谦闻讯后迅速做出反应,离开原驻地,出奔至无锡(今江苏无锡)。之后,桓谦受到朝廷征召,入朝担任尚书一职。不久,他又先后转任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的咨议参军及司马。 到了元兴元年(402年),政局再度陷入紧张。当时,司马元显决定讨伐荆州刺史桓玄。作为司马元显的心腹,张法顺认为桓谦是桓玄在朝廷中的耳目,建议将其除去,同时提议命令刘牢之下手,以此来测试刘牢之的忠诚度。然而,司马元显并未采纳这一建议。相反,他打算借助桓谦之父桓冲在荆州的威望,用以安抚当地民众。基于此考虑,司马元显调任桓谦为都督荆益宁梁四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这一任命不仅反映了司马元显对桓谦家族影响力的重视,也显示出他在处理复杂政治局势时的独特考量。
桓楚重臣
在东晋的历史进程中,桓玄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同年,桓玄成功铲除了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的势力,从而牢牢掌控了朝政大权。在此背景下,桓谦被桓玄委以重任,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兼任吏部尚书,并加封中军将军之职,成为桓玄极为倚重的心腹大臣。 随着时间推移,桓谦的地位也不断攀升。他后来被改封为宁都侯,随后又晋升为尚书令,还被授予散骑常侍一职。不久之后,他又接连升迁,担任侍中、卫将军,并且开府治事,录尚书事,权力达到了巅峰。 到了元兴二年(403年),桓玄正式篡位称帝,建立楚国。此时,桓谦的官职进一步提升,他被加封为扬州刺史,并且受封新安郡王,地位尊崇无比。 然而,好景不长。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抵御刘裕的进攻,桓玄命令桓谦与何澹之驻守东陵(现今南京九华山东北地区)。与此同时,卞范之则屯兵于覆舟山西,共同构建防御体系,试图阻挡刘裕大军的推进。 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令人唏嘘。桓谦所率领的军队,其主力多为北府军出身。而刘裕本身也是北府军将领出身,面对旧部,桓谦的部队士气低落,缺乏斗志。因此,在战斗中,桓谦等人遭遇惨败。战败后,桓谦随同桓玄向西撤退,最终逃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桓玄政权的逐渐衰落。
继续抗晋
同年五月,桓玄的势力走向败亡,江陵也被晋军成功收复。然而,桓谦并未因此而消停,他暂时藏匿于沮中,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久之后,桓振突然袭击并夺取了江陵,这一变故让局势再度复杂化。桓谦也迅速召集旧部响应桓振的行动。至闰五月己丑日(即公元402年6月26日),他们成功重新夺回江陵,并将当时仍滞留于此的晋安帝俘获。在此过程中,桓振曾一度萌生杀害晋安帝的念头,但经过桓谦竭力劝阻,最终保全了晋安帝性命。
随后,桓谦与江陵群臣共同奉还玉玺给晋安帝,象征性地表达了对晋朝正统地位的认可。当时桓谦等人向晋安帝进言道:“主上效法尧舜禅让之德,如今楚国气数已尽,百姓之心再次归附于晋。”此番言论被记录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之中。基于这些功绩,桓谦得以复任侍中、卫将军,并兼任江、豫二州刺史。 然而,桓振在占据江陵后却沉迷于酒色之中,肆意诛杀无辜,这无疑使局势更加恶化。桓谦多次建议桓振率兵出战,自己则留守江陵以稳固后方。可惜的是,由于桓振一向轻视桓谦,他的合理建议始终未能得到采纳。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晋军发动反攻,直指江陵。桓振留下桓谦与冯该驻守江陵,亲自率领部队进攻南阳太守鲁宗之。然而,在江陵城外二十里的豫章口,刘毅已经击败了冯该所部。得知这一消息后,桓谦果断弃城出逃,使得刘毅顺利收复江陵,桓振的军队也随之溃散。桓谦与桓怡、桓蔚、何澹之以及温楷等人无奈之下,只得投奔后秦寻求庇护。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西蜀君主谯纵向后秦称藩,并上表以讨伐刘裕为名请求借兵援助,同时希望后秦派遣桓谦入蜀协助巩固其统治。面对这一请求,后秦天王姚兴特意征询了桓谦的意见。桓谦表示愿意前往蜀地,然而姚兴却以“小水池容不下大鱼”为由婉拒了他的请求,并且指出如果谯纵的力量足以成事,那么也不需要桓谦前去相助了。尽管如此,桓谦还是如期抵达成都。为了争取当地士人的支持,他虚心招纳人才,这种行为却引起了谯纵的猜忌。于是,谯纵将桓谦安置在龙格(今四川双流县),并派人严密监视其一举一动。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此时东晋正全力镇压卢循的叛乱,谯纵趁机向后秦请求派兵进犯东晋。桓谦因此被谯纵任命为荆州刺史,与谯道福共同率领两万大军进攻东晋荆州地区。在行军途中,桓谦积极招募当地支持桓氏家族的民众,又集结了两万士兵,屯驻于枝江县(今湖北枝江西南)。这一举动对江陵构成了直接威胁,甚至江陵的民众也开始向桓谦通报城内的详细情况。 面对严峻形势,东晋荆州刺史刘道规决定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主动出击,迎战桓谦。桓谦则凭借水军配合步骑兵与刘道规展开决战。然而,由于实力悬殊,桓谦最终惨败。他试图投靠前来助攻的后秦前将军苟林,但在追击下被刘道规击杀,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