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弢、李骧、杜畴~西晋末年荆.湘地区流民首领(311-315年在位)

首页标题    晋朝    西晋起义    杜弢、李骧、杜畴~西晋末年荆.湘地区流民首领(311-315年在位)






杜弢 dù tāo



311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晋.十六国

本名:杜弢
字:景文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315年
籍贯:蜀郡成都(今属四川)
职业:流民首领
官职: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


个人简介

         杜弢(?~315年),字景文,出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他是西晋末年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流民领袖,同时也是符节令杜植的孙子、略阳护军杜眕的儿子。杜弢自幼聪慧过人,以才学闻名于世,曾被推举为秀才,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在李庠之乱爆发时,杜弢为躲避战乱南下至南平郡(今湖北省境内),在那里得到了时任太守应詹的赏识与礼遇。应詹对杜弢的能力十分看重,任命他为醴陵县令。这一时期的历练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永嘉五年(311年),随着西晋局势日益动荡,杜弢逐渐成为流民叛乱的核心人物。他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以及湘州刺史,组建了一支军队,并率众攻陷多个郡县,对地方官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的行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也凸显了他在动荡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号召力和组织能力。

      建兴三年(315年),东晋元帝司马睿派遣名将王敦、陶侃等人讨伐杜弢。面对强大的官军压力,杜弢最终兵败,被迫向朝廷投降。晋元帝念其归顺之心,赦免了他的罪行,并授予他巴东监军一职,希望借此安抚人心。然而,由于地方各镇将领仍对他怀有敌意,不断对其进行攻击,杜弢心生不满,再次起兵反叛。 同年八月,杜弢派遣部将王真进攻武陵,但未能取得胜利。王真战败后逃往湘城,随后归降荆州刺史陶侃。失去了重要支持力量的杜弢,率领残余部众仓皇溃逃,在途中不幸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人物生平】
应詹礼遇

      杜弢在早年间便以卓越的才学而声名远扬,深得乡里的赞誉与推崇,被州府举荐为秀才。然而,在其人生道路上,恰逢李庠之乱这一动荡时期,为避战乱,杜弢不得不选择南下,来到南平暂居。在此期间,时任南平太守的应詹对杜弢表现出极大的赏识之情。应詹不仅高度认可杜弢的才华与学识,还对他给予了诸多礼遇,使杜弢在异乡亦能感受到尊重与温暖。随着局势逐渐稳定,杜弢开始步入仕途,后来被任命为醴陵县令,正式承担起治理地方、造福百姓的重任。


推举首领
     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当时巴蜀地区的大量流民因战乱和饥荒被迫迁徙。其中以汝班、蹇硕等人为代表的数万家流民散布在荆、湘一带。然而,这些流民在当地却遭受了极大的不公待遇,他们被当地的豪强大姓侵凌欺侮,生活困苦不堪,心中满是怨恨。 就在这一时期,蜀地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当地人李骧起事,他杀死了当地的县令,并在乐乡一带聚集部众,人数达到数百人。面对这样的局势,杜弢与应詹联合出击,成功击败了李骧的部队,暂时平息了这一地区的动荡。 然而,蜀地的不安定因素并未因此消除。不久之后,杜畴、蹇抚等人再次在湘州发动骚乱,侵扰地方。与此同时,参军冯素与流民首领汝班之间关系恶化,冯素向湘州刺史荀眺进言,声称流民有造反的意图。荀眺轻信了冯素的话,竟然计划将所有流民斩尽杀绝。这一消息传到流民耳中后,汝班等人深感恐惧,为了自保,他们迅速集结起来,响应杜畴的号召,共同反抗当地政府。 此时,杜弢正身处湘中地区。由于其在之前的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能力,流民们一致推举他为首领。杜弢顺势而为,自称梁、益二州州牧、平难将军以及湘州刺史,正式竖起反抗的大旗。在他的带领下,流民军队接连攻破多个郡县,湘州刺史荀眺见势不妙,仓皇弃城逃往广州。 广州刺史郭讷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始兴太守严佐率兵前往镇压杜弢的叛军。然而,杜弢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迎击官军,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紧接着,荆州刺史王澄也派出了麾下的将领王机继续讨伐杜弢,双方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展开激战,但最终王机同样以失败告终。 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杜弢的军队逐渐失去了纪律约束,士兵们开始肆意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力量,杜弢采取了一种策略——他假意向征南将军山简投降。山简误以为杜弢真心归顺,便任命他为广汉太守,试图以此安抚局势。然而,这不过是杜弢的一次权宜之计,他的野心远未得到满足。


投降朝廷
        荀眺逃离之后,湘州的民众推举安成太守郭察暂代湘州刺史一职。郭察随即组织军队讨伐杜弢,然而在交战中却不幸遭遇失败,最终郭察英勇战死。 建兴元年(313年)八月,杜弢率军向南攻陷零陵,向东进犯武昌(今湖北鄂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城邑遭受严重破坏。在这场战役中,长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鉴以及邵陵太守郑融等地方官员惨遭杀害,局势一度陷入混乱。 到了建兴三年(315年),晋元帝司马睿决定彻底平定杜弢之乱,于是命令征南将军王敦与荆州刺史陶侃等人联合讨伐杜弢。经过数十次激烈的战斗,杜弢的军队损失惨重,将士大量阵亡。在这种困境下,杜弢向司马睿请求投降,但未获批准。 随后,杜弢写了一封信给应詹,倾诉自己的心声。他在信中回忆了过去与应詹共同讨伐乐乡时的情谊,“当时我们本是同喜同忧的战友。后来因身处湘中绝境,为求生存才不得不聚众起事。”他恳切地表示:“倘若您能念及往日的情分,替我向朝廷陈情,使我有机会效忠国家,加入那些举义之人,无论是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西征攻取李雄,我都愿意以此来弥补过去的罪过。即便最后身死,也如同获得新生一般。” 应詹收到此信后深受触动,便将信呈交给司马睿,并为其辩解说:“杜弢本是益州的秀才,素有贤名,只因被乡里逼迫才不得已聚众叛乱。如今他已悔过自新,愿意弃恶从善,陛下应当派遣使者安抚并接受他的投降,以安定江、湘地区的百姓。”司马睿听从了应詹的建议,派前南海太守王运前往杜弢处接受其投降,并宣读大赦诏书。诏书中明确指出,凡参与叛乱者皆可获得赦免,同时任命杜弢为巴东监军,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再次反叛
       杜弢在接受朝廷任命之后,原本应安分守己,但各路将领却依旧对他发动攻击。面对这种情况,杜弢内心充满愤怒,最终选择杀死王运,并再次反叛朝廷。这一事件发生在建兴三年(315年)。 同年二月,杜弢派遣手下大将杜弘与张彦前往海昏地区,对临川内史谢擒(也有记载为谢摛)发起进攻。在这场战斗中,谢擒不幸兵败战死,而杜弘、张彦则乘胜追击,成功攻陷豫章。三月,豫章内史周访率军反击杜弘等人。在激烈的战斗中,杜弘不敌周访,被迫逃往临贺,而张彦则在战场上被周访斩杀。 到了八月,杜弢再次采取行动,派部将王真率领三千精锐士兵作为奇兵,从江南出发,向武陵(今湖南常德)进军。此役的目的是切断官军的运输路线,以削弱其后勤保障能力。然而,陶侃迅速作出反应,命令伏波将军郑攀进行拦截。在双方交战中,王真军队遭遇惨败,他本人也只得仓皇逃往湘城(今湖南长沙)。 随着战局的发展,陶侃统领的各路军队齐头并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最终,王真选择向陶侃投降,而杜弢的部队也因此全面溃散。失去支持的杜弢在逃亡途中去世,这场持续已久的湘州之乱至此得以平定。

【主要成就】

         杜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人民反封建斗争。这场持续了五年的起义,充分展现了巴蜀流民与湖湘人民之间的团结精神。他们携手并肩,共同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在湘、荆、豫三州的广袤土地上纵横驰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斗争。 起义过程中,义军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对当时荒淫无道、暴虐残忍的士族地主阶级给予了沉重打击。这一行动不仅撼动了地方统治的基础,更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腐朽不堪的西晋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史籍记载】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历史评价】
应詹:“弢益州秀才,素有清望,文理既优,干事兼美。”
房玄龄等《晋书》:“弢初以才学著称”

【家族成员】

祖父:杜植
父亲:杜眕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2日 08:1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