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西晋荆楚地区农民起义首领(303年五--八月)
张昌
所处时代:西晋
民族族群:蛮族
本名:张昌(李辰)
皇帝:丘沈(刘尼)
年号:神凤(303年五月--八月)
出生地:义阳(河南新野)
生卒:?--304年
主要成就:荆州起义
个人简介
张昌(?~304年),是义阳(现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属于蛮族,为西晋时期荆州地区的一位重要起义军领袖。 张昌年轻时曾担任平氏县的小吏,他武艺高强,体魄过人,并且对军事攻伐颇有研究,喜欢讨论战争策略。大安二年(303年),西晋朝廷为了镇压李流在蜀地的起义,强行征召荆州各民族的百姓前往参战。这一举措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许多人开始反抗政府的命令。在此背景下,张昌抓住机会,号召并领导群众发起反抗行动。他还联合了江夏一带的数千名流民,共同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在这次起义中,张昌的军队成功击败了镇南大将军、新野王司马歆所率领的官军,迅速占领了江夏地区。随后,他们拥立山都县的县吏丘沈为天子,改名为刘尼,声称自己是汉室后裔,并建立了新的政权,定年号为“神凤”。张昌本人则被任命为相国,同时设立了一整套文武百官体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随着起义的推进,江沔地区的民众纷纷响应,短短一个月之内,起义军的规模便扩充至三万余人。 张昌领导下的起义军采取分路进军的战略,分别与黄林、石冰等人合作,兵分三路展开攻势。很快,他们便控制了荆、江、徐、扬、豫五个州的大片区域,甚至将司马歆斩杀于战场之上,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支持。然而,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由于西晋朝廷调集重兵进行反扑,特别是南蛮校尉刘弘和司马陶侃等人的残酷镇压,起义最终走向失败。张昌被迫逃亡至下隽山躲避追捕。次年(304年),他不幸被俘,并英勇就义。 张昌的起义虽然未能改变当时的社会格局,但其影响深远,展现了底层民众在极端压迫下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诸多问题。这段历史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反思。
【人物生平】
张昌年轻时曾在平氏县担任县吏。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对军事战略颇有研究,常常喜欢与人讨论攻战谋略。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这些兴趣和才能并未得到认可,周围的同伴们反而觉得他不切实际,甚至对他嗤之以鼻,时常加以嘲笑。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李流率军侵犯蜀地,这一事件为张昌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此期间,张昌潜逃达半年之久,秘密聚集了数千名追随者,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旗帜和仪仗等象征权威的物品。随后,他假借朝廷之名,声称自己奉命招募士兵,目的是为了讨伐李流。这一举动恰好与当时的局势相呼应。 当时,荆州地区根据朝廷颁布的壬午诏书,正在征召武士乡勇前往益州参与对李流的讨伐行动。这支军队被称为“壬午兵”。然而,由于天下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民间流传着一种预言,认为江东将有新的帝王崛起。受此影响,百姓普遍对西征持抵触态度,不愿响应征召。张昌及其党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欺骗和蛊惑的方式进一步煽动民众情绪,使得更多人拒绝参战。 与此同时,朝廷对此次征召极为重视,催促命令十分严厉。按照规定,若某地在行军过程中延误超过五天,当地的二千石官员将被罢免官职。因此,郡县各级官员不得不亲自出面,采取强硬措施驱赶和催促被征召者上路。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能有效解决问题。许多被迫离家的士兵在途中纷纷逃离,重新集结成新的盗匪集团,给地方治安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江夏郡正值粮食丰收,吸引了大量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前来寻求生计。据记载,仅投奔江夏郡的难民就多达数千人。这一情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严峻程度,也为后续事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张昌通过欺骗和迷惑百姓的方式,将自己的姓名改换为李辰。他选择在距离江夏郡治所八十里的安陆县石岩山一带屯聚势力,并积极招募百姓加入。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流民以及逃避戍守劳役的人前来投靠,使得张昌的势力迅速壮大。 面对张昌的崛起,江夏太守弓钦决定采取行动,派遣军队对其进行讨伐。然而,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未能有效遏制张昌的发展势头。随着徒众数量的不断增长,张昌的野心也随之扩大,进而发动了对江夏治所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弓钦亲自出战,却遭遇惨败,最终只能带着家人向南逃亡至沔口。 与此同时,镇南大将军、新野王司马歆也对张昌的威胁予以高度重视,派遣骑兵都督靳满前往随郡以西地区进行讨伐。两军展开激烈交锋,但结果却是靳满战败而逃。张昌借此机会缴获了官军的众多器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力量。随后,张昌成功占据江夏郡,并掌控了当地的府库资源。 为了煽动人心,张昌还散布谣言称:“将有圣人降临,为百姓主持公道。”这种言论无疑为其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同时也加剧了局势的动荡不安。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令人印象深刻。张昌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事迹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也展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张昌招揽了山都县的小官吏丘沈,并将其改名为刘尼,假称他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尊奉为天子。张昌宣称:“这就是圣人。”随之,他设立百官体系,自封为相国,其兄张味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弟弟张放则担任广武将军,各自率领军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张昌在山岩间修建宫殿,还伪造凤凰、玉玺等所谓的祥瑞吉兆,以示天命所归。他甚至设立了“神凤”年号,郊祀礼仪、服饰颜色与装饰均模仿汉代旧制,力求营造出一种正统的形象。 然而,张昌的统治并非建立在民心之上,而是通过残酷的手段来维持。对于那些不愿加入他阵营的人,张昌施以灭族的极刑,使得士绅百姓无不心生畏惧,不敢违抗。此外,他还散布谣言,声称长江、淮水以南地区皆已发生叛乱,官军将大举进发,意欲将所有人斩尽杀绝。这种恐吓手段让百姓陷入惶惑惊恐之中,长江、沔水一带的人们纷纷起兵响应张昌。短短一个月内,张昌便聚集了三万之众。他的士兵头戴深红色帽子,用马尾制作胡须,显得十分独特。 面对这一局势,朝廷迅速作出反应,派遣监军华宏率军讨伐张昌。然而,在障山一役中,华宏不幸战败,使得张昌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夏、义阳等地,虽然大多数士庶都追随了张昌,但仍有部分有识之士坚决抵制。例如,江夏的旧姓江安县令王伛与秀才吕蕤,他们拒绝接受张昌以三公高位的征召,秘密带领家眷北上汝南,投靠豫州刺史刘乔。与此同时,乡人期思县令李权、常安县令吴凤以及孝廉吴畅等人,联合当地义士,共聚五百余家,追随王伛等人,明确表示不参与张昌的谋逆行为。 这些人的坚守,不仅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行动表明,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人选择站在良知与正义的一边。
新野王司马歆曾向朝廷上书,详细陈述了当时严峻的形势,并请求各路军队分三路进行救援。朝廷随即任命屯骑校尉刘乔为豫州刺史,宁朔将军刘弘为荆州刺史。同时,朝廷还下诏命令河间王司马颙派遣雍州刺史刘沈率领一万名州兵,再加上从西府征调的五千人马,从蓝田关出兵讨伐叛军张昌。然而,司马颙并未遵从诏令,而刘沈则自行带领州兵前往蓝田。但不幸的是,司马颙强行剥夺了刘沈的部队,致使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于是,刘乔在汝南驻扎军队,而刘弘则与前将军赵骧、平南将军羊伊一同在宛地驻军,准备应对叛军的进攻。张昌派其部将黄林担任大都督,率领两万大军向豫州进发。黄林的前锋李宫意图抢掠汝水两岸的百姓,刘乔随即命令将军李杨迎击敌军,最终成功大败黄林的部队。随后,黄林向东攻打弋阳,弋阳太守梁桓坚守城池,顽强抵抗。与此同时,张昌又派遣将领马武攻陷武昌,杀害武昌太守,并将郡中的士兵纳入自己麾下。之后,张昌继续向西进攻宛城,击败赵骧并杀害羊伊。他乘胜追击,进攻襄阳,最终杀害了新野王司马歆。 到了七月,张昌的党羽石冰率军侵犯扬州,打败了扬州刺史陈徽,导致扬州所属各郡全部沦陷。石冰继续进军,攻陷江州,其属将陈贞接连攻克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长沙等地,无一幸免。临淮人封云也起兵响应石冰,进犯徐州。至此,荆、江、徐、扬、豫五个州的大片领土被张昌占据。张昌重新设置了州牧、郡守等地方长官,但这些人多为行凶盗窃之徒,毫无禁令法度,以抢劫掠夺为生,逐渐导致人心离散。 同年,朝廷再次下诏,命宁朔将军兼领南蛮校尉的刘弘镇守宛城。刘弘随即派遣司马陶侃、参军蒯桓、皮初等人率领军队在竟陵攻打张昌。与此同时,刘乔也派出将军李杨和督护尹奉集中兵力进攻江夏。陶侃等人与张昌展开了多日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败张昌军,斩杀了数万人。张昌仓皇逃窜至下俊山,其部众纷纷投降。 次年秋天,张昌最终被擒获,并被处以斩首之刑,其首级被送往京师示众。张昌的同党也被诛灭三族,这场叛乱至此彻底平定。
【历史评价】
《晋书》:①“武力过人” ;②“好论攻战” ;③“张昌等或鸱张淮浦,或蚁聚荆衡,招乌合之凶徒,逞豺狼之贪暴,凭陵险隘,倔强江湖,未淹岁稔,咸至诛戮,实自取之,非为不幸。”
《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