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之一,司马伦~西晋宗室大臣(?--301年6月5日)

首页标题    晋朝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之一,司马伦~西晋宗室大臣(?--301年6月5日)






赵王司马伦




所处时代:西晋

全名:司马伦
字:子彝

职务:征西将军

封号:琅琊王、赵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洛阳
生卒:?-301年6月5日
籍贯:河内温县

成就:篡位被杀


个人简介

         司马伦(?~301年),字子彝,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晋宗室的重要成员,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的异母弟,生母为柏夫人。在西晋动荡的历史舞台上,司马伦不仅是“八王之乱”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更是导致西晋王朝进一步衰落的关键人物。

       司马伦早年被封为琅琊王,后改封赵王。元康年间,他担任征西将军,负责镇守关中地区。然而,由于他在治理过程中刑罚与赏赐不公,加之统治手段残暴,最终引发了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反叛。朝廷为了平息局势,将司马伦召回京师,并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当时,贾后专权朝政,司马伦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极力讨好贾氏家族,希望得到录尚书事、尚书令等关键职位。然而,他的野心遭到了张华、裴頠等大臣的反对。此后,司马伦被调任右军将军,虽职务有所变动,但他的政治野心并未因此消减。 愍怀太子被废黜事件成为司马伦命运转折的重要契机。当时,他手握兵权,开始密谋废除贾后。

        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司马伦发动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他假借诏书,派遣齐王司马冏率兵入宫,成功铲除了贾后的亲信党羽,如贾谧等人,并最终迫使贾南风自尽。政变成功后,司马伦自领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要职,全面掌控了朝政大权。 然而,司马伦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不久之后,他竟幽禁了晋惠帝,公然篡位称帝,改元建始。这一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西晋王朝的政治秩序,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社会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永康二年(301年),齐王司马冏在许昌起兵,联合其他王公大臣共同讨伐司马伦。面对内外夹击的局面,司马伦迅速败北,最终被杀。这场短暂而血腥的篡位事件虽然结束,但却加剧了西晋内部的分裂,为后续“八王之乱”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司马伦的一生充满了权力斗争与阴谋算计,他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西晋历史的走向。从一位宗室王爷到篡位者,再到最终身死名裂,他的故事既是个人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混乱局面的真实写照。


【人物生平】
盗裘谄媚

  在曹魏嘉平初年,即公元249年,司马伦被封为安乐亭侯。随着五等爵位制度的建立,他的封号改为东安子,并且被授予谏议大夫一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之后,司马伦又被进一步封为琅琊王。 然而,在其仕途中也发生了一件颇具争议的事情。当时,司马伦指使散骑将刘缉收买工匠,意图窃取御用之裘。这一行为被揭发后,廷尉杜友依据法律判决刘缉应受弃市之刑,而司马伦也应当与刘缉同罪。相关部门考虑到司马伦的爵位尊贵,并且与皇室有着亲属关系,认为不应受到连坐之罚。 对此,谏议大夫刘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王法在执行赏罚时,不应区分贵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礼制统一、刑法典章明晰。他指出,司马伦明知御用之物非同一般,却未能清晰地向手下传达正确的指示,本质上与刘缉的行为属于同一性质的过错。虽然可以考虑其亲属身份和地位给予一定的减罪处理,但绝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因此,刘毅建议依照法律进行折中处理,按照杜友所提出的方案执行。 晋武帝认同了刘毅的观点,但由于司马伦是自己的亲叔父,最终下诏赦免了他的罪行。之后,司马伦前往自己的封国任职,担任东中郎将以及宣威将军之职。 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当时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皇权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家族亲情与国家法规之间平衡点的考量。
       在咸宁年间(275年-279年),司马氏家族的一位重要成员被改封为赵王,并同时晋升为平北将军,负责统领邺城的守卫事务。此后,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又进一步升任安北将军,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边防职责。 进入元康初年(291年),这位赵王再次获得朝廷重用,被调任征西将军,同时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肩负镇守关中的重任。然而,在其任职期间,由于司马伦在刑罚与奖赏方面处理不公,引发了氐族和羌族的大规模反叛。这一局势迫使他不得不被召回京城以应对复杂的政局变化。 回到京城后,他很快又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及太子太傅,职位显赫。在此期间,他积极与当时的皇后贾南风(即晋惠帝的皇后)及其母亲郭槐建立密切联系,通过谄媚奉承的方式赢得了中宫的信任和支持,成为贾后的重要亲信之一。 然而,当他对更高权力提出要求时,却屡次遭到反对。他曾明确提出希望担任录尚书事一职,但这一请求遭到了张华与裴頠的坚决抵制。随后,他又试图谋求尚书令的位置,但同样因为张华与裴頠的反对而未能如愿。这些经历充分展现了当时朝堂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害死太子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愍怀太子司马遹因遭到贾后陷害,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在司马遹被废之后,司马伦被任命为右军将军,执掌重要兵权。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当时的左卫司马督司马雅与常从督许超,曾长期侍奉东宫太子,对太子无罪却被废黜深感不平。他们与殿中中郎士猗等人商议,计划废黜贾后,恢复太子的合法地位。然而,张华、裴頠等朝中重臣坚决反对废黜贾后,使得他们的计划难以推进。此时,司马伦因其贪婪冒进的性格以及手中掌握的强大兵权,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人物。于是,司马雅和士猗等人决定通过司马伦宠信的臣子孙秀来达成目的。 孙秀向司马伦进言道:“中宫贾后凶狠嫉妒,毫无道义,她联合贾谧等人废黜了太子,如今国家没有嫡系继承人,社稷面临巨大危机,朝廷中的大臣们随时可能发动事变。而您表面上与贾后亲近,又与郭氏家族关系密切,太子被废之事,外界普遍认为您也参与其中。一旦事态发生变化,灾祸必然波及到您。为何不提前谋划,以保全自身呢?”孙秀的话打动了司马伦,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通事史令张林、省事张衡、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等人纳入计划,让他们作为内应。 然而,在行动即将展开之际,孙秀意识到一个问题:太子司马遹聪明睿智,若重新回到东宫,必定会与贤能之人共商国是,而自己未必能在新政权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孙秀再次劝说司马伦:“太子为人刚猛果断,不会为了私利而妥协。明公您一向与贾后关系密切,外界普遍视您为贾后的党羽。即便现在您想为太子立下大功,但太子心中早有成见,恐怕不会给予您额外的赏赐,只会认为您是迫于民意而行事,甚至可能将您的功劳视为赎罪之举。这不仅无法带来好处,反而可能招致灾祸。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待贾后对太子下手后再采取行动。届时,我们不仅可以为太子报仇雪恨,还能借此机会建立奇功,岂止是避免灾祸那么简单?” 司马伦听从了孙秀的建议,决定暂缓行动。随后,孙秀故意泄露了废黜贾后、恢复太子地位的计划,让贾谧及其党羽得知此事。司马伦与孙秀进一步鼓动贾谧等人尽快除掉太子,以消除众人的期望。这一策略成功地将贾后和她的党羽引入更深的阴谋之中,为后续的政治变局埋下了伏笔。


废贾掌权
        皇太子不幸遇害之后,司马伦与孙秀的阴谋策划愈发周密且险恶。而司马雅和许超则因担忧日后可能招致灾祸,对之前的计划产生了悔意,于是以身体抱恙为借口推脱责任。然而,孙秀再次施展手段,他告知右卫佽飞督闾和相关计划,闾和随之依从。双方约定于四月三日夜晚三更一刻行动,并以鼓声作为信号。 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们假借诏书命令三部司马发布了一道旨意:“中宫联合贾谧等人谋害我儿太子,现命车骑入宫废黜贾后。你们务必遵从命令,事成之后将被赐封为关中侯。若有抗命者,必诛灭三族。”在利益与威胁的双重驱使下,众人纷纷听命。 随后,司马伦再次伪造诏书,趁着夜色潜入皇宫,将部队部署于道路南侧。他派遣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领三部司马共一百人打开宫门进入。华林县令骆休作为内应,迎接惠帝驾临东堂。紧接着,贾后被废黜为庶人,并囚禁于建始殿。吴太妃、赵粲以及韩寿之妻贾午等人被拘捕,交付行刑司进行审讯查实。 与此同时,朝廷下诏通知尚书关于废黜贾后的决定,并下令拘捕贾谧等人。随即召集中书监、侍中、黄门侍郎以及八坐等官员连夜入殿,逮捕张华、裴頠、解结、杜斌等人,并在殿前将其处决。然而,尚书起初对诏书的真实性存疑,郎师景甚至大胆露出手版请求皇帝出示亲笔诏书。司马伦等人认为此举扰乱了军心,当即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次日清晨,司马伦端坐于端门,屯兵向北,派尚书和郁持节将贾后送往金墉城软禁。在此过程中,赵粲的叔父、中护军赵浚以及散骑韩豫等人亦被杀害。一时间,朝廷内外众多官员遭到罢免,局势动荡不安。 不久之后,司马伦再度伪造诏书,自封为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同时保留侍中与赵王的身份。他完全效仿司马懿辅佐魏国的模式,设立了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参军十人,掾属二十人,并组建了一支规模达万人的军队。此外,他还任命自己的儿子赵王世子、散骑常侍司马荂为冗从仆射,司马馥为前将军、济阳王,司马虔为黄门郎、汝阴王,司马诩为散骑侍郎、霸城侯。 孙秀等人则被封赏至富庶的大郡,并兼任重要兵权。文武百官中被封侯者多达数千人,所有事务皆需听命于司马伦一人。至此,朝堂之上权力尽归司马伦掌控,局势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排除异己
        淮南王司马允与齐王司马冏对司马伦骄横擅权、越位行事的行为深感不满,心中怀有强烈的不平之意。孙秀等人对此亦颇为忌惮,为削弱二人的势力,便安排司马冏前往许地镇守,并收回了司马允的护军之职。此举令司马允满腔愤懑,遂起兵讨伐司马伦。然而,司马允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司马伦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权力,获赐九锡之礼,封邑更是增加至五万户。 为了营造声势,司马伦表面上装作谦让不受,但实际上却暗中操纵局势。他命令朝廷诏书派遣百官前往其府邸劝进,由侍中宣读诏书后才正式接受封赏。随后,司马伦加封司马荂为抚军将军及领军将军,司马馥为镇军将军及护军将军,司马虔为中军将军及右卫将军,司马诩则被任命为侍中。此外,孙秀也得以升迁,担任侍中、辅国将军、相国司马以及太子右率等要职。张林等人同样身居高位,掌控关键权力。 司马伦还大幅扩充相府兵力,增至两万人,与皇帝护卫规模相当。同时,他秘密招募更多士兵,实际总人数已超过三万。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将东宫的三个大门改建为四角华丽的望楼,并切断皇宫东西方向的道路作为外部边界,以此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和控制力。 有人向孙秀密报称,散骑常侍杨准与黄门侍郎刘逵正计划联合梁王司马肜,意图诛杀司马伦。恰逢当时出现星象异常变化,孙秀借机调任司马肜为丞相,命其迁居司徒府,同时将杨准与刘逵外放任职,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赵王司马伦本人学识浅薄,不通文墨;而孙秀虽狡黠善谋,却只知凭借小聪明贪图私利。他们身边聚集的多是些奸佞小人,这些人一心追逐荣华富贵,却缺乏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至于司马荂,则见识狭隘;司马馥与司马虔性格凶狠残暴;司马诩不仅愚昧无知,还轻佻浮躁。这些人在利益面前各怀异心,相互憎恨诋毁,内部矛盾重重。 值得一提的是,孙秀之子孙会年仅二十岁,便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并迎娶惠帝之女河东公主。然而,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公主母亲去世尚不足一年,孙会便匆忙纳聘。更令人震惊的是,孙会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形同卑贱的奴仆。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与富家子弟在城西贩马的普通人。当百姓得知他竟成为公主驸马时,无不感到惊愕与不解。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司马伦集团的腐败与荒唐。


篡夺皇位
     司马伦和孙秀都深信巫鬼之说,容易听信妖邪之言。孙秀命令牙门赵奉假借晋宣帝司马懿神灵的名义,宣称要让司马伦早日进入西宫登基。又传言宣帝在北芒山辅佐赵王,因此在北芒山另外建立了宣帝庙。这些荒诞不经的说法被用来鼓吹叛逆的谋划能够成功。 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势力,他们任命太子詹事裴劭、左军将军卞粹等二十人为从事中郎,并设置了掾属二十人。孙秀等人调整军队布局,安插亲信,让散骑常侍、义阳王司马威兼任侍中,负责传达诏命。随后,他们伪造禅让诏书,派遣使持节、尚书令满奋以及仆射崔随为副手,捧着皇帝的玉玺、印绶,将皇位禅让给司马伦。然而,司马伦却假装谦逊而不肯接受。于是,宗室诸王、群公卿士纷纷以符瑞天文灵应为由劝进,最终司马伦才同意登基。 左卫王舆与前军司马雅等人率领武装士兵进入宫殿,以威逼利诱的方式向三部司马表明立场,因此无人敢反对。当天夜晚,张林等人被派往各个城门驻守。义阳王司马威以及骆休等人强迫天子交出玉玺、印绶。黎明未至,内外百官便用车驾法驾迎接司马伦即位。惠帝乘坐云母车,随行仪仗队达数百人,从华林西门出发前往金墉城居住。尚书和郁兼任侍中、散骑常侍,琅琊王司马睿、中书侍郎陆机随行,到达城下后返回。张衡被派去护卫惠帝,但实际上却是囚禁他。 司马伦带着五千名随从士兵从端门进入,登上太极殿。满奋、崔随、乐广将玉玺印绶献给司马伦,于是司马伦便僭越称帝,大赦天下,尊惠帝为太上皇,改年号为建始。这一年,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等职位均不再通过考试选拔;计吏以及在京邑的当出使四方的使者,太学生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以及正在学习的二十岁的人,都被直接任命为官吏;郡县二千石以上的令长在大赦时仍在职者,皆封侯,郡纲纪被视为孝廉,县纲纪则被认为是廉吏。 司马伦任命世子司马荂为太子,司马馥为侍中、大司农、领护军、京兆王,司马虔为侍中、大将军领军、广平王,司马诩为侍中、抚军将军、霸城王,孙秀为侍中、中书监、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张林等众多党羽都晋升到卿将之位,受到大加封赏。其余参与密谋的人都被破格提拔晋升,数量之多难以计数,甚至连奴仆士卒杂役之人也都被加封爵位。每次朝廷举行会见,佩戴冠饰貂蝉的人坐满了座位。当时的人们编了一条谚语:“貂不足,狗尾续。”这表明他们只是用苟且的恩惠来取悦众人。国库的储备不足以应付如此庞大的赏赐需求,金银冶炼铸造的速度也跟不上制印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白版封侯的现象。君子对接受这样的赏赐感到羞耻,百姓也知道这种局面不会善终。


三王起兵
                在西晋那段纷乱的历史时期,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以及成都王司马颖各自掌控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分别占据一方要地,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孙秀作为当时的重要人物,他敏锐地察觉到司马冏等人必定怀有其他的图谋与野心。为了巩固自身势力,孙秀精心挑选自己的亲戚、党羽,以及曾经效忠于司马伦的旧官吏,将他们安排到这三位王爷的幕府中担任参佐之将或郡守等重要职务,以此来渗透和影响三王的力量。 然而,孙秀与张林之间却一直存在隔阂。尽管表面上两人互相推崇,维持着一种表面和谐的关系,但实际上,彼此内心深处都对对方充满忌恨。当张林被任命为卫将军之后,他因未能获得开府的职位而心生不满,这种怨恨逐渐加深。于是,张林暗中给司马荂写信,在信中控诉孙秀独揽大权,其行为违背了众人的期望。同时,他还指责孙秀所封赏的功臣大多是一些品行不佳的小人,这些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建议可以一举铲除这些人。 这封密信最终落入了司马荂手中,他随即将此事告知了司马伦。而司马伦又把信件转交给了孙秀。面对这样的指控,孙秀迅速采取行动,劝说司马伦除掉张林以绝后患。司马伦对此表示同意。于是,司马伦以家族聚会为名,在华林园召集同宗室成员,并邀请张林、孙秀以及王舆一同参加。在聚会期间,司马伦设计将张林拘捕,随后不仅处死了张林,还诛灭了他的三族,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 整个事件充分展现了当时西晋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冲突不断,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孙秀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当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的檄文传至洛阳时,司马伦与孙秀顿时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他们迅速组织起多路军队,试图通过严密的部署来抵御敌军。 首先,孙秀派遣其心腹大将孙辅担任上军将军,并委任积弩李严为折冲将军,率领七千精锐士兵从延寿关出战。与此同时,征虏张泓、左军蔡璜以及前军闾和等将领则统率九千兵马,从堮坂关出发迎敌。此外,镇军司马雅与杨威莫原等人也奉命带领八千士兵,从成皋关出击,共同构成三路防线以抵御敌军的进攻。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御力量,司马伦还紧急征召东平王司马楙,任命他为使持节、卫将军,并赋予其都督各军的重任,专门负责抵御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以及其他反叛势力的联合进攻。 在军事行动之外,司马伦与孙秀还采取了一系列迷信手段,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扭转局势。他们派专人昼夜不停地前往宣帝庙进行祈祷,祈求先祖庇佑,并声称每次祈祷都会得到宣帝的回应,表示某日必定能够击破敌人。同时,孙秀还特别册封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希望通过他的法术为朝廷招徕福祐。 孙秀的家中更是日夜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制作了大量用于诅咒敌人的巫术文书,试图借助这些神秘的力量获得胜利。不仅如此,他还命令手下在嵩山上布置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让亲信穿上羽衣,假扮成仙人王乔,伪造所谓的“神仙文字”,宣称司马伦的国运将长久不衰,以此迷惑民众,增强士气。 然而,即便如此,孙秀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他原本打算派遣司马馥与司马虔带兵协助前线作战,但二人却始终拒绝服从命令。后来,由于司马虔一向与刘舆关系密切,孙秀便转而求助于刘舆,希望由他出面劝说司马虔。经过一番努力,司马虔最终勉强答应,带领八千士兵作为后续援军,为前线部队提供支持。 尽管初期的战斗中,张泓、司马雅等人接连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胜利,但由于义军分散后又迅速重组,使得他们的推进举步维艰,难以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而在另一条战线上,许超等人与成都王司马颖的军队在黄桥展开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仅此一役便有万余人丧生。 随后,张泓亲自率领部队径直抵达阳翟,并成功在城南击败齐王司马冏的辎重部队,斩杀数千敌军,进而占据该城并牢牢控制住屯积军需物资的战略要地。这一系列行动虽然暂时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整个战局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胜负难料。
        当时,司马冏的军队已经抵达颍阴,距离阳翟仅有四十里之遥。司马冏分派部队渡过颍水,试图进攻张泓,然而未能取得胜利。张泓乘胜追击至颍上,并在夜间沿颍水布阵。面对这样的局势,司马冏派遣轻装部队发起攻击,但各路军队均按兵不动。与此同时,孙辅与徐建的部队却在夜间自行陷入混乱,最终径直撤退至洛阳并投降。 孙辅和徐建仓皇逃离时,并未了解其他军督的真实情况,便向司马伦报告称:“齐王军队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张泓等人已被彻底击溃。”这一消息令司马伦大为震惊,他迅速封锁消息,召集司马虔与许超返回京城。恰在此时,张泓击败司马冏的捷报传来,司马伦闻讯大喜,随即再次派遣许超出征。而此时,司马虔正在回京途中,已抵达庾仓。 然而,当许超率军回师北渡黄河时,将士们因疑惑与隔阂情绪蔓延,士气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张泓等人率领全军渡过颍水,直接进攻司马冏的大营。司马冏迅速组织反击,分别对张泓部下的别帅孙髦、司马谭及孙辅展开攻势,并成功将其逐一击破。残余士兵四散逃亡,纷纷奔回洛阳。张泓则收集残兵败将,退回营地整顿。 随着战局发展,孙秀等人察觉到三方军情日益危急,于是假传司马冏兵营被攻破、本人被俘的消息,以此蒙蔽众人,并命令百官前来祝贺。然而,士猗、伏胤、孙会等人虽掌握兵权,却拒绝服从这一命令。为了挽回局势,司马伦任命太子詹事刘琨为使节,命其督领河北将军,率领一千步兵前往前线,催促各军积极作战。随后,孙会等部与义军在激水交战,遭遇惨败,被迫退守河岸。最后,刘琨采取果断措施,烧断河桥以阻止敌军追击。 起初,前安西参军夏侯奭自称侍御史,在始平一带集结兵力,招揽了数千人马,公开响应司马冏的号召。同时,他还派遣使者邀请司马颙起兵响应。然而,河间王司马颙迅速派遣主簿房阳与河间国人张方出击,成功擒获夏侯奭及其同党十余人,并在长安闹市将他们腰斩示众。 当司马冏的檄文送达后,司马颙逮捕了司马冏的使者,并将其押送至司马伦处。随后,司马伦向司马颙请求调派援军。司马颙随即派遣张方率领关右精锐部队前往支援。张方行至华阴时,司马颙得知二王联军取得胜利的消息,于是加封长史李含为龙骧将军,并命其兼任督护,带领席薳等人追回张方部队,转而支持司马冏与司马颖两位王爷的行动。

 

失败被杀
        自义兵兴起以来,朝廷上下百官将士无不怀揣着强烈的正义感,纷纷希望能够诛杀司马伦与孙秀,以此向天下谢罪。然而,孙秀深知众怒难犯,不敢轻易离开尚书省。直至后来,当他得知河北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时,心中满是忧虑,不知所措。 义阳王司马威此时劝说孙秀前往尚书省,与众位八坐官员商议征战与防备之事。孙秀听从了这一建议,随即命令京城中四品官职以下的子弟,凡年满十五岁者,皆需前往司隶之所集合,跟随司马伦出征。然而,内外各军却都暗中计划劫杀孙秀。面对这一局势,司马威心生恐惧,从崇礼闼返回下舍。 随后,许超、士猗、孙会等人率军归来,便与孙秀共同谋划应对之策。有人提出收集残余士兵继续作战,有人主张焚烧宫室,诛杀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并随同司马伦向南投奔孙旂、孟观等人;还有人则打算乘船向东逃往大海。然而,这些计议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就在此时,王舆发动反叛,率领其营中七百余名士兵从南掖门攻入皇宫。他下令宫中士兵各自守卫宫门,同时三部司马作为内应配合行动。王舆亲自领兵攻打孙秀,而孙秀则关闭了中书南门以作抵抗。然而,王舆命士兵攀爬城墙并焚烧房屋,最终迫使孙秀与许超、士猗仓皇逃窜。左卫将军赵泉斩杀了孙秀等人,并将其首级示众。与此同时,在右卫营中逮捕了孙会,并交付廷尉予以诛戮。前将军谢惔、黄门令骆休以及司马督王潜也被捕获,于殿中被处斩。三部司马的士兵则在宣化闼斩杀了孙弼,并将其首级示众。当时,司马馥正在孙秀家中,王舆派遣将士将其囚禁于散骑省,并用大戟严密封锁省阁。 八坐官员齐聚殿中,坐在东阶树下。王舆驻扎于云龙门,让司马伦颁布诏令:“我因受孙秀等人蒙蔽,导致三王发怒。如今孙秀已被诛杀,我将迎接太子复位,同时告老还乡,归隐田园。”诏书传布后,驺虞幡随之举起,示意将士放下武器。文武百官见状纷纷逃离,无人敢滞留家中。黄门引领司马伦从华林东门出城,与司马荂一同返回汶阳里住宅。 于是,数千甲兵被派往金墉城,迎回惠帝。百姓目睹此景,无不欢呼万岁。惠帝由端门进入皇宫,升殿后居于广室,随后将司马伦与司马荂等人送至金墉城。至此,这场动乱暂告平息。
       早前,孙秀因担忧西军的逼近而心生恐惧,于是急召司马虔返回京城。某日,当队伍暂宿于九曲时,朝廷突然下诏,宣布免去司马虔的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司马虔深感惶恐不安。他随即选择离开军队,仅带着数十名亲信匆匆逃往汶阳里。 随后,梁王司马肜上表弹劾司马伦父子犯下叛逆之罪,要求对其严惩不贷。此提议迅速得到朝中百官的一致认同,并在朝堂会议上顺利通过。朝廷随即派遣尚书袁敞持节前往,宣读对司马伦的死刑判决,并赐予其金屑苦酒以自尽。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司马伦满心羞愧与悔恨,他用巾帕遮住面容,不断哀叹道:“孙秀误我!孙秀误我!”与此同时,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等人也被相继逮捕,送入廷尉狱接受审讯与惩处。临死之际,司马馥愤然责备司马虔:“皆因你的缘故,才致使我们家破人亡啊!”此外,所有曾被司马伦任用的官员一律遭到罢黜或惩治,仅有少数人员得以保留职位。从起兵至事败的六十多天内,战乱所造成的伤亡人数竟接近十万之众。 至于那些参与司马伦叛乱并谋划重大事务的人士,也纷纷迎来了各自的结局:张林为孙秀所杀;许超、士猗、孙弼、谢惔、殷浑则与孙秀一同被王舆斩杀;张衡、闾和、孙髦、高越等人在从阳翟返回途中,因伏胤战败而被迫退回洛阳,最终被斩于东市;蔡璜虽一度在阳翟向齐王司马冏投降,但回到洛阳后仍难逃自杀的命运;王舆因立功幸免于难,然而后来却因与东莱王司马蕤密谋刺杀司马冏而再度获罪,终被处决。

【轶事典故】

才庸无谋
        司马伦平素才能平庸,没有智慧计策,又为孙秀所制,孙秀的威权显扬于朝廷,天下都侍奉孙秀而无求于司马伦。孙秀起自于琅琊小吏,累官于赵国,以谄媚显达。执掌国家大权后,便恣肆于施奸谋,多杀忠臣良将,以逞私欲。司隶从事游颢与殷浑有隔阂,殷浑引诱游颢的家奴晋兴,让他伪告游颢有篡逆打算。孙秀不仔细察问,便拘捕了游颢和襄阳中正李迈,把他们杀了,厚待晋兴,任命为己部曲督。前卫尉石崇、黄门郎潘岳都与孙秀有隔阂,一并被杀。于是京城中的君子不以其生存为乐。


奇异之鸟
        司马伦亲自祭祀太庙,回来时,遇到大风,吹折了麾盖。孙秀为司马伦建立了非常的大功,因此司马伦更敬重他。孙秀住在文帝司马昭当相国时所居的内库,事无巨细,必定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才实行。司马伦的诏令,孙秀总是改变,有所取舍,便自己写在青纸上当诏书,有时朝令夕改竟达到三四次,百官转任改职如同流水一样。当时有只雉鸡飞入殿中,从太极殿的东阶上殿,人们驱赶它,又飞到殿西边大钟的下面,过了一会,飞走了。
         另外司马伦在殿上捉到一只奇异的鸟,问手下都不知它是什么鸟,过了几天的一个傍晚,宫西边有个穿白衣服的小孩说这鸟是服刘鸟。司马伦让人抓住小儿和这只鸟一并关在牢室中,第二天早晨打开一看,门户和先前一样,可是人和鸟都不见了。司马伦眼睛有个瘤子,时人认为这是妖异的象征。

史书记载:《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事件影响】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这一事件成为了西晋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由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在智力上存在先天不足,表现为痴呆低能的状态,这为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操纵政权提供了可乘之机。贾南风利用司马衷的无能,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这一局面成为引发“八王之乱”的最初原因。

       永宁元年(301年),事态进一步恶化。赵王司马伦废黜了晋惠帝司马衷,并将他关押至金墉城,随后司马伦在太极殿僭越即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并宣布大赦天下。司马伦的篡位行为直接引发了皇室内部诸王之间的激烈争斗,“八王之乱”由此全面爆发。这场持续不断的内战直到光熙元年(306年)才告一段落,当时晋王朝的大权最终落入司马越手中,标志着“八王之乱”的正式终结。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整整16年,参战的诸王大多相继败亡。这一系列的内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国力也因此消耗殆尽。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晋王朝内部隐伏已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开始大规模爆发。

       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衰弱之际,纷纷建立起了多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了与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这些游牧民族不断骚扰并入侵中原地区,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胡人大部落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被后世称为“五胡乱华”。它不仅加速了西晋王朝的衰亡,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


人物评价
《晋书》

   ①“司马伦实庸琐,见欺孙秀,潜构异图,煽成奸慝。乃使元良遘怨酷,上宰陷诛夷,乾耀以之暂倾,皇纲于焉中圮。遂裂冠毁冕,幸百六之会;绾玺扬纛,窥九五之尊。夫神器焉可偷安,鸿名岂容妄假!而欲托兹淫祀,享彼天年,凶暗之极,未之有也。”

   ②“司马伦实下愚,敢窃龙图,乱常奸位,遄及严诛。”

【家族成员】
父亲: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宣帝
母亲:柏夫人,司马懿宠姬
(兄弟)
长兄:司马师,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景帝
次兄:司马昭,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文帝
三兄:司马亮。汝南文成王
四兄:司马伷,琅琊武王
五兄:司马京,清惠亭侯
六兄:司马干,平原王
七兄:司马骏,扶风武王
八兄:司马肜,梁孝王
(姐妹)
司马氏:南阳公主,嫁颍川荀霬
司马氏:高陆公主,嫁京兆杜预
(儿子)
长子:司马荂,赵世子,司马伦称帝后封为皇太子
次子:司马馥,济阳王
三子:司马虔,汝阴王
四子:司马诩,霸城王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19日 20:3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