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上王~高句丽第十四任君主(292年-300年在位)

首页标题    其它国家    朝鲜    烽上王~高句丽第十四任君主(292年-300年在位)






烽上王(相夫)




所处时代:晋朝(西晋)

中文名:烽上王
外文名:상부
别名:雉葛王、相夫、歃矢娄
国籍:高句丽
民族:高句丽人

前任:西川王(药卢)

继任:美川王(乙弗利)
职业:第14任君王
主要成就:两次击退慕容廆的来犯


个人简介

         烽上王(292—300年),高句丽第十四任大王,又称为雉葛王,名相夫,亦名歃矢娄,西川王的太子。
       烽上王是高句丽历史上一位令人唏嘘的君主,他最终不幸死于一场宫廷政变。在他去世后,继位者并未对其在位期间的政绩作出公正客观的记录,反而多以污蔑和诋毁的方式进行曲笔书写。这使得后世对烽上王的真实形象产生了诸多误解。 根据史实记载,烽上王虽热衷于修建宫殿等建筑工程,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卓越贡献。他善于识人用人,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同时,烽上王在军事领域也有着显著成就,曾两次成功抵御慕容廆的入侵,为高句丽的疆域稳定与国家安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深入分析其被弑杀的原因,可以发现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由于烽上王未能妥善处理好高句丽内部两大重要势力——消奴部与绝奴部之间的权力平衡所致。他的政策意图压制部族权势,试图强化中央集权,但这一策略最终因执行不当而失败,导致了内部矛盾激化,最终酿成悲剧。


【个人经历】

      高句丽的第14任君王是상부(烽上王),又名相夫、插矢娄,他在公元292年至300年间在位。烽上王统治时期正值高句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其执政经历充满了挑战与动荡。

        公元293年八月,鲜卑慕容氏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烽上王在敌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仓皇逃离,而他的五百骑兵则奋勇抵抗,成功抵挡了慕容追兵的猛烈进攻,为烽上王争取了宝贵的逃脱时间。然而,这次战争对高句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到了公元296年,慕容家族再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进攻。此次战役中,慕容军队不仅攻入高句丽境内,还挖掘了烽上王的先王——西川王(即西襄王)的陵墓,这是一种严重的侮辱行为。同时,他们掳走了烽上王的生母,使高句丽遭受了巨大的国耻和创伤,几乎濒临灭国边缘。 烽上王在位期间,高句丽还遭遇了多种自然灾害,如干旱、地震以及霜降等异常气候现象,这些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百姓生活极度困苦。然而,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烽上王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民生疾苦,反而沉迷于修建宫殿等奢侈行为,进一步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此外,他拒绝听取贤臣的忠告,并以维护君主威严为由,强行征用大量平民充当劳役,这使得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面对烽上王的昏庸统治,高句丽名臣仓助利联合其他大臣经过慎重商议后决定废黜烽上王,另立新君。他们推举了烽上王的侄子乙弗继位,即美川王(又称好攘王),并全力辅佐新君稳定局势、振兴国家。 最终,烽上王在得知民心尽失后,选择了自杀谢罪,结束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文献记载】
烽上王的罪错
一、文献记载中烽上王的罪错
      烽上王是高句丽历史上因品行暴虐而被臣下发动政变弑杀的三位大王之一。在他九年的统治期间,犯下了三大严重过失:枉杀功臣安国君达买,诛杀王弟古邹加咄固,并追杀咄固之子乙弗。此外,在发生灾情、百姓困苦之时,他仍执意修建宫室,不顾民生疾苦。这些行为无疑成为民众厌其暴戾、臣下谋害其性命以及侄子取而代之的合理借口。


 1、枉杀功臣
          达买是西川王的王弟,也是烽上王的王叔。他在西川王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成功击退了肃慎部族的入侵,还使六七个部落归降,成为附庸。因此,西川王封他为安国君,掌管内外兵马事务,并统辖梁貊、肃慎等诸部落。在此之前,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的唯有出自椽那(绝奴部)的明临答夫家族。而椽那(绝奴部)历来是“世与王婚”的后族出身,明临家族自新大王时期便掌控国家权柄。尽管曾因左可虑裹挟四椽那叛乱导致该部实力有所削弱,但很快又因拔奇(发歧)争位失败,带走消奴加三万口,从而给予绝奴部重新掌握国权的机会。这种一部独大的权力格局,必然引起高句丽王的担忧。 到了中川王时期,在北部绝奴部出身的国相明临于漱去世后,王室不再任用绝奴部人为国相,而是改以消奴部的沸流沛者阴友为国相。至西川王即位时,更是破天荒地册立了一位非绝奴部出身的西部(涓奴部)大使者于漱之女为后,同时继续任用西部人阴友为国相。由此可见,当时对绝奴部势力的压制以及对消奴部的全面启用已成趋势。西川王所倚重的达买应当是一位亲近消奴部的人士,让他掌管内外兵马事务并统辖梁貊、肃慎诸部落,正是为了进一步削弱绝奴部的影响力。 然而,当烽上王即位后,母族外戚消奴部的迅速崛起显然并非他所乐见。为了延缓消奴部专权的局面,烽上王首先采取的行动便是翦除王室中的亲消奴部势力。于是,安国君达买成为了烽上王即位后第一个打击的目标。

 

2、诛杀弟侄
     在平定亲消奴部势力的安国君达买之后,烽上王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时刻威胁自己王位的王弟咄固。咄固为古邹加,《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称古邹加;消奴部……今虽不为王……得称古雏加……;绝奴部世与王婚,加古邹之号。” 烽上王之弟咄固正拥有古邹加之爵位。他并非后族部长,而是宗族王子。从其子乙弗藏匿于沸流水地区(即涓奴部)来看,咄固极有可能是负责掌管西部消奴部的古邹加。 四部虽各有部长,但从大武神王时期仇都、逸苟、焚求三人同为沸流部长的情况可见,四部部长并非唯一的官爵设置。这种安排可以有效防止某一部权重过大,从而威胁王室的王权甚至王位。初期高句丽王征服周边诸多小国并整合为四个大部,但不可能将四部首领另立为王族之外的人,以免其势力过大而反成为王室的威胁。因此,笔者认为,尽管分为四部,但主掌这四部的人仍应是王室成员。其中,以王室建国起家的消奴部最为重要,其形成也最早。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以太子领消奴部,其他三部则由其他王弟或王子统领,这就是“本消奴部为王”的初衷。 然而,拔奇因领消奴部却未能继位,愤而西投公孙氏,这一事件改变了“本消奴部为王”的传统,形成了自山上王起“桂娄部代之”的新局面。山上王之后,太子转而统领桂娄部。虽然统领消奴部的人不再一定是太子,但在消奴部势力强大的时候,它依然是王位的最大威胁和竞争对手。烽上王对西部消奴部保持高度警惕,不得不铲除王弟咄固,以解除他对自身王位的威胁,同时这也是抑制消奴部势力过大的手段。 咄固之子乙弗同样是烽上王的潜在隐患,因此也成为其翦除的目标。然而,乙弗在消奴部的庇护和隐匿下成功躲避了烽上王的追杀。

 

3、不恤民苦,营修宫室
      若从保全王位、制衡国家权力的角度来看,烽上王的前两项罪过尚可理解。然而,他的第三项罪过却毫无辩解余地,这也是最终导致连南部灌奴部等势力都对其失去支持,并联合四部将其废黜的根本原因。 烽上王七年(298年),“秋九月,霜雹杀谷,民饥”;九年(300年),“春正月,地震。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饥民相食。”[1] 这两年间,高句丽国内遭遇了严重的灾荒。尽管历史上此类灾害也曾多次发生,但烽上王却在灾情严重的时期大兴土木,征调民役,修建宫室。早在《三国志·高句丽传》中,陈寿(233-297)便记载该国素有“好治宫室”的习俗,[6] 可见营建宫室并非烽上王独创之举。然而,他在灾荒之年劳民伤财、不顾民生疾苦的行为,显然激起了众怒。 对此,在烽上王在位七年(298年)首次修筑宫殿时,群臣便已提出反对意见。然而,烽上王未能采纳谏言,这不仅与贤臣仓助利产生了矛盾,更为日后被逼宫埋下了隐患。即便如此,298年的第一次修宫尚不足以让仓助利等人彻底丧失对他的信任和忠诚。然而,两年后,即烽上王在位第九年(300年),国内发生的灾难尤为罕见:不仅遭遇了地震,还经历了全年干旱,灾情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了“饥民相食”的惨状。相比两年前的灾荒,此次灾情显然更加严重。然而,烽上王依旧一意孤行,执意再次征调民役修建宫室。这一行为引发了国内民众的极大不满,许多人因徭役困苦而流亡他乡。 在国家危难之际,国相仓助利虽多次苦劝,却始终未能改变烽上王的决定。最终,仓助利彻底对其失去信心,决心废黜烽上王,另立明主以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真实的烽上王】
二、还原真实的烽上王
      烽上王虽然因沉迷宫室建造且不听从臣下劝谏,最终导致自取灭亡,但他绝非一位一无是处的“暴君”。实际上,烽上王是一位知人善任、军事才能出众的国王。今天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关于烽上王昏庸残暴的形象,其实是由于其继任者美川王篡夺王位后,刻意对其进行丑化,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加工改造的结果。 在烽上王即位的第二年(293),西晋鲜卑都督慕容廆入侵高句丽,这标志着高句丽与慕容氏之间战争的开始。在这场战役中,烽上王任用北部人高奴子成功击退了慕容廆的进攻,取得了高句丽与慕容氏之间的首次胜利。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首先,烽上王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高奴子以五百骑兵战胜慕容廆,充分证明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其次,烽上王赏罚分明,在高奴子取胜后,将其晋升为大兄并赐予食邑;最后,这一事件也显示出烽上王有意用北方的绝奴部人取代西部消奴部人的势力。战役结束后不久,烽上王便诛杀了王弟咄固,进一步揭示了王权与消奴部权力之间的政治斗争。 此外,烽上王在重新倚重北部绝奴部的同时,显然吸取了前代诸王的经验教训,不愿再让王权在西部和北部之间寻求平衡。他试图寻找第三方力量来制约消奴部和绝奴部的交替,于是转向了相对弱小的灌奴部。因此,在他即位第三年(294),当西部人尚娄去世后,他任命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国相。仓助利被任命为国相后,在讨论如何防御慕容廆时极力推荐北部大兄高奴子,这显然是因为他清楚烽上王有以北部压制西部的意图,因而采取了顺势而为的策略。当时,仓助利所属的灌奴部实力较弱,根本无法与消奴部和绝奴部抗衡。
              在烽上王统治期间,慕容廆曾两次发兵侵袭高句丽。除烽上王二年(293)首次进犯外,至烽上王五年(296),慕容廆再度兴兵来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此次慕容廆的军队直接推进至高句丽国都西侧的故国原地区,这一区域埋葬着高句丽先王的墓冢,实际上已兵临国内城之下。 然而,关于此役的记载明显带有后人加工的痕迹,其目的在于丑化和抹杀烽上王的功绩。《三国史记》中记载:“慕容廆率军入侵,抵达故国原,见到西川王墓后,派人挖掘。挖掘者中有暴死者,同时听到墓圹内传出乐声,众人恐有神灵护佑,遂撤退。”如果将慕容廆的第一次入侵考虑在内,当时其经由北部鹄林进攻,烽上王在北部小兄高奴子的协助下成功击溃慕容军队,因此将首功归于高奴子尚可理解。然而,在慕容廆第二次入侵时,无论是西部消奴部还是北部绝奴部均未能抵挡其锋芒,慕容廆的军队直抵国都。从结果来看,慕容廆显然已兵临城下却未能破城而入,因愤恨而采取了掘墓泄愤的行为。而国内城中的总指挥无疑为烽上王本人。为了不将成功击退慕容廆的功劳记在烽上王名下,后人刻意记载了墓圹传乐的荒诞故事,意图否定烽上王卓越的军事才能。 纵观高句丽与慕容廆之间的交战历史,共发生了五次主要冲突。其中,烽上王在位时发生两次,其余三次则发生在继任者美川王时期(319年两次,320年一次)。从战争结果来看,烽上王时期的两次战役皆取得胜利,而美川王时期的三次战役则全军覆没。作为篡夺王位的继任者,美川王及其后人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烽上王的两次胜利与他本人剥离:前一次归功于高奴子,后一次则归功于神明。 类似的篡改记载不仅限于此。在烽上王八年(299)的记录中,还提到“鬼哭于烽山,客星犯月”的异象。次年(300),便发生了“侯山政变”。这些记载显然属于谶纬之言,多为后人伪作,意在为美川王篡权编造合理借口。

 

【烽上王被杀】
三、对烽上王被杀的辨析
1、烽上王的死因分析
     烽上王是西川王的太子,为王后所生,即西部大使者于漱的外孙。山上王即位时,消奴部因随拔奇叛乱而迁居沸流水,势力一度衰微。在中川王时期,消奴部重新受到高句丽王的倚重。此前,北部椽那绝奴部的大姓明临氏曾担任国相,而后族也多出自北部绝奴部的椽氏、于氏等。正如《三国志》所记载:“绝奴部(北部椽那)世代与王室通婚,并加封古邹加之号。”因此,除西部消奴部(西部)有较多加封古邹加号者外,其余大多为北部绝奴部长官,即执掌后族所在部的部长并加封古邹加号。

        在山上王时期,西部消奴部出现了西投公孙氏的叛国事件,导致西部遭到政治肃清,势力骤然衰落。而北部绝奴部则趁势基本把持了国相之位,掌控朝政。到了中川王时期,为了压制北部势力的过大,中川王在北部绝奴部国相明临于漱去世后,开始任用西部人为国相,这标志着西部消奴部重新回到并参与政权核心。在西川王时期,进一步册立西部大使者之女为王后,这是王室少有的与北部后族之外的部族联姻,象征着西部消奴部势力的再次崛起。西川王仍以西部人阴友之子尚娄为国相,更加印证了这一点。随着权力天平逐渐向西部倾斜,北部势力逐渐衰退,烽上王在西部人尚娄去世后,转而任用北部人高奴子为国相,暗含对西部势力迅速崛起的担忧。

        高句丽历史上,西部消奴部与北部绝奴部之间的权力之争此消彼长。高句丽王常借助一部的力量来打压另一部,以防止其威胁王权。然而,这种权力制衡的经验对烽上王而言应有深刻的警醒。出于对西、北两部的双重不信任,他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寻求第三方力量来制衡西部和北部的独大。于是,在消奴部和绝奴部之外遴选国相成为烽上王的新策略。 实际上,早在大武神王时期,当北部绝奴部尚未形成强大势力时,大武神王就曾采用南部(灌奴部)使者邹壳素取代沸流部(西部消奴部)长仇都、逸苟、焚求三人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北部势力的崛起,尤其是备受王室信赖和倚重,成为“世与王婚”的后族后,用以制衡西部涓奴部过于势大的角色便由绝奴部取代。反之,在北部绝奴部势大之时,高句丽王则会借西部消奴部的力量来压制北部。例如故国川王时期,后族椽那部(绝奴部)于畀留、左可虑执掌国权,左可虑发动叛乱后被平定,故国川王便以西部沸流部的乙巴素为国相(乙巴素为西鸭渌谷左勿村人,从方位上看地处西部,而左勿为多勿之转音,原沸流国国王松让在朱蒙建国不久来投,被封为多勿侯,可见左勿村即为西部沸流部村落)。

        这种西、北两部,即涓奴部与绝奴部的权力抗争始终贯穿于高句丽中前期政权中,是高句丽王制衡两部的砝码,也是防止其威胁王权的一种手段。 然而,这种制衡手法并不一定完全奏效,其结果有时反而使高句丽王成为两部妥协的牺牲品。烽上王因其暴虐、不体恤民疾,不仅失去了失去国相权位的消奴部和绝奴部的支持,还失去了南部灌奴部的信任。南部出身的仓助利从国家利益出发,与西部共同推举了涓奴部(沸流部)支持的乙弗来取代烽上王。咄固极有可能是主领涓奴部的古邹加,烽上王对咄固的所谓“冤杀”正是对西部消奴部势力的打压,从而引发西部不满,直接导致烽上王被杀。乙弗逃亡期间,实际上是在西部消奴部的庇护之下。文献中提到仓助利派遣北部祖弗、东部萧友在沸流河寻访到乙弗,显然,沸流河位于沸流部境内,即西部消奴部境内。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南部仓助利、北部祖弗、东部萧友与身在西部的乙弗四部共同协商废黜烽上王的隐喻。

 

2、从大武神王到烽上王期间消奴部(西部)与绝奴部(北部)的权力交替
       烽上王与大武神王同为少数由西部涓奴部(沸流部)出身的王后所生的大王。然而,他们都不愿看到母族外戚对政权的过度掌控,因此都采取了打压母族外戚的措施。这种压制的本质在于防止部族权力过多地威胁到王权。 在大武神王时期,虽然成功以南部(灌奴部)的邹壳素取代了沸流部的三位部长,压制了西部消奴部的势力,但终究未能避免其子慕本王死于政治谋杀的结果。而被称为“古邹加”的再思,根据前面的分析,此身份应表明其为主掌涓奴部的王子。再思的儿子宫最终在西部的支持下取得了王位。 随着北部绝奴部的形成,尤其是与王室联姻关系的确立,其势力不断壮大,成为高句丽王制衡消奴部权柄的另一重要力量。到次大王时期,北部出身的椽那(绝奴部)皂衣明临答夫弑杀了次大王,帮助新大王取得王位,使绝奴部在新大王时期执掌权柄。 迨至新大王之子故国川王时期,后族椽那部(绝奴部)势大,外戚左可虑与四椽那谋反被平定后,故国川王改以西部乙巴素为国相,暂时压制了北部绝奴部的势力。

       故国川王死后无嗣,后族(绝奴部)借机拥立山上王伊夷模(延优)为王,消奴部支持的拔奇(发歧)未能继位而叛归公孙氏,退居沸流水地区,西部消奴部的势力再次被削弱。 在东川王和中川王时期,绝奴部(椽那)大姓明临氏出身的明临于漱身兼国相兼知内外兵马事,独揽大权。其死后,中川王转任沸流沛者阴友为国相,预示着西部消奴部势力的再次崛起。西川王为压制绝奴部权柄过大,转立西部大使者之女为后,即涓奴部人为后,并继续任用西部沸流部人为国相。 至烽上王时期,情况再次发生逆转。由于其母族消奴部的势力过大,王弟咄固任古邹大加,显然主掌西部消奴部,而西部势力的崛起随时威胁着烽上王的王权。于是,烽上王不得不以“冤杀”王弟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王位,同时试图转变策略,转以南部灌奴部仓助利为国相,以南部制约西部和北部。然而,因烽上王暴虐无道,不恤民苦,执意劳民修宫,不仅失去了西部和北部对其的支持,还断送了灌奴部对他的支持,最终将自己推向了自尽之路。究其实质,乃是试图以势薄的灌奴部来制约和析分势重的消奴部和绝奴部的策略失败所致。

 

【烽上王之死】
四、烽上王之死的影响
      在高句丽的五部体系中,桂娄部形成较晚。据史料记载,拔奇(发歧)与山上王争夺王位时,率消奴三万口西投公孙氏,并迁居至沸流水地区。此后,高延优(伊夷模)在国内城组建了桂娄部。桂娄部应为“高延优”部的音转简化形式。尽管桂娄部是保卫王室的核心属部,但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控却长期由西部消奴部(沸流那、多勿部)和北部绝奴部(椽那、掾那)交替把持。 两部之间的权力斗争直接影响了高句丽王位的传承,甚至导致三位国王因争权而丧命,足见其势力之大已严重威胁到王权的稳定。美川王乙弗即位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不再提及高句丽王对王后的册立及国相的任命,这表明册后与立相已成为两部执掌国家权力的象征。 烽上王的遇害使继任者深刻意识到两部夺权的危害,尤其是对王权的威胁。因此,加强自身力量并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绝对控制成为当务之急,以避免再次发生因两部争权而导致弑君易主的情况。为此,一系列集权措施得以实施。自美川王起,史书中不再出现册立王后与任命国相的记录,这说明两部争权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 如前所述,美川王乙弗的即位是四部协商的结果。南部灌奴部与东部顺奴部虽远离权力核心,却能与实力强大的涓奴部和绝奴部共同商议国王的册立,这表明四部均已认识到两部争权对国家命运的危害。新推举的美川王乙弗深感两部争权对王权的损害,在四部协商之际,统治者与各部部长便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此后,涓奴部与绝奴部再未凌驾于国王之上,这体现了两部对国王绝对集权的认可与接受。 可以说,两部争权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统治力。然而,在这一问题解决之后,尤其是从故国原王时期开始,高句丽王权明显加强。至广开土王时期,中央集权推动国家迅速对外扩张,国力空前凝聚。这种国王集权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建武王后期才被打破,以盖苏文为代表的西部泉氏家族重新专政。此时已是高句丽末期,王权的旁落最终导致了这个存续七百年的王国走向灭亡。
       烽上王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其在统治期间残酷压迫民众、过度征用民力,从而引发了官民的强烈不满。然而,这并不能抹杀烽上王的历史功绩。他在政治上大胆任用仓助利、高奴子等贤能之士,在军事上成功击退了慕容廆军队的两次入侵。然而,他的继任者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后,刻意将烽上王描绘成骄奢淫逸、多疑暴虐且利令智昏的形象,以此为自己的夺权行为寻找合理性。 深入探究烽上王的死因可以发现,其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王权试图以某一部落权力压制其他部落权力的策略失败。这种手段已不再适应当时高句丽日益发展的中央集权需求。可以说,烽上王之死是高句丽政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继任者们逐渐意识到部族权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并着手解决部权对王权的制约问题。由此,高句丽的中央集权政治开始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为高句丽日后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17日 20:0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