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少帝刘辩~东汉第十三位皇帝(189年5月15日 至 189年9月28日在位)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东汉    汉少帝刘辩~东汉第十三位皇帝(189年5月15日 至 189年9月28日在位)






汉少帝刘辩




时代:东汉

全名:刘辩
别名:史侯、汉废帝

庙号:

谥号:怀王
封号:皇子(即位前)、弘农王(被废后) 
年号

1,光熹(189年四月-八月)

2,昭宁(189年八月-九月
民族:汉族
出生地:雒阳宫(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173年10月14日(一说176年)--190年3月6日
在位时间:189年5月15日 至 189年9月28日
前 任:汉孝灵皇帝刘宏
继任:汉孝献皇帝刘协


个人简介·

       刘辩(173年10月14日,一说176年 - 190年3月6日),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也是中国东汉十三位皇帝,史称汉废帝或汉少帝。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时年十七岁的皇子刘辩继位为帝。其母何太后临朝称制,舅舅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太傅袁隗则负责录尚书事,共同辅佐年轻的皇帝处理朝政。然而,此时的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政治腐败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瘟疫频繁爆发,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甚至到了相互残杀的地步。 刘辩即位后不久,外戚势力便展开了对宦官集团的打击。大将军何进借机诛杀了宦官蹇硕,并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意图彻底清除宦官势力。为此,何进还秘密召令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以作支援。然而,这一计划不幸泄露,宦官张让、常侍段珪和毕岚等人联手先发制人,成功杀害了大将军何进,并挟持刘辩逃离皇宫,致使朝廷陷入混乱。 董卓率军入京后,凭借凉州军阀集团的强大军事力量迅速控制了朝政。他废黜了刘辩,将其降封为弘农王,转而拥立同父异母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为新帝,即后来的汉献帝。自此,董卓自任相国,独揽大权,掌控朝政。被废黜后的刘辩,在董卓的胁迫下于一年后自尽,享年仅十八岁。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权力更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刘辩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见证了王朝衰落的无奈与悲哀。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辩,这位东汉末年的皇子,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闰八月丙寅日,在洛阳宫降生。他的父亲是汉灵帝刘宏,而母亲则是来自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宫女何氏。因此,刘辩并非嫡出,而是庶子。 刘辩的出生对当时的皇室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之前,灵帝的其他皇子皆不幸夭折,使得刘辩的诞生显得尤为珍贵。然而,由于担心宫廷内外的种种威胁,灵帝并未将刘辩留在皇宫中抚养,而是将其托付给了一位名叫史子眇的道人。史子眇居住在洛阳城外,据说他精通道术,能够为幼小的皇子提供庇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刘辩的安全,甚至不敢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史侯”。 随着刘辩的成长,他的母亲何氏也因儿子的身份逐渐受到重视。起初,何氏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但随着刘辩身份的确立,她被封为贵人。尤其是在宋皇后被废两年后,何氏更是晋升为皇后,母以子贵的现象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宫廷内部的复杂局势,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秘力量和道术的依赖与信任。刘辩的成长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塑造了他日后成为皇帝的性格与命运。
        汉灵帝对长子刘辩和次子刘协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并不看好刘辩,反而对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颇为青睐。 当朝廷群臣奏请灵帝确立皇太子人选时,灵帝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在他看来,刘辩行事举止轻浮,缺乏一位未来君主应有的庄重威仪,显然不具备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相较之下,刘协则显得更加稳重得体,因此灵帝内心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 然而,这一决定却面临着重重阻力。何皇后在后宫中深得灵帝宠爱,地位稳固。更为关键的是,何皇后的兄长何进官拜大将军,在朝堂上位高权重,势力庞大。鉴于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灵帝虽然有意立刘协为太子,但又不得不顾虑到何家势力的影响,最终迟迟未能做出决断。直到灵帝驾崩之时,皇太子的人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也为后续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登基为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龙体欠安,病情日益加重。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同年夏四月十一日(即公元189年5月13日),汉灵帝不幸驾崩。此时,蹇硕心中盘算着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打算先铲除大将军何进,然后再拥立皇子刘协为新君。于是,蹇硕邀请何进入宫商议要事,实则暗藏杀机。 然而,这一阴谋未能得逞。当何进从外朝步入后宫时,蹇硕手下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是旧识,察觉到异常情况后,潘隐迎面走来,并用眼神向何进发出警告。何进顿时警觉起来,意识到此行可能有危险,便迅速借故退出,通过偏僻小道返回了军营。随后,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入宫,成功避开了这场危机。 由于何进的及时脱身,蹇硕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因此,按照原先的顺序,皇子刘辩得以顺利继位,成为新的东汉皇帝。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一系列重大变局的开始。
      公元189年5月15日,也就是夏四月十三戊午日,汉灵帝驾崩后的两天,年仅十七岁的刘辩继位成为新一任的皇帝。刘辩登基后,尊奉自己的生母何皇后为皇太后。 由于刘辩年纪尚轻,朝政大事便由何太后临朝称制处理。为了彰显新君即位的恩泽,何太后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为光熹,以示新的统治纪元开始。同时,考虑到皇室血脉的延续和稳定,九岁的皇弟刘协被封为渤海王。 在朝廷人事安排方面,后将军袁隗被晋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负责尚书事务,这表明了朝廷对二人能力的信任以及权力分配的考量。 然而,在这一系列变动中,蹇硕作为先帝的心腹宦官,心怀不满。他一直有心拥立皇子刘协为帝,担心自己会因失去权势而遭到何进的报复。于是,蹇硕试图联合其他宦官如赵忠等人共同对抗何进。但是,这些宦官们有的与何进关系密切,有的则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并未响应蹇硕的请求,反而将他的计划透露给了何进。得知此事后,何进迅速采取行动,命令黄门令逮捕了蹇硕,并将其诛杀,从而消除了潜在的政治威胁,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胁迫离宫
     东汉灵帝末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已经步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朝廷外部,一场声势浩大的黄巾民变席卷而来,给东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平定这场动乱,朝廷不得不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官员,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却也间接导致了各地军阀势力的崛起,逐渐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使得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这两个势力曾短暂联合,但随着局势的稳定,双方又重新陷入了激烈的对立之中。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年轻的刘辩登上了皇位。由于他年纪尚幼,无法亲自处理朝政事务,因此国家大事主要由临朝称制的母后以及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决定。此时,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最终引发了震惊朝野的宫变事件。
        何进在成功诛杀蹇硕之后,权势进一步扩大,他决心彻底清除宦官势力。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他召见并州牧董卓,希望董卓带兵入京为他提供军事支持。同时,何进向自己的妹妹何太后请示,请求她同意对宦官集团采取行动。然而,何太后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批准这一请求。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公元189年9月22日),何进再次进入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试图说服何太后同意他诛杀全体中常侍。但此时风声已经走漏,张让、段珪等宦官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决定先发制人。他们趁着何进进入长乐宫的机会,在宫中的嘉德殿前将他杀害。 何进的属下吴匡、张璋、袁术等人闻讯后,群情激愤。为了为主公报仇,也为了彻底铲除宦官势力,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准备冲入后宫,誓要将所有参与谋害何进的宦官一网打尽。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东汉末年政治局势的进一步动荡,也为后来董卓入京埋下了伏笔。
        公元189年,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六日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后宫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宦官们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慌乱。他们决定采取行动,于是径直前往长乐宫觐见何太后。 这些宦官向何太后谎称大将军麾下的部众意图谋反作乱。利用这一谎言,他们趁机挟持了何太后、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连同皇宫内廷的重要官员一同被裹挟其中。宦官们胁迫着众人从天桥阁道仓皇逃往北宫的德阳殿,企图寻找一个更为安全的避难之所。 然而,在逃亡途中发生了转机。尚书卢植挺身而出,在中途成功地救下了何太后,阻止了这场混乱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宫廷内部的动荡不安,也凸显出在危急时刻总有忠臣挺身而出维护朝廷稳定。

        公元189年,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七日庚午,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张让、段珪等宦官集团因受到追兵的紧逼,陷入了绝境之中,被困在北宫之内。他们深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等数十人,徒步从谷门逃离。 当夜幕降临,一行人抵达了小平津。此时,皇帝所用的六颗玉玺并未随身携带,也没有任何公卿跟随左右,整个队伍显得十分仓皇和无助。恰巧的是,尚书卢植与河南中部掾闵贡在夜间赶到了黄河岸边,意外地遇到了刘辩等人。闵贡率领骑兵,在破晓前成功追上了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 此时的刘辩又饿又渴,几近虚脱。闵贡见状,立即命令士兵宰杀了一只羊,为刘辩提供食物补充体力。闵贡义正言辞地质问张让等人祸乱朝纲、陷害忠良,并果断拔剑斩杀了数名罪大恶极的宦官。张让等人惊恐万分,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于是向刘辩行礼辞别后,纷纷投河自尽,以死谢罪。

        闵贡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刘辩与陈留王,在夜色中艰难前行。为了便于辨路,他们只能依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指引方向。走了几里路之后,幸运地得到了一辆百姓家的板车。三人乘坐着这辆简陋的交通工具,终于到达了洛舍稍作休息。这一夜的逃亡经历,成为了东汉末年那段动荡历史中的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段。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日辛未,黎明破晓时分,终于寻得两匹骏马。汉少帝刘辩独自骑乘一匹马,而陈留王与闵贡则共乘另一匹马,一行人从雒阳的馆舍出发,向南行进。此时,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朝廷中的公卿大臣们也陆续赶到,与两位小皇帝会合。 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当时朝中局势复杂多变,两位年轻的君主在慌乱之中不得不仓促逃离都城。所幸,在找到马匹后,他们得以迅速离开危险地带。随着队伍逐渐壮大,更多忠于朝廷的大臣加入进来,为后续稳定政局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也展现了在危急时刻君臣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被救回宫
      受大将军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并州牧董卓,率领其麾下兵马浩浩荡荡地抵达显阳苑。此时,远远便望见皇宫方向火光冲天,董卓深知定是朝中发生了重大变故,于是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当夜还未破晓之时,这支大军已来到京城西郊。恰逢有人来报,称刘辩一行人正从北边返回皇宫。董卓遂率兵与一众朝廷大臣一同前往雒阳城北的北芒阪(今称北邙山)脚下迎接少帝刘辩。 刘辩见到这突然到来的大队人马,顿时被吓得六神无主,泪流满面。而董卓则上前与刘辩交谈,却发现这位少帝说话时语无伦次,惊恐万分。然而在一旁的陈留王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言辞清晰且合乎礼数。这让董卓心中十分满意,他认为陈留王要比刘辩贤明得多。再加上陈留王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而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因此他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废黜刘辩,改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这一想法一旦成形,便注定要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掀起一阵巨大的波澜。
        在东汉灵帝统治的末年,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意味深长的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这一时期,朝堂动荡不安,政局变幻莫测。当宫中剧变爆发之际,刘辩已经登基成为皇帝,不再是曾经的“史侯”;而陈留王刘协也在不久之后继承大统,成为后来历史所熟知的汉献帝。因此,“侯非侯,王非王”正是对这两位皇子命运转折的形象写照。 更为惊心动魄的是,随着政局的变化,在一次紧急事态中,朝廷百官与公卿为了保护新旧两位皇帝的安全,纷纷率领随从,浩浩荡荡地乘车骑马护送他们前往北邙山避难。那一幕千军万马奔腾前行的画面,恰如其分地应验了童谣中的“千乘万骑上北芒”。 这首童谣不仅预示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百姓对于时局走向的一种直觉性预感,成为了研究东汉末年社会风貌和政治变迁的重要史料。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以及权力更迭背后隐藏的故事。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即公元189年9月25日,这一天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意义非凡。在这一天,皇帝陛下回到了宫中。这一回归不仅象征着朝廷核心的重新稳定,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为了庆祝陛下平安归宫,并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这一举措体现了君主的仁慈与宽厚,给予了许多人重新开始的机会,也让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腾和感恩之中。 同时,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并昭告天下新的气象,朝廷正式下诏改年号为昭宁。昭宁之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昭”代表光明、昭示,寓意着国家将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宁”则有安宁、宁静之意,表达了希望社会安定和谐的美好愿望。这一改元之举,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被迫退位
       董卓率军进入京城之后,自封为司空这一要职,权势之大几乎掌控了整个朝政。然而,董卓十分清楚,朝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真心臣服于他。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威望,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废黜刘辩的帝位,改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 当时,董卓手握重兵,势力强大到令人畏惧。在朝堂之上,除了卢植和袁绍二人敢于表达反对的声音之外,其他大臣都因为害怕惹怒董卓而不敢站出来反对他的这一计划。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董卓顺利地定下了废黜旧君、另立新君的大计。这一举动对当时的东汉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东汉朝廷内部权力斗争进入了更加复杂和动荡的局面。
      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公元189年9月28日),这是一个改变东汉王朝命运的重要日子。在宏伟的崇德前殿内,董卓召集了朝廷百官,以强硬的姿态逼迫何太后颁布诏书。这份诏书的内容震撼朝野:废黜当今天子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新帝。 当诏书正式颁布后,太傅袁隗作为朝廷重臣,亲手从弘农王身上解下了象征皇权的玺绶,恭敬地呈献给即将登基的陈留王刘协。随着这一庄重仪式的完成,陈留王正式即位为皇帝,改年号为永汉,史称汉献帝。 紧接着,袁隗亲自扶着刚刚被废黜的弘农王走下大殿。此时的新皇帝已经端坐在北面的龙椅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弘农王只能向这位曾经的弟弟行君臣之礼,场面令人唏嘘不已。 目睹此情此景,何太后不禁哽咽流泪,悲从中来。而满朝文武虽然心中充满愤懑与同情,却因董卓的威压而不敢表露分毫,只能强忍悲痛,默默见证这令人扼腕的历史时刻。这一幕不仅标志着东汉王朝权力更迭的开始,也为未来的动荡局势埋下了伏笔。

 

毒杀身亡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正值董卓废黜少帝、改立献帝后的第二年。当时山东地区的刺史、州牧以及太守们纷纷起兵,联合讨伐董卓的暴行。面对此等局势,董卓深感忧虑,他担心这些势力会以迎回被废黜的弘农王复位为旗号来讨伐自己,为了彻底消除这一潜在威胁,他决定对弘农王痛下杀手。 在初平元年的正月十二癸丑日(即公元190年3月6日),董卓将弘农王安置于阁楼上,并指派郎中令李儒前去执行这一残酷的任务。李儒带着毒酒来到弘农王面前,欺骗他说:“服下这药酒,可以辟除邪恶。”然而弘农王一眼识破了其中的阴谋,他悲愤地回应道:“我并没有病,这只是想谋害我的借口罢了!”尽管如此,李儒还是强行逼迫弘农王喝下了毒酒。 在这最后的时刻,弘农王与他的妻子唐姬及身边的宫人们举行了一场诀别的饮宴。席间,弘农王满怀悲怆地吟唱了一首绝命诗:“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唱罢,他又令唐姬为他跳舞,唐姬挥舞着衣袖,含泪起舞并和歌相伴。当歌舞结束时,弘农王深情地对唐姬说道:“你是王者之妃,今后不会再成为普通吏民的妻子了。你一定要珍重,我们从此就要永别了!”说完,他便毅然决然地饮下了那杯致命的毒酒,年仅十五岁(也有说法认为是十八岁)。这一事件成为了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中的一个悲剧性篇章。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汉献帝下诏,决定将弘农王安葬于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之中,并追封其谥号为“怀王”。这一举措体现了朝廷对于前王室成员的尊重与缅怀。 在李傕、郭汜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然而,在局势稍有稳定之后,汉献帝得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弘农王的遗孀唐姬仍然健在。为了表达对她的关怀和敬意,献帝特地下达诏书,派人迎接唐姬入宫。不仅给予了她崇高的礼遇,还正式册封她为弘农王妃,以表彰她对亡夫的一片深情。 随后,朝廷安排唐姬居住在已故弘农王的墓园附近,以便她能够时常祭奠亡夫,寄托哀思。此举既体现了皇家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汉献帝对于前朝王室尊严的维护。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以及对传统礼仪制度的遵循。


【刘辩家庭成员】

1.光武帝 刘秀>>2.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刘开>>~刘淑>>~刘苌

父亲:刘宏,汉灵帝(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母亲:灵思皇后
后妃:唐姬
(兄弟姐妹)
刘协,汉献帝
刘氏,万年公主

汉朝:【简介

汉朝:【汉朝之西汉

汉朝:【汉朝之东汉

汉朝:【帝王世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范围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3日 12:3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