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 中国东汉思想家
王充
中文名:王充
字:仲任
所处时代:东汉
出生地:会稽上虞
生卒:27年--约 97年
主要作品:《论衡》
安葬地:上虞乌石山
主要成就:提出无神论,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倡导批评思想
个人简介
王充,字仲任,是中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公元27年左右,祖籍魏郡元城,后迁居至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王充自幼聪慧,虽然家境贫寒,但凭借勤奋好学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王充少年丧父,成为孤儿,但他依然以孝顺著称于乡里。
为了求学深造,王充前往当时的首都洛阳,在太学(古代最高学府)中接受教育,拜扶风郡人班彪为师。班彪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对王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充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还广泛涉猎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皆遵循自然规律,反对迷信鬼神之说。 尽管家境贫寒,王充却酷爱读书,经常前往洛阳集市上的书店借阅书籍。由于记忆力超群,他往往一目十行,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因此积累了广博的知识。这种博览群书却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他对百家之言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成年后,王充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并曾被会稽郡征召担任功曹(相当于今天的政府秘书),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阿谀奉承,最终选择辞职归隐。 王充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擅长辩论,其论点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逻辑。他认为当时许多所谓的“儒生”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因此闭门谢客,专心著述。
他的代表作《论衡》共八十五篇,约二十万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旨在揭示事物真相,纠正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误解。其中,《订鬼》一篇更是成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后世影响深远。 晚年时,王充受到刺史董勤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从事和治中等职,但他不久便因身体原因辞官回乡。友人谢夷吾曾向朝廷举荐王充,汉肃宗也特意下诏征召,可惜王充因病未能赴任。
到了古稀之年,王充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仍笔耕不辍,撰写了《养性书》十六篇,提倡修身养性之道,主张节制欲望、保持内心平和。 遗憾的是,王充的其他著作如《讥俗》、《政务》等均已失传,唯有《论衡》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王充的一生,既是对知识不懈追求的过程,也是对真理执着探索的写照,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祖籍
王充的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他出身于显赫的元城王氏家族。这个家族在西汉时期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从开基始祖王贺开始,元城王氏一门显赫,家族成员中不仅有皇后、宰相,还有列侯、将军以及各级官吏,家族势力一度达到了顶峰,荣耀无比。 到了王莽时代,他废除汉朝自立新朝,元城王氏家族也随之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家族。然而,随着王莽政权的覆灭,元城王氏的地位也迅速一落千丈,家族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王充的祖先在元城王氏势力鼎盛时期崭露头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战功,逐渐成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后来,他们被封赐到会稽阳亭(具体位置现已难以考证,有说法认为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或义乌市,但可以确定的是位于江浙一带)。因此,王充的祖先从北方的燕赵之地迁居到了风景秀丽的江南地区。 迁居江南后,王氏家族凭借原有的封邑、爵位和功勋,加上朝中仍有亲友的庇护,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地的一方望族。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长期以来养成的豪门习气,家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爵位和封地,最终沦为以农桑为业的普通人家,家族也因此走向衰落。 尽管如此,王充依然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素养,在学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术思想
王充生活在自然科学与神学相互交织、对立的时代,他的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论衡》这部著作中,他不仅对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否定,更是在认识论、历史观等多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充所倡导的自然观是基于唯物主义元气一元论的。
他认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元气”作为天地万物原始的物质基础,构成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天地元气不生不灭”。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以及谶纬思想。王充明确表示,自己的学说虽然与儒家有所不同,但却符合黄老之道的精髓。他将当时的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对黄老自然无为思想的解释中,把天地视为物质实体,指出“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宅舍。宅舍附地之体,列宿著天之形”。通过这样的论述,王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关于天地乃物质实体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批判了“天地故生人”的说法。
他认为,人并非由天地有意创造,而是天地之气偶然结合的结果,就如同夫妇合气生育子女一样自然。他还强调,“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这表明,王充认为天地元气没有精神意志,从而在理论上有力地驳斥了“天地故生人”的神造说。对于文王武王受天命前出现祥瑞的现象,王充也给予了否定,他指出这些所谓的祥瑞不过是自然界偶然发生的现象,并非上天有意为之。同时,他还揭露了谴告说的本质,即当社会出现危机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便编造出许多谴告的说法来转移民众视线,而这些谴告完全违背了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 在鬼神观念方面,王充坚决否定鬼神的存在。
他认为,人未生之前处于元气之中,死后又复归于元气,而元气本身并没有精神意志,所以人在未出生时无知,死后复归元气亦无知,不可能成为鬼。王充进一步阐述道,人的精神是由形体派生出来的,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一旦人死亡,形体朽败,精神也随之消散,因此不存在所谓的鬼魂。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人们对于鬼神的迷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充的认识论十分重视感性经验的作用。他强调,“如无闻见,则无所状”,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感觉必须与客观对象相接触才能产生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感性经验进行推理(推类),可以进一步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此外,王充还特别注重用效验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他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 尤为可贵的是,王充敢于质疑孔孟圣人。
在《论衡》中有专门的篇章如《问孔篇》和《刺孟篇》,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批评。他批评世儒学者盲目崇拜古人,认为圣贤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王充指出,即使是圣贤的言论,也存在着上下文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他对孔子欲居九夷之叹以及欲应佛肸和公山弗扰之召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孔子这样做并非是为了推行道义,只是为了获取食物。而对于孟子,王充的批评更加尖锐。他认为孟子回答梁惠王时所说的“仁义”违背了道理的实际,其提出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观点也是毫无根据的空谈。王充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无疑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宿命论思想解析
在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王充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明确区分了天与人的关系,坚决否认神秘的天人感应观念,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突破。然而,在探讨人类命运的本质时,由于未能科学地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王充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宿命论思想。 王充认为,人的命运包含两个方面:生死寿夭之命和贵贱贫富之命。在他看来,当一个人禀受天地之气而降生时,其一生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
他提到:“人生性命当高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就显现出来了。”这表明他认为,人在出生时所获得的自然之气决定了其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 王充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而是简单地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从而陷入了命定论的误区。他注意到“时”“遇”“幸”“偶”等偶然因素对个人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有时人们无法抗拒这些因素的作用。基于此,他得出结论:“凡人遇到的各种机遇或遭受的祸害,都是由命运决定的。” 这种宿命论思想将偶然性夸大为必然性,并且将必然性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尽管王充反对天人感应思想,但在面对某些符瑞、图谶等难以解释的现象时,他还是承认了它们的存在。这使得他在理论上产生了一定的自相矛盾之处,也使得他对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不够彻底。
从现代视角来看,王充的宿命论思想虽然存在局限性,但他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应该以更加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这种古老的思想体系,在批判继承中不断推动人类对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向前发展。
【后世纪念 】
王充墓
王充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林岙村,是浙江省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明万历年间《新修上虞县志》的记载:“王充墓位于县西南十四都乌石山。”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墓前矗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青石墓碑,上面镌刻着“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丰五年岁在乙卯桂月吉旦”的字样。王充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依据原址进行了重修,以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迹。墓冢呈圆形,采用条石砌筑而成,坐南朝北,顶部覆盖着封土,并且在顶端种植了翠竹,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王充史迹陈列馆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继承并弘扬王充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绍兴市上虞区在其墓园旁边修建了王充史迹陈列馆。该馆不仅展示了王充生平事迹、著作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位先贤的思想与智慧。王充史迹陈列馆不仅是对王充个人的纪念场所,更是供人们瞻仰、游览和学习的重要文化景点。这里每年吸引着众多学者、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