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公元18年--公元27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支著名的农民起义军
赤眉军~樊崇
中文名:赤眉军
首领:樊崇
起义时间:公元18年
结束时间:公元27年
根据地:泰山山区一带(逐渐扩展到了青州、徐州、兖州以及豫州等地。)
概述
赤眉军起源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最初在莒地(今山东省莒县)揭竿而起,其领袖为琅琊人樊崇。赤眉军以泰山山区一带作为根据地,与当时的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短短几年间,赤眉军迅速发展壮大,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数万人之众。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民阶层,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内部传递命令时主要依赖口头传达。尽管如此,赤眉军仍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组织架构,其中最高职位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卒史”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这些官职名称大多沿用了汉朝乡级官员的称谓。 随着赤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遣自己的儿子王匡和大将廉丹率领大约十万大军前来镇压赤眉军。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却以失败告终,赤眉军不仅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力量,兵力突破十万人,并且其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了青州、徐州、兖州以及豫州等地。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已经即位并率军攻入长安城。起初,赤眉军曾表示愿意归降于刘玄领导下的更始政权,但不久之后双方又爆发了新的冲突。公元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亲自带领,另一路由徐宣指挥,共同向关中地区发起进攻。在此过程中,他们拥立了汉室宗亲刘盆子为皇帝,同时任命徐宣为丞相,由于樊崇识字,便被授予御史大夫一职。与此同时,更始政权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斗争,将领王匡最终选择投靠赤眉军。随后,赤眉军一举攻入长安,并处决了刘玄。 然而,当赤眉军进入长安后,这座城市由于多年的战争破坏早已变得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废墟。为了生存下去,赤眉军不得不四处搜寻粮食。在此期间,他们遭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名将冯异的猛烈攻击,并且恰逢大雪天气,导致赤眉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面对不利局势,赤眉军决定撤离关中地区。公元27年,在崤底(今河南省渑池县礼庄寨附近),赤眉军再次被冯异击败,首领樊崇被迫投降,最终遭到杀害。 赤眉军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极端困境下奋起反抗的精神风貌。
【起义经过】
莒州起义
樊崇,这位来自琅琊灵门(今莒县北部地区)的英雄人物,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他是一位朴实无华、勇敢坚毅的农民。樊崇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心怀正义,乐于助人,经常为他人打抱不平。因此,在当地穷苦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大家非常敬重他,愿意与他共同奋斗。 莒州这片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然而到了西汉末年,这里却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典型区域。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底层人民被压榨得难以维持生计,就连统治阶层也逐渐丧失了对政权的有效掌控。王莽篡夺汉朝皇位后推行复古“改制”,这一系列政策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普通民众所承受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比以往更加沉重。同时,统治者滥施刑罚,使得广大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樊崇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莒州打工谋生,从事扎活等体力劳动。然而,即便如此,王莽新朝的官吏们仍然变本加厉地向农民勒索粮食和税收。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樊崇决定挺身而出,他联合了一群同样身处困境的穷人以及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兄弟。公元18年(即新莽天凤五年),樊崇带领众人在莒州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这是一次继海曲(今日照)吕母起义之后,在莒州再次高举义旗的重大事件。这次起义不仅是对暴政的反抗,更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点燃了更多受压迫人民心中反抗的火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重要篇章。
号称赤眉
赤眉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琅琊郡。莒县人樊崇在此地起兵,最初仅有百余名追随者,辗转战斗至泰山一带,并自称为“三老”。当时正值青州、徐州地区遭受严重饥荒,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樊崇凭借其勇猛善战的形象赢得了众多强盗的支持,队伍迅速壮大,在短短一年内就发展到了万余人的规模。 樊崇的同乡逄安以及东海郡的徐宣、谢禄和杨音等人也纷纷响应号召,各自拉起队伍加入其中,使得赤眉军总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他们联合起来攻打莒县未果后,转而进攻姑幕县,随后与王莽派来的探汤侯田况展开激战并取得大胜,歼灭敌军万余人。得胜后的赤眉军继续向北挺进至青州,沿途劫掠财物以维持军队供给,最终返回泰山并在南城县驻扎下来。 起初,樊崇等人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被迫走上造反之路,并没有攻城略地的明确目标。随着势力逐渐扩大,为了维护内部秩序,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赔偿”,用言语作为约束,不依赖文书、旌旗或复杂的编制体系。在赤眉军内部,最高职位被称为“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吏”,普通成员则被尊称为“巨人”。 面对王莽派遣的平均公廉丹和太师王匡率领的大军压境,樊崇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己方士兵与敌人混淆。于是下令让所有战士将眉毛涂成红色以便识别,这一举措也成为了这支起义军最显著的标志——赤眉军。
纪律严明
赤眉军不仅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武装力量,更是一支纪律严明、富有同情心的队伍。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腐败官员,从富商豪绅那里夺取粮食救济灾民。当时由于连年的干旱和蝗虫灾害,许多百姓已经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甚至出现了饿殍遍野的惨状。樊崇目睹了这些悲惨景象,深感痛心疾首。他下令赤眉军所到之处要严厉打击贪官污吏,抢夺囤积居奇者的粮食来赈济灾民。地方上的刺史、郡守们无力应对这样的局势,纷纷弃城而逃。 赤眉军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战,更是为了给受苦的老百姓带来希望。他们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发展壮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遣大将景尚率领一支官兵前来镇压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军。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赤眉军与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赤眉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功击毙了景尚。 这一战让王莽怒不可遏,他随即派出太师王匡以及更始将军廉丹,带领着十万精锐大军再次向赤眉军发起猛烈进攻。然而,赤眉军不仅作战英勇无畏,并且深受百姓爱戴与支持。在成昌(今山东省东平县)发生的一场关键战役中,樊崇一枪刺中了王匡的大腿,使得这位统帅仓皇而逃;而赤眉军另一位首领董宪则亲手斩杀了廉丹。此役过后,官军溃不成军,而赤眉军却因此声势大振,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十多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在当时的社会动荡局势下逐渐崭露头角。
昆阳之战
公元23年,反对王莽统治的地主阶级武装集团拥立刘玄为汉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玄被尊称为更始帝。 为了扩大领土并巩固政权,更始政权派遣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率领军队攻占了昆阳(现今位于河南省叶县)、定陵(位于河南省舞阳县东北部)以及郾县(即现在的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等战略要地。同时,又命令刘縯率兵攻打宛城。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王莽紧急调动各州郡兵力共计四十三万,号称百万大军,由王邑和王寻统领,意图一举歼灭绿林军。 当莽军从颍川向南进发时,其前锋部队约十万人已经将昆阳团团围住。此时,王凤和王常所率领的义军虽然只有八九千人,但他们毫不畏惧,坚守昆阳等待援军到来。而刘秀和李轶等人则率领轻骑兵成功突围,前往郾县、定陵等地召集了一万余名义军星夜兼程赶来救援。 当增援部队抵达昆阳后,刘秀亲自挑选三千名敢死队员从城西对王邑和王寻所在的中军大营发动突然袭击,成功杀死了王寻。与此同时,昆阳守军也抓住机会出击,内外夹攻之下,莽军彻底崩溃。最终,王邑仅带着数千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洛阳。这场战役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也为后来汉朝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莽灭亡
新莽政权的覆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 当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其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与反抗。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莽军主力被歼灭的消息传开后,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各地民众纷纷响应,他们举起起义的大旗,诛杀新莽任命的官吏,并且采用汉朝的年号,静待更始帝刘玄的诏命。 此时,新市和平林的将领们眼见刘縯、刘秀兄弟二人威名日盛,担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劝说刘玄除掉了刘縯,这一举动虽然暂时稳固了刘玄的地位,但也为后续局势埋下了隐患。 绿林军作为反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兵分两路展开攻势。一路由王匡率领向洛阳进发,一路则由申屠建、李松统领直取武关。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绿林军在众多反莽力量的协同配合之下,势如破竹般地攻占了长安这座重要的都城。王莽在逃亡至渐台时,最终被一位名叫杜吴的商人所斩杀,至此,持续了十几年的新莽政权统治宣告结束。 十月,刘玄将都城定于洛阳,在次年又迁都至长安,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新莽政权的兴衰荣辱,也展现了当时民众对于正义与正统的强烈渴望。
拥立建世
刘盆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皇帝,生于新莽时期的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具体卒年已不可考。他出生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一带。根据清代《纲鉴易知录》记载,刘盆子本是西汉宗室之后,为更始政权大司马刘萌之子。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在赤眉军中担任放牛的小吏,被称为“牛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在关键时刻拥立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皇帝”。这一选择充满了偶然性,甚至比更始帝刘玄的登基更为出人意料。 早在公元21年,王莽派遣大将军景尚镇压赤眉军,结果次年初就被赤眉军击败,景尚战死。紧接着,王莽又派出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与绿林军将领王匡同名)率领十几万大军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迎战赤眉军。此役以王莽军大败告终,损失过半,王匡逃走,廉丹等二十多名将尉阵亡。这场战役后,赤眉军迅速壮大,队伍扩展到数十万人,在黄河南北纵横驰骋。 公元23年,绿林北路军攻克洛阳,更始帝迁都至此。赤眉军首领亲自前往洛阳表示愿意合作,但更始帝态度冷淡,仅封樊崇等二十几人为列侯而无实权。这使得樊崇等人愤然离去,回到赤眉军营地,从此两支起义军分道扬镳。次年冬天,赤眉军集结三十万兵力,兵分两路向长安进发,意图推翻更始政权。当他们行至华阴时,意识到需要一个名义上的领袖来增强合法性。于是,在军中找到了十五岁的刘盆子,并拥立他为上将军(当时认为上将军即为皇帝)。当时的刘盆子还穿着牧童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衣衫褴褛,见到这些平日里敬畏的大将军向自己叩拜,吓得几乎要哭出来。 随后,樊崇安排建立了建世政权,任命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然而好景不长,当赤眉军向东撤出关中时,在崤山谷底被刘秀的大军堵截,死伤惨重。余部退至宜阳,又被重重包围。在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赤眉军派刘恭觐见刘秀请求投降。刘恭对刘秀说:“刘盆子率百万部众归降陛下,陛下如何对待我们?”刘秀回答:“饶你们不死。” 第二天,刘盆子和丞相徐宣以下的官员袒胸露背来到刘秀军营投降,献出了传国玉玺和绶带。此时赤眉军仍有十几万人,他们的兵器堆积如山。刘秀下令供应饮食,并让其首领观看军队排列在洛水岸边的情景,询问是否后悔投降。徐宣等人叩头表示感激,称归降如同脱离虎口投入母亲怀抱。刘秀对徐宣评价颇高,但也流露出轻蔑之意。刘秀将樊崇等赤眉军将领及其家属安置在洛阳居住,分给田宅。不久后,刘秀以谋反罪名杀死了樊崇。 刘秀怜悯刘盆子的遭遇,让他在叔父赵王(刘良)府中担任郎官。后来刘盆子因病失明,光武帝赐予他荥阳一带的均输官地,开设商铺,使他终身可以收取那里的赋税。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展示了刘盆子从一个普通牧童到短暂称帝,再到最后获得善终的独特人生轨迹。
诛灭更始政权
公元24年初,刘玄从洛阳迁都至长安,初期纪律严明。然而,当他进入长安后,逐渐暴露出腐化堕落的一面。他大肆封赏宗室成员,生活日益奢靡,终日与妇人在后庭饮酒作乐,不问政事。这使得起义军将领和刘玄等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刘玄下令杀害了多位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如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王匡、张卯等将领对此不满,率部反抗,但最终被刘玄击败,他们只得率领残部投奔了正在东方迅速壮大的赤眉军。 早在刘玄初定都洛阳之时,樊崇曾有意与绿林军联合,亲自带领二十余人前往洛阳,表达了愿意接受更始政权指挥的意愿。然而,刘玄态度冷淡,仅授予他们空头列侯的官职。樊崇等人因此心生不满,返回赤眉军中,并分兵两路向中原进击,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随着局势的发展,刘玄对刘秀的崛起感到忧虑。刘秀在河北地区声望日隆,势力不断壮大。刘玄派遣使者任命刘秀为萧王,命令其罢兵并率部下返回长安,同时派遣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意图削弱刘秀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当时刘秀居住在邯郸宫温明殿,耿弇向他进言道:“如今更始政权失政,君臣淫乱,京畿之内的诸将擅作威福,王公贵戚在京都横行霸道。天子的诏令难以出城门,州牧郡守频繁被更换,百姓不知所从,士民不敢自安。盗贼劫掠财物、掳掠妇女,拥有财富的大富显贵无一生还。平民百姓捶胸顿足,甚至怀念起王莽统治时期。而铜马、赤眉等农民军拥众数十万,更始政权无力剿灭。更始政权的失败已为期不远。您在南阳首举义旗,破百万之军;今平定河北,据有天府之地。以大义讨伐,发出号令,群起响应,天下只要传檄就可平定。天下是最为重要的,不可让外姓人得到。听说有使者从西方来,要你罢兵,千万别听。现在官吏士卒死亡的多,我愿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
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立刘盆子为帝,入住长乐宫。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赤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抢劫,导致民心离散。长安百姓不知哪个军队是自己的依靠,也不知应该归顺何人,所以赤眉军并未得到人民的支持。关中的地主豪强隐藏粮食,聚众反抗,与赤眉军为敌,致使长安城中粮食奇缺,对于这些情况,赤眉军束手无策。 公元26年春,长安城内粮食断绝,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移寻找出路,但在天水遭到自立为王的“西州上将军”隗嚣以及恶劣天气的阻击,只好再次返回长安。此时长安已被刘秀的大将军邓禹占领,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于9月重新占领长安。
这一年,关中遭遇大旱灾,豪族又坚壁清野,赤眉军依旧无法解决粮食问题,12月被迫引兵向东撤退。
兵败长安
赤眉军攻入长安之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然而,他们很快便遭遇了来自关中地区豪强地主和富商们的顽强抵抗。这些势力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于是组织起私人武装力量,在暗中隐藏粮食物资,四处制造混乱局面,使得赤眉军在城内难以立足。最终,赤眉军被迫撤出长安,向安定、北地(今甘肃固原、怀县)一带转移。 当赤眉军辗转至安定、北地时,又遇到了罕见的大雪天气,环境恶劣异常。与此同时,他们还遭受了隗嚣所率领的地主武装力量的突然袭击。走投无路之下,赤眉军只得再次返回长安。但此时的长安早已满目疮痍,“城郭皆空,白骨蔽野”,曾经繁华的城市变得一片荒芜,赤眉军只能选择出关向东撤退。
另一边,刘秀到达河北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他释放囚徒,废除了王莽时期苛刻的政治制度,恢复了汉朝的官制,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也使得各地的地主武装纷纷前来归附。随着实力逐渐壮大,刘秀在黄河以北地区站稳了脚跟。 当时,河北地区的铜马、青犊等多支农民起义军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人数众多。面对这种情况,刘秀制定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方针,首先对分散在冀州、兖州一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进行镇压。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他又先后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并且采用诱降手段收编了一些零散的农民军。这样一来,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刘秀纳入囊中。 趁着赤眉军西进的机会,刘秀分兵两路出击进一步扩充势力。一路自河北南下,夺取原本属于赤眉军控制的区域;另一路由河北向西进攻并州(今山西省)。这两路军队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刘秀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中原大地逐渐被其掌控。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割据势力开始归附刘秀。
公元25年六月,在众功臣和将领们的拥戴下,刘秀于鄗城(今河北高邑)正式登基称帝,定年号为建武,沿用汉作为国号,这标志着汉朝的重建。之后,刘秀又将都城定在洛阳,开启了东汉王朝的新篇章。
赤眉失败
东汉政权建立后,赤眉军所建立的建世政权成为了其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当刘秀派遣吴汉围攻洛阳之时,赤眉军也成功攻入了更始政权的都城长安,导致更始帝刘玄出逃。 此时,虽然刘秀已经在河北站稳脚跟,但在广袤的东方和南方地区,农民起义军余部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十分活跃,更始政权在这些区域的影响依然强大。与这些形形色色的武装力量相比,刘秀仅占据了一小片地域,实力远不足以与号称拥有百万兵力的赤眉军展开最后的决战。基于这样的形势,刘秀在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同时,并未选择立即与之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举措。 刘秀迅速发布诏书,册封刘玄为淮阳王,并且严正声明:“任何官员或民众胆敢加害于他,将被视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刘玄的人身安全,还成功地争取到了原本倾向于刘玄更始政权的地主豪强势力的支持。同时,这也给刚刚进入长安的赤眉军建世政权带来了诸多困扰。果然,长安周边的地主武装对赤眉军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们纷纷聚集起来坚守营寨,甚至策划劫持更始皇帝刘玄。
另一方面,刘秀派遣邓禹率领两万精兵紧随赤眉军之后进入河东郡,伺机而动。完成这些部署后,刘秀集中主要力量在长安以东构筑防线。他命令吴汉等人率军平定了河北地区的檀乡、五校、青犊、富平、获索等农民军;同时派遣岑彭、景丹等人向洛阳以南的河南、荆州地区推进,使得更始政权任命的淮阳太守暴汜、宛王刘赐、邓王王常等纷纷投降,豫西地区的众多小股农民武装也被逐一消灭。这样,在赤眉军占据长安的一段时间内,刘秀已经完成了从河北经洛阳向南延伸至河南、荆州以及豫西一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加上之前派邓禹占领的河东地区,不仅阻断了赤眉军东归的道路,而且形成了对长安的大半个包围圈。 然而,赤眉军在长安城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占领首都的优势来稳定秩序并继续扩大战果。相反,他们沉溺于论功行赏之中,纪律逐渐松懈,甚至出现了焚烧宫殿市井、挖掘宗庙园陵等严重破坏行为。由于赤眉军百万大军固守在经过多次战乱后的长安孤城,仅仅四个月后,就陷入了严重的军粮匮乏境地。为了筹集粮草,赤眉军不得不放弃长安,向西转移,取道南山、鄠县,转向西北方向的安定、北地一带。尽管在那里打败了更始将军严春,但最终还是因为天寒地冻,再加上遭遇陇西豪强隗嚣的顽强抵抗,战斗力大打折扣,只能再次返回长安。此时的三辅地区经过连年的战乱,已经变得城郭荒芜、白骨遍野。
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只剩下二十多万人,被迫离开长安,穿过华阴,准备向东转移。建武三年闰正月,当赤眉军行进到渑池崤底时,遭到刘秀部将冯异的伏击,遭受重创。随后,赤眉军向南撤退至宜阳(今河南省洛宁县)。此时的赤眉军士兵饥寒交迫,突遇刘秀设下的重重包围,又逢大雨倾盆,完全措手不及,最终被刘秀军队全歼。同年三月,刘秀的军队顺利占领了长安,彻底结束了这场持续多年的动荡局面。
【重要战役】
崤底之战
公元26年十二月,即赤眉建立政权后的第二年,赤眉军决定离开长安东归。到了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刘秀的军队与赤眉军在崤山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在这场战役中,刘秀军最终击败了赤眉军,取得了胜利。 当赤眉军向西进发并离开长安之后,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陷入了无重兵驻守的状态。此时,刘秀集团中的邓禹所率领的军队抓住机会,从上郡等地南下,顺利地占据了长安城。实际上,在邓禹军队尚未进入长安之前,刘秀就已经下达命令,要求邓禹要伺机进占长安,安抚西京的百姓,以维系民心。然而,邓禹考虑到自身力量远不如赤眉军强大,因此迟迟不敢贸然进攻长安,而是在上郡一带积极征集兵马、屯聚粮草,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直到赤眉大军从长安撤出并向西行进后,邓禹才得以成功实施进占长安的计划。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邓禹军队占领长安之后,却做出了一系列失策的行为。他没有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来改进对长安的治理,也没有在军事上加强保卫长安的部署。同时,对于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更始政权旧部的招抚收容工作也未能重视起来,这本是一个壮大自身实力的好机会。相反,邓禹却将大量精力花费在一些封建礼仪琐事上,如晋谒汉高祖刘邦的神庙,收集汉代十一位皇帝的神主,并派遣士兵将其送往洛阳,还亲自巡行陵园等。这些行为使得他错失了巩固长安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为赤眉大军重返长安减少了阻力。
当邓禹得知赤眉军东返的消息后,急忙派兵前去迎击,试图阻止赤眉军再次返回长安。然而,在郁夷(今陕西陇县),邓禹军被赤眉军击败。面对这样的局势,邓禹不得不慌忙退出长安,退守至云阳(今陕西三原)。于是,赤眉军又一次顺利地进占了长安城。
战争起因
赤眉军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刘秀集团之间的对抗,是东汉初年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起源于今甘肃、宁夏等地的赤眉军,在返回长安的过程中,势力已经大大削弱。尤其是在杜陵一战中,10万精兵被歼灭,使得这支起义军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此时,三辅地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正遭受着严重的饥荒,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当时三辅地区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聚众筑垒,坚壁清野,切断了长安的粮食供应,进一步加剧了赤眉军的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赤眉军无计可施,不得不做出第二次撤离长安的决定,转而向东进军关东地区。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刘秀在位的第二年十二月,赤眉军共约20余万人离开京师长安,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此时,刘秀集团已经在平定河北、河东、河西、河内等地区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对付赤眉军。刘秀深知赤眉军是唯一一支能够与其争夺天下的武装力量,因此对赤眉军的发展动向极为重视,时刻准备寻找战机,以彻底消灭这股势力。 早在建武二年十一月,刘秀就召回了邓禹,任命将军冯异接替邓禹执行占领关中的任务。刘秀对冯异进行了详细的指示,要求他采取“招抚为主、征伐为辅”的策略。刘秀告诉冯异说:“三辅地区经历了王莽和更始政权的动荡,又饱受赤眉军和延岑叛乱的祸害,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无人给予保障。你此次前往关中,不仅要征讨各种叛逆势力,还要妥善安抚归附者,将其首领集中到长安,而对于普通士兵,则应遣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要毁掉现有的营垒,防止他们再次聚众割据。” 与此同时,刘秀还特别叮嘱邓禹:“不要与穷途末路的敌人硬拼,赤眉军已经陷入绝境,他们缺乏粮食,必然会向东而来。我将以逸待劳,用充足的补给等待饥饿疲惫的敌人,这样很容易就能消灭他们。切勿轻率与其交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赤眉军的东进,刘秀在洛阳集结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南北夹击、中间控制的强大机动兵团的战略态势。具体部署如下:破奸将军侯进驻扎新安地区,建威将军耿弁驻扎宜阳地区,大司马吴汉则统率大军集结于洛阳附近。这一系列部署使得刘秀集团对赤眉军的东归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关于刘秀集团参与崤底战役的总兵力,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根据各部分的实力推测,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邓禹所部最初进入关中时有2万人,后来虽有所扩充,但由于多次战败,损失了一部分兵力,渡过黄河后最多也只有三四万人;冯异指挥的魏郡、河内、河南等郡兵马估计在4万人左右;东路军及洛阳地区的机动力量大约有25万人左右。
这些兵力构成了刘秀集团对赤眉军作战的主要力量,为最终击败赤眉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军作战策划
在东汉初年的历史舞台上,赤眉起义军与刘秀集团之间的博弈是一场充满智慧较量的战争。当时,赤眉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刘秀集团正忙于在洛阳建立都城,并且派遣兵力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此时,刘秀集团在中原地区的根基尚未稳固,因此赤眉军如果回师关东的话,所面临的敌对力量可能不会太大。 基于这样的判断,赤眉军制定了详细的东归作战计划:首先决定放弃对渭北邓禹军队的攻击,不再纠缠于延岑的部队,而是准备打击冯异率领的西路军。当他们出函谷关之后,依然按照之前入关时的行军路线向东进发,然后转向东南方向发展,以期开辟新的根据地和战略空间。 而另一方面,刘秀集团也密切关注着赤眉军的一举一动。他们根据赤眉军之前的入关进军路线进行分析,推测赤眉军东归有很大可能会再次经过颍洛之间。为了能够在这片区域将这支威胁自己称帝的最大敌人彻底消灭,刘秀集团提前在洛阳、宜阳、新安等地部署了重兵。 具体来说,刘秀集团制定了周密的应对策略。如果赤眉军选择走西路,即经过灵宝、新安、洛阳这条线路,那么驻守在宜阳的建威大将军耿弁将会率军迅速前往新安,与当地驻防的破奸将军侯进所部共同夹击赤眉军;若赤眉军选择走南路,也就是从弘农郡出发,途经宜阳,则由侯进带领新安的驻军火速赶往宜阳,与耿弁的部队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赤眉军。 此外,在洛阳还集结了一支强大的重兵集团,这支队伍由吴汉、朱祜、杜茂、贾复、坚镡、王霸等多位勇将统率下的六军,以及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等人率领的边境突骑部队组成。这些精锐之师随时准备向两个方向机动支援前线,确保无论赤眉军选择哪条路线,都能给予其沉重打击,从而保障刘秀政权的安全与稳定。
战役经过
赤眉起义军在湖城取得胜利后,由于未能及时招降和收编冯异、邓禹的部队,给了对方重新集结的机会。同时,赤眉军也未重视休整自身队伍,没有备足下一次作战所需的粮食补给。在连续作战六十余天之后,这支疲惫且饥饿的军队急于向东行进,渴望早日返回东方根据地。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忽视了对前方敌情的详尽侦察以及战略战术的研究,从而导致在缺乏政治准备、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仓促进入了崤底交战。 时间来到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这同时也是赤眉军所拥立的刘盆子称帝后的第三年。此时,冯异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崤底之战做好了周密部署。他巧妙地命令部分士兵换上与赤眉军相似的服装,并埋伏于有利地形之中。与此同时,冯异派出一小队人马按时向赤眉军发起挑战。 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刚刚洒下时,赤眉军将领樊崇便派遣了一万多精锐士卒率先出击,与冯异的先头部队展开激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为了诱使赤眉军进一步深入陷阱,冯异故意让自己的部队表现出难以抵挡的样子,只派出了少量兵力进行象征性的支援。这一举动成功迷惑了赤眉军,使得他们误以为冯异兵力薄弱,于是倾巢而出,试图一举歼灭对手。 随着赤眉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冯异也果断地展开了自己的主力军迎击敌人。双方陷入了一场苦战,期间都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直到午后,随着战斗持续进行,赤眉军逐渐显露出疲态,攻势开始减弱。这时,冯异敏锐地察觉到战机已到,立即下令埋伏已久的部队突然出击。这些伪装成赤眉军模样的伏兵如同从天而降,其汹涌的气势令真正的赤眉军措手不及,无法分辨敌我,整个阵型瞬间大乱,只能朝着崤底方向溃败。 冯异抓住机会挥军追击,逐步缩小包围圈,最终在崤底将八万余名赤眉军男女老少俘获。这是继杜陵之战后赤眉军遭遇的又一次重大挫折,标志着赤眉军从此走向了彻底失败的边缘。经历了如此惨重的失败后,赤眉起义军剩余的十多万兵力在樊崇等人的带领下,不得不迅速向东南方向撤退,以图寻找新的生机。
战役结果
汉光武帝刘秀得知冯异在战场上大败赤眉军的消息后,内心充满喜悦。他迅速调动重兵,准备对赤眉军剩余部队进行堵截和围歼。 当刘秀得知赤眉军正向东南方向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疾速撤退时,立即亲自率领汉军主力大军,日夜兼程赶往宜阳。抵达宜阳后,刘秀精心制定了作战部署:前军由大司马吴汉统领,全部为刘秀集团的精锐之师;左军是刘秀集团的骁骑部队,由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指挥;右军则由大将军朱祐、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等统率;中军是由刘秀直接控制的机动部队,包括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执金吾左将军贾复等部。刘秀集团将兵力部署妥当之后,严阵以待,静候赤眉军的到来。 赤眉起义军在崤底之战失败后,仓皇向宜阳疾走。然而,他们突然在前进的路上与刘秀的大军相遇。此时的赤眉军粮草殆尽,士气低落,自感没有可能突破刘秀以重兵布成的严密阵势。如果勉强战斗,只会徒增伤亡,于是决定向刘秀投降,这也导致了赤眉农民起义军最后的惨败。 当时樊崇等人派出式侯刘恭作为代表,前往刘秀营内商谈投降事宜。
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这次投降充满了屈辱,而刘秀在胜利后的态度也十分傲慢。刘恭见到刘秀后说:“刘盆子带领百万之众向陛下投降,陛下将如何对待他们?”刘秀回答说:“可以免除他们的死罪。” 于是,樊崇与刘盆子以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多位大臣将军开始投降,他们将汉代的传国玺绶、更始的七尺宝剑等重要物品交给了刘秀。赤眉军还交出了自己的兵器铠甲,堆积起来如同雄伟的熊耳山一般高大。 第二天,刘秀命令大军在洛水边上列阵,让刘盆子及其群臣观看,以此向他们示威。刘秀对刘盆子等人说:“你们自己知道该死吗?”接着又以一种挑衅且傲慢的态度对樊崇说:“你不觉得投降后悔吗?我可以让你重新集结你的队伍,咱们正式较量一次,决一胜负,我绝不强迫你投降。”樊崇没有回应,但丞相徐宣却奴颜婢膝地说:“若能投降,就如同从虎口回到慈母身边,实在是欢欣鼓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到了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天,刘秀以樊崇、逄安继续谋反罪,将他们处死。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标志着赤眉起义军的彻底覆灭,也彰显了刘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统治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