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述(益州牧)(25-36年)
公孙述称帝
全名:公孙述
字:子阳
称号:白帝、跃马
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
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
年号:龙兴(25-36年)
生卒:(?~36年)
民族:汉族
出生地:扶风茂陵
主要成就:割据益州称帝
个人简介
公孙述(?~公元36年),字子阳,是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士。在新莽末年到东汉初年这一动荡时期,他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公孙述出生于官宦世家,最初凭借父亲的官职荫庇而被任命为郎官,随后又补任清水县长。他在处理政务方面非常娴熟,治理下的清水县治安良好,奸盗之徒绝迹,因此声名远扬。随着王莽篡夺汉室政权,公孙述也被委任为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当时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局势混乱不堪,各地群雄纷起角逐,公孙述也在这个时机下自称为辅汉将军,并兼任益州牧。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在蜀地正式称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定为成家(也有记载称大成或成),并使用“龙兴”作为年号。然而,他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决定派遣军队征讨公孙述,但遭到了公孙述的抵抗。次年,东汉再次命令大司马吴汉率领大军前来攻打。最终,吴汉成功攻破了成都城,士兵们在城内大肆抢掠,公孙氏家族成员几乎被全部诛杀,公孙述所建立的“成家”政权就此覆灭。从公孙述开始割据益州称帝算起,他的统治总共持续了十二年。
【人物生平】
早期生涯
在汉哀帝的统治时期,公孙述凭借其父公孙仁的保举而被任命为郎官。随着父亲公孙仁担任河南都尉一职,公孙述也顺理成章地补任清水县长,清水县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境内。 由于当时公孙述年纪尚轻,公孙仁特意派遣了一名门下掾吏随行监督指导。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这名掾吏便返回并向公孙仁汇报说:“公孙述并非需要他人教导之人。”这番话反映出公孙述展现出的非凡能力和成熟度。此后,太守对公孙述的能力颇为赏识,委以重任,让他同时兼管五个县的事务。在他的治理下,五县政通人和,社会治安良好,奸邪盗贼销声匿迹。郡中百姓对此赞叹不已,甚至传言是鬼神庇佑所致,可见公孙述的治理成效之显著。
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4年 - 公元19年),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卒正,也就是原蜀郡太守,治所设在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他依然保持了之前出色的治理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蜀中起兵
更始元年(公元23年),随着更始帝刘玄建立更始政权,各地豪杰纷纷响应起兵。南阳人宗成自封“虎牙将军”,率军攻入汉中;与此同时,商人出身的王岑也在雒县起兵,自称“定汉将军”,斩杀王莽的庸部牧,与宗成遥相呼应,聚众数万人。 公孙述闻讯后,最初派出使者迎接宗成等人。然而当宗成抵达成都时,却大肆抢掠,暴虐无道。公孙述深感厌恶,于是召集当地豪杰,对他们慷慨陈词:“天下黎民深受王莽新朝之苦,久已思慕刘氏正统。因此一听说汉将军到来,我即刻派人迎接。但如今百姓无辜遭受劫难,妇女儿童沦为俘虏,房屋被焚毁,这样的军队不过是寇贼,绝非义师。我打算固守此地,静候真主降临。愿意追随我的,请留下;若不愿同我共进退,可以自行离去。” 豪杰们听罢,纷纷表示愿效死力。于是公孙述巧妙安排,命人假扮汉朝使者从东方而来,授予自己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及益州牧的印绶,并选派精兵千余人向东出击宗成等部。经过一系列战斗,公孙述的军队逐渐壮大到数千人,最终在成都城外重创宗成军队。宗成部将垣副见势不妙,斩杀宗成,率领残部向公孙述投降。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天,更始帝派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万余兵马侵扰蜀、汉地区。面对来犯之敌,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的地势和民众的支持,萌生了称王自立的想法。他派遣弟弟公孙恢在绵竹大败李宝、张忠,成功击退敌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功曹李熊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时机,向公孙述进言:“当前天下动荡不安,民心浮动。将军您占据千里之地,疆域远超商汤、周武王时代,若能发扬威德,顺应天意,必可成就霸王之业。建议您改换名号,以安定民心。”公孙述听后深以为然,表示赞同。于是,在这一年正式称蜀王,定都于成都,开启了新的篇章。
建元称帝
蜀地,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闻名。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不仅能够滋养众多人口,更吸引了远方无数士民前来归附。西南方向的邛、笮等少数民族部落的酋长们也纷纷带着珍贵的贡品前来,表达对这片土地主人的敬意。 李熊再一次向公孙述进言道:“如今山东地区遭受严重饥荒,百姓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连年的战争使那里的城市化为废墟。然而我们蜀地却完全不同,这里千里沃野,土地肥美,即便不特意耕种,丰富的野生果实也足以让人果腹。女性纺织业发达,所织布匹可以供应天下所需。名贵木材与竹子资源丰富,能制作各种器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有鱼盐铜银等矿产资源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水上运输的便利条件。北面依托汉中,扼守褒斜谷的险要关隘;东面占据巴郡,把守着扞关(今重庆市奉节县)这一重要关口。方圆数千里之内,拥有百万精兵。一旦有利时机出现,我们可以出兵扩大领土;若形势不利,则可坚守此地安心发展农业。向东可以通过汉水直逼秦地,向南顺江而下威慑荆、扬二州。可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成就霸业的一切有利条件。现在您的威名已传遍天下,但还没有正式确立尊号,这使得有志之士们都在观望犹豫。您应该即刻登上帝位,让远方的人们有所依靠。” 公孙述回应说:“帝王之位是上天注定的,我怎能担当得起呢?”李熊则坚定地回答:“天命并非固定不变,百姓会追随有能力之人,有能力者就应当承担起这份使命,您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终于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帝,建立国号为成家(也有记载称为大成或成),崇尚白色,并将年号定为龙兴。他任命李熊为大司徒,弟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同时改益州为司隶校尉管辖区域,将蜀郡改为成都尹直接管理。 当时,越巂地区的土著首领任贵也杀死了王莽时期任命的大尹枚根,占领了该郡,随后归降于公孙述。公孙述随即派遣将军侯丹打开白水关,向北防守南郑;又派将军任满从阆中出发前往江州,向东据守扞关。这样一来,整个益州地区都纳入了公孙述的统治范围之内。
岑、戎归降(延岑、田戎)
更始三年(公元25年),随着更始帝刘玄的失败,光武帝刘秀正忙于处理山东地区的事务,暂时无暇顾及西边的局势。此时,在关中地区,豪杰吕鲔等人纷纷拥兵自重,其部众往往达到万人规模,由于不知所措而大多归附了公孙述。公孙述对这些势力表示欢迎,并授予他们将军职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公孙述大兴土木,修建营垒,陈列车骑,频繁地进行军事训练和战射演练。他聚集了数十万的兵力,在汉中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并在南郑精心修筑宫殿。此外,他还建造了高达十层的赤楼帛兰船,以彰显其实力。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政权体系,公孙述还大量刻制了各地牧守的印章,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公卿百官系统。随后,他派遣将军李育、程乌率领数万大军从陈仓出发,与吕鲔一起进犯三辅地区。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西大将军冯异在陈仓对吕鲔、李育发动攻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导致吕鲔与李育被迫逃往汉中。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延岑、田戎也被汉军击败,他们的部队纷纷逃入蜀地。 延岑,字叔牙,是南阳人。他最初起兵时就占据了汉中地区,之后又扩展到关西一带。然而,当关西防线被攻破后,延岑撤退至南阳,控制了多个县份。另一位重要人物田戎来自汝南,他在夷陵起兵,逐步侵掠周边郡县,最终发展成一支数万人的庞大队伍。延岑和田戎曾与秦丰结盟,秦丰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们二人。但随着秦丰的失败,延岑和田戎也只好向公孙述投降。公孙述任命延岑为大司马,并封他为汝宁王;同时封田戎为翼江王。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派遣田戎与将军任满出兵江关(今夔门南岸),试图收复临沮、夷陵等地,并企图进一步夺取荆州各郡,不过未能如愿。 同年夏季,李通率领侯进、王霸等将领组成的十营联军,在汉中成功击败了割据一方的延岑。面对危局,公孙述急忙派兵救援延岑,在汉中郡西城与李通等人展开激战,但最终还是遭遇失败。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延岑势力的衰落,也预示着公孙述政权的摇摇欲坠。
谬引谶书
在东汉初年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公孙述于蜀地自立为帝,他推行了一系列独特且颇具争议的政策。
其中一项重要决策是废除流通中的铜钱,改设铁官铸造铁钱。这一举措使得百姓手中的货币无法正常流通,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当时,在蜀中地区流传着一首意味深长的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一些人将此解读为一种隐喻:王莽所代表的“新”政权对应黄色,而公孙述自称为“白”,五铢钱作为汉朝时期的货币象征,暗示着刘氏汉朝终将重新统治天下。这种解释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私下里纷纷议论,猜测未来局势的发展。 公孙述本人也热衷于符命、鬼神以及各种所谓的瑞应之事,他常常引用谶纬之书来为自己称帝寻找依据。例如,他认为孔子编撰《春秋》时所记载的十二位诸侯国君主,预示着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平帝刘衎正好历经了十二代,这意味着汉室气数已尽,不能再有新的皇帝登基。他还援引《录运法》中的说法:“废昌帝,立公孙”,似乎是在暗示自己将成为新的天命所归之人;根据《括地象》的记载,“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合法性;《援神契》则提到“西太守,乙卯金”,声称西方的太守将终结刘姓王朝的命运。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黄色取代红色(汉),白色又接替黄色,而西方属金,因此他宣称自己的统治符合正统顺序。 此外,公孙述还声称自己手上有特殊的掌纹,这是上天赋予他的建元龙兴之兆。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多次向中原地区发送文书,试图用这些所谓预言和征兆动摇人心,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面对公孙述的种种行为,光武帝刘秀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他亲自写信给公孙述指出,图谶中所说的“公孙”实际上指的是汉宣帝刘询,而代替汉朝的是“当涂高”,并非指公孙述本人。信中质问公孙述是否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所谓的“当涂高”。同时,刘秀提醒公孙述不要过分迷信掌纹等表象,因为连篡夺汉室的王莽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可循。信中表示,公孙述虽非乱臣贼子,但在仓促之间妄图称帝确实难以令人理解。考虑到时间紧迫,家眷幼小,建议公孙述尽快考虑清楚未来的出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刘秀强调天子之位不可强求,劝诫公孙述三思而后行。然而,公孙述并未对这封信作出回应。
论争天下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隗嚣正式向公孙述称臣。当时,公孙述的骑都尉、平陵人荆邯敏锐地察觉到东方局势逐渐趋于稳定,汉军即将展开西征行动。于是他向公孙述进言:“军事力量是帝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从未被废除过。 回溯历史,秦朝末年政权衰落,各地豪杰纷纷崛起。
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没有家族背景和根基,甚至无立锥之地。然而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在军队多次遭受失败、自身也屡次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重整旗鼓,愈战愈勇。这充分说明了在绝境中拼搏反而更容易成功,而过于安逸则可能导致灭亡。
隗嚣抓住了难得的机会,割据雍州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得到众多将士的支持,威望遍及山东一带。当时更始帝统治混乱,失去了民心,百姓们翘首以盼新的领导者出现,整个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但是隗嚣并没有趁此机会乘胜追击,争夺天命,而是选择退守,尊崇郑兴等人为学术导师,与方望等隐士结交,停止军事行动,用谦卑的态度对待汉朝,自认为是在重演周文王的事迹。这样的做法使得汉帝解除了关陇地区的威胁,得以专心策划东征,占据了天下的四分之三;同时让西州的豪杰们把目光投向山东地区,派遣来歙、马援等人作为使者,成功说服了王遵、郑兴、杜林、牛邯等相继归顺光武帝,从而掌握了天下的五分之四。如果隗嚣在天水举兵反汉,很可能会遭遇失败,但一旦天水被平定,那么汉朝将占据天下的八分之七。 陛下如今仅凭梁州之地,内部要维持庞大的朝廷开支,外部要供养三军,负担沉重地压在百姓身上,人民困苦不堪,难以承受上层的命令,存在像王莽那样从内部崩溃的风险。我建议趁着天下还未完全绝望,豪杰还可以争取的时候,动员国内精锐部队,命令田戎占据江陵,那里是江南地区物资和人口汇聚之处,依靠巫山的险峻地形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发布檄文至吴、楚等地,长沙以南地区必然望风而降。再命令延岑出兵汉中,平定三辅地区,天水、陇西自然会俯首听命。这样一来,整个国家都将震动,对我们极为有利。” 公孙述向群臣询问意见,博士吴柱回应道:“从前周武王伐商之前,在孟津举行阅兵仪式,得到了八百诸侯的一致拥护,但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最终撤军等待天命。
历史上从未有过在缺乏左右援助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千里之外去扩大疆土的例子。” 荆邯反驳说:“如今的汉帝原本没有任何权柄,率领着一群乌合之众,跨马征战,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如果不抓紧现在的机会与他争夺天下,反而坐在这里谈论周武王的教诲,那不过是效仿隗嚣想做第二个西伯罢了。” 公孙述赞同荆邯的观点,准备调动北军屯士及来自山东的客兵,派遣延岑和田戎分别率军两路出击,与汉中的将领们协同作战。然而,蜀地的民众以及他的弟弟公孙况坚决反对这种冒险的行为,他们认为不应该将全国的命运押注于千里之外的一场决战。
经过激烈的争论,公孙述最终决定放弃这个计划。尽管延岑和田戎多次请求出战立功,但公孙述始终犹豫不决,未能采纳他们的建议。
身死族灭
东汉初期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派遣诸将对隗嚣发动攻势。与此同时,远在蜀地的公孙述派遣李育率领万余人前往救援隗嚣。然而,随着隗嚣军队的失败,李育所率领的援军也未能幸免,全军覆没。
这一消息传到蜀地后,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与震动。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公孙述感到十分害怕,他深知必须尽快稳定民心。成都城外有一座始建于秦朝时期的旧粮仓,公孙述将其改名为白帝仓。自王莽时期以来,这座粮仓一直空置着。为了安抚百姓,公孙述派人散布谣言,声称白帝仓内突然长出了如山陵般高大的谷物。一时间,整个成都城内的居民都纷纷涌向白帝仓观看这一“奇迹”。随后,公孙述召集群臣,当众询问是否真的有谷物从白帝仓中长出,群臣皆回答没有。公孙述借机告诫众人:“流言蜚语不可轻信,就如同传言隗嚣已被击败一事一样。”不久之后,隗嚣部将王元投降了公孙述,公孙述任命王元为将军,试图借此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孙述命令王元与领军环安共同防守河池,同时派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泛率军进攻江关,成功击败汉威虏将军冯骏等人,攻占了巫县、夷陵、夷道等地,并占据了荆门、虎牙等战略要地。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天,汉征南大将军岑彭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任满被王政斩杀,王政则选择向岑彭投降。田戎退守江州,汉军紧追不舍。当他们到达江州时,发现此地城墙坚固且粮食储备充足,于是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江州,而主力部队则继续向成都进发。沿途各城邑纷纷开城投降,岑彭得以顺利抵达武阳。光武帝亲自写信给公孙述,陈述利弊得失,表明君主不会轻易食言。公孙述读完信后,心中有所触动,他将信拿给亲信太常常少和光禄勋张隆看。张隆和常少都认为应当投降以保全性命,但公孙述却认为兴亡自有天命,帝王岂能轻易投降?左右之人见状也不敢再劝说。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和女婿史兴先后在与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的交战中战死。这使得公孙述的部下人心惶惶,不断有人叛逃。尽管公孙述下令诛杀叛逃者的全家,但仍无法阻止这一趋势。光武帝一心想要招降公孙述,再次下诏书晓谕公孙述:“过去多次下发诏书,都是为了表达朝廷的诚意与恩德,你不必因为来歙、岑彭被害之事而心存疑虑。如今只要你按时归降,就能保全家族;若执迷不悟,则无异于将自己送入虎口,令人痛惜却又无可奈何!你的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士兵们都渴望回家,不愿再继续驻守。我以手书诏令告知你,绝不食言。” 同年九月,吴汉又击败并斩杀了公孙述的大司徒谢丰和执金吾袁吉,汉军进驻成都。面对如此危局,公孙述询问延岑该如何应对。延岑表示:“男儿应当在绝境中求生,怎能坐以待毙呢?财物可以重新聚敛,不应过于吝啬。”于是,公孙述拿出所有的金银财宝,招募了五千多名敢死队员,在市桥配合延岑作战。他们表面上竖起旗帜鸣鼓挑战,暗中却派出奇兵绕到吴汉军队的背后,成功袭击并击败了吴汉的部队。吴汉不慎坠落水中,靠着抓住马尾才得以脱险。 十一月,臧宫率领的汉军抵达咸门。公孙述看到占卜结果上说“虏死城下”,误以为吴汉等人将死在城下,因此信心大增。他亲自率领数万人进攻吴汉,让延岑抵抗臧宫。战斗异常激烈,延岑三战三胜。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激战,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且未进食,逐渐体力不支。吴汉趁机命令精锐部队发起冲锋,公孙述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公孙述本人也被一支飞来的标枪刺中胸部,跌落马下。他的随从用马车将他救回城内。当晚,公孙述便去世了。次日清晨,延岑向吴汉投降。吴汉不仅杀害了公孙述的妻子儿女,还将公孙氏家族全部杀尽,甚至把延岑的家族也一并屠杀。此外,他还纵容士兵在城中大肆掠夺,并焚烧了公孙述的宫殿。
光武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吴汉的行为。
【历史遗迹 】
白帝城 ,又名子阳城,坐落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北岸。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始建于东汉末年,由割据一方的公孙述所建。当时,在城内有一口名为白鹤古井的水井,常常有白色的雾气从井中升腾而出,远远看去就像一条白龙在空中飞舞。 公孙述见到这种奇特的现象后,认为这是“白龙献瑞”的吉兆,预示着将有新的天子出现。于是他自封为“白帝”,并以此来命名这座城市。
白帝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还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秘密。 历经岁月沧桑,白帝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古城之中时,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缓缓展开。
父亲:公孙仁
弟弟:公孙光、公孙恢、公孙况
【东汉公孙述册立的藩王】
隗嚣~朔宁王
隗(Wěi)嚣(?—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东汉初年地方割据军阀。隗嚣出身陇右大族,知书通经。初为天水郡吏,闻名于陇西,被国师刘歆推荐为自己的属官。刘歆叛逆后,隗嚣回归故里,趁机占领天水郡平襄城自称,上将军,形成陇西割据势力。后归顺更始帝刘玄,被封为右将军。揭发同族隗崔和隗义谋反,拜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即位,隗嚣逃回天水郡,自称西州大将军。后听从马援的建议,归顺光武帝,却暗中勾结公孙述。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出兵陇右,隗嚣郁郁而终。
隗纯~朔宁王
隗纯(?-42年),中国东汉时代初期政治人物。凉州天水郡成纪县人。父陇右群雄之一隗嚣。兄弟隗恂。隗嚣降伏汉光武帝,又投靠成家公孙述,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
延岑~汝宁王
延岑(?-36年),字叔牙,南阳郡筑阳县(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王莽末年乘乱起兵,后降于更始政权大将刘嘉,更始政权崩溃之后,割据自立,曾一度占据关中三辅,自称武安王,被刘秀大将冯异击败之后,先后依附于秦丰、公孙述继续对抗汉军。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公孙述死后,延岑在成都向汉军投降,被汉军大司马吴汉斩首。
田戎~翼江王
田戎(?-36年),豫州汝南郡西平县人。新朝末东汉初割据南郡夷陵一带,自称扫地大将军,公元29年(建武五年)为汉军所败,投奔公孙述,成为成家皇帝公孙述的部将。公元36年(建武12年)7月,被汉军俘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