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北朝】



 
南北朝:南北朝史

南朝】(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北朝

英文名称:The Northern Dynasties

所属洲:亚洲

首都:长安,平城,洛阳

主要城市:邺城,天水,南郑

官方语言:汉语、鲜卑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拓跋珪、高洋、宇文觉

主要民族:汉、鲜卑、羌、匈奴等

主要宗教:佛教

朝代: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386年—557年

东魏-北齐:534年―550年,550年—577年

西魏-北周:535年―556年,557年—581年。


 

 概述

       北朝(439年—581年),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这一历史阶段涵盖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这五个重要政权。从时间跨度来看,北朝的历史始于北魏统一北方,终于隋文帝建立隋朝,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统一时期。 在这段历史中,北魏最初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但随后因内部分裂而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之后,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并最终由北周灭掉北齐,完成了北方的再次统一。与此同时,在南方地区,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四个朝代,即所谓的“南朝”。南北双方长期对峙,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官方编纂的正史将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均视为正统王朝,体现了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朝的出现,结束了自八王之乱以来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战乱局面,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世的隋唐两朝更是直接继承了北朝的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制度遗产。隋唐开国皇帝们的祖先大多出身于北朝的贵族阶层,他们不仅沿袭了北朝的制度框架,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也为隋唐盛世的到来以及民族大融合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因此,北朝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深远影响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之中。

 



【历史脉络】
        北魏(386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王朝,历史上也被称为元魏。这一时期是南北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拓跋部最初居住在今天的东北兴安岭一带,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逐渐向南迁徙至蒙古草原。早期的拓跋部以游牧为生,主要依靠射猎维持生活。到了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部的首领什翼犍正式称代王,建立了代国,并将都城设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然而,代国后来被前秦苻坚所灭。

      北魏的历史始于登国元年(386年)。这一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继位并重新称代王,不久之后改国号为“魏”,标志着北魏的正式建立。拓跋珪在位期间,积极制定国家典章制度,重建了因战乱而瓦解的政权体系,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祖道武帝。 从公元395年至439年,北魏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不懈努力,逐步消灭了后燕、后秦、大夏、北凉、西秦、北燕等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其中,公元439年是北魏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当时太武帝拓跋焘成功实现了北方的全面统一,奠定了北魏强盛的基础。 进入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决定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这次迁都不仅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还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包括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北魏的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北魏内部矛盾逐渐加剧,尤其是在六镇之乱后,国家局势日益动荡。最终,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内乱后,北魏于534年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结束了其作为一个统一政权的历史使命。 北魏的存在不仅巩固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局面,还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魏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与权臣高欢之间矛盾激化,最终选择脱离高欢的控制。他从洛阳仓皇出逃至长安,投靠了当时身为北魏将领、且已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即公元535年,宇文泰以谋反罪名杀害了孝武帝元修,并拥立魏孝文帝之孙、南阳王元宝炬为新的皇帝,史称西魏。然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却是宇文泰。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宇文泰在毒杀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后,正式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昭帝,同时改年号为“大统”,标志着西魏王朝的建立。在此后的岁月里,西魏的朝政始终由宇文泰把持,皇帝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元宝炬去世,其长子元钦继位,成为西魏的新君。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废黜,并不久后遭到毒害。随后,元宝炬的第四子元廓被推上皇位,继续沿用年号“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推行的胡化运动,元廓被迫恢复拓跋这一鲜卑复姓。

        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逝,其侄子宇文护继承了他的权力,继续掌控西魏朝局。公元557年,在得到众多将领的支持后,宇文护迫使魏恭帝元廓禅让皇位给宇文觉,至此,西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由宇文家族建立的新王朝——北周。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西魏短暂的存在,也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  公元534年,正值北魏永熙三年。这一年,北魏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动荡。权臣高欢所拥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甘心成为傀儡而被迫逃离首都,前往关中地区投奔了另一位军阀势力领袖宇文泰。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分裂。 随后,高欢迅速采取行动,他拥立了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新的皇帝,即历史上的东魏孝静帝,由此开启了东魏的历史篇章。东魏的建立标志着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立政权。 在高欢掌权期间,东魏的社会状况十分复杂。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这使得东魏内部的统治基础变得极其脆弱。此外,在与西魏的对抗中,东魏屡次遭受失败,尤其是在与西魏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泰的交锋中,东魏始终处于劣势,进一步削弱了其国力。 到了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禅位给高欢的儿子高洋,高洋随即建立了北齐王朝,东魏至此宣告灭亡。东魏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的兴衰历程深刻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北齐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东魏权臣高欢的去世为北齐王朝的建立拉开了序幕。高欢离世后,其长子高澄继承了家族的政治权力,并逐渐掌控东魏朝政。然而,在即将取代东魏、建立新朝的关键时刻,高澄不幸被家奴刺杀,未能亲眼见证新王朝的诞生。 随后,高澄的弟弟高洋继承了家族的事业。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外表看似平庸无奇,但内心却极为聪慧敏锐。高洋迅速采取行动,废黜了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并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正式登基称帝。他建立了新的政权,定国号为“齐”,并以“天保”作为年号,将都城设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这一新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北齐。 北齐自建立以来,共历经六位皇帝: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以及幼主高恒。然而,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最终未能逃脱宿命的终结。公元577年,北齐被其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仅二十八年。 尽管北齐的历史短暂,但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还是文化艺术的发展,北齐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那个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北周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国基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并最终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北周从建立到灭亡,共历经五位皇帝,存续二十四年。 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控西魏政权的宇文泰去世后,他的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并自称为周公。次年初,宇文觉废黜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周”,将都城设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北周王朝的正式建立,史称“北周”。 然而,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国家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他的堂兄宇文护手中。同年九月,宇文护发动政变,杀害了孝闵帝宇文觉,拥立宇文毓为帝。到了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护再次发动阴谋,毒死了宇文毓,改立宇文邕为帝,即历史上所称的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凭借智慧与果断,成功铲除了长期专权的宇文护,亲自掌控了朝政。随后,他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极大地增强了北周的实力。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在宇文邕的领导下,发动战争灭掉了北齐,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的再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然而,北周的统治并未长久延续。公元581年,杨坚接受禅让,取代北周成为新帝,改国号为“隋”。至此,北周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隋朝时期。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北周短暂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革。



【政治】
        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由于缺乏丰富的政治治理经验,因此普遍选择重用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丰富行政经验的汉人世族。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政治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经过长期的互动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混合现象,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运动最为典型和显著。 然而,在这一文化混合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激烈的思想碰撞、政治斗争以及种族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六镇民变便是因民族政策和社会矛盾而引发的重大事件;宇文泰推行的鲜卑化政策,则试图通过强化鲜卑传统文化来巩固统治基础;而北齐则倾向于排斥汉文化,采取了更为鲜明的文化立场。相比之下,北周创立了“关中本位政策”,致力于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进行深度整合,从而有效消除了胡汉之间的隔阂,为后来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的复杂性,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济】

            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重要王朝,在其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了恢复与提升。自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使生产关系得到了有效调整,生产力水平也显著提高。特别是孝文帝推行改革之后,自耕农的数量大幅增加。据史料记载,在孝明帝正光年间以前,全国户数已达到五百余万,较西晋太康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洛阳伽蓝记》曾描述北魏后期的社会景象:百姓生活富足,年成丰收,风俗安乐,衣食基本得到保障。在手工业领域,北魏后期的炼钢技术更是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相州牵口冶(今河南安阳)成功制造出锋利的钢刀,展现了当时冶金工艺的高度发展。此外,商业活动也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期,元淑担任河东太守时,当地不少百姓弃农从商,这反映出商业氛围日益浓厚。然而,在太和年间之前,北方的商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货币流通受阻。随着经济复苏,货币重新开始流通。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朝廷重新铸造了“太和五铢”钱,并规定此币种可在京师及全国各地州镇通行。到了宣武帝时期,洛阳已成为一座繁荣的国际性商业大都市,而平城、邺城和长安等城市也颇具规模。值得注意的是,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基于前代经验,北魏颁布了均田令,正式实施均田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齐时期,农业、盐铁业以及瓷器制造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与南朝陈、北周并立的三国之中最为富庶的国家。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其政策框架大致沿袭自北魏,但也有一些细微调整。同时,为了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北齐还出台了“禁烧”政策。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春季,皇帝高洋颁布诏书明确规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这意味着只能在仲冬(农历十一月)这一个月内进行烧荒活动,其余时间一律禁止用火,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北周时期,宇文泰依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理念,积极倡导劝课农桑,鼓励农业生产。他努力恢复因战乱、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而被破坏的均田制,将失去土地、流落他乡的农民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他们的生产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宇文泰还对服役制度进行了改革,将服役年龄从北魏时期的十五岁推迟至十八岁,并根据年成丰歉灵活调整服役时间:丰年不超过一个月,中年不超过二十天,下年则不超过十天,大大缩短了役期。在人数方面,明确规定每户农家仅限一人服役,以此减少对民力的过度消耗,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干扰。 与此同时,北周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和计帐制度,以合理征发赋役。

            其中,“计帐之法”是一种较为精确地预估次年徭役概数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规划资源分配。宇文泰还明确规定了地方官吏在促进生产方面的职责,要求每年年初,州县长官必须督促百姓投入农业生产,无论老少,只要能够操作农具者,皆需前往田间劳作,务必不误农时。对于那些游手好闲、懒于劳作的人,则给予相应处罚。由于宇文泰将劝课农桑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各级官吏普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到宇文泰去世之前,北周已经呈现出仓廪充实、社会安定的小康局面,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中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辉煌阶段。这一时期的成就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和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但思想文化并未因此中断,反而因士人的觉醒而展现出更加活泼开放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题,同时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风貌。 在文学领域,北朝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北地三才”,分别是邢邵、魏收和温子昇。

       在叙事长诗方面,《木兰诗》堪称经典之作。而在民歌领域,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情调。《乐府诗集》中提到:“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生动地概括了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 在佛教艺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雕像取得了卓越成就。北朝著名的石窟包括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以及天龙山石窟等。其中,云冈石窟的第20窟座像以其雄伟壮观著称。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雕刻,庄严中透露出慈祥,充分展现了佛陀的胸怀与气度。彩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则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其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此外,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以其精致传神的面目雕刻,成为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


【帝王世系】

1.北魏追认先祖时期)鲜卑索头部拓跋氏首领

2.北魏(代国君主时期

3.北魏(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建立

4.(东魏时期皇帝


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临洮王元愉之子建立

5.(西魏皇帝


鲜卑族,鲜卑名贺六浑,东魏权臣建立

6.(北齐皇帝世系


鲜卑族,北魏名将宇文陵(本姓拔拔,后改宇文)后裔建立

7.(北周皇帝世系

 


 

南北朝之【北朝】

2023年1月1日 07:3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南北朝之【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