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代】宋微子春秋宋国始祖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末周初
本名:子启
别名微子、微子启、商微子、宋微子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
主要成就:宋国开国君主;宋氏始祖
陵墓:商丘微子墓(现存明代石碑,微子祠为2002年华侨捐资重修
祠堂:商丘微子祠
爵位:公爵
陵墓: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路河乡青岗寺村
继任:宋微仲
【个人简介】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尊称为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或殷微子,出生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古代宋国的开国国君。他是商朝末代君王帝辛(即商纣王)的同母兄长,为商王帝乙的长子。 微子启有两位同母兄弟,长兄为他自己,次之为中衍(后世称宋微仲),最小者为受德(即商纣王)。微子启的母亲在生下他与中衍时仍为妾室身份,待其被立为正妻之后才生下了幼子受德。当时,其父母有意立长子微子启为太子,但太史依据礼法提出异议,认为正妻所生之子在位时,不应舍弃而立庶出之子。因此,微子启未能继承商王之位。
周朝建立初期,周成王感念殷商遗民之情,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赐予公爵爵位,并特许其使用天子礼乐以奉祀商朝先祖,成为周代宋国的开国始祖。由于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德行,后世尊称他为“宋微子”。至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启”字被改为“开”,故又称“殷微开”或“宋微开”。 微子启去世后,其弟中衍继承宋国君位。子启被安葬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处,后人建有微子墓,并设立微子祠以纪念其功绩与德行,供后世瞻仰祭祀。
【人物生平】
微子启,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亦有称其为“微子开”者,是商朝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亦为宋国的开国君主。他为商王帝乙之长子,与帝辛(即纣王)为同母兄弟,但因母亲出身微贱,启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妃,故不得继承王位。据传,亦有说法称其与纣王异母,因母身份低微而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微子被封于微地(今山西潞城东北),故称“微子”。 微子为人仁贤明达,深具远见。面对商纣王日益昏庸暴虐、沉溺酒色、拒谏饰非的统治,他曾多次苦心劝谏,然纣王始终执迷不悟。见国势日衰、大厦将倾,微子忧心如焚,遂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共商国事。箕子感慨而言:“若能治国,虽死无憾;若终不能治,则不如离去。”于是微子选择远离朝堂,隐退以避祸。 周武王伐纣之时,微子审时度势,持商朝祭祀之器前往周军军门,袒露上身,双手反缚,左手牵羊,右手执茅,跪行而前,向武王表明自己早已与纣王决裂的态度。武王感其忠诚与诚意,亲自为其解缚,并恢复其原有地位,继续任命他为卿士,予以重用。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鲜、蔡叔度等人疑周公专权,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诛杀武庚,流放蔡叔,处死管叔,并命微子启代替殷商后裔,继承商祀,封于商丘,建立宋国,成为宋国第一代国君,爵位为公。
《尚书》中《微子之命》一篇即为此事所作,用以训诫微子,望其承继先祖遗风,治理有方。 微子在位期间,以仁德治国,深受殷商遗民爱戴。他继承商文化传统,维护礼制秩序,使宋国成为周初礼乐文明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微子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岛,墓地旁建有微子祠,以供后人祭祀缅怀。 微子去世后,其弟中衍继位,是为宋微仲,延续了宋国的统治。微子一生忠于社稷,识时务而明进退,既保全了自身,又延续了商族血脉,其德行与功绩在后世广受赞誉,被誉为周初“三恪”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贤人君子。
【为政举措】
子启,商周之际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政治变迁,也展现了他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担当。
一、商朝王室背景
微子启出身显赫,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异母兄。虽然贵为长子,但由于其母并非正妻,按照当时商朝的继承制度,他无法继承王位,最终由其弟帝辛继位,即历史上著名的商纣王。微子启对商纣王的暴政深感忧虑,曾多次进谏,希望其弟能够以仁治国、勤政爱民。然而,面对纣王的执迷不悟,他最终选择“三谏不听,遂去之”,黯然离开朝堂,远离纷争。
二、归顺周朝
随着周武王伐纣的战鼓响起,商朝的统治逐渐走向终结。公元前1046年,在决定性的牧野之战中,微子启选择持商朝宗庙祭器投降周武王,这一举动象征着他对旧王朝的告别和对新政权的归顺。周朝建立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约在公元前1042年,微子启被封于商丘,建立宋国,爵位为公,享有天子礼乐的特殊待遇。他在宋国推行仁政,延续商朝祭祀,不仅稳定了殷商遗民的情绪,也使宋国成为殷商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
三、历史评价
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末三仁”,受到后世儒家思想的高度评价。孔子曾称赞其仁德,认为他在乱世之中保持了道德操守。然而,对于他归顺周朝的行为,历史上也存在争议。有部分史料称其为“背叛商朝”,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或许正是以一种务实的方式保存了殷商血脉与文化传统,为民族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四、后世影响
作为宋姓的得姓始祖,微子启被当代约1120万宋姓人口尊奉为祖先,其历史地位在家族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在今天河南商丘,仍保留有微子墓与微子祠等重要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商周历史和宋氏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关于其年龄,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传统观点认为他在受封宋国时年约五十岁;而近年来的研究则推测,他可能已是高龄之人,年龄或在八十至一百岁之间。
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实,都难以掩盖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宋国延续达760年之久,成为周代历时最久的诸侯国之一。这一历史奇迹,也从侧面印证了微子启治国理政的深远影响。
【身世争议】
在古代典籍中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即纣王的兄长。《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这是目前成书最早、史料价值较高的记载之一,出自战国早期,由史官所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第二种说法认为,微子启是纣王的同母庶兄。《吕氏春秋·当务》中提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即纣王,出生较晚。”据载,纣王的母亲在生微子启与中衍时还是妾室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王。纣王的父母曾有意立微子启为太子,但太史据礼法反对,说:“有正妻之子,不可立妾室之子为太子。”因此,纣王最终继位。从这段记载来看,微子启应为纣王的庶兄,同母而身份有别。
第三种说法则指出,微子启是纣王的异母庶兄。此说见于《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又《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司马迁明确指出微子启的母亲地位卑微,而纣王的母亲为正后,因此二人并非同母所生,说明微子启是纣王的异母庶兄。
第四种说法认为,微子启是纣王的叔父。《孟子·告子上》中写道:“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由此推断,若纣为兄之子,则微子启当为其叔父。然而,结合其他史料来看,此说可能存在讹误。
综上所述,《左传》作为最早成书的史籍,其记载“微子启为帝乙长子”最为可信,表明微子启应为纣王的亲兄长。至于《孟子》中称其为叔父的说法,应属理解或传抄过程中的误差。较为合理的结论是:微子启为纣王之兄,而比干才是纣王的叔父。
【轶事典故】
微子肉袒请罪
周武王灭商之后,微子携带商王室的宗庙礼器,亲自来到周武王的军营前,表达归顺之意。他袒露上身,双手反缚于背后,跪地前行,以示诚挚的臣服。身旁左侧有人牵着羊,右侧有人手持茅草,象征献上最珍贵的贡品,向周武王请罪并表达敬意。周武王见状,亲自为他解缚,宣布恢复其原有爵位,以此展现宽厚仁德的胸怀,彰显新政权的包容与气度。
【历史评价】
孔子曾评价道:“在殷商末年,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迫沦为奴隶,比干因直谏而被杀,他们三人被称为殷商的三位仁人。”这体现了在乱世之中,仁者虽身处不同境地,却都坚守道义,表现出各自的人格风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微子素有仁德与贤能,后来代替武庚管理殷遗民,因此深受殷朝百姓的爱戴。”这表明微子不仅在个人品德上受到肯定,也在政治上承担了重要角色,赢得了民心。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进一步评价:“殷有三仁,其中微子和箕子都是纣王的亲属。一个选择远走他乡,一个被囚禁而不改其志,他们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后人以诗歌颂扬他们的高洁品格,史书也记载了他们的忠义之举,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楷模。”
毛泽东则从另一个历史角度评论道:“微子是最成问题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汉奸。他曾派使者前往周朝请求出兵。周武王第一次在孟津会盟观兵后返回,后来又经过两年准备,最终决定出兵伐纣,因为此时已有内应。
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却对微子毫无防备,只认为他是反对派,没料到他早已暗中与周朝联络,导致内外夹击,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这些评价从不同历史视角展现了微子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为后人提供了多维思考的空间。
【后世纪念】
微子墓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方向约25里处的青岗村,是微子启逝世后的长眠之地。如今墓地尚存高大的封土堆和一通石碑。石碑高约八尺,宽约三尺,立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墓地原有建筑包括大殿、东西配房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祭祀空间。
据《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记载:“冬筑郿。”京相璠注云:《公羊传》中所称“微”,即指此地。杜预亦有言:“有微子冢。”
(据郦道元《水经注》引守敬按:杜预之语见于《释例》中的小国地内。)此外,《北史·地形志》载:留县有微山与微子冢;《隋书·地理志》亦称留县有微山;《元和郡县志》提到,微山之上有微子冢,距沛县六十五里;《通典》也记载,沛县的微山为微子安葬之地。
《续汉书·郡国志》薄县条注引刘昭语称,西边有微子冢,梁玉绳亦持此说。然而,《太平寰宇记》则记载,聊城县境内有微子城,相传为纣王庶兄微子的封邑所在。
《北史·地形志》又云壶关县有微子城。《路史·国名纪》中指出,微国原在扶风郿县,后迁至王畿之内,不在聊城。现今的故城位于潞州。
徐氏《史记测议》亦支持此说,可见城与冢未必同处一地,其历史渊源颇为复杂。 与墓地相呼应的是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的微子祠。
微子祠
该祠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历史悠久,历经多次损毁与重修。近年来,由印度尼西亚华侨宋良浩先生捐资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整座祠宇占地总面积达66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95米,由微子祠、先贤堂和微子墓三大院落组成。微子祠居中,占地24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先贤堂与微子墓分列东西两侧,各占地210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整体布局规整,功能分明,是纪念与祭祀微子的重要场所。
微山岛
位于山东省微山县的微山岛上也有一处与微子相关的纪念地。该岛西北部有一座小山,海拔91.6米,虽不高峻,却是全岛的最高点。微山因古微国而得名,微山湖及微山县也因此山而命名。微山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岛上主建筑包括正殿、偏殿、碑亭等,构成了一组仿古建筑群。拜台以砖铺地,上设供案与宝鼎,庄严肃穆。正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殿内供奉着高达3.5米的微子塑像,形象生动,古风盎然。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立有四块石碑。 在众多碑刻中,尤以墓前七块历代石碑最为珍贵。其中主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碑文为汉代丞相匡衡题写的“殷微子墓”,碑额由南昌尉梅福以篆书题写“仁参箕比”四字。
碑阴刻有小字,虽已模糊难辨,但历史价值极高。值得一提的是,陵园一角还矗立着一块由侵华日军所立的墓碑,碑文为“殷微子墓”与“丰田部队”字样,为全国罕见的历史遗存。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曾为此感慨不已,称其为“历史的见证”。
微子作为商朝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其精神风范与文化影响穿越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无论是商丘的微子墓与微子祠,还是微山岛上的纪念建筑,都成为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宋微子世系】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契(约前2096年-前?年注释1):虞舜三十三年-?
.....................
祖父【第三十五代】15太丁~商朝第二十八位国君(生三子,帝乙,箕子,比干
父亲【第三十六代】16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位国君(生三子,微子,宋微仲、帝辛
弟弟【第三十七代】17宋微仲(继承微子启成为宋国第二任国君(母为帝乙侧室,生微子启与微仲,后立为正妃生帝辛)
弟弟【第三十七代】17帝辛~商朝末代国君((生一子,武庚
宋微子,宋国第一任国君
宋微仲,宋国第二任国君
【宋国历史名人】
微子,即宋微子,宋国(今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子姓,名启,
孔父嘉(?—前710年),宋国贵族,商丘人,孔子的6世祖。
宋襄公(?―前637年),宋国(今商丘)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萧大心,本名 “子大心”,子姓,名大心,宋国公族,商丘人,他是宋戴公裔孙
子韦,春秋时代宋国人,
叔梁纥(前622年—前549年),孔子的生身父,
宋文公(?―前589年),名鲍,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宋成公之子,宋昭公之庶弟。
子罕,宋国贵族,商丘人,政治家,宋戴公六世孙。
丌官氏(?—前485年待考),宋国商丘人,为孔子的妻子。宋朝时期追封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
南子(?―前481年),宋国公主,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卫国卫灵公夫人,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
宋朝,宋国公子,以美貌闻名,《论语》中以“宋朝之美”形容。卫灵公的宠幸,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有私。
桓魋,商丘人,宋国司马,桓氏先祖。
司马耕,又名司马牛,春秋时期宋国(今商丘睢阳区)人,
原宪(前515年—?),字子思,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或睢阳区)人。
目夷,宋襄公庶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计然,姓辛氏,又作计倪、计研、计砚,字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经济学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
宋钘(约前370年—前291年),又称宋子,战国时期宋国宋城(今商丘古城)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宋国国都(今商丘)人,
惠子(前390年—前317年),即惠施,宋国都城商丘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即庄周,名周、字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县故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祖籍鲁国,徒居宋国相邑。孔子高徒,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崇尚老庄,战国时期宋国公子。
儿说,战国时期宋国人,游学于稷下,为早期名家学者,是著名的稷下先生。
徐子,战国时期宋国外黄(今商丘市民权县内黄集)人,著作有《徐子》四十二篇。
文挚,战国时期宋国商丘名医,洞明医术,他治好齐闵王的病却被其所杀。
文宾,周朝时期宋国太丘乡(今商丘永城)人。
寇先,战国时宋国商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