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至东周时期
02. ‌中文名‌:毛国‌
03. ‌别称‌:毛伯国
04. ‌国号‌:毛
05. ‌爵位‌:伯爵‌
06. ‌开国君主‌:毛叔郑(姬郑)
07. ‌首都‌:初封地: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迁至河南原阳(今新乡市原阳县)‌
08. ‌主要城市‌:

宜阳(今河南宜阳县东北)

荥阳(秦灭毛国后归入)‌
09. ‌政治体制‌:诸侯国(周王室分封的畿内国)‌
10. ‌国土面积‌:无明确记载,推测为小国‌
11. ‌存续‌:约前11世纪—前516年
12. ‌相邻国家‌:周王室畿内,邻近郑、卫、鲁
13. ‌末代君主:

 

【概述】

          毛国(Máo Guó),又称毛邦,是西周至东周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诸侯国。该国由周文王之子毛叔郑(又称姬郑)受封建立,爵位为伯爵,是周王室分封的“封建亲戚”之一。毛国最初的封地位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属周王室畿内之地,后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迁都至河南原阳或宜阳地区。 作为周王室的畿内诸侯,毛国肩负着“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重要政治使命,是周天子直接控制区域内的忠诚屏障。

   毛国在历史上存续约500年,始终与周王室保持密切关系,积极参与周朝的政治与军事事务。然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加剧,毛国逐渐衰弱,最终于公元前516年被日益强大的秦国所灭。

    毛叔郑因功勋卓著而被后世尊为毛姓的得姓始祖。其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毛姓的主要支系之一,延续至今。

 

【国号来由】

注:毛叔郑(姬郑),此(姬郑)不是这个【四十世】周襄王姬郑 ,东周第六任国王,(前652年―前619年在位)。

1. 以封地得名: 毛叔郑(姬郑)受封为诸侯时,其封地被称为“毛地”,国名便由此而来。关于“毛地”的具体地理位置,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观点:

   陕西说:认为毛地最初的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属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地位。

   河南说:主张毛地封国位于今河南省宜阳或原阳地区,属于周王室东迁之后对诸侯封地的重新调整与安排。

   “毛”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酷似毛发,线条细长且略显杂乱,可能与当时封地的自然地貌有关,如植被茂密、丘陵起伏等地理特征,从而被赋予了这一形象化的命名。

 

【历史脉络】

一、西周初建(约公元前11世纪)

   毛国由周文王的庶子毛叔郑(亦称姬郑)受封建立,爵位为伯爵,初封地位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属周王室直接管辖的畿内之地。毛叔郑在周武王灭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周初的政治治理,是周王室的重要辅臣之一。毛国的建立,正是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政策的典型体现,是维护王室统治的重要诸侯力量。

 

二、西周中后期(约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中晚期,毛国与周王室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历代毛国君主多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参与朝政,地位显赫。例如,毛公鼎铭文中所记载的毛公,即为西周晚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深受周宣王信任,负责国家治理与制度改革。毛国在此时期不仅政治地位稳固,文化也得到发展,其青铜器如毛公鼎、毛伯簋等大量出土,成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与礼乐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东周迁封(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16年)

   随着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毛国也随王室一同迁移,新的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宜阳或原阳一带。进入春秋时期后,毛国卷入周王室内部的政治纷争之中。在著名的“王子朝之乱”中,毛国末代君主毛伯得(姬得)参与政变,弑杀王子朝并夺取权力,随后携带大量周室典籍逃亡楚国,导致毛国国力大损,最终于公元前516年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灭。

 

四、灭亡与姓氏传承

   毛国灭亡后,其后裔以国名为姓,形成毛姓的主要支系,并尊毛叔郑为得姓始祖。毛姓族人逐渐迁徙至河南荥阳、山西离石一带,历经发展,成为汉族中的重要姓氏之一,其历史源流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代。 

 

【政治】

毛国的政治地位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并需履行朝贡、戍边等义务,同时积极参与周王室组织的重大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展现出对中央王权的高度依附性与忠诚度。

   毛国初封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属于周王室的核心统治区域——畿内之地。随着周王室东迁,毛国也可能随之迁至河南原阳或宜阳一带。

   作为畿内诸侯,毛国君主常担任周王室的重要官职,如“卿士”之位,直接参与中央政务的决策与执行。这一政治角色在毛公鼎等出土铭文中亦有明确记载,反映出毛国与周王室之间密切的政治联系与权力互动。

    内政治理方面,毛国虽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但仍受制于周王室的整体政治格局。进入春秋时期后,随着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加剧,毛国亦未能幸免。其卷入“王子朝之乱”后,发生毛伯得(姬得)弑君夺位的重大政治变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内部稳定与外部影响力。

   前516年,毛伯得因政局动荡携周室典籍逃亡楚国,毛国随之被秦国所灭。

 

【社会结构】

1. 宗法等级制度

   毛国的统治核心建立在周王室的宗法体系之上,国君为周王的同姓宗亲,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宗法权威。国君之下设有各级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结构。

   国君(毛伯):毛国的最高统治者为毛伯,由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姬郑)及其后裔世袭继承,爵位为伯爵。毛伯不仅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还负责维护国家秩序与宗族稳定,是毛国政治与宗法体系的最高代表。

   卿士与大夫:在国君之下,设有卿士与大夫等官职,协助毛伯治理国家。这些职位通常由毛氏宗族中的重要成员或与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担任。例如,毛公鼎铭文所记载的毛公,即为西周晚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受周宣王重用,负责国家政务,显示出毛氏在周王室中的重要地位。

   士与庶民: 士属于社会中的低级贵族阶层,通常负责执行具体政务、军事任务或担任礼仪职务,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力量。庶民则包括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他们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需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服劳役,是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

 

2. 分封与宗族体系

   毛国的宗法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结构上,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毛氏宗族作为周王室的近支,其内部同样实行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大宗与小宗之间有着明确的等级区分。宗族内部通过祭祀、婚嫁、封地等方式维系家族凝聚力,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社会职能分工明确

   毛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职责分明,国君与贵族负责政治与军事决策,士人则承担行政与文化职能,而庶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活动。这种分工确保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军事】

1. 军事组织与兵制体系

   毛国的军队以“国人”为核心力量,即由贵族子弟组成主力作战部队,体现出西周时期贵族军事的典型特征。平民阶层(“野人”)则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与物资供应,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动员机制。

   在西周时期,毛国君主往往身兼周王室卿士之职,直接参与王室军事决策与指挥,具有极高的政治与军事地位。例如,毛公鼎铭文明确记载,毛公受周宣王之命,统帅军队征伐东国的狷戎,展现了毛国军队在王室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2. 参与周王室的重要战争

   毛国在西周初期便积极参与周王室的军事行动。据史书记载,毛叔郑(姬郑)在周武王伐商过程中负责持奉祭祀明水,象征其在军事行动中的神圣地位,其家族成员很可能参与了决定商周更替的牧野之战。进入西周晚期,毛国仍活跃于军事前线。

   毛伯班簋铭文记载,周成王命毛伯继承虢成公的官职,并率军讨伐东国的狷戎,历经三年奋战,最终平定叛乱,充分体现了毛国在维护周王室统治中的忠诚与军事实力。

 

3. 东周时期的衰落与灭亡

   进入东周,即春秋时期,毛国逐渐卷入周王室内部的政治纷争之中,如“王子朝之乱”,其政治与军事地位大幅削弱。末代君主毛伯得因弑君夺位,引发内部动荡,国力迅速衰败。加之周边强国崛起,毛国最终在公元前516年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灭,结束了其作为诸侯国的历史使命。

 

4. 军事遗产与历史价值

   毛国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其留下的青铜器铭文为后人研究西周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史料。其中,毛公鼎与毛伯班簋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毛国军队的组织结构、作战任务及与周王室的军事关系。

   从铭文内容来看,毛国军队编制与周王室“六师”体系高度一致,以车兵为主要作战单位,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主流的军事形态。

 

【疆域】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毛国最初受封于西周初期,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属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畿内国。其疆域范围相对较小,以岐山为中心,可能涵盖现今陕西宝鸡市周边地区。

   据记载,毛国的始封君为毛叔郑(即姬郑),其封地或包含“郑地”(今陕西华县一带)。随着周王室对诸侯封地的调整,特别是周宣王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分封改革,毛国的主体区域逐渐由陕西迁至中原地区,迁都至毛邑(今河南宜阳),标志着其从畿内国向畿外国的过渡。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16年)

   进入东周后,随着周王室东迁洛阳,毛国也随之东迁至河南宜阳、原阳一带,成为畿外诸侯国。这一时期的毛国在政治上逐渐失去早期的影响力,且频繁卷入周王室内部的政治纷争之中,导致其实力衰退,疆域进一步缩小。最终,在公元前516年,毛国被日益强大的秦国所灭,结束了其作为诸侯国的历史。

 

疆域特点

   毛国的疆域以农业经济为主,依托周代的“井田”制度,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基础。其核心区域集中在封邑所在地,如宜阳等城邑,周围则分布着若干附庸村落,构成相对封闭的封建领地体系。毛国的地理位置虽非处于战略要冲,但其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使其在西周时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而随着东周局势的动荡,其影响力也逐渐式微。

 

【经济】

1. 农业经济

   毛国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采用周代通行的井田制度。土地划分为“公田”与“私田”两部分,农民需先完成对公田的耕作,作为对贵族的赋税义务;待公田耕作完成后,方可耕种属于自己的私田,收成归个人所有。这种制度既保障了贵族阶层的经济利益,也维系了农民的基本生计。

   毛国地处黄河北岸(今河南原阳、宜阳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极为适宜农耕发展,农业因此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手工业与青铜器制造

   毛国的手工业发展较为成熟,尤以青铜器铸造最为突出。手工业主要由贵族阶层掌控,具有高度的组织化与专业化特征。著名的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赏赐毛公秬鬯一卣、田十田等内容,反映出毛国手工业与土地赏赐相结合的经济运作方式。青铜器不仅用于礼器与兵器制造,也体现了毛国在当时手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与文化成就。

 

3. 赋税与贡纳制度

   作为周王室的封国,毛国在西周时期属王畿内诸侯,东周时期则成为王畿外诸侯,需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贡纳内容包括粮食、布帛等重要物资,是维系中央政权运作的重要经济来源。进入春秋时期后,毛国卷入周王室内部的政治纷争,频繁的战争导致民生凋敝,经济逐渐衰退。

 

4. 商业与贸易活动

   毛国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今河南宜阳、原阳一带),具备一定的商业发展潜力。在周王室主导的贸易网络中,毛国可能参与了区域间的物资流通。然而,由于商业活动主要由贵族控制,普通平民难以直接参与其中,商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相对有限。

 

5. 经济的衰落与终结

   公元前516年,毛国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灭,其原有的经济体系随之瓦解。毛国灭亡后,遗民以国为氏,逐渐迁徙并融入中原各地,尤以荥阳一带的农业社会为主要聚居地,其经济生活方式也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结构之中。 

 

【文化】

1. 礼乐制度与青铜文化

   毛国贵族严格遵循周礼制度,体现出对礼制的高度重视。青铜器的铸造技艺尤为精湛,具有鲜明的西周青铜文化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鼎铭文长达499字,详细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册命过程,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礼仪等多个方面,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

   毛国青铜器的铭文内容广泛,多涉及战争功绩、王室赏赐、祭祀活动等主题。例如**毛伯班簋**铭文,就记录了毛伯率军平定东国狷戎的军事行动,展现了毛国在周王室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铭文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出毛国贵族对礼制和功勋的重视。

 

2. 姓氏与宗法文化

   毛国以国为姓,其始祖为毛叔郑(姬郑),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地位显赫。毛叔郑的后代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形成了“毛伯”这一世袭爵位体系,体现出毛国在周王朝中的重要政治地位。

   毛国宗法制度严密,宗族观念深厚。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句,强调家族血脉的延续与祖先崇拜的传承。这种宗法思想不仅体现了周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出毛国在文化上对周礼的忠实继承和发扬。

 

3. 图腾与地名文化

   “毛”字在金文中的写法形似两株草(即“屮”),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毛国所在地的原始部落图腾有关。另有观点指出,“毛”或与早期部落的“羽”图腾相关,暗示毛地居民曾有以鸟羽为饰的习俗,反映了毛国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原始信仰与图腾崇拜。

    从地名来源看,“毛国”可能与《山海经》中所载的“毛民之国”有关。据记载,“毛民依姓,食黍,使四鸟”,这一描述或暗示毛国与古代黄帝部族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其族群起源与文化渊源的深远背景。 

 

【后裔去向】

毛国灭亡后,宗室后裔及国民以国为氏,形成了毛姓。自此,毛姓族人开始向各地迁徙,广泛分布,逐渐融入不同民族。

一、西迁至荥阳(今河南地区)

   被秦国所灭之后,毛伯郑的后裔为避战乱迁徙至河南荥阳,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形成了早期的毛姓聚居地。随着时间推移,荥阳毛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毛姓的重要郡望之一,影响深远。

 

二、南迁至湖北、湖南地区

   在春秋末期,毛伯得(姬得)在“王子朝之乱”中战败,遂携带周王室典籍逃奔楚国(今湖北一带),由此开启了毛姓南迁的历程。他们逐渐在湖北、湖南等地扎根,与当地文化融合,成为南方毛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三、西迁至北地郡(今陕西、甘肃一带)

   部分毛姓后裔向西迁徙至北地郡,即今陕西、甘肃一带。他们与当地的氐族人群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毛姓分支,丰富了毛姓的民族构成。

 

四、与少数民族融合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毛姓后裔与多个少数民族发生通婚与文化交融。例如,氐族中的毛贵、毛当等家族即为毛姓后裔,后来逐渐汉化。

   自南北朝至元代,氐族毛氏如毛贵、毛遐等家族也陆续融入汉族社会。而在西南地区,如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毛姓族人,他们多因历史原因汉化改姓,成为毛姓的一支。

 

五、海外分布

   明清时期,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兴起,毛姓后裔逐渐迁徙至东南亚地区,如越南、新加坡等地,并在欧美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亦有分布。这些海外毛姓族人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也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贡献卓著。

 

    目前,毛姓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列第76位,总人口约320万,主要以荥阳、西河、北地为三大郡望。 

 

【名人】

一、毛国宗室与周朝重臣 

   1.毛叔郑(姬郑)作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毛国的开国君主,也是毛姓的得姓始祖。他在西周初年担任卿士,辅佐周王室治理天下,曾参与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是周朝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

   2.毛伯得(姬得)是春秋时期的毛国君主,因“王子朝之乱”而携周王室典籍逃往楚国,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推动了毛姓族人的南迁,为毛姓在南方地区的繁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毛公,即毛公鼎铭文的主人公,是西周宣王时期的毛国国君。他以勤政廉洁、忠于王室著称,其事迹被铭刻于著名的毛公鼎之上,成为后世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和毛国历史的重要文物。该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毛姓名臣

   1.毛义,东汉时期庐江人,以孝行闻名天下。其“毛义捧檄”的典故被载入《后汉书》,成为后世传颂的孝道典范,展现了毛姓家族在道德修养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厚底蕴。

   2.毛遐,北魏时期的骠骑将军,是氐族毛氏的杰出代表。他战功赫赫,屡建奇功,其家族在前秦和西魏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3.毛皇后,前秦高陵氐族首领毛嵩之女,嫁予前秦第五位皇帝苻登。她不仅聪慧果敢,更以勇武著称,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性军事领袖之一,其事迹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展现了毛姓女性的英勇气概和政治智慧。

 

三、近现代毛姓代表人物

   1.毛泽东,湖南韶山毛氏后裔,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家、政治家之一。他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出土文物】

 1. 毛公鼎:毛公鼎铸造于西周晚期,具体为周宣王在位时期,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此鼎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出土后即引起广泛关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翠玉白菜”“肉形石”并列为该院的三大镇馆之宝。

   铭文:鼎腹内壁铸有长达497字的铭文,是目前已知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篇。铭文内容为周宣王册命毛公(毛公歆)辅佐朝政的诏书,详细记载了周王对毛公的信任与重托,内容涉及国家治理、政令颁布等方面,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价值:毛公鼎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官制体系、法律规范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金文书法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2. 班簋

   班簋铭文中提及毛叔郑(亦称毛伯隥)率军征伐东国的史实,反映了毛国早期参与周王室军事行动的重要历史背景。

 学术意义:班簋与毛公鼎的铭文内容相呼应,共同揭示了毛氏宗族在西周王室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影响力。

 

3. 其他青铜器

   毛伯敦:与毛公鼎一同出土于陕西扶风地区,其铭文内容涉及毛国世系传承,为研究毛国宗族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毛公鼎铭文拓片:现存有高清拓本,是金文研究的重要实物材料,为学者研究西周文字、书法及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

 

4. 争议与补充

   毛国的始封地问题在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根据文献记载,毛国应位于今陕西岐山一带,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始封地可能在河南宜阳。这一争议部分源于毛公鼎的实际出土地点与古籍记载之间的差异。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的推进,有望进一步厘清毛国的历史地理脉络。

 

【史料记载】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明确指出,毛国是周文王之子毛叔郑的封国,属于“文之昭”这一支系,即周文王诸子所封之国,反映出毛国在周初分封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昭公二十六年》中,则记载了毛伯得(毛国君主之一)在“王子朝之乱”中携周王室典籍逃奔楚国的历史事件。此举不仅影响了周王室的文化传承,也导致毛国国力衰微,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尚书·顾命》中提及毛叔郑在周成王继位仪式上担任重要角色,进一步印证了毛叔郑在周初宗室中的崇高地位,也反映出毛国早期在周王朝政治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史记》

 《周本纪》中,毛叔郑被记为参与周武王伐纣的重要功臣之一,位列开国勋臣之列,显示出毛国在周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殷本纪》中虽未直接提及毛国,但通过叙述商周更替的历史背景,间接反映了毛国所处的时代风云与历史舞台。

 

《通志·氏族略》对毛氏的起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毛氏源自毛叔郑的封国,并详述了毛氏家族的世系传承,为研究毛国后裔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据。

 

《世本·氏姓篇》则记载毛国为周文王庶子所封之国,与《左传》的记载相互印证,增强了毛国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汉官仪》中也提到,毛国后裔在汉代仍以毛氏为姓,延续了毛氏宗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说明毛国的影响并未因国灭而终结,而是以姓氏和宗族的形式延续至后世。

 

【君主世系】

毛叔郑    姬郑    【二十三世】开国君主
毛懿公    姬册    
毛公旅    姬旅    


中间世系失考.............


毛伯班    姬班,青铜器铭文提及其率军征伐东国‌


中间世系失考...............


毛公歆    姬歆 ,毛公鼎铭文记载其受周宣王册命,执掌国政与军事‌


中间世系失考.............


毛公音    姬音    周宣王时期
毛伯翌父    姬翌    西周晚期


中间世系失考...........


毛伯卫    姬卫    ?-前594年


此后世系失考.........


毛伯过    姬过    ?-前524年
毛伯得    姬得    前524年-前516年,因“王子朝之乱”携周王室典籍奔楚,毛国被秦国所灭‌.

 

【毛叔郑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23.1【伯邑考】
23.2【周武王姬发 (前1087~前1043) 周朝帝王】
23.3【管叔鲜 (?~前1039) 周初三监,管国首任君主】
23.4【周公旦 (?~前1105)】内详...
23.5【蔡叔度 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周初三监之一
23.6【曹叔振铎】[西周]
23.7【郕叔武】
23.8【霍叔处 周初三监】
23.9【康叔封 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23.10【冉季载】

其他儿子:郜叔,雍叔,滕叔绣,原叔 ,丰叔 ,郇叔 ,


 

【二十三世】毛叔郑,毛国‌开国君主,毛氏始祖‌(周文王第8或13子

 
【其它阅读】

=====

毛国‌(máo guó‌) 周朝姬姓诸侯国 毛叔郑(姬郑)封国 毛姓始祖‌(约前11世纪-约前516年)

2025年9月14日 07:0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毛国‌(máo guó‌) 周朝姬姓诸侯国 毛叔郑(姬郑)封国 毛姓始祖‌(约前11世纪-约前5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