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保~西晋宗室大臣.南阳王(生卒296年~320年))
南阳王司马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两晋.十六国
全名:司马保
别名:晋元王
字:景度
谥号:元王
封号:南阳王世子、南阳王、晋王(自称)
年号:建康(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296年~320年
祖籍:河内温县(位于今河南省温县)
安葬地:上邽 (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个人简介
司马保(296年~320年),字景度,祖籍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是晋朝时期的重要宗室成员与大臣。他出身显赫,为高密文献王司马泰之孙、南阳王司马模之子,同时也是东海孝献王司马越的侄子。 司马保自幼聪慧且才华横溢,尤其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热衷于著述和创作。早年,他以世子身份继承了家族的荣耀与责任。永嘉五年(311年),他被任命为平西中郎将及东羌校尉,负责镇守上邽这一战略要地。然而同年,其父司马模在战乱中不幸遇难,司马保因此承袭了南阳王的爵位,肩负起更大的使命。 随着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司马保逐步登上权力巅峰,先后担任右丞相、大都督、侍中以及相国等关键职位,在朝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晋愍帝向匈奴前赵政权投降后,西晋随之灭亡,中原大地陷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司马保萌生了称帝的想法。不过,此时远在江南的晋元帝司马睿已经建立了东晋政权,并正式称帝。面对这一局势,司马保选择另立山头,于次年自称晋王,改元建康,并设置百官体系,试图构建自己的独立政权,但明确表示不臣服于司马睿所领导的东晋。 然而,司马保的统治并未长久延续。大兴三年(320年),前赵军队发动对陈仓的猛烈进攻,而司马保在军事对抗中屡屡失利,局势日益危急。为了保存实力,他计划逃往当时相对稳定的前凉地区,却遭到凉州刺史张寔的阻拦,导致行动失败。同年五月,由于内部矛盾激化,司马保最终被部下软禁,不久之后遇害,时年仅二十七岁(另有说法认为他是因病去世)。尽管生命戛然而止,但其原属部下陈安依然忠心耿耿,按照天子规格将司马保安葬于上邽,并追赠谥号“元王”。
【人物生平】
镇守上邽
司马保自幼才华横溢,擅长文辞创作,对著述写作怀有浓厚兴趣。他早年便因出众的才能而备受瞩目,最初被册封为南阳国世子,肩负着家族与国家的厚望。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太傅司马越鉴于司马模未能有效平定和安抚关中地区的局势,上表朝廷请求征召司马模回朝担任司空一职。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将军淳于定向司马模进言,建议他不应接受此次征召。司马模采纳了淳于定的意见,并决定另作安排。于是,他上奏朝廷,推荐自己的儿子司马保出任平西中郎将及东羌校尉,负责镇守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此举不仅彰显了司马模对司马保的信任与器重,也体现了他对关中地区稳定局势的深远考虑。 然而,司马保的任命却遭遇了阻力。时任秦州刺史的裴苞拒绝接受司马保的到来,并采取行动加以抵制。面对这一局面,司马模派遣其帐下都尉陈安率军攻打裴苞。最终,裴苞不敌陈安的攻势,被迫撤退至安定郡,投靠了当地太守贾疋。 同年,晋朝局势急剧恶化,晋怀帝司马炽不幸被前赵(汉赵)俘虏,而司马模也在随后的战事中失利并惨遭杀害。随着父亲的去世,司马保继承了南阳王的爵位,继续承担起守护家族与疆土的重任。
控制秦州
永嘉六年,即公元312年,这一年贾疋去世,裴苞也被前凉的张轨所杀。随后,司马保成功掌控了秦州全境,并自立为大司马,秉承朝廷旨意设置了百官制度。当时,陇右地区的氐族和羌族部族纷纷归附于他。张轨的儿子、时任凉州刺史的张寔也派遣使节前来朝贡,表示对司马保的支持与认可。 到了建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继位后,立即任命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侍中以及都督陕西诸军事等重要职务,赋予其极高的权力与地位。至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司马保又被提升为相国,其权势与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陈安投靠了司马保,司马保命令陈安率领一千多名精锐士兵去讨伐羌人。由于陈安表现出色,司马保对他极为宠信,待遇优渥。然而,这却引起了司马保麾下将领如张春等人强烈的嫉妒心理。他们诬陷陈安怀有二心,请求将他除去,但司马保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张春等人暗中安排刺客行刺陈安。虽然陈安身受重伤,但他成功逃脱并返回陇城。即便如此,陈安依然派使者向司马保表达忠诚,并持续不断地进献贡品以示友好。
自称晋王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因无力抵抗外敌,被迫向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政权投降,标志着西晋王朝的正式灭亡。此时,晋朝的帝位处于空悬状态,局势一片混乱。在此背景下,司马保萌生了称帝的想法。然而,远在江南的司马睿却抢先一步,在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自立为晋王,并于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正式称帝,即历史上所称的晋元帝,从而开启了东晋王朝的新篇章。 到了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司马保不甘示弱,也在西北地区自称晋王,改年号为“建康”,并设立百官机构,试图与司马睿分庭抗礼,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到司马睿的承认,也未获得广泛的正统支持。 与此同时,陈安趁乱自封为秦州刺史,其政治立场摇摆不定,先后向北方的前赵和西南的成汉政权投降,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面。当时,上邽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士气低落。为了摆脱困境,张春护送司马保前往南安郡的祁山避难。 在此危急时刻,凉州刺史张寔派遣韩璞率领五千步兵与骑兵火速增援司马保,成功迫使陈安退守绵诸,从而帮助司马保安全返回上邽。然而,不久之后,陈安再次发动进攻,对司马保形成威胁。关键时刻,张寔再次派出部将宋毅率军救援,陈安这才不得不撤军,暂时缓解了司马保所面临的危机。
软禁被杀
大兴三年(公元320年)正月,前赵皇帝刘曜率领大军进攻陈仓。在这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司马保的部将王连不幸战死,而杨曼则选择逃奔至南氐以避其锋芒。随后,刘曜乘胜追击,成功攻取草壁。路松多见势不妙,急忙逃往陇城。紧接着,刘曜又攻克了阴密,使得司马保心生恐惧,被迫逃往桑城。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张春为司马保筹划了一条退路,即前往前凉寻求庇护。然而,张寔却派遣部将阴监率兵迎接司马保,表面上是保护,实际上却是为了阻止司马保顺利抵达前凉。 到了闰三月,司马保内部矛盾激化,部将张春与杨次和别将杨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张春与杨次劝说司马保除掉杨韬,并提议攻打陈安,但司马保并未采纳这些建议。直至五月,张春与杨次采取极端手段,将司马保软禁并最终杀害,当时他年仅二十七岁。不过,《晋书》对此另有记载,称司马保因病去世。 司马保身材魁梧,体重据说达到八百斤,平日里嗜好睡觉,同时热爱读书。然而,他性格糊涂懦弱,缺乏决断力,这也是导致他被杀的重要原因。此外,司马保患有阳痿病症,无法与女子正常交合,因此未能留下子嗣。张春在司马保死后,拥立宗室子弟司马瞻为世子,并自封为大将军。 随着司马保的死亡,他的部众逐渐离散,其中有一万多人逃奔至前凉。陈安得知消息后,上表请求刘曜批准对司马瞻、张春等人进行征讨。刘曜随即任命陈安为大将军,命其率军进攻司马瞻与张春。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张春逃往枹罕,而司马瞻则向陈安投降。陈安将司马瞻押送至刘曜处,刘曜下令将其处死。陈安还抓获了杨次,并在司马保的灵柩前将其斩首,以此祭奠司马保的亡灵。最后,陈安按照天子的礼仪,将司马保安葬于上邽,并追谥其为元王。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
①“少有文义,好述作。
②“保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喜睡,痿疾,不能御妇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保体肥大,重八百斤,喜睡,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难
【人物成就】
司马保割据秦陇,依靠前凉张氏的支援,曾经一度控制了陇右的广大地带,一直延伸到关中西部。
【史籍记载】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晋书·卷一百三·载记第三》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资治通鉴·卷九十一》
曾祖父:东武城侯司马馗,司马懿之弟。
祖父:高密文献王司马泰
父亲:南阳王司马模
伯父:东海王司马越、新蔡武哀王司马腾、高密孝王司马略
弟弟:司马黎,过继族父范阳王司马虓为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