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之一,司马颙~西晋宗室大臣(?~306年)
河间王司马颙
个人简介
司马颙(?~306年),字文载,出生于河内郡温县(现今河南省温县),是西晋时期的重要宗室大臣之一。他出身于显赫的皇族世家,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并且作为八王之乱中的关键参与者之一,在西晋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咸宁三年(277年),司马颙被封为河间王。此后,他逐步走上仕途的重要岗位,曾迁任北中郎将,负责监守邺城这一战略要地。
元康九年(299年),他又被任命为平西将军,肩负起镇守长安的重任。在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逆贼的动荡局势下,司马颙亦积极响应,举兵支持司马冏,因此获得了侍中、太尉等重要官职。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政治局势愈发复杂。
永宁二年(302年),司马颙再度起兵,这次的目标是对付司马冏。在这场斗争中,他与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行动,成功大败长沙王司马乂。随后,他的部将张方更是采取了大胆的军事行动,劫持了晋惠帝以及司马颖,并将他们带至长安。 但命运多舛,永兴三年(306年),司马颙最终不敌东海王司马越的进攻,只能单骑逃往太白山以求避难。然而,这并未能改变他的悲剧结局。同年,也就是光熙元年(306年),司马颙被南阳王司马模的部将梁臣杀害,而他的三个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杀害。 司马颙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征战,其经历深刻反映了西晋时期宗室内部争斗的残酷与激烈。他在八王之乱中的种种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人留下了研究西晋历史的重要素材。
【人物生平】
贤能殊用
司马颙,作为西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最初,他继承了父亲司马瑰的太原王爵位,于咸宁二年(276年)前往封国就任。次年,即咸宁三年(277年),他的封号被改为了河间王。 司马颙自少年时代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品德,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为人轻财重义,对贤能之士极为礼遇,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各藩王入朝觐见之时,晋武帝司马炎对其表现大为赞赏,认为司马颙堪当诸藩国的典范,足以为其他诸侯王树立榜样。 在元康元年(291年)八月初九这一天,司马颙被任命为北中郎将,肩负起镇守邺城的重任。到了元康九年(299年)九月,他又接替梁王司马肜,出任平西将军,负责镇守关中这一战略要地。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只有与皇室关系极为亲近的宗室成员才有资格统领关中地区。然而,司马颙虽在宗室之中属于较为疏远的一支,却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贤德而破格受命,成为一位特殊的关中统帅。
朝三暮四
永康二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齐王司马冏开始密谋讨伐他。当时,原安西参军夏侯奭自称侍御史,在始平一带召集兵马,聚集了数千人响应司马冏的行动。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邀请司马颙共同起兵。 司马颙随即派遣主簿房阳和河间国人张方率兵镇压,成功擒获了夏侯奭及其十余名同党,并在长安闹市将他们处以腰斩之刑。当司马冏的讨伐檄文送达后,司马颙逮捕了司马冏派来的使者,并将其转送至司马伦手中。 随后,司马伦向司马颙请求调拨兵力支援。司马颙命令张方率领关右精锐部队前去协助司马伦。然而,当张方行至华阴时,司马颙听闻司马冏与司马颖两王兵力强盛,于是任命长史李含为龙骧将军,并委任他监督席薳等人追回张方的部队,意图改换立场,支持司马冏与司马颖联军共同讨伐司马伦。 张方的部队抵达潼关之际,司马伦与孙秀已被诛杀,晋惠帝司马衷重登大宝。随后,李含与张方各自率部返回。 待到司马冏评定功劳之时,尽管对司马颙起初未能与自己同心协力感到不满,但鉴于其最终能够辅佐大事,仍升迁司马颙为侍中、太尉,并赐予三锡之礼以示嘉奖。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以及政治局势的瞬息万变。
矫诏讨伐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李含被任命为翊军校尉。然而,由于他与司马冏的参军皇甫商、司马赵骧等人存在矛盾和怨恨,李含决定离开洛阳,投奔了远在关中的司马颙。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理由,李含假称自己接到了皇帝的秘密诏书,要求讨伐司马冏,并向司马颙详细陈述了这样做的利害关系。司马颙采纳了他的建议,迅速做出反应,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出兵。同时,他还派人联络成都王司马颖,希望双方能够联合行动。随后,司马颙任命李含为都督,统领各路兵马驻扎于阴盘,而先锋部队则抵达新安,距离洛阳仅一百二十里之遥。与此同时,李含还以司马颙的名义向长沙王司马乂发送檄文,号召其共同讨伐司马冏。最终,在这场纷争中,司马冏失败,而司马颙则任命李含为河南尹,以表彰他的“功绩”。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颙再次委任李含,让他与冯荪、卞粹等人秘密策划刺杀长沙王司马乂的计划。然而,这一阴谋并未得逞。皇甫商得知李含曾伪造诏书并与司马颙密谋反叛的真相后,将所有情况告知了司马乂。基于此证据,司马乂果断下令处决了李含及其同伙。当司马颙得知李含被杀的消息后,愤怒不已,立刻以讨伐皇甫商为借口发动战争。他派遣张方担任都督,率领七万精锐士兵向洛阳进发。张方率军一路攻城略地,首先对皇甫商展开攻势。尽管皇甫商一度组织抵抗,但最终还是溃败。随后,张方乘胜追击,直逼西明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司马乂亲自指挥中军左右卫进行反击。经过一番激战,张方的部队大败,损失惨重,五千余人阵亡。在此之前,张方曾在駚水桥西侧设立营地,并修建多层防御工事,以便囤积粮草和补给物资。然而,即便如此精心准备,也未能改变战局。后来,司马乂又陪同晋惠帝亲征张方,但由于种种原因,战斗结果并不理想。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局势发生重大转折,长沙王司马乂最终被杀。至此,张方得以顺利返回长安。不久之后,晋惠帝颁布诏书,正式册封司马颙为太宰、大都督兼雍州牧,赋予其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同时,司马颙废黜了原皇太子司马覃,改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并宣布更改年号,大赦天下,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劫持惠帝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左卫将军陈眕跟随晋惠帝征讨司马颖。与此同时,司马颙派遣张方率领两万精锐士兵前往援救邺城。当时,晋惠帝已经抵达邺城,而张方则选择在洛阳驻扎军队。 不久后,王浚发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晋惠帝返回洛阳。在此期间,张方率军闯入皇宫,强迫晋惠帝前往他的军营,并大肆掠夺府库中的财物。他甚至计划焚烧宫殿和太庙,以此制造一种无可挽回的局面,让众人失去抵抗的信心。然而,在卢志的劝阻下,张方最终放弃了这一极端举动。 随后,张方再次胁迫晋惠帝前往长安。司马颙趁此机会重新安排朝廷官员,并将秦州更名为定州。然而,当东海王司马越在徐州起兵,准备向西迎接晋惠帝时,关中地区的民众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 面对这一局势,张方向司马颙进言道:“我麾下仍有十余万将士可调遣。我们应当护送晋惠帝重返洛阳宫,同时让成都王司马颖回归邺城,而您则留在关中坐镇,我则北上攻打博陵。如此一来,天下或许能够逐渐恢复安宁,避免更多的纷争与战乱。” 然而,司马颙认为此举难度过高,未能采纳张方的建议。于是,他授给刘乔兵符,升任其为镇东大将军,同时命令司马颖统领楼褒、王阐等多支部队,驻守河桥以抵御司马越的进攻。 此时,王浚派遣督护刘根率领三百名骑兵抵达黄河岸边。王阐出兵迎战,却被刘根击败并斩杀。另一方面,司马颖选择在张方昔日的营地驻扎军队。范阳王司马虓则派遣鲜卑骑兵联合平昌、博陵两地的部队袭击河桥。楼褒被迫向西撤退,追击的骑兵一路追至新安,沿途死伤者不计其数,景象极为惨烈。
保守孤城
永兴三年(公元306年),司马越因张方劫持并强迫晋惠帝迁都一事,引发了天下百姓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在此背景下,司马越率先倡导起兵,并联合山东诸位诸侯共同商定日期,准备奉迎晋惠帝重返京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首先派遣使者前往劝说司马颙,希望其能够主动送还晋惠帝至京师,并提议以陕地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进行治理。 然而,尽管司马颙有意向接受此建议,但张方却坚决反对。直至东边的军队取得重大胜利,司马颖等人相继失败后,司马颙才下令让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于夜间秘密处决张方,并将其首级送往东方军队以示诚意。然而不久之后,司马颙又改变主意,转而派刁默驻守潼关,并将杀害张方的责任推卸给郅辅,随后再次下令斩杀郅辅。 与此同时,司马颙的先遣部队将领吕朗等人坚守荥阳。范阳王司马虓的幕僚刘琨携带张方的首级向吕朗展示,成功说服吕朗投降。当时,东方的军队已经日益强盛,不仅击败了刁默,还顺利攻入关内。面对这样的局势,司马颙深感恐惧,遂派遣马瞻、郭伟在霸水布防抵抗敌军。然而,马瞻等人遭遇战败后仓皇逃窜,司马颙被迫乘单马车逃往太白山避难。 随着东方军队成功进入长安,晋惠帝得以返回京都。朝廷随即任命皇太弟的太保梁柳为镇西将军,负责镇守关中地区。然而,马瞻等人却突然现身梁柳处,并趁机在城内发动突袭,将梁柳杀害。此后,马瞻等人联合始平太守梁迈,前往南山迎接司马颙回府。起初,司马颙拒绝返回,但在长安令苏众和记室督朱永的劝说下,最终决定上表谎称梁柳病逝,借此向朝廷隐瞒相关情况。 然而,弘农太守裴暠、秦国内史贾龛以及安定太守贾疋等人迅速组织义兵讨伐司马颙,成功斩杀了马瞻、梁迈等叛乱分子。与此同时,司马越派遣督护麋晃率领本国封地的精锐部队继续讨伐司马颙。当麋晃率军抵达郑地时,遭到了司马颙部将牵秀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战斗,麋晃最终斩杀了牵秀及其两个儿子,彻底击溃对方主力。 至此,义军完全控制了关中地区,而司马颙则仅能依靠孤城勉强自保,处境岌岌可危。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局走向,也充分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与斗争。
永嘉元年,即公元306年,司马越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征召司马颙担任司徒一职。面对这样的任命,司马颙最终接受了征召,并准备前往就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 当时,司马越的弟弟、南阳王司马模派遣其麾下的将领梁臣前往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部)的雍谷地区。梁臣在此地采取了极端手段,将司马颙在车中掐死,并进一步杀害了司马颙的三个儿子,使得这一家族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随后,朝廷下达诏书,决定由彭城元王司马植的儿子司马融承袭司马颙的爵位,作为其继嗣。同时,司马融的封号也发生了变化,被改封为乐成县王。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与残酷,也展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与权力争斗。
【历史评价】
司马炎:“颙可以为诸国仪表。”
《晋书》:
①“而颙任李含之狙诈,杖张方之陵虐,遂使武闵丧元,长沙授首,逞其无君之志,矜其不义之强。銮驾北巡,异乎有征无战;乘舆西幸,非由望秩观风。若火燎原,犹可扑灭,矧兹安忍,能无及乎!”;
②“少有清名,轻财爱士。”
司马颙早年有好的名声,后来镇守关中,依靠张方等将领消灭了长沙王司马乂,一度控制晋惠帝。
【家族成员】
(司马家族)
曾祖:司马防,东汉末年官员,曹操的推荐者
祖父:司马孚,安平献王。
伯祖父:司马懿
父亲:司马瑰,东中郎将、太原烈王。赠前将军。
(儿子)
(河间王有亲子三人,皆遇害,司马融为嗣子)
1.司马讼,真定县侯。
2.司马融,乐成县王。(本彭城元王司马植之子)
《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